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6.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预后 可缓解症状,复位不易。
注意事项 1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及腰部保暖,带
腰围。 2 锻炼腰背肌力量,增加脊柱稳定性。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管狭窄 3.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
真性腰椎滑脱x线特点
狗颈征图示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狗耳为上 关节突,狗颈为峡部,狗体为 椎板,前后狗腿表示同侧与对 侧之上下关节突,狗尾为对侧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定义 是指由于腰椎退变而引起的椎弓完整
的腰椎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而引 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其中,向前滑脱 较常见。
真性滑 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发病特点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多发生于4、5腰椎
病因 1.劳损退变 姿势不良 2.妇女产后恢复不佳 3.腰椎发育异常
6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临床表现 1 腰痛或臀部、大腿痛。休息后可缓解。 2 有的有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3 腰部活动受限。有摇摆步态。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诊断 1 年龄、性别、劳损史。 2 反复发作腰痛症状,劳累后加重。 3 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翘。 4 神经受压者,可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 状。 5 影像学表现:前后位、侧位与斜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分类 1 真性滑脱 :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
之前滑脱。 2 假性滑脱:无峡部骨不连,仅因脊椎
或间盘退行性病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 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3 后滑脱:较少见。
真性滑脱
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 狗耳为上关节突 狗颈为峡部 狗体为椎板 前后狗腿表示同侧 与对侧之上下关节 突 狗尾为对侧横突
横突
斜位片,图中箭头处为峡 部裂
腰椎滑脱的病因有哪些

腰椎滑脱的病因有哪些腰椎滑脱是因为腰椎之间连接的关节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固定及连结的功能。
造成这样的原因包括:创伤因素:退变性因素,病理性骨折,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先天性发育不良。
下面为您详述腰椎滑脱的病因:创伤因素:急性外伤、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可导致腰椎滑脱,这种情况多见于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磨损和撕裂。
退变性因素: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通常发生于 50 岁以后,这种滑脱通常伴有腰椎管狭窄,年轮骨科医院专家分析说多需要手术治疗。
病理性骨折:多由于全身或局部肿瘤或炎症病变,累及椎弓、峡部、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
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先天性发育不良:腰椎在发育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外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如果两者之间没有愈合,则会导致先天性峡部崩裂不连,引起腰椎滑脱。
另外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滑脱,但这种情况下其峡部并无崩裂。
腰椎滑脱多发生于腰椎第四第五节及腰椎第五与荐椎第一节,因为这两个地方是承受上身运动时负担最大的关节。
腰椎滑脱的早期是以腰酸背痛表现,这样的症状主因是由于滑脱处关节的不稳定,造成腰部肌肉的过度负担。
这样的症状在经过适当的休息与复健可获改善,不过却会一再复发.当此处的关节一再的在不稳定下负重会造成骨刺的增生,当骨刺增生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造成神经压迫,而引发走路不适,腿部酸麻无力的情形。
这样的疾病可选择内科治疗,复健或手术。
不过,症状严重的病人多半需要手术的治疗。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84·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12月 第28卷 第 6 期 总第149期【第一作者】黎佰胜,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下腰椎关节突关节。
E-mail:****************【通讯作者】黎佰胜·论著· 研究发现,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形态与正常人相比,有更小的关节突关节角和更大的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即关节突关节发生形态学改变[1-2],主要包括水平化改变和矢状化改变两方面。
目前,这种形态学改变的发生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是先天存在的,另一部分则认为是随年龄增加而产生的退行性改变。
因此,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下腰椎关节节段的CT图像进行比较,以明确年龄是否对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所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腰椎CT检查的167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均为非腰椎疾病患者。
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划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其中,青年组55例,年龄20~40岁,男29例,女26例;中年组56例,年龄40~60岁,男28例,女28例;老年组56例,年龄60~80岁,男27例,女29例。
纳入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测量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和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
关节突关节角通过与上位椎体下缘相平行的面进行CT 扫描,将下位椎体后上缘平面设置为测量平面,使经过椎体正中央矢状面的直线,相交于通过两侧腰椎关节突关节面前内侧点和后外侧点的连线,即可分别得到左右两侧关节突关节角,对其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取其平均值即为关节突关节角。
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的测量通过与上位椎体的正中矢状面相平行的面进行CT扫描,将椎管外缘层面设置为扫描平面,得到一个矢状图像,在图上通过对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相较于椎间关节突关节间隙的直线角进行测量,得到左右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取平均值。
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_陈海龙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河南洛阳,471002)·临床报道·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陈海龙1 马俊杰1 郑九琴1 饶耀剑1 张红星1 崔泽升1[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全面的手术评估,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隙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
结果:手术治疗后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7%.术后随访1~3年,滑脱椎体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位有效,无松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植骨融合率1年后为91.7%,2年后全部骨性融合。
结论:对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需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采用腰椎后正中入路减压、滑脱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椎间隙植骨融合,在去除极外侧突出椎间盘的同时纠正了腰椎滑脱,达到了脊柱稳定、解除症状的目的。
[关键词] 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减压融合内固定[中图分类号] R684.7 R681.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205(2017)01-0047-03 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相对少见,合并的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易被漏诊误诊,需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诊断。
笔者对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例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后路切开减压、小关节切除、椎间隙植骨融合、滑脱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腰椎滑脱合并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其中退变性滑脱8例,峡部断裂性滑脱4例。
滑脱及髓核突出发生在L3~4间隙2例,L4~5间隙6例,L5S1间隙4例。
年龄34~72岁,平均46.6岁。
病程3个月~8.5年,平均3.8年。
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

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张军;沈铁城;江红卫;黄永辉;左华;张亚庆【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年(卷),期】2007(004)026【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总页数】2页(P8-9)【作者】张军;沈铁城;江红卫;黄永辉;左华;张亚庆【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镇江,2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相关文献】1.无脊柱滑脱的腰椎峡部裂CT漏诊分析 [J], 阳明;余江;彭志远2.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诊断 [J], 许会民;肖志成3.脊柱滑脱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及两种测量方法比较 [J], 屈国林;朱岳龙;王春艳;杨军;张志虎;李长彬;金青松;宋云龙4.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峡部裂及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探讨 [J], 张军;沈铁破;江红卫;黄永辉;左华;张亚庆5.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青年患者发生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 [J], 陶建宏;莫松全;安明和;唐发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节突关节矢向化与退变性腰椎滑脱关系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is a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spine in clinic. The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at present.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work, intensity of work, daily work and rest habits of patients, but not to heredity.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may have no clinical symptoms, and most of the patients ha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lumbosacral pa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mainly relies on X-ray films and spiral CT scans of the lumbar spine. The shape and angle will changed,when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occurs in the lumbar spine, the appendage bone and the joint angle of the articular process consist of the appendage bone. This angl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agittalization of facet joint angle. Data Processing of Lumbar Vertebrae Patients by ADW of Spiral CT Post-processing Workstation and then measuring the sagittal angles of L2-3, L3-4, L4-5 and L5-S1 bilateral facet joints (alpha 1 and alpha 2), study on Causality between FJO Vectorization and DL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lated overview of the angle and the degree of sagittaliz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horizontal facet joints in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KEY WORDS: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 Sagittalization of facet joints; Post processing of spiral CT
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

腰椎MRI评价椎间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稳定性的相关性马钧峰;汪伟;王紫括;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朱如森;胡炜;张学利【摘要】背景:临床中对腰椎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的诊断多借助腰椎侧位屈伸X射线,但该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寻找可靠的腰椎稳定性预测指标十分必要.目的:通过回顾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椎间小关节积液是否与腰椎稳定性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L4-5节段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108例,所有患者对测量方案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其滑脱节段的腰椎MRI中是否出现椎间小关节腔内积液将患者分为无积液组55例,有积液组53例,并对2组进行对比分析.对有积液组中的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与矢状位椎体动态滑移指数、椎体旋转度、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指数和及椎间盘退变指数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无积液组的失稳率低于有积液组,动态滑移量、动态滑移指数及矢状位旋转度均小于有积液组,椎间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均高于有积液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对于有积液组的相关性分析,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分别与矢状位椎体动态滑移指数、矢状位椎体旋转度成线性正相关(r=0.710,P=0.000;r=0.452,P=0.001);双侧椎间小关节积液宽度和分别与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指数和、椎间盘退变指数成负相关(r=-0.630,P=0.000;r=-0.648,P=0.000);③提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MRI上存在椎间小关节积液表现可提示滑脱不稳定,滑脱节段椎间小关节总积液量与腰椎滑移不稳定性、旋转不稳定性成正相关,与双侧椎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椎间盘退变程度成负相关.【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9(023)024【总页数】6页(P3846-3851)【关键词】椎间小关节积液;腰椎MRI;腰椎滑脱;腰椎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相关性分析【作者】马钧峰;汪伟;王紫括;江泽华;龙明星;袁建军;朱如森;胡炜;张学利【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070;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070;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3;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070;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天津市 300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9;R445.20 引言 Introduction退变性腰椎滑脱是腰椎失稳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腰椎失稳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普遍接受的观念仍是借助动力屈伸侧位X射线[1-3],但当患者由于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等原因无法行动力位X射线检查时,寻找另一种能够评价退变脊柱稳定性的指标是很有必要的。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结合椎板开窗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应用体会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 年 第 4 9 卷 第 7 期
alpha[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9, 387(1): 139-142. [19] ZHOU J, LEI J, WANG J, et al. Bioinformatics-based discovery
摘 要:目的 对比经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结合后路椎板开窗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 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6 月在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因多节段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住院患者5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OLIF 组和TLIF组,每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两组在末次随访椎体间融 合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矢状位Cobb角、冠状位Cobb角、顶椎中心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 (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评价脊柱-骨盆参数改变情况。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 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3d VAS评 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d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LIF组腰椎冠状 位Cobb角、矢状位Cobb角、TK、LL、SVA较TLI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OLIF技术结合后路椎板开窗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取得TLIF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可以降低围术期手术 风险及并发症,远期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脊柱-骨盆参数。 关键词: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退变性腰椎侧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
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测量椎板倾斜角和小关节倾斜角,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U检验。
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4,P0.01);对照组与滑脱组的小关节倾斜角L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4,P0.01);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rs∣=0.619,P0.01)。
结论:椎板倾斜角的增大,不利于腰椎的力学稳定,容易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
小关节倾斜角增大,其阻抗剪切能力减弱,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增加。
腰椎小关节对称性越差,滑脱程度越明显。
【关键词】椎板倾斜角;腰椎小关节的对称性;退变性腰椎滑脱[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laminarand facet inclination angles and facet tropism on the occurance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The lumbar radiographs were collected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College from August 2006 to December 2006,including posterior anterior,lateral and oblique radiographs of the lumbar. Thirty cases were L4 slipping,thes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51 cases were considered as control group at random.The laminar inclination angle(LIA) and facet inclination angle(FIA) were assessed in each group.U test was used by SPSS12.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t tropism(FT)and slipping degree was analyzed by Spearman test. Results:The difference of L4 in LIA and FIA was significant(U=11.4,P0.01).The difference of L4-5 in LIA and FIA was significant(U=12.4, P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T and slipping degree was significant(∣rs∣=0.619,P0.01). Conclusion:Horizontalization of the lamina was a pathoanatomic risk factor that can predispose for the DLS.The facet tropism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slipping in DLS.[Key words]laminar inclination angles; facet inclination angles;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退变性腰椎滑脱好发于L4-5节段,约为其他脊椎发病率的6~10 倍,以向前滑脱多见。
但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病因的研究热点是腰椎的骨性结构,以往的研究主要测量腰椎小关节与矢状面的夹角[1],而对于腰椎小关节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小关节倾斜角,有关文献报道很少。
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板及小关节倾斜角的测量,了解腰椎后柱骨性结构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年8月至12月腰椎X光片,包括腰椎正侧片和左右45°斜位片。
病例的选取标准:年龄≥45岁;排除腰部有外伤、肿瘤、结核等对椎体破坏的病例。
共收集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187例。
其中退变性滑脱38例,选取L4向前滑脱30例为滑脱组,其中Ⅰ度滑脱19例,Ⅱ度滑脱11例,男4例,女26例;年龄49.7~72.5岁,平均(54.3±4.2)岁。
无滑脱149例,随机选择51例为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50.3~70.3岁,平均(53.3±3.7)岁。
1.2 方法1.2.1 椎板倾斜角的测量采用文献[2]方法进行测量,在腰椎标准侧位片上,标出上关节突的尖与下关节突的基底的连线和椎体前后缘皮质中点连线,两线的夹角为椎板倾斜角(图1) 。
1.2.2 小关节倾斜角的测量采用文献[2]方法进行测量,在腰椎左右45°斜位片上,椎体前后缘皮质中点的连线与小关节的平行线之间的夹角为小关节倾斜角(图2)。
1.2.3 椎体的滑脱程度分度按Meyerding分度法,Ⅰ:椎体滑脱程度<椎体的25%;Ⅱ:椎体滑脱程度<50%,≥25%;Ⅲ:椎体滑脱程度<75%,≥50%;Ⅳ:椎体滑脱程度≥75%。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两组小关节倾斜角和椎板倾斜角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与滑脱程度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以α=0.01为检验水准,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椎板和小关节倾斜角测定结果结果表明,下腰椎小关节及椎板倾斜角以L4-5最大,而且L5-S1 大于L3-4,这可能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好发于L4及L5而且L4发生率最高的原因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与滑脱组的L3,L5椎板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滑脱组L4椎板倾斜角明显增大(P0.01)。
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与滑脱组的L3-4,L5-S1小关节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滑脱组L4-5小关节倾斜角明显增大(P0.01)。
表1 椎板倾斜角的测量结果(略)表2 小关节倾斜角的测量结果(略)2.2 小关节角度差值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对于滑脱组,两侧小关节角度差值与滑脱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61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之间有等级相关关系,对称性越差,滑脱越明显。
3 讨论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形成三关节复合体是维持腰椎稳定的基础结构,而腰椎小关节对维持腰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
腰椎小关节在腰骶部近似冠状,上下关节突从侧面观呈凹凸面,因此可能因扫描平面的不同,测量结果不同,也可因扫描层面与躯体纵轴不垂直而导致两侧小关节方向的不对称。
而上、下关节突从上下观呈平面,因此我们选择小关节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小关节倾斜角来评估小关节的方向更准确。
本组结果表明,滑脱组L4-5小关节倾斜角明显增大,其意义在于,随着小关节倾斜角的增大,L5上关节突对L4下关节突的阻挡作用减弱。
同时滑脱组的L4椎板倾斜角明显增大,由于椎板倾斜角的增大,椎体向前滑移的趋势更加明显,腰椎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形成退变性腰椎滑脱。
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的不对称性的标准不一致,张光铂等[4]认为两侧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值大于5度者为下关节不对称,也有作者定为10度[5],他们的定义是根据CT片,测量腰椎小关节与矢状面的夹角[6]。
而对于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对称性,有关文献报道很少。
本研究采用两侧腰椎小关节倾斜角的差值来表示腰椎小关节的对称性,差值越大,表示小关节的对称性越差。
结果表明腰椎小关节的对称性与滑脱程度相关,对称性越差,滑脱越明显。
腰椎小关节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腰椎的轴向旋转运动,具有保护椎间盘作用。
对称的小关节两侧受到的载荷是平均的。
两侧腰椎小关节的不对称导致腰椎载荷发生异常分配,产生腰椎运动节段的扭转,椎间盘的扭转应力增加,容易发生椎间盘退变。
而椎间盘退变是产生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必要因素,没有椎间盘的退变不可能产生退变性腰椎滑脱[2]。
本研究测量对象为腰椎X光片,如果采用较大量的新鲜标本,测量结果将更为理想,可信度更高,我们将结合解剖学与影像学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王志钢,王沛,马信龙,等.骨性结构参数在退行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9):518-522.[2]Nagaosa Y,Kikuchi S,Hasue M,et al.Pathoanatomic mechanisms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A radiographic study[J]. Spine,1998,23(13):1447-1451.[3]罗刚,李长青,腾海军,等.单节段腰椎小关节分级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8):1871-1873.[4]张光铂,绳厚福,史振才.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变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7,7(5):199-201.[5]Ishihara H,Matsui H,Osada R,et al.Facet joint asymmetry a radiologic featur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rcents[J].Spine,1997,22(17):2001-2004.[6]张哲,杨昱,张会军.退变性腰椎滑脱与椎小关节方向相关性的CT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3(6):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