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
6.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预后 可缓解症状,复位不易。
注意事项 1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及腰部保暖,带
腰围。 2 锻炼腰背肌力量,增加脊柱稳定性。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管狭窄 3.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
真性腰椎滑脱x线特点
狗颈征图示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狗耳为上 关节突,狗颈为峡部,狗体为 椎板,前后狗腿表示同侧与对 侧之上下关节突,狗尾为对侧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定义 是指由于腰椎退变而引起的椎弓完整
的腰椎向前、向后或向侧方的移位而引 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其中,向前滑脱 较常见。
真性滑 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发病特点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多发生于4、5腰椎
病因 1.劳损退变 姿势不良 2.妇女产后恢复不佳 3.腰椎发育异常
6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临床表现 1 腰痛或臀部、大腿痛。休息后可缓解。 2 有的有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3 腰部活动受限。有摇摆步态。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诊断 1 年龄、性别、劳损史。 2 反复发作腰痛症状,劳累后加重。 3 腰椎前凸增加,臀部后翘。 4 神经受压者,可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 状。 5 影像学表现:前后位、侧位与斜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分类 1 真性滑脱 :椎弓根峡部骨不连所致
之前滑脱。 2 假性滑脱:无峡部骨不连,仅因脊椎
或间盘退行性病变,或其他原因所引起 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3 后滑脱:较少见。
真性滑脱
狗嘴表示同侧横突 狗眼表示椎弓根 狗耳为上关节突 狗颈为峡部 狗体为椎板 前后狗腿表示同侧 与对侧之上下关节 突 狗尾为对侧横突
横突
斜位片,图中箭头处为峡 部裂
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诊断

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诊断作者:闫福明,雷建波,周孝桥,谭天林【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原因,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对2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表现。
结果 24例均有腰椎不稳及程度不同的腰椎间盘突出、膨出,关节突关节的增生、硬化、椎小关节面粗糙、囊变、韧带损伤而导致椎管变形的影像表现。
结论通过对腰椎的CT检查,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发病机理与影像关系的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给中老年人的保健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腰椎;退变;滑脱;体层摄影术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虽然较常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视不够,放射学论述不多,为提高认识,笔者从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腰椎CT片进行观察,发现多数中老年人腰椎有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影像改变。
本人结合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本组分析126例中老年人腰椎CT片中,男58例,女68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4岁。
其中24例有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男5例,女19例,病史1天至6年,腰痛24例,占100%,单侧及双侧下肢麻木12例,占50%,间隙性跛行3例,占12.5%,放射性痛8例,占33.3%,直腿抬高实验阳性6例,占25%,患侧下肢肌肉萎缩1例,占4%,腰扭伤2例,占8.3%。
对24例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症的病例均行再次CT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2 结果前滑24例,32个CT扫描层面的表现:(1)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小关节CT征象:关节突肥大32个,占100%;椎小关节硬化32个,占100%;关节面边缘部骨质增生28个,占8.7%;椎小关节半脱位17个,占53%;椎小关节间隙变窄26个,占81%;小关节面粗糙,其下方囊变14个,占43.7%。
(2)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病变伴滑脱水平椎体、椎间盘及椎管改变:在24例前滑32各层面中,椎间盘突出21个,占65.6%;膨出11个,占34.3%;双侧侧隐窝同时狭窄的15个,占46.8%,一侧侧隐窝狭窄12个,占37.5%,椎管变形或狭窄18个,占56%;椎体肥大或骨赘28个,占87.5%;黄韧带肥厚9个,占28%。
全腰椎椎体及椎间盘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的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9 . 6 ) 岁 。在 C T 图像 正 中 矢 状 位 上 , 分别测量腰 1 — 5椎 体 ( 前柱、 中柱 、 后柱) 的高度 ( V B H) 、 椎 间盘 ( 前、 中、 后) 的 高 度
( I V DH) 、 腰椎 前 凸 角 (L L A) 、 椎 间盘 的 角度 ( I VDA) ; 在C T 图像 横 轴 位 上 , 分别测量 腰 1 - 5椎 体 上 、 下 终 板 的长 度 ( B VL ) 和
D A 变 小 。L o g i s t i c回 归分 析 结 果 显 示 L D S与 L L L A、 L , 。 I V D A、 L 。 / I VD A、 I / S I VD A 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回 归 系数 分 别 为0 . 7 1 8 、 1 . 3 3 0 、 0 . 9 0 0 、 1 . 0 9 3 。结 论 L I L A、 L 2 / 3 I VD A、 L 3 / I VD A 、 L / S 1 I VD A 的变化与 L D S 的发 病 有 一 定 的相 关 性 。 【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 椎体高度 ; 椎间盘高度 ; 椎体长度 ; 椎 体 宽 度 【 中 图 分 类 号 】 R6 8 7 . 3 【 文献 标 志 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9 5 1 0 ( 2 0 1 7 ) 0 1 — 0 0 2 4 — 0 6
腰椎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100例CT分析

腰椎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100例CT分析腰椎退行性脊柱病是引发中老年人腰痛的最常见病,其滑脱性椎管狭窄又会引发腰腿痛并双下肢麻木等严重症状。
本文总结我院腰4、5椎体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的CT资料,探讨临床CT表现特征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院2001年至2005年门诊及病房收治腰椎退行性滑脱病人100例。
其中,男61例,女39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并双下肢麻木、沉痛无力,病程1周至15年不等,平均4~5年,其中前滑脱72例,后滑脱28例。
1.2 所有病例均由我院500MA万东X线机拍摄正侧位相,后作CT扫描,CT机为东芝300mA,层厚间隔均为5mm,每个间隙扫3层。
2 结果CT征象及X线表现。
2.1 退行性表现。
腰4~5椎间盘膨出69例,突出19例,腰5~骶1椎间盘膨出48例,突出11例。
有“真空征”腰4~5椎间盘21例,腰5~骶1椎间盘11例。
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退变,表现为关节面糜烂硬化,关节面下囊变,边缘骨赘,间隙不对称或狭窄、半脱位,关节囊钙化。
其中51例有一侧或双侧小关节“真空征”,腰3、4、5椎体缘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或骨赘形成,位于前缘者89例,后缘者45例,黄韧带增厚68例(其中35例合并钙化),前纵韧带钙化54例,后纵韧带钙化39例。
2.2 滑脱表现。
X线:腰4前滑脱55例,后滑脱34例;腰5前滑脱46例,后滑脱29例。
CT横轴位上89例椎体缘呈“双椎体缘”83例,可见相对性椎间盘前后膨出,突出35例。
年龄都在55岁以下。
2.3 椎管狭窄。
均有中央性椎管狭窄及不同程度的双侧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
3讨论3.1 关于命名。
本症命名众多,如“假性滑脱”,“小关节脊椎滑脱性退变”,“小关节脊椎滑脱症”,“退行性滑脱”。
本人认为本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明显的椎管狭窄,将其称为“退行性滑脱椎管狭窄症”更能反映其本质性病理改变及临床特征。
3.2 关于病因。
腰椎小关节是连接脊椎间的重要关节,它的形态对下腰椎运动的影响很大。
腰椎滑脱的平片及CT诊断

内 动 脉起 始部 最 多 见 ,且 狭 窄程 度越 重 引 起脑 梗 死 的 几 率 越 前 来 就诊 。所 有 患 者 均无 明显 的外 伤 史 。 23例 行腰 椎 常 规 x
高 ,其 中重 度 狭 窄 占 50% , 中度 狭 窄 占 30% 、轻 度 狭 窄 占 线 正侧 位 摄 片 ,68例 均 行 cT扫 描 ,所 用 机 型 为 GEsytec- SRl
3.5ml/s的 流量 注 射 造 影 剂 欧 乃 派 克 80—95ml,延 时 20—25 秒进 行扫 描 。将 CT原始 图像 传输 至 工作 站进 行二 维 重建 (MPR及 CPR)、三维重建 (VR、MIP)。对狭窄部位进行垂直于 长轴的断面 MPR重建 ,用 于评价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及斑块 情 况 。将 颈 动 脉 颅 外段 狭 窄 分 为 :轻 度 狭 窄 (管 腔 狭 窄 小 于
GE w4.2工 作 站 ,扫 描 范 围 从 主 动 脉 弓至 颅 底 ,经 肘 静 脉 以
小 关 节半 脱 位 等 。 滑 脱 主 要 表现 为椎 管 矢 状 径 增 大 ,叠 椎 征 , 葫芦状 改变,以及椎 间盘假性膨 出等。结论 :x线正位 片对诊 断腰椎滑脱价值不大,侧位 片能较为清楚地 显示滑脱及程度,
29% );中 度狭 窄 (管 腔 狭 窄 30% 一69% ),重 度 狭 窄 (管 腔 狭 窄 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对此征象的认识 ,本文收集近 7
超 过 70% )及 完 全 闭塞 。并 分 别 测 量斑 块 的 CT值 以 区分 斑 块 年 来 68例 腰 椎 滑 脱 的 资料 ,就 其影 像 学 特 点 作 一 分 析 。
度狭窄时 ,机体 可通过侧Hale Waihona Puke 循环或扩张远端血管 ,降低周围血
腰椎滑脱病历

病例报告:腰椎滑脱病例患者信息:张某,男性,52岁,有长期腰痛病史。
病史摘要:患者自述有多年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时间坐姿、缺乏运动等。
近期症状加重,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
经X光片检查,发现腰椎滑脱。
症状描述:患者主诉腰部疼痛,疼痛程度较重,影响睡眠。
同时,患者诉说下肢麻木无力,行走时感到困难。
体检发现,患者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体格检查:腰部肌肉紧张,无水肿。
腰椎活动度明显受限,左侧屈时疼痛加重。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X光片显示腰椎滑脱,L4/5椎间隙变窄。
MRI检查未见明显神经根受压表现。
诊断结果: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为腰椎滑脱(L4/5)。
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且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治疗方案以保守治疗为主。
具体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康复锻炼。
治疗过程:患者接受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以及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
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腰背肌锻炼、游泳等,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稳定腰椎结构。
治疗期间,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继续治疗和康复锻炼。
治疗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锻炼,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度增加。
继续治疗和康复锻炼后,患者已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随访半年,患者未出现新发症状。
总结:腰椎滑脱是一种常见骨科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腰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
X光片和MRI 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康复锻炼。
对于老年患者,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以避免过度手术干预。
本病例报告强调了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康复锻炼在腰椎滑脱治疗中的地位。
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坐姿、弯腰等不良姿势。
2. 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进行适当康复锻炼,如游泳、瑜伽等。
3.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腰椎滑脱等疾病。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X线平片和CT表现

腰椎退变性滑脱的X线平片和CT表现作者:褚成平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4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的平片和CT资料,分别对腰椎序列、椎体及附件的形态和骨质结构,滑脱相应部位椎体和附件、硬脊膜囊、神经根和韧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全貌,在显示腰椎序列、椎体及附件的形态和骨质结构等方面比CT优越,而CT在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等明显优于X线平片。
结论:X线平片与CT结合能提高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准确率,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腰椎;退变;滑脱;X线;CT【中图分类号】R8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3--02本文收集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有完整平片和CT资料的4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病例,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中,男9例,女39例,年龄34~82岁,平均63岁。
病史9个月---20多年不等。
临床症状主要有腰痛,腰痛并腿痛,腰酸,腿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其中以腰腿痛所占比例最大。
典型体征包括腰椎前屈范围加大,背部可触到因棘突前移而造成的“阶梯”征。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全部摄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及腰椎CT检查,其中36例加摄过曲过伸位片,对滑脱的椎体进行观察和分析。
所用X线机为柏斯DR系统,CT机为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CT检查选择层距和层厚均为0.975 mm、120KV、250mAs、平行于椎间隙对滑脱椎体部位包括上下两个椎体进行扫描。
2 结果腰椎退变滑脱的部位、程度和方向 48例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均发生在L3以下椎体,其中L3滑脱2个,L4滑脱35个,L5滑脫11个,用Meyerding四度分级法[1],将下位椎体的上缘分为四等份,上位椎体每前移一份为I°。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MSCT征象

小关节角明显偏向矢状位 . 小关节不对称率偏高 , 小关 节 积气 明 显 , 线 形 小 关 节 多见 , 且 差 异 显 著 。结 论
尽 的腰 椎 形 态 学 及 密 度 方 面 的改 变 . 具有 良好 的空 间及 密 度 分 辨 率 。
M S C T能 提 供详
【 关键词 】 退变性腰椎滑脱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S o n g g ngP a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o fS h e n z h e n . S h e n z h e n 5 1 8 1 0 5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o f m u h i — s l i c e h e l i c a l C T i n he t d i a g n o s i s o f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l u m-
探讨 MS C T诊 断退变性腰椎滑脱 ( D L S ) 的应用价值。方法
患者的小关节退变情况 、 小关节角 、 小 关 节 对称 度 、 小 关 节 积 气 及 小 关 节 形 态等 指标 进 行 多层 螺 旋 C T测 量 。结 果 6 6例 D S 患 者均 有 I I ~Ⅱ度 的 椎 体前 滑脱 。 相 应 的 椎体 小关 节 发 生 不 同程 度 的 退行 性 改 变 。和 对 照 组 C T资 料 对 比分析 , D S 组 I
n o me n o n i n f a c e t j o i n t a n d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f a c e t j o i n t .R e s u l t s S i x t y — s i x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h t D S I a l l h a d I t oⅡ d e re g e o f l u m b a r s p 0 n d y l o l i s t h e s i s a n d t h e i r f a c e t j o i n t h a d d i f f e r e n t d e g r e e o f d e g e n e r a t i v e c h a n g e s .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S I h a d m o r e s a g i t t a l l y o r i e n t a t e d f a c e t j o i n t s , m o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f a c e t j o i n t a s y m me t r y , m o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i n e r a a r t i c u l a r s u r f a c e a n d mo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v a c - h u m p h e n o m e n o n t h a n n o r ma l c o n t r o l s u b j e c t s . C o n c l u s i o n MS C T c o u l d p r o v i d e d e t a i l e d l u m b r a mo ph r o l o y g a n d d e n s i t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讨论 一般以下 位 腰 椎 为 参 照,上 位 腰 椎 滑 移 的 方 向 为 滑 脱 方
向。腰椎滑脱在 CT 上有特征性表现,上位椎体下缘与下位椎 体上缘的边缘出现椎间盘向某一方向膨出,即所谓的假性膨出 影,而对侧椎体边缘无椎间盘组织。CT 图像上显示,腰椎滑脱 的方向和上位椎体下缘椎间盘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反,与下位椎 体上缘椎间盘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同。根据椎间盘假性膨出的 方向和表现分为纵向滑脱和横向滑脱。1854 年 Killian 提出了 “脊椎滑脱”的概念〔4〕。基于滑脱是带动整个躯干一起发生移 动的,1992 年 Nazarian〔5〕定义为“上位脊椎相对于下位脊椎的 移动”。关于脊椎滑脱的病理分型,应用较广泛的是 Wiltse 等 提出的分类法,即分为发育型、峡部型、退变型、损伤型和病理 型五类。1976 年 Wiltse 等又提出 DS 与椎小关节退变、半脱位 和椎间盘退变等有 关,属 于“假 性 脊 椎 滑 脱 ”〔6〕。 流 行 病 学 发 现 DS 发病多在 50 岁以上,女性约为男性 4 倍,滑脱最多见于 腰椎,占 90% 以上,尤其好发于 L4 ~ L5 和 L5 ~ S1 节段,以前滑 脱多见。 3. 1 DS 的动力学背景 两个相邻的椎骨由前部的上下椎体、 椎间盘由椎间纤维软骨连接与后部两侧的上下关节突形成的 微动关节构成一个三关节复合体,关节囊、韧带附着于周围,联 系于节段之间,共同形成了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7〕; 这种结构 使运动通过椎 间 盘 的 黏 弹 力 及 椎 小 关 节 结 构 而 实 现,又 因 韧 带、关节囊及椎小关节本身所限制,既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活 动中脊椎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又让脊椎之间存在不同方向的少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136 例 DS 患者中男 46 例,女 90 例,男女比例 约为 1: 2; 年龄 55 ~ 86 岁,平均 67. 2 岁。主诉单纯腰痛 77 例, 腰痛并双下肢放射痛、麻木不适 41 例,腰痛并单侧下肢放射痛 17 例,骶尾部疼痛 8 例; 35 例曾有外伤史。多伴有髌和( 或) 跟 腱反射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退变性腰椎滑脱( DS) 是老年人腰腿痛常见的病因之一。 Newman 认为该病大多伴有椎间盘及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于 1955 年首次提出退变性脊椎滑脱的概念〔1〕。DS 是脊椎滑脱的 最常见类型,并和椎间盘病变、腰椎管狭窄、韧带肌肉病变等之 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多发生在 50 岁以上的年龄阶段,临 床表现以腰部酸困疼痛为主。本文分析 DS 患者的 CT 表现,以 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王 琳等 中老年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 CT 表现及临床分析 第 11 期
·部改变表现 本组 136 例,L3 前滑脱 11 例,横向滑脱 4 例,均为Ⅰ°; L4 前滑脱 101 例,后滑脱 2 例, 横向滑脱 24 例,真性滑脱 3 例; Ⅰ°121 例,Ⅱ°6 例; L5 前滑脱 29 例,后滑脱 1 例,真性滑脱 1 例; Ⅰ°24 例,Ⅱ°5 例,Ⅲ°1 例; 定位片及矢状位重建椎体均有前移; “双椎体缘征”15 例,又称 双边征,即同一扫描层面见一前一后两个椎体边缘; “峡”裂征 8 例,也称为双关节征,表现为同一扫描层面见断裂裂隙和关节 突关节。 2. 2 椎管改变及退变表现 椎管冗长征 98 例,表现为滑脱椎 体椎管矢状径在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见不同程度拉长; 椎管 狭窄 46 例,表现为滑脱椎体的椎管与下位椎体的椎管内见到 椎间盘密度的软组织影; 黄韧带肥厚 21 例,钙化 5 例; 侧隐窝 狭窄 66 例;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118 例; L3 ~ 4 椎间隙狭窄 15 例, L4 ~ 5 椎间隙狭窄 89 例,L5 ~ S1 椎间隙狭窄 67 例。 2. 3 椎小关节的变化表现 关节面糜烂不整 19 例; 关节面硬 化增厚 107 例; 关节面囊状变 6 例; 小关节突肥大 121 例; 关节 囊钙化 68 例; 关节间隙增宽 24 例; 关节真空样变 62 例。 2. 4 滑脱椎体的椎间盘变化表 现 椎 间 盘 相 对 前、后 膨 出 119 例,表现为滑脱椎体后下缘及下位椎体的前上缘周围见带 状横置的椎间盘软组织影; 椎间盘横向膨出或并向前 /向后膨 出 28 例,表现为滑脱椎体左或右方和前、后方及下位椎体的右 或左方和后、前方呈带状横置的椎间盘软组织影; 有许莫结节 31 例; “真空征”31 例; 纤维环骨化 48 例。
中老年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 CT 表现及临床分析
王 琳1 刘太运1 李孝忠 张 洁 徐世伟 杨玉琴 (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甘肃 兰州 730020)
〔关键词〕 腰椎; 退变; 脊椎滑脱; 计算机体层扫描 〔中图分类号〕 R681. 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11-2386-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11. 088
1 甘肃中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 第一作者: 王 琳( 1974-) ,男,主治医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
结合骨关节影像学研究。
1. 2 CT 扫描方法 CT 扫描采用飞利浦 MX8000 CT 机,扫描 参数为 120 kV,200 mA,Large 视野,患者采用仰卧位,双手抱 头; 臀下垫一三角形棉垫,使腰椎序列尽量与床面保持一致; 身 体正中矢状线与扫描床中轴相重合。先行侧位定位像扫描,然 后根据定位像确定 L3 ~ 4 、L4 ~ 5 、L5 ~ S1 椎间盘扫描线的位置,扫 描线与椎间隙平行,层厚 / 层距 5 mm,扫描 4 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