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初中《地理与环境》理论考试试题(附答案)

初中《地理与环境》理论考试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 地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地球的形成与演变B. 动物和植物的生态C. 社会人文地理D. 海洋的地理特征答案:A2. 地球是由多少个大洲组成的?A. 4个B. 5个C. 7个D. 8个答案:C3. 下面哪个是地球的最大洋?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答案:A4. 下面哪个因素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A. 地理位置B. 纬度C. 海洋暖流D. 高山山脉答案:ABCD5. 什么是地球的自转?A. 地球绕太阳运动B. 地球旋转自转C. 椭圆形轨道运动D. 地球倾斜度变化答案:B二、问答题1. 请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答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最外层,厚度约为10-60公里,包括固体岩石和水;地幔是在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公里,主要由固体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最内层,有内外两部分,以铁和镍组成,温度非常高。
2. 请解释地球上的水循环。
答案: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
首先,太阳照射海洋、湖泊和河流,使水蒸发成水蒸气。
然后,水蒸气升高到高空,形成云,并随着风向移动。
当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时,就形成了云和雨,这个过程被称为降水。
降水后的水可以被陆地和植物吸收,也可以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再次进入水循环。
3. 请说明地球上的地理带的特点。
答案:地球上的地理带是指根据不同纬度和气候特征划分的不同地区。
地理带的特点是:随着纬度的升高,气候逐渐变冷;接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接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植被稀少;不同地理带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种类。
三、解答题1. 请列举3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1)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树木和各种动植物组成,具有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维持地球的气候和空气质量非常重要。
(2)草原生态系统:以草为主要植被,适宜大型草食动物生存。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题 (40)

以下是一份高一地理期末复习题(40):1.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主要特征。
答: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速度在极点最快;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方向为自西向东,速度在近日点最快。
2. 描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答: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并影响地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和季节变化。
3. 说明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规律。
答: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
4. 描述季风气候的特征及成因。
答: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5. 解释地形雨的形成过程。
答: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迎风坡,因抬升作用形成降水,就是地形雨。
6. 说明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答:大气环流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它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各地气压与风向的季节变化等方面。
7. 简述逆温现象及其危害。
答:逆温现象是指在近地面温度较高的空气中,低层温度较低的气流产生异常低温的现象。
它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植被生长有不利影响。
8. 说明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地质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干扰较小,主要影响微小地形和土壤发育;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增大,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如梯田、水库、公路等人工地貌的出现。
9. 描述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破坏、水资源短缺等负面影响,以及城市风貌破碎化、绿地面积减少等正面影响。
希望这份试题能够帮助你复习高一地理知识,祝你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
城市地理学复习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城市是指具有一定的,并以为主,具有的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和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其次是各地城市现象发展规律。
4、标志城市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大标志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三、简答题1、列举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特点3、列举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一、填空题1、广义上的城市等同于城镇,包括和,狭义上的城市仅仅包括建制市.2、城市地域涉及三种类型:行政地域、、。
3、哈尔滨辖9区9县(县级市),该地域是哈尔滨的。
4、在面积上,哈尔滨市的实体地域城市规划区的面积(大于?小于?)。
5、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在范围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前者后者,这种情况多在国内出现;另一种是前者后者,国外多出现。
6、美国的城镇实体地域由和人口超过2500以上的居民点两部分组成。
7、美国的城市化地区由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的以及与之有紧密联系的组成。
8、大都市带是由法国学者于1957年首次提出。
9、有关我国城镇设置标准,我国先后提出了5个标准,分别是1955年标准、1963年标准、年标准、年标准以及年标准。
10、1984年标准中只针对做出修改。
11、1986年城镇设置标准的内容包括、、。
12、改革开发以前,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主要为;1986年以来则主要的。
13、哈尔滨管辖面积有53840km2,该地域为哈尔滨的;9个建制区的面积为10198km2,该面积为哈尔滨的。
2013年,该市的建成区面积450 km2,该地域为哈尔滨市的。
14、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城镇人口由人口和人口两部分组成.15、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市人口包括所辖区人口和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包括不设区市所辖居委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16、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提出了和原则。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题,不少于10题,并附上相应答案 (41)

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别是多少?答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2. 什么是晨昏线?它们是如何影响昼夜长短的?答案: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分界线,是由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接线构成的。
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角为0度,昼夜长短度相等。
晨昏线同时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不断移动和变化。
晨昏线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可以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的长短。
3. 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它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如何?答案: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太阳能量的吸收和利用。
4. 什么是气候?它与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有何关系?答案:气候是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
气候的形成与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地形和植被影响大气循环和水循环过程,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
5. 什么是洋流?它们对海洋环境有何影响?答案:洋流是指海洋中的大规模水平流动现象,通常由风力和密度差异驱动。
洋流对海洋环境有重要影响,如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海洋污染的扩散速度等。
6. 什么是季风气候?它与地形、海洋等环境因素有何关系?答案: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主要与当地地形、海洋等环境因素有关。
7. 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有哪些应用?答案: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专门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GIS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如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环境污染监测、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8.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它对地球科学有何重要影响?答案: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一系列大型板块所分割,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和演化,形成了一系列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科学现象。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题 (101)

以下是一份高一地理期末复习题(101):1. 简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答:地球是一个椭球形的天体,赤道半径约为6371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答: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答:地球自转是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则是黑夜。
4. 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答: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5. 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答: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不同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四季。
6. 描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答: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植被、海拔、山脉走向、坡向等方面,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太阳辐射、气流和水汽的分布,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
7. 解释为什么大气污染会导致全球变暖。
答:大气污染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这些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进而导致全球变暖。
8. 描述气候类型的种类和特点。
答:气候类型的种类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气温、降水、风向等特征。
9. 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海洋生物、海洋环流、气候等方面的影响,洋流能够将营养物质带到富营养化的海域,同时也能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0. 描述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
答: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盛行东南或西南风,冬季盛行西北或东北风,降水季节变化明显,通常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系统的影响。
以上是一份高一地理期末复习题(101)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学考试题

地理学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南美洲
2. 中国的最大淡水湖是:
A. 青海湖
B. 洞庭湖
C. 太湖
D. 鄱阳湖
3. 以下哪个城市被称为“东方明珠”?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深圳
4. 以下哪个国家不在南美洲?
A. 巴西
B. 阿根廷
C. 墨西哥
D. 秘鲁
5.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
A. 日本
B. 印尼
C. 英国
D. 菲律宾
二、填空题
6.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__________。
7.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__________。
8. 贵阳是在中国的__________省。
9. 澳大利亚的首都是__________。
10. 中国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位于第__________位。
三、简答题
11. 请简要介绍一下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及特点。
12. 简述一下中国的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及其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13. 试分析农业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
四、论述题
14. 请谈谈你对地球环境问题的看法,以及应当如何改善和保护地球环境。
15. 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地理学考试题,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试题。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题

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笔记地理科学导论部分••1. 地球的圈层构造2.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3. 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4. 地球演化的特征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8. 地域分异规律9. 纬度地带性10. 海陆梯度地带性11. 垂直带性(2011 年真题)12. 非地带性13. 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14. 产业区位论15. 农业区位论16. 工业区位论17. 市场区位论18. 中心地理论19. 区域的特征20. 区域研究的视角21. 区域发展理论22. 劳动地域分工23. 产业集聚理论24. 点轴发展理论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26. 区域演化理论以及意义27.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28. 区域经济集团化29. 中国的地缘战略;(2011 年真题)30. 人地关系理论31. 共生理论32. 环境容量思想33.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34. 可持续发展理论3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010 年真题)37.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38. 可持续发展实质:据龚胜生《可持续发展基础》3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40. 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4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42. 文化与文明43. 文化发展与环境44. 文化的扩散、迁移与环境45. 文化迁移与环境(2011 年复试真题)46. 中国生态文化区47. 文化整合(2011 年真题)48. 现代地理学49. .统一大地理学思潮50. 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51. 简述现代地理学信息革命所包含的内容?52.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010,2011 年真题)53. 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表现54.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011 年真题)55.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空间学派(2011 年真题);56. 简述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57. 论述大地理学思潮产生的背景58. 钱学森地理思想包括哪些方面59. 论述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60. 地理科学的特征61.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2011 年复试笔试真题)62. 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维有哪些,各自有哪些表现63.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64. 分析地理科学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65. 论述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66. 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67. 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和土地科学研究68. 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69. 区域发展研究70.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 年真题)71.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 年真题)72. 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地理科学导论》75个重点、考点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理学科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理事物和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2、秩相关系数
秩相关系数又称等级相关系数,或顺序相关系数,是将两要素的样本值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排列位次,以各要素样本值的位次代替实际数据而求得的一种统计量。
3、众数
是一个地理观测(或调查)系列中出现频数(次数)最多的数。
4、定性数据
定性数据表示地理现象或要素只有性质上的差异,而没有数量上的变化的数据。
5、地理数据的变换
地理数据的变换,是将原始数据的每个数值通过某种特定的运算把它们变成一个新值,而且数值的变化不依赖于数据集合中其他数据的数值。
6、中位数
也称中央值,它是地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居中间的那个数值。
7、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8、回归分析
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按照因变量的多少,可分为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填空
1、地理数据变换的目的为去伪存真、易识规律、减小变幅和便于建模。
2、在地理数据的分布性质中,集中性和分散性是最重要的两个性质,常用的度量中心趋势的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度量离散程度的量有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3、地理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4、在Excel数据统计处理软件中,样本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分别可以用average() 、median()、mode()、var() 和stdev() 等函数进行计算。
在地理数据的分布性质中,集中性和分散性是最重要的两个性质,常用的度量中心趋势的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度量离散程度的量有极差、离差、离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5、相关系数是表示两要素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它的值介于[-1,1] 之间;相关系
数绝对值越大,表示两要素之间关系越密切,反之则表示两要素之间越不密切。
6、地理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
7、在Excel数据统计处理软件中,总体的方差和标准差分别可以用varp() 和stdevp()函数进行计算;而样本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可分别用skew() 和kurt() 函数进行计算。
三、简答
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及每阶段的特征。
答:(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末期),是计量地理学的初期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把统计学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构造一系列统计量来定量地描述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各种概率分布函数、方差等简单的统计特征回归分析方法。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属于中期阶段。
该阶段的特征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许多地理学家熟练地掌握了多元统计方法,具备了分析多因素、复杂结构和动态特征等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到80年代末期),是计量地理学走向更加成熟和更加完善的阶段,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系统优化方法、系统调控方法等被引进地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运筹学中的规划方法、决策方法、网络分析方法,以及数学物理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分形几何学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等一系列现代数学方法的形成。
同时GIS 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由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开始向计算地理学发展。
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答:地理回归分析就是研究地理要素之间具体数量关系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建立反映地理要素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即回归模型。
相关分析主要是研究要素(变量)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并没有严格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分;而回归分析则主要是研究要素(变量)之间联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因而就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分,从而就可由自变量的取值来预测、延长或插补和控制因变量的取值,所以回归分析尚有地理预测的性质。
3、地理数据采集的渠道来源。
答:①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②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③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④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
⑤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⑥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⑦来自地图图件。
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影像地图、专题地图等。
⑧来自遥感数据。
主要包括各种航空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
⑨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
4、地理数据统计分组的步骤及每步的含义。
答:(1)求样本的全距;所谓全距R(Range),就是地理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或称极差。
(2)确定组数;组数n是根据地理数据所包含变数值个数N的多少。
(3)计算组
距;组距h 即每一组的步长。
(4)确定组限;组限是指组的界限,即组距两端的数值(下限
d x 和上限u x )。
(5)进行频数统计;某组的频数f ,是指原始地理数据出现在该组内的次数。
(6)计算组中值;组中值m x 是一组数据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
(7)绘制统计图表,使地理数据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5、计量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1)计量地理学和生产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2)建设新的地理学理论;
(3)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4)计量方法的发展。
6、地理数据库的组成。
答:(1)计算机硬件设备;
(2)地理数据库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
(3)地理数据文件;
(4)地理数据库应用程序;
7、计量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答:(1)20世纪50年代末,一些大学开设运筹学课程,《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开始出现运用有关数学方法研究地理问题的论文。
(2)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量地理学正式起步。
1980年5月,《计量地理学》被部分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地理系列为专业课;中国地理学会于1983年召开数量地理研讨会;1984年和1985年,正式出版了教材《计量地理学概论》(林炳耀)和《计量地理学基础》(张超、杨秉庚)。
(3)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地理数学方法的应用与系统科学、系统分析方法以及GIS 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8、集中化指数的表达式及涵义。
集中化指数I 是一个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其表达式为
A ——实际数据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R ——均匀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M ——集中分布时的累计百分比总和。
显然,I 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反之,I 越小,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低(越均衡)。
集中化指数在[0,1]区间上取值。
9、采集地理数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①数据的完备性和可靠性。
②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小数据的误差。
③在数据采集完毕后,进行检验,辨别真伪,通过数据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四、论述
论述计量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答:(1)分布型分析
R M R A I --=
对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2)相互关系分析
对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3)分类研究
对地理事物的类型和各种地理区域进行定量划分。
(4)网络分析
对水系、交通网络、行政区划、经济区域等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5)趋势面分析
做出地理要素的趋势等值线图,展示所要分析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6)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定量分析各种“地理流”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的方向和强度。
(7)系统仿真研究
步骤:
①对复杂地理系统的各种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反馈机制进行分析,构造系统结构;
②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
③以适当的计算方法与算法语言将数学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运行的工作模型;
④运行模型,对真实系统进行模拟仿真,从而揭示其运行机制与规律。
(8)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通过对地理过程的模拟与拟合,定量地揭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9)空间扩散研究
定量地揭示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技术现象在地理空间的扩散规律。
(10)空间行为研究
主要是对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决策进行定量的研究。
(11)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运用系统控制论的有关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地相互作用的地理系统的优化调控问题,寻找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途径与措施。
(12)地理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地理系统是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其复杂系统研究已经引起了国际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