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翻译理论名家

翻译理论名家

严复严复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准。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雅—雅言。

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才能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注重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及翻译质量。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专门知识。

鲁迅鲁迅强调直译,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传递。

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即忠实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傅雷傅雷在翻译上的主张有以下四点: 1.翻译应“重神似不重形似”; 2.译笔应“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3.“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4.“化为我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客观的反映原文,是翻译工作的首要的追求目标。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先生的“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二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林语堂(1) 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其立论的依据是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 (2)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翻译文本为文学文本, 也就是他说的艺术文; (3) 林语堂明确地提出了译者的三种责任: 对原文(原作者) 的责任, 对译文读者的责任, 对艺术的责任, 并明确地把它们同翻译标准联系在一起, 这在我国先前的译论史上独树一帜, 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们语言学学科; (2)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个 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加以研 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即音位、 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 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 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 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二)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 奈达(Eugene A. Nida) ❖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条 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 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学特 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是意译。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 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 (一)翻译是艺术 ❖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六)翻译分为三类: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翻译名家介绍

翻译名家介绍
秋白担任他的翻译。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 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 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
1928年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主持召开中 共六大,之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任中共 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
1930年,瞿秋白被撤销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 表的职务,8月26日回到上海。
1931年1月,在上海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瞿秋白提倡用直译法从事翻译,但反对用“不 顺”的语言,他认为如果用“不人不鬼的话” 搞翻译,是僵死的方法,非但不能丰富汉语, 还会将汉语引入狭路。
他提出的翻译标准: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 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 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 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 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为着保存原作的 精神,并不用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反 的,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就是不用口头 上的白话),反而要多少的丧失原作的精神。
“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的 ‘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语族之 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第二,佛经 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宋儒以 来的语录其实是模仿佛经而来的。不但如此, 照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中国最早的白 话文学也是在佛经影响之下发生的。” (《再论翻译》)
瞿秋白是一个革命者,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 场上看待问题,就连看待翻译问题也不例外。 他提到的翻译观点,在许多处都涉及能叫大 众所明白的白话文。其实,瞿秋白本人熟读 经史,文言文的底子相当深厚,但他认为翻 译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大众。在这一点上,他 甚至对严复、林纾、梁启超等人进行了批评。
赵景深:“宁可错些不要不顺” 鲁迅:“宁信而不顺” 瞿秋白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说赵景深

翻译大家介绍

翻译大家介绍

中国翻译大家1.杨宪益,1915年出生于天津,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

2009年11月25日杨宪益于北京过世,享年94岁。

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以及《鲁迅全集》、《青春之歌》等。

2.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3.董乐山(1924-1999)主要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

4. 傅雷(1908-1966)翻译家,字怒安,上海南汇人。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完整资料).doc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 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 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中国古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饮 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名的学海堂 学习,16岁中举人。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对翻译文学 的倡导、实践和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是和他的维新、改良、 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倡导翻译, 提倡翻译文学,实践翻译文学,看作是他维新、 改良、爱国活动的一个方面。 梁启超以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文坛上的声 望,大声疾呼翻译的重要意义,倡导翻译,这 种有力的号召与推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 说的译介和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政治小 说的人。
体之讨论‛一节)
3)养能译之材
这是关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梁启 超认为: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 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 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 称矣。 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 华文和西文,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 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 才是好译本。因此,欲求译才,必自 设翻译学堂始; 强调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 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 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 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 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 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 而滥。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 他的译文一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 具备专门知识。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 为焦点。(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的‚翻译文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三、‚五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8年改为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 迅在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几乎用大半生的精力 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借外国的火, 来照明中国的黑夜,他是光明的引路人;鲁迅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是 中国译论的奠基人,也是傲然屹立于世界译坛 的一面光辉旗帜。
‚严译八大名著‛: 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斯宾塞《群学肄言》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 甄克斯《社会通诠》 孟德斯鸠《法意》 约翰·穆勒《名学》 耶方斯《名学浅说》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 准,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 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 绍西方哲学的人。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 译时期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翻 译时期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Q:你所知道的翻译(理论) 家有哪些?
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鲁迅的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第一阶段(1903-1919) 日本留学期间,是鲁迅翻译生涯的第一站,与周 作人合译《红星佚史》等是他翻译的开端。 这一时期他的翻译思想是‚呼号‛,是‚战斗‛, 他的心,是站在弱者和不幸者一边,站在反抗者 一边。 第二阶段(1919-1927) 这是鲁迅在思想上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向共产主 义思想转变的时期,因而在翻译思想上也处于一 个‚上下而求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形势 的需要和思想武装的需要。他翻译了不少文艺理 论作品。如:《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苦闷 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苏联托洛茨基的 《文学与革命》等。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关于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 梁启超指出:当时中国官局所译之书兵学较多, 他们以为西人之强,尽在于兵。实则不然,西人 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科学技术。而今 还有很多重要的书急需翻译。他列举并评论了有 关学校教材、法律书、政书、经济学书、工艺书、 农书、矿学书、史书、哲学书等,对我国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 (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 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 之例,仍可沿用。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他翻译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都体现着他的一贯的翻译思想。他所 以特别重视翻译被压迫、被损害的弱 小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学,因为这 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必 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 是鲁迅从事整个文学活动,包括文学 翻译活动的宗旨。
第三阶段(1927年以后)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这是鲁迅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最辉煌的时 期。这时他已从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为了中国革 命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他翻译的文学作品 和文艺著作都是‚战斗的作品‛。 1935年完成了他一生翻译工作中最后一部 译作——俄国古典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 魂灵》。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中国近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我国近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林译十大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 《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 《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
梁启超这种翻译爱国、翻译强国的思想, 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翻译工作者,对树立中国文学翻 译思想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译书‚当首立三义‛
梁启超对翻译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系统而深人地 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 目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 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 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 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 译之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 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 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 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 200部。 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是归化意译。 由于依靠朋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口述,林 纾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的进行‚意 译‛,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 虑到当时读者的水平,他会对原文进行任 意删减或增补。他的译文删减、遗漏之处 颇多。
寺和尚,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唐代高僧,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 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 法谨严,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 称‚新译‛。 他提倡忠于原本、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 至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 且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自玄奘以后所 译之经为新译。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国师、著名
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 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 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 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 翻译家。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成为中国翻译 史上的里程碑。

玄奘,(600-664),原名陈袆,长安大慈恩
他的祖先是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 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他 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