《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边塞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瑰丽。
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诗人通过浪漫奇妙的想象和细腻生动的描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又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以及诗人奋力追求功业的昂扬进取的精神意志。
【教学目标】1.了解歌行体古诗的艺术特点;2.学习通过炼字、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3.理解作品内涵,感受诗人积极昂扬的精神和盛唐开拓进取的时代风采;4.激发学生在新时代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积极奋进的意志品质。
【教学流程】一、由咏雪诗歌导入:你熟悉的咏雪诗有哪些?(可简单归纳这些咏雪诗的主题)1.充满理性、理趣的雪;例: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2.以伤感为基调,表达孤独、艰难、凄苦与悲切的雪;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3.壮观磅礴,充满生机、活力、希望与精神的雪;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二、诵读感知1.师示范朗诵诗歌;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即、锦寖薄、饮、掣)3.齐读,感受其韵律。
三、理解诗意参考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歌内涵。
(注意落实“白草"“胡天”“狐裘"“锦衾”“空"和“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等词句的理解。
)四、鉴赏咏雪诗句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关于这首诗的哪些信息?①内容:咏雪送别②体裁:歌行体介绍体裁: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品析诗句新奇的比喻,感受诗人笔下边塞特有的绮丽风光。
3.品味诗句,感受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他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写作背景】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之交东归。
当时西北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怀着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年诗人再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写下此诗。
【文体知识】歌行体: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作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下)。
边塞诗: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边疆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作品: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七上)、王维《使至塞上》(八上)、李贺《雁门太守行》(八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九下)。
【字音字形】岑参(cén shēn)散入(sàn)锦衾(qīn)冷难着(zhuó)阑干(lán)琵琶(pípa)辕门(yuán)白草折(zhé)狐裘(qiú)都护(dū)瀚海(hàn)饮归客(yìn)羌笛(qiāng)风掣(chè)【理解题目】你从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读到了哪些信息?题材:歌行体天气:雪天人物:武判官、诗人事件:送别主要内容:雪景、雪中送别【读诗歌】播放音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第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公开课一等奖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武穴市实验中学周元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岑参以及边塞诗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3.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鼓励学生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昂扬乐观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与语言美。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
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画面的内容说出相关的送别诗句吗,(屏显送别画面和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
出示课题、作者。
二、确定目标师问:同学们,我们来商讨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学习什么呢,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生讨论,交流,师归纳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赏读诗歌,体味诗歌的画面美。
3.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不会读的地方用横线标出。
师正音: 白草折zhé 即飞雪jí 散入sàn 锦衾薄qīn 冷难着zhuo 掣chè 师指导生划分节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2.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区别多音字;2、理解诗歌内容,准确翻译每句诗歌的含义,恰当地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并能领悟诗中的感情;3、赏析并提炼诗歌中优美凝练的词句,学习本诗歌用词、炼句的方法、技巧,提升语文能力;4、培养丰富的情感,提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1、准备把握诗歌中重、难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和字义(特别是发生变化的字词);(重点)2、理解画面体悟意境:准确理解边塞画面、风情与营地特点,领悟人物精、气、神特点;(难点)3、领悟感情(重点)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白雪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笔下各美其美,如张岱的淡雅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又如谢道韫的浪漫之雪:未若柳絮因风起;再如柳宗元的孤寒之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千二百多年前,塞北一场奇绝的大雪,在岑参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初读诗歌】1.从标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你能得知哪些信息?①诗歌内容:“咏雪"和“送别”,武判官即将回长安。
判官是什么官职?节度使、观察使等官吏的僚属、随员。
②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下雪和送别的地点吗?轮台,现新疆境内,西北边塞。
③诗歌体裁:歌,为歌行体,一种比较自由的古体诗,不需讲究平仄对仗。
《登幽州台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这样的体裁。
2.我们通过解读标题、朗读全诗得知这首诗集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于一体,三者既相互交集,不同诗句又各有侧重。
这节课我们将根据这个思路研读全诗。
板书: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三【赏读诗歌】踏雪寻美赏读1-4句,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描绘画面。
1.对比“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北风扫地白草折,胡天八月正飞雪”,效果与和不同?明确:“卷"有席卷天地,裹挟万物迅猛推进的磅礴气势,极言风力强劲,狂风持久的状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优美的意境——此句诗创设了一种梨花满树、春 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 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 干体现出这种化苦为乐、主动向上的乐观情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句诗创设了一种如何的意境? 在文中起到了如何的作用?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一种如何的感情? 哪些字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读——妙点寻踪
找出写的最美或给你印象最深的诗句,读一 读,品一品,并和小组同窗交流一下你的看修辞手法。 三、悟诗句意境。 四、解作者情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精妙的用词—一种“忽”字表明雪来得突兀,来 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体现了边 塞气象变化的神奇,并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 喜心情。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 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出名“边塞 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 重要内容: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中心:
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奇雪奇寒,抒发了 送别朋友时诚好友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背景材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军营诗、送别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歌行体”诗。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为叙事。
岑参(公元715—770年)是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有人称之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学习吟诵美诗】一吟:中等语速齐读全诗再次齐读全诗各自练读二吟:特别节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瀚海阑干/百——丈冰纷纷暮雪/下——辕门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雪上空留/马——行——处三吟:含情抑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习品析美句】活动内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赏析活动形式:每位同学选出上下两句诗,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一写诗句赏析。
方法:大致上用三个层次表达自己对所选诗句的分析。
第一层,诗句描写的是什么;第二层,诗句表达的角度或作用是什么;第三层,对用得好的字词进行欣赏。
建议:写作时可以有选择地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内外、动静、声色、仰视俯视、远近、视觉听觉、宏观微观、写景写情、正面与侧面、比喻与夸张、镜头与画面……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雪后明丽可爱的景色,是正面描写,是特写镜头,想象奇特,比喻生动,“千树万树”写出了边塞雪景的壮阔无垠和奇丽无比。
1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下雪时亮丽的景观。
是正面描写,是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副荒凉、凄楚的边塞雪景图;有动景,也有静景,动静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飞雪”二字写出了雪像鹅毛一般从塞北的天空飘飘洒洒地落下来,可见那飞雪的壮观,也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等奖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等奖教学设计一、设计目标和内容本次一等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文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这次课程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 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特点 - 探讨古文中的形象和意象 - 分析古文中的情感表达 - 开展诗歌创作和朗读活动二、教学过程1. 导入和预习(5分钟)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特点(15分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跟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学习诗句的长短、押韵、平仄等基本元素,并分析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3. 探讨古文中的形象和意象(20分钟)通过诗句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并了解作者通过形象和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方便学生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学特点。
4. 分析古文中的情感表达(20分钟)通过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情感的转折。
让学生探讨古人对生活和现实的态度,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5. 诗歌创作和朗读活动(30分钟)让学生试着创作一首类似的古诗,要求表达学生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帮助学生通过创作和朗读,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他们的意义和启发,并提出对于古诗创作和欣赏的思考题目。
三、教学手段和资源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设备(投影仪、音响等)•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个人创作等)•教学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歌原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根据需要选择)四、教学评估和作业布置教学评估方式•课堂互动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创作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领会诗人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别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难点:1. 诗歌中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 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岑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雪、风、红旗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解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描绘的场景中,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以及诗歌的情感内涵。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写一篇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读后感:阅读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和内涵的把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播放雪中送别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2. 对比分析: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帮学策略
课堂调整
导
学
我说你猜。
这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之后所作的一首诗,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李白《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背名句)
这是王勃写给好友杜少府出任蜀州的赠别诗,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宽慰和鼓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背名句)
作为边塞诗人的岑参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赏析的角度:用词,抓住关键字;
修辞,分析其好处;
运用联想和想象,想出其画面。
总结雪的特点:雪早、雪美、雪大、雪厚——( )雪景图
2.线索二:送别。找出诗中有关送别的诗句,圈出送别地点的变化。
地点的变化(中军、辕门、轮台、天山)——( )送客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呈现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
2. 通过品读和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3. 体会诗人英雄气概的豪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帮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独特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难点:体会诗人英雄气概的豪迈之情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研
学
(践行目标)
一、美读,明节奏。
1.自读,正字音。
2.听读,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的变化。
3.个人读。
4.配乐齐读。
二、赏读,想画面。
1.线索一:雪景。找出诗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小组讨论赏析。
重点赏析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热爱国家,心胸开阔,气概豪迈。两度出塞,只为报国立功。曾写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总结:本诗不仅有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自己壮志未酬、归期未卜的惆怅思绪。
应
用
(检测目标)
作者站在冰天雪地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化身为诗人,写一写当时的场景或心理活动。你也可以用散文化的语言,给远去的朋友写几句话。
三、品读,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找出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眼。
“愁”。
1.换字,感受“愁”。
换成“阴”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愁云”一语双关,既写天气的阴沉,又写诗人送别的愁思。
2.对比,品悟“愁”。
本诗的“愁”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愁”有何异同?
3.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资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岑参就是其中一位。
反
思
教学
后记
(设计者:武汉市**实验中学 刘**)
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