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创新的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_以_张家口市洋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

基于生态创新的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_以_张家口市洋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
基于生态创新的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_以_张家口市洋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a

基于生态创新的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以《张家口市洋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李佳洁李甜余飞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在新区建设中落实生态理念正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因

此在规划编制中如何落实生态理念颇具研究意义。本文以张家口市洋河新区为例,分析了城市新区的控规

编制进行生态创新的必要性。并详细阐释了规划生态特色的相关探索,包括雨洪利用规划、生态防洪设计、

绿色交通系统、生态指标体系、控规编制的弹性控制等。

【关键词】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生态创新;指标体系

1.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低碳生态”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引领国内城市建设的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都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相对旧城复杂的减碳技术和高昂的改造成本,城市新区的低碳目标可以设定地更为合理,也较容易实现。因此,生态城市新区建设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内一些城市结合总体定位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新区的实践。天津中新生态城、昆明呈贡新城,河北“4+1”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正定新区、北戴河新区、黄骅新城、涿州生态宜居示范基地),都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张家口市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多元的文化底蕴、“两河三山”优越的景观禀赋、“一市三城”独特的空间格局,都为落实新时期绿色低碳理念、营造生态低碳示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洋河新区位于老城区以南约10公里,占地约30平方公里。其建设一方面将促进张家口老城区功能和人口的有序疏解,还将有助于推进张家口市作为“京冀晋蒙区域交界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并将进一步彰显城市山水特色。在此背景下,洋河新区的控规编制以如何落实生态理念并且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趋势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思路和技术的创新。旨在为生态新区的高标准建设提供可实施性且方便管理的技术支撑,成为北方地区的生态示范新区。

图2-1 洋河新区区位图 图2-2 区域山水格局

2. 生态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2.1. 两河交汇的优越自然条件

近年来,张家口市围绕建设山水园

林城市的要求,全力打造城市水环境,

清水河、洋河得到全面治理,明湖及河

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清水河是

洋河新区的水系上游,是洋河新区区内

水系的主要来源。张家口市对清水河和

洋河进行了综合治理, 2009年底实现

了23公里清水河全线蓄水,蓄水量达

800万立方米,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从2008年开始洋河治理工程,编制了

《洋河两侧综合治理规划》,改善了洋河

两侧生态环境,总面积达1600亩的位于

两河交汇处的明湖公园已经到达蓄水条

件。

规划的洋河新区组团就处于清水河

与洋河两河的交汇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有利于张家口市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彰显城市自然山水特色。

2.2. 水资源短缺与雨洪灾害的矛盾

张家口市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的干旱地区,是较为典型的淡水资源紧缺的北方城市之一,年平均降水量仅406毫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但径流雨水却大量流失,不仅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反而往往形成城市内涝和径流侵蚀等,给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带来诸多问题。

张家口市城区四周环山,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狭长地带。清水河纵贯市中心,把市区分为桥东、桥西两部分。清水河是一条多泥沙的季节性河流,在汛期洪水倾泻,泥沙浑浊,生态风险极大。造成城市雨洪、雨涝、滑坡等灾害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诱因在于降水及其径流。如果能通过调蓄、下渗等源头控制措施减少地面产流量,降低雨水径流系数,暴雨

图3-1 区域生态网络

给城市带来的雨洪、雨涝等灾害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同时集蓄下来的雨水还可回用于城市绿地、经简单处理用于城市回用,下渗的雨水可涵养地下水降低水资源的匮减,保护生态系统等。因此在解决水资源短缺、控制径流污染、减少城市雨洪、雨涝灾害、保护城市脆弱生态系统过程中,在洋河新区的规划中进行雨水的控制与利用非常必要。

2.3. 防洪需求与生态景观的并存

位于新区东部自北向南穿越而过的东沙河自古就是一条行洪通道。《张家口市东沙河改造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沙河的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百年校核”。在本次规划中,需要对东沙河实施改造,以增强东沙河的泄洪能力。

由于东沙河穿越规划区,如果只考虑泄洪、排水功能,全部采用单调的浆砌石垂直断面或水泥堤岸,使得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则丧失了河流的生态性功能,剥夺了人们享受亲水性的活动的权利,这与生态新区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本次规划以“保护、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且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最大限度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并与东沙河两侧用地相结合,提出综合性的改造思路。

3. 规划实践与特色

3.1. 规划总体策略

围绕 “低碳、生态、现代、宜居”四大理念,强化城市生态发展模式,打造特色新区,生态宜居城。

3.1.1构建区域生态网络

将洋河新区建设纳入张家口市大生态环境中进行

考虑,为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将生态廊

道层次化、网络化,构成生态网络,为城市的持续生

存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功能的资源和服务。

规划将师法自然,远处以三山为生态屏障,城内巧借山景;近处以两河交汇形成生态核心,并引水入城,形成由绿化和水系组成的山水城空间格局。规划构建南北向城市主轴线,北达西太平山,南抵陈家山;东西向空间轴线,向东到达宋家山,向西构建洋河南公园。

图3-3 渗排结合的雨洪利用模式图

3.1.2构筑新区生态廊道

利用贯穿洋河新区的水系及绿化带作为整个区域的“软质”开放空间,构建全区的“蓝绿交织”的生态廊道,保障了主要开放空间的连续性。规划有机整合生态廊道与城市各级公共服务中心,使自然景观与城市活动交融互动。

依托清水河和洋河河畔构筑城市重要的功能和景观节点,由北向南依次是体育公园组团、市级行政中心组团、酒店娱乐组团、文化会展产业组团、科教文化组团。

3.2. 排渗结合的雨洪利用规划

3.2.1低冲击开发的原则

土地在未进行开发建设时,处于一种有机的

自然循环水文状态。土地被开发后,常规的雨水

收集模式往往破坏了这种自然的循环状态。由于

雨水被迅速地汇集到雨水管中,通过雨水管又迅

速排入水渠,这导致水渠的水面迅速上升,极易

引发洪涝灾害。而本次规划强调一种更好的雨水

管理方式,即低冲击开发模式。通过分散化的处

理方式,尽可能将每滴雨水留住,经过净化处理

后再慢慢汇入排水渠。这种雨水管理方式主要包括雨水收集和雨水排放两个部分。为了提高雨水的收集利用率,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手段。

图3-2 土地使用规划图

图3-5 复式河道断面图

3-4 雨水工程规划图

通过屋顶绿化、生物滞留系统、透水铺装及透水材料的使用、下凹绿地及植被浅沟等的设计,从而提高用地的渗水率,利用雨水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3.2.2雨水排放和渗透的主要形式

相比于常规的雨水收集模式,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将降低新区开发的综合径流系数。雨水径流量随着径流系数的减少而相应减少,排入管网的雨水比例也会相应减少,因而降低了雨水管道输水压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雨水管网规划采用就近分散的原则,首先将雨水排入周围的水系及东沙河中,最终汇入洋河。这样就避免了大量雨水同时快速地汇集到雨水管网中,造成极大的管网负荷,引发洪涝灾害。

对于硬化地面,通过透水铺装将雨水渗入地下。不适宜做透水地面的,可排入周围的下凹绿地渗入地下。下凹绿地平均低于周围地面10厘米左右,保证与铺装地面连接处下凹10厘米,使得硬化铺装地面雨水能自流入绿地。

城市道路的雨水利用模式主

要包括,在道路两侧设置下凹绿地

及植被浅沟,雨水径流可利用植被

浅沟汇集输送;或在道路旁设置生

物滞留系统,种植植物,以达到净

化、消纳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的

目的;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设计,

方便雨水渗透。经水量平衡计算,

可考虑用净化后的雨水补充水景

用水。 3.3. 调蓄结合的生态防洪设计

3.3.1复式河道的设计

确保东沙河的防洪功能是该河流进行景观建

设的前提与保障。我们从生态防洪的理念出发,

通过采取复式河道断面的形式,以适应张家口地

区河流的特征,解决河流景观和防洪之间的矛盾。 主河槽在行洪或蓄水时,能保证有一定的水

深为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又能满足一定年限的防洪要求。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则成为城市中理想的绿化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亲绿性,能满足居民休闲、游憩、娱乐的需要。而在枯水期,则通过绿化手段将水面变为绿地,强调景观的适应性与延续性。充分考虑洋河新区的气候特征,对漫长而又严寒的冬季水面景观也进行了相应的考虑。在冬季严寒水面结冰时,浅河冰面可作为溜冰场所,深水区可开采冰块用于冰雕制作。

3.3.2河道断面设计

为充分利用东沙河的景观效益,提高两侧绿地的利用率,本次规划针对河流两侧不同性质用地对河道景观的要求不同,将生态防洪理念与堤岸设计相结合,创造了丰富宜人的河道景观效果。

北段河道两侧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我们通过增加堤岸坡度为市民提供开敞的视野,同时扩大了河道的视觉宽度。大面积的绿化为东沙河沿岸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构成在喧闹城市中安静的绿色走廊。

图3-6 后移缓坡式河道断面图

南段河道两侧以混合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人流量较大,对硬质铺装地面的要求较高,因而我们采用退台式堤岸,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硬质地面作为通行和游憩的公共交往空间。

而景观河道则以直立式护坡的形式为主,一方面可节约用地,另一方面为两侧的商业用地营造尺度宜人的步行购物环境。景观河道采用浅水步道的手法,并利用当地石材,提高渗水率。

图3-8 休闲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图

3.4. 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体系

3.4.1构建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自行车、

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

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

+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

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本次新区

规划设置了相对独立、具有特色的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包括通勤性慢行系统和休闲性慢行系统两大部分。

通勤性慢行系统即为城市道路系统内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系统,城市主干路与部分次干路按常规道路横断面设计,考虑保证主干路设计车速及解决沿线地块小汽车交通可达性。考虑到支路红线宽度较窄,采用人非混行的方式。通过绿化设计和道路铺装限定各自功能空间,形成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系统,鼓励骑自行车与步行成为市民及游客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休闲性慢行系统分为结合滨水绿地及公共设施、结合绿道设计的自行车及步行专用系统。结合滨水绿地及公共设施设置自然曲折的休闲性慢行道,形成多样宜人的慢行空间,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绿地和滨水空间的使用率和吸引力,使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通过绿道来重新构筑城市绿地与建成区的公共交界面,道路线型结合地形而自由设置,可以营造充满人性关怀的城市界面。

为了更好的实现慢行系统设计的理念,我们结合休闲型慢行系统,增加了两种慢行优先

图3-7 退台式河道断面图

的道路断面形式。在道路两侧绿化景观较好的地段,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至于同一标高,形成舒适的慢性专用道。结合道路一侧的街头绿地进行下凹绿地的设计,从而提高了道路和两侧用地的渗水率,补充涵养地下水源。

图3-9 基于慢行优先理念的道路断面图

3.4.2引入交通适应性分析方法

城市新区的活力依赖于高效的交通网络,因此为寻求交通容量与开发建设容量之间的平衡,规划从交通的角度对新区的建设容量进行了分析。根据新区的功能布局及道路性质,将新区划分为30个交通小区。根据各交通小区的居住人口、就业岗位及建筑容量,测算出各交通小区的早高峰及晚高峰的人流(人/小时)、车流(辆/小时)。

根据测算结果,一方面可对建设容量进行校核,获得各地块的开发和停车容量。地块的开发指标通过交通适应性分析后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则是对交通供给的检验,包括道路断面设计的车道数是否合理,公交线路的饱和度,以及建设轨道交通的必要性等。同时结合交通管理政策划定公交优势区域,为公交选线提供依据。

表3-1 传统控制指标一览表

3.5. 可实施的生态指标体系

3.5.1落实生态控规指标的意义

现阶段对于生态指标的研究和实践,特点

主要表现在涵盖面广,包括经济、社会、资源、

环境等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构

建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

谐4大部分,共30项指标。 同时,国内许

多生态城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结合总体定位和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具特

色的生态指标体系,并逐步重点逐步走向量化

控制与引导。例如无锡太湖国际科技生态园区

规划的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面的生态指标和控

规层面低碳指标。总体层面的生态指标分为5个方面,共28个指标。五个方面分别是城市功能、绿色交通、能源与资源、生态环境及绿色建筑。低碳控规指标分为绿色交通、生态提升、资源保障和绿色建筑4个方面,共15个指标。

但是目前对于生态指标的研究直接运用于控规层面还存在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指标多,控规层面指导实施的指标较少;并且指标过多,不利于控规的实施;很多指标不可控,不能

图3-10 交通小区流量分布图

表3-2 生态控制指标一览表

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性控制指标;指标关注生态规划的主要方面,并未突出生态主要矛盾和核心层面。

控规层面生态指标体系的提出,也有利于弥补现行的控规指标体系对生态方面控制的缺失,例如:在环境容量控制方面,一般从经济效益上确定容积率,从日照通风方面确定建筑密度,而对低碳生态环境改善考虑不足,比如减少热岛效应的通风廊道等;在绿地规划控制方面,缺少对植被配置以及立体绿化的控制要求;在建筑建造控制方面,仅从街道尺度、城市美学等方面进行控制,但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方面缺少控制要求,导致下一步土地出让乃至建设时,缺少相关减碳要求。

3.5.2生态控规指标的选取

选取原则首先应该注重前置性,控规控制

性指标的应用平台是规划管理、是针对建设项

目行政许可的前置管理依据。其次,应该具有

可测性,控规指标应可以准确量化,即指标可

以依据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快速准确的进行计

算。还应该具备可实施性和可管控性,既要与

现有规划技术水平吻合,还必须和现有的法定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接轨,通过管理部门日常管

理可达到实际有效控制。最后,应具备相对的

独立性,控规控制性指标不能相互重叠,以保

证指标体系的简洁准确,避免产生混淆和争议。 基于以上原则,考虑到指标赋值与具体情况结合,并反映当地实际和可操作性,本次控规的生态指标体系分为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配套设施控制三个方面,共11项指标。其中,环境容量控制共4项指标,建筑建造控制共2项指标,配套设施控制共5项指标,均作为引导性指标。

环境容量控制:提高乔木比例及本地树种比例,以提高碳汇,降低热导效应;提高下凹绿地比例及新建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增加雨水汇集、下渗,减少高峰径流量,缓解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压力;

建筑建造控制: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实现一星绿色建筑比例为100%及二星绿色建筑比例为30%;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目标达到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等级而设计的建筑比例为100%。公共建筑节能率达到65%,居住建筑节能率达到65%。

图3-11 街坊划分及街坊图则示意图

配套设施控制: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节约资源。采用高效灌溉设施、高效节水器具及洁具。

由于当地所处的发展阶段,本次控规仅将生态指标控制应用于占地规模约为3.5KM 2的一个街区,作为生态示范基地。该街区围绕中央生态公园,布置了商务办公、大型商业及部分居住等功能。在生态指标作为实施保障的前提下,该街区内进行各项生态技术的示范,包括绿色建筑、信息系统(智慧城市)、生态住区(中央公园北部,占地约14.67公顷)、能源管理、低碳照明等。

3.6. 弹性的规划管理单元控制

3.6.1采用街坊平衡的方法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自2011 年1 月1 日起实施,其第二章第十一

条规定:“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

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

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

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

织编制单元规划。”

由此可见,建立以“控制单元”为基本单位

的控规编制体系,在单元内进行总量控制,实施

动态平衡,并改变传统控规一成不变的地块层面

“终极蓝图”式的控制内容,已经成为控规编制

势不可挡的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

基于城市运作是以“街坊”为基本单元的考

虑,在特定地区内,在用地主导性质、建设总量

确定的情况下,不必强行固定具体地块的建设性

质与建设强度。所以,我们引入“街坊平衡”的弹性控制方法,对控制单元——“街坊”的主导性质用地总量、辅助性质用地总量、平均容积率,以及相应建筑总量进行控制。这样既能有效的满足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能满足实际建设中的灵活性要求。

3.6.2虚实结合的二元控制方法

图3-12 近实远虚的二元控制示意图

所谓虚实结合的二元控制方法,是指对开发意

向明确或是近期待建地块(区)给到具体到地块的

指标控制要求;而对于远期(景)发展用地的开发,

该区域容积率等指标的确定将放宽限制,采取“整

体发展”或在街坊控制单元内进行总量平衡的办法。

具体到本次的控规编制而言,对于经一路以西近期建设的片区,在图则编制时采取“街区——街坊——地块”的三级指标控制,方便近期进行地块的出让和开发;而对于远期发展片区,采取“街区——街坊”的二级指标控制,并不对地块指标进行限制,从而为远期用地的发展留有弹性和余地。

4. 结语

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为更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和发展,控规的编制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采取创新的思路,针对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本次规划对生态新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创新的多方面的设计方法,并针对新区控规的编制思路、技术手段和成果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力求体现控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旨在为洋河新区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导,使得该区的建设朝着低碳生态、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义.张家口市城区雨水控制利用模式选择与规模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

[2]刘利刚.结合城市控规的城市新区生态规划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1.

[3]梁伟,王强,杨丹丹.“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

筑).2010,(02).

[4]陈沧杰,游涛,姜劲松.转型背景下工业型新区控规编制的创新——以《苏州高新区狮山片控制性详

细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03).

[5]张卫东,翟宇翔.北方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0,(S1).

[6]龚清宇,王林超,苏毅.可渗水面积率在控规中的估算方法与设计应用[J].城市规划.2006,(03).

[7]孙延辉.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研究[N].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02).

[8] 刘慧军,张磊,季贤昌,信丽萍.控规“控制单元”视角下的规划设计条件编制探讨[J].规划

师.2012,(11).

作者简介:李佳洁(1985—),女,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级职称;

李甜(1986—),女,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初级职称;

余飞(1986—),女,重庆大学城市规划本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初级职称。

遂宁市创新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遂宁市创新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规划区功能定位及规模----------------------2 第三章用地布局----------------------------------2 第四章地块控制规划------------------------------3 第五章土地使用规模控制--------------------------3 第六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4 第七章道路交通工程控制--------------------------4 第八章市政工程控制------------------------------5 第九章城市防火----------------------------------5 第十章环境保护控制------------------------------6 第十一章景观系统及绿地控制----------------------6 第十二章广告牌与标志物控制----------------------8 第十三章奖励与处罚------------------------------8 第十四章附则------------------------------------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高质量进行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的建设目标,特将遂宁市创新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并制定创新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区规划规范》及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标准和规范。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4、《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 6、《遂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7、《遂宁市城南创新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 8、《遂宁市城南创新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期)。 9、《遂宁市过军渡水利枢纽(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0、《遂宁市城市管理技术规定》(试用)。 第三条规划目标和指导思想 1、规划目标 科学地进行规划区的功能分区,安排好城市各类用地和设施,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组织好城市交通,处理好城市建筑与环境空间及特色问题。使规划区既能为遂宁城市经济的增长提供原动力,也能成为城市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工业区,展现遂宁城市新形象。 2、指导思想

南川东胜北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南川区北固、东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规划范围 东胜、北固工业园区位于南川城区东部,总面积约11.5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2.2平方公里的工业片区已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规划将对剩余的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北固、东胜工业园区(以下简称规划区)规划用地南以渝湘高速公路为界,北至工业园区起步区,西临花山,东以自然山体为界,总面积约为9.36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及开发态势 (一)自然环境: 1、气象水文 规划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季多雾的特点。据南川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6.93°C,极端最低气温-1.5°C(2000年2

月10日),最高气温41.4°C。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1.8毫米,但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5—70%,且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为94.4毫米。 区内河流较发育。位于规划区中部的龙岩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规划区,属常年性河流,由南向北流注入大溪河,为大溪河一级支流。河面最宽处25.0米,最窄处8.0米。在规划区南东侧土桥附近,常年水位533.28米,最高洪水位537.17米(1999年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多年平均流量4.73立方米/秒,平均纵坡降0.5%。 位于规划区西北部的凤咀江为龙岩河的一级支流,由南向北在规划区北西部的薜家嘴角塘注入龙岩河,属常年性河流。河面最宽处9.0~30.0米,最窄处5.0米。在规划区北西侧薛家嘴附近,常年水位497.87米,最高洪水位500.76米,多年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平均纵坡率0.7%。 2、地形地貌 规划区属于南川区总体规划确定的一城三片中的东胜片区和北固片区,处于两山之间的盆地之内。 规划区南高、北低,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南部观山顶,最高点高程为607.2米,最低点位于规划区内龙岩河的末端,最低点高程为490.3米。区内除有观山坡等三处集中的山体之外,其余用地均较为平坦,用地建设条件优越。 规划区内观山坡等山体植被情况良好,其余大部分为农地。 (二)社会经济环境:

关于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的通知

关于明确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的通知 (佛规通[2008]81号) 各分局: 为了提高规划管理行政效能,规范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现对由各区负责组织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和修改程序明确如下: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程序 (一)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完成后,由属地规划分局组织初步审查,并组织专家评审和公众参与工作。 (二)区政府审查阶段:属地规划分局复核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成果报区政府审核,由区政府报市政府审批。 (三)市政府审批阶段: 1.市规划局审查阶段:市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启动审批程序,由市规划局牵头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组织审查意见。 2.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阶段:市规划局提交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3.市政府批准阶段: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市规划局复核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成果报市政府批准。 (四)批后公告和备案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属地规划分局应按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进行批后公告,并做好备案和存档工作。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程序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重大调整的,由属地规划分局提出对控规调整的报告,经市规划局同意调整后,由具备相应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并按照上述报批程序报批。 请你们按照上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报批和修改程序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和实施管理。今后法律、法规或上级政府有新的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局。 附件: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流程示意图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政府令[2007] 第208号 (2007年4月3日)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2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7月1日施行。 省长:蒋巨峰 二○○七年四月三日 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城市规划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经过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道路、工程管线、 公共配套设施及空间环境等作出控制要求的规划。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组织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市(州)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 本行政区域内县(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市、县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委员会由城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 市、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规程,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条城市规划督察员应当对派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督察。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八条设市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 部门组织编制。 第九条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 第十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通过公开征集、邀请征集等方式,择优选定具备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承担 编制工作。 承担我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的省外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向任务 所在地的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区、近期建设区和储备土地、拟出让的土地以及其他城 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城市 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景观艺术水平的总体要求。

XX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XX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 (公示文件) XX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九年七月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2017年XX县完成了《XX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编制工作,为XX 县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

称城乡规划法)进行了修订,为有效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各建设项目的落实,实现管理活动的全程监管,雅克设计有限公司受XX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编制《XX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规划范围 控规编制范围为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富林镇萝卜岗半岛、富泉镇富泉社区、流沙河大桥至寨子山之间省道306以内滨湖地区、寨子山及山前滨湖用地以及部分汉源湖区。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 3、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修订)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6)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2)标准规范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GB50180-93) ?《XX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3)相关规划 ?《XX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XX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4)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瀑布沟水电站汉源库区移民安置文件汇编》 ?《XX市XX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存在的问题

关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的探讨 【摘要】文章从技术层面、编制层面及法制层面分析了以往控规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思路,通过对三位一体控制模式的探讨,试图解决以往控规存在的主要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关健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问题;创新思路;三位一体控规模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由最初的注重形体设计发展到注重指标控制,又发展到强制性和引导性相结合的控规体系,历时二十多年,控规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建设方式与投资渠道的不断多元化及市场瞬息万变,以往控规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1 以往控规存在的问题 以往控规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技术、编制和法制三个层面。 1.1 技术层面 土地分类单一。控规土地分类按照国家标准过于单一简单化处理,在规划许可上模棱两可、在规划管理上难以控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灵活性差。“一堆指标”控制“一个地块”;控制过死,灵活性差。相当部分规划内容因不符合市场需求而被反复调整。分析研究不足。大量土地批租的事实表明以往控规分析研究不足,不能有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最佳结合。控规层面城市设计手段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建

设。 1.2 编制层面 控规的成果很大一部分反映在指标体系上,目前的控制指标的制定缺乏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妥协于市场选择的无序性和随意性,造成规划管理混乱。控规的用地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影响规划的深度。用地过小,控规中只能就事论事,难以考虑空间构成、城市景观等因素,用地过大,许多问题涉及面太多,又不能很好解决。控规的意图、内容只有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被规划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充分理解,控制功能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 1.3 法制层面 《城乡规划法》把控规确定为核心制度。划拨土地、出让土地必须依据控规给规划条件,同时规定复杂严格的控规修改程序,与以往控规高调整率相矛盾。上述原因造成以往控规的两难窘境,形同鸡肋。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通过控规创新。 2 创新思路 控规创新思路:以“非确定性”规划思想为指导,以追求最佳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实效为目标。创新的控规实行控制单元和地块详细控制两层控制。在控制单元层面运用“分区平衡方法”对控制单元进行总量控制,运用“二元控制方法”控制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在地块详细控制层面划定“六线”、标明禁止开口路段与主要出入口、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并对用地性质兼容与土地开发强度进行弹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连云港“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范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海宁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朝阳路、海宁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内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连云港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朝阳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范围内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连云港的最高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7号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第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 第二章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试题A及标准答案

(A)卷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姓名:学号:

…………………………装……………………………订…………………………线………….………………………………

……………………………装……………………………订…………………………线………….…………………………… 六、案例分析(11分) 某市(历史文化名城)决定编制滨湖核心区面积约40公顷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如下图示)。由于湖面及外围地段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区,有十分丰富的传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因此,要求核心区开发项目的安排充分考虑旅游风景区的特点,开发强度不宜过高,沿湖设立保护绿地以保证湖面景观,并且交通组织上要求将旅游线路和主要车流分开。 试评析该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1 2 3 4 5 6 河 流 第五题图

……………………………装……………………………订…………………………线………….…………………………… 湖 面 第六题图

城市规划设计Ⅱ—控制性详细规划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B 3、C 4、B 5、C 6、B 7、B 8 ABD 9 AD 10 BC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宅旁绿地 2、、至、 3、土地性质兼容、建筑性质兼容 4、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城市设计引导 5、 6、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屋脊项 7、7、17 8、建筑竖向尺度、建筑横向尺度、建筑的体形处理 9、项目准备阶段、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成果编制阶段、上报审批阶段 10、修编、整合、局部调整 三、解释下列专业术语(每题4分,共16分) 1 指令性指标:规定性指标是指为保障城市规划的法律性和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而由规划人员制定的,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必须遵守执行的不能被突破的指标,体现一定的“刚性”原则。(2分) 引导性指标:引导性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调整变化,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参照执行的指标,它可以根据规划用地的要求及其周围环境的具体条件灵活选用,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2分)2土地使用控制:土地使用控制即是对建设用地上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性的要求。(2分) 环境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即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作出合理规定。(2分) 3绿地率: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2分)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为所有绿化植物覆盖的投影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其他绿地、宅旁绿地和树冠覆盖用地的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2分) 4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众多的城市成员能够参与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2分) 法定图则:法定图则是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每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的规定,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文件。(2分) 四、简答题(24分) 1、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及特征,分析其成果深度的基本要求。(14分) 答题要点: 作用:(5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衔接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的重要环节,更是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7-5] 审批依据 审批内容 审批条件 审批程序 申报要求 公开方式 办理部门 审批依据 关于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更好地执行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调整控规的程序,以及实行社会公众参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北京市区范围内试行“北京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请遵照执行。 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实施<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细则(试行)》 《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 审批内容 根据《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的规定: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拟改变《市区控规》规定的规划控制指标的,可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审批条件 有土地使用权的、申请调整控规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申报单位),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综合处申报大厅收件窗口申报。申报前须填写"控规调整审批申报表"。申报时提交由具有甲级和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的控规调整可行性论证报告,纸文件一式5份,电子文件2份,图示展板1套。论证报告内容必须符合《北京市区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技术管理要求》(试行)中有关要求。综合处经审查后认为可以受理并发给申报单位"控规调整立案表"。 审批程序 综合处在受理申报单位申报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论证报告转到重点处,进入预审、公示程序。 进入预审、公示程序后,由重点处进行论证报告图纸文件初步校核工作及公示材料准备工作,期限为5个工作日。之后组织论证报告预审工作及公示工作。公示与预审工作同时进行,期限为15个工作日。 预审与公示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重点处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汇总意见整理后,请示委主管副主任及相关领导安排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将预审意见及公示意见与论证报告一并报控规调整审查组审查会议。

瑞金市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浅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8)3620064202 瑞金市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浅析 收稿日期:2008209202 作者简介:赖胜男(19782),女,讲师,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袁艳勇(19752),男,工程师,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徐州 221002 赖胜男 袁艳勇 摘 要:结合实际,从编制技术层面对控规的用地布局规划、控制指标和城市设计引导等进行了研究,提出工业园区开发 管理的实施改革措施,初步找出一条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面向开发管理的控规编制思路。关键词: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刚性,弹性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 )的核心价值在于“承上启下”,它以量化指标将总体规划的原则、意图和宏观的控制转化为对城市土地乃至三维空间的定量、微观的控制从而具有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既能继承、深化和落实总体规划的意图,又可对城市分区和地块建设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导则。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建设方式与投资渠道更加多样化,控规作为直接面向市场的政府规划手段,其作用更显突出,同时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对控规编制方法和控制手段的研究需要不断地深入和加强。 1 项目规划编制背景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地区东部,瑞金工业园区位于 城区的西部。根据《瑞金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是实现瑞金成为“赣南东部和赣闽边境中心城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未来的发展重点。 工业园区南临323国道、赣龙铁路,西临建设中的厦蓉高速和已进入线路设计阶段的济广高速,与广州、厦门、南昌等城市以及粤闽发达地区间的联系均十分便捷,交通优势明显。河流自北向南穿越工业园区,区内交通性干道为金鑫大道与沙九公路。 2 实现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2.1 产业用地策划提升规划编制的适宜性 1)工业组团的布置。工业用地是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用地, 工业用地的分区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根据招商的进度作出调整。同时,慎重考虑各类工业行业之间的协作性与干扰性,以保证片区整体形象,体现经济性、集约化和景观效果。依据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综合分析各种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将产业区分为6个工业组团:轻纺制造组团、食品组团、制药组团、建材和木材加间,假如住宅底层围出独户小院,使空间各有归属管理处理,则可以达到利于居民交往与实现安全防卫的效果。 3.4 以人为本的绿化设计 居住区绿化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要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国外一些学者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宜人尺度”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居住区公共绿地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因而失去了内容美。小区绿化应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居民可以在其中散步、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增加居民的公共活动和相互交流机会。在居住区和办公楼、商业建筑等沿街道路建筑的外部空间,布置一些绿化带、铺地、座凳、雕塑小品,为行人和市民提供优美的环境,见缝插针地安排零星绿地和游憩花园等,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公园沿街道、广场等建筑外部空间拆除围墙,变成栏杆或形成开敞空间、贡献城市绿色和公共活动空间,可以促使消极空间变成积极空间。 4 结语 进入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球性生态意识觉醒并开 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居住区环境是人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密切的区域。居住区消极空间的利用应从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的因素考虑,重视具体的有特色的空间环境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找回丧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住区公共空间将更好地发挥聚会、休闲、锻炼、娱乐等功能,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经过精心设计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具备了居民乐于在其中活动的场所,有充满生机的积极活动空间,有划分明确的领域层次。这样的外部空间设计,为居民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创造了条件。参考文献:[1] 刘悦来,胡 玎,魏 枢.关注消极空间 优化公共环境 [J ].园林,2005(1):25.[2] 金 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 ].北京:中 国城市出版社,2003.[3] 傅恒光,袁之林.小议居住小区中消极空间的利用[J ].城建 档案研究,1999(6):33235.[4] 孔 磊.居住区交往空间探讨[J ].山西建筑,2007,33(29): 29230. The analysis of the negative space in residential area JIA Wen 2bi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reasons for the negative spac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eans and measur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ce from the negative to positive ,and supplies some new design ideas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the environment de 2sign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in order to build a better residential environment.K ey w ords :residential area ,negative space ,positive space ,reform ? 46?第34卷第36期2008年12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4No.36Dec. 2008

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doc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成都分院2008.02 1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区位关系及规划范围 1、区位关系 **区位于**镇镇区东西两侧,是**镇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18国道穿境而过,西距天全12公里,东距雅安市区26公里。2、规划区用地范围 **区分为**片区和思经片区,**片区用地范围北至土地堂,西至**大桥,东至切山三级水坝,南至盐水岩,面积2.58平方公里。思经片区用地范围北至思经河,东到思经路,西邻思经乡,南到思经路,面积为0.3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 1、**区基本情况。区属于山地丘陵地带相间地带,**片区自然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整体起伏变化不大,局部有陡坎,平均海拔在650~720m,其用地大部分为农田。规划区内现有**110kV变电站,沿凤阳大道两侧形成汽车修配及商业小店铺。**城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已将**镇作为建材及食品加工区。同时工业区也是未来**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经片区现状用地属思经河冲击平地,主要为农田、村镇用地,现有思经乡政府、思经小学等单位,基础设施主要有思经水厂、35KV变电站等。

2、天全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区内现有工矿企业有年产量70万吨的治权水泥厂、年产量为20万吨的二郎山水泥厂、琼雅工业硅等20多家工矿企业,年产值约2亿元。三、**区开发建设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A、区位优势。**区地处雅安与**城的经济发展轴上,地理区位优越。 B、资源优势。**镇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区靠近天全河,取水方便,并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区内已建成**110kv变电站,电力得到保证。 C、依托旧镇,开发新区。**区配套的居住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由**镇统一安排。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D、用地较平坦,有满足区用地规模,且已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2、不利因素 A、**区涉及部分拆迁企业和居民区,拆迁补偿投入资金较大。 B、**110kV变电站虽能对工业区开发建设有利,但高压线走廊对用地布局有一定影响。 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整理版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7号《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6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第六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单位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第八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以及土地权属等因素,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需要,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第九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 (四)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第十一条编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管理要求,以及社区边界、城乡建设要求等,将建设地区划分为若干规划控制单元,组织编制单元规划。 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者减少控制要求和指标。规模较小的建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与镇总体规划编制相结合,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和指标。 第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告。 第十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分期、分批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区、旧城改造地区、近期建设地区,以及拟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出让的地区,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十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由文本、图表、说明书以及各种必要的技术研究资料构成。文本和图表的内容应当一致,并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 第十五条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其他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规划编制体系需要应对新形势下城市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配合《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的实施,广东省建设厅出台了《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下文是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欢迎阅读! 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程序,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设市城市和省人民政府指定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镇,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对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道路、工程管线和配套设施以及空间环境等控制要求作出的规划。 第三条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 城市规划委员会是人民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决策的议事机构。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由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其中专家和公众代表人数应当超过全体成员的半数以上。主任

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人民政府从委员中指定。 城市规划委员会的产生、任期、议事规则等有关事项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作出规定,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设市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为县城镇的,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镇为其他建制镇的,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五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条例执行情况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规划工作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保障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法实施,对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360docs.net/doc/758186439.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XX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腾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说明 第一章规划概况 (1) 一、项目背景 (1) 二、区位 (1) 三、规划范围 (1)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1) 一、自然条件 (1) 二、土地使用现状 (2) 三、现状基本特点 (2) 四、现状建筑高度 (2) 五、现状建筑质量评定 (2) 六、现状道路交通 (3) 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 (3) 八、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与重点 (3) 一、规划依据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重点 (4) 第四章规划范围、规模与功能定位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规模 (4) 三、功能定位 (4) 第五章规划理念 (4) 一、基本单元理念 (4) 二、缓冲带理念 (5) 三、城市设计理念 (5) 第六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一节规划结构 (5)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6) 一、规划原则 (6) 二、居住单元划分 (6) 三、居住人口预测 (6) 四、社区中心规划 (6) 五、中小学规划 (6) 六、表6-2-5 小学用地和建筑标准 (7) 七、幼儿园规划 (7) 第三节公共设施规划 (7) 一、规划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便利中心的建设模式 (7) 第四节工业用地规划 (7) 一、工业布局原则 (7) 二、规划布局 (7) 三、就业岗位推估 (7) 第五节道路广场用地规划 (8)

第六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第七节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8) 一、物流用地 (8) 第八节绿地、特殊用地与其他用地规划 (9) 一、绿地用地规划 (9) 二、特殊用地规划 (9) 第七章工业产业发展规划 (9) 一、现状分析 (9) 二、工业发展指导思想 (10) 三、产业择定 (10) 四、产业布局规划 (11) 五、工业发展政策 (11) 六、都市工业发展理念 (12) 七、工业发展实施措施 (13)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13) 一、规划原则 (13) 二、对外交通规划 (14) 三、道路系统规划 (14) 四、道路衔接规划 (18) 五、城市交通瓶颈解决措施 (18) 第九章绿地系统及水系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18) 一、绿地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措施 (18) 三、绿地系统规划 (18) 第二节水系规划 (19) 一、规划目标 (19) 二、规划布局 (19) 三、规划策略 (19) 第十章城市设计引导 (19) 第一节城市设计原则 (19) 第二节城市设计控制要素 (20) 第三节景观规划 (20) 一、景观规划原则 (20) 二、景观带规划 (20) 三、景观节点规划 (20) 四、城市景观轴线 (20) 五、滨水景观建设 (20) 六、居住景观设计 (21) 七、工业区景观 (21) 八、标志系统 (21) 九、桥梁景观规划 (22) 第四节广告规划控制 (22) 第十一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2) 第一节给水工程 (22) 一、现状概况 (22) 二、规划依据 (22) 三、规划原则 (22) 四、规划用水量 (22) 五、水源选择 (23) 六、给水管网规划 (23) 七、消防用水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