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2019欧洲指南解读)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

及时识别出血对于挽救患者生 命至关重要。
对于疑似出血的患者,应立即 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包括保持 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和 给予适当剂量的液体复苏。
出血的处理
01 总结词
控制出血是减少失血和改善患 者预后的关键。
02
详细描述
一旦识别出血,应立即采取措 施控制出血,包括使用止血带 、加压包扎、填塞等止血技术 ,以及手术止血。同时,应尽 快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 进一步治疗。
04
增强医护人员的团队协 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培训内容
诊断标准和评估方 法。
凝血病的治疗和管 理。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 血病的病理生理机 制。
紧急止血技术和方 法。
团队协作和紧急情 况下的沟通协调。
教育材料和资源
01
02
03
04
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 理指南。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组织(ITLS) 的培训教材和课程。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 洲指南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严重创伤出血的识别和处理 • 凝血病的识别和处理 •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的优先顺序 •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的资源与设备 •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的培训和教育
01 引言
CHAPTER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欧洲地区的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严重创伤出血 和凝血病处理的指导原则,以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
03 凝血病的识别和处理
CHAPTER
凝血病的识别
01
02
03
凝血病症状
包括皮肤黏膜出血、伤口 血流不止、皮下瘀斑等。
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 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判断 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多发伤患者的早期评估及处理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 张绍东
.
流行病学
创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一大公害,为青 壮年的首位死因。
A:12~21岁和65岁以上为发病率最高。 B:1~44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现代创伤特点 A:高能量损伤为主,多发伤发生率高。 B:易因迅速而严重的生理紊乱造成死亡。
.
我国的情况
.
病例---male,40y
.
临床特点
⑸多发伤存在处理顺序上的问题 极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伤口大、出血明
显的部位上,而忽略了表面上不严重但 实际上足以威胁生命的创伤。
.
交通事故导致的多发伤
.
临床特点
⑹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 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伤口污染重,肠道
细菌移位,以及各种侵入性导管的使用, 使伤后感染发生率高,并发症多,尤其多 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高。
创伤病房集中救治式——设立专门的创伤外科, 收治多数多发伤、休克、骨伤、腹部损伤和颅脑 损伤等;
整体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急救模式——将创伤 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康复治疗有机结合,注重 确定性手术、ICU监护等创伤救治的各个环节, 是现代的、完整的创伤急救模式。
.
交通事故
.
多发伤的定义
多发伤最初指累及不同解剖部位的复杂创 伤,有多个伤口。
根据1993年10月我国首届多发伤学术会议, 现代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 因素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遭受两个或两个 以上解剖部位的创伤,其中至少有一处较 严重。
.
含义
同时
●单因素→
两个部位→ 危及生命
相继
头、颈、胸、腹、骨盆、上、下肢
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 万,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4位。
权威发布|创伤后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的欧洲指南【第五版】

权威发布|创伤后大出血与凝血病处理的欧洲指南【第五版】背景严重创伤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导致全球每年超过580万人死亡未控制性创伤后出血仍然是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三分之一的创伤患者在入院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对于这些患者,多器官衰竭且死亡的发生高于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同类损伤的患者。
与创伤性损伤相关的早期急性凝血病最近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凝血障碍的严重程度受环境和治疗因素的影响。
此外,凝血病可因创伤相关因素如脑损伤和个体患者相关的因素而变化。
本项欧洲临床实践指南最初发表于2007年,并于2010年“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的一部分,这是一项在2013年旨在降低创伤性损伤的3年全球发表了大量研究,以深化对创伤凝血病病理生理学的理解,填补关于创伤治疗策略的机制和功效的重要知识空白,并提供基于个体的目标导向治疗以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结局的证据。
这些新的信息已整合到当前版本的指南中。
指南推荐1. 初步复苏和预防进一步出血1.1. 缩短延迟时间我们推荐将严重受伤的患者直接转送至合适的创伤中心(1B);推荐尽量减少受伤至出血控制之间的时间(1A)。
1.2. 局部出血管理我们推荐局部压迫法以限制危及生命的出血(1A);对于术前情况下的开放性肢体损伤,我们推荐辅以止血带,以阻止危及生命的出血(1B);对于术前情况下的可疑骨盆骨折,我们推荐辅以骨盆带,以阻止危及生命的出血(1B)。
1.3. 通气我们推荐避免低氧血症(1A);我们推荐对创伤患者进行正常通气(1B);出现脑疝迹象时,我们建议过度通气(2C)。
2. 出血的诊断和监测2.1. 初步评估我们推荐根据患者生理、解剖损伤类型、损伤机制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映综合评估创伤出血的严重程度(1C);我们建议使用休克指数(SI)来评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程度( 2C)2.2. 立即干预对于有明显出血来源、大量失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以及某(些)可疑部位出血的患者,我们推荐应立即进行止血操作(1C)2.3. 进一步评估对于不需要紧急控制出血及未能明确出血来源的患者,我们推荐应立即进一步评估(1C)2.4. 影像学评估对于躯干创伤的患者,我们推荐使用创伤超声焦点评估法(FAST)评估游离液体(1C);我们推荐早期完善全身增强CT(WBCT)评估受伤类型和潜在出血来源(1B)。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fluid and hypothermia
bleeding
and coagulation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VI.Treatment pathway
第11页
二、早期复苏和预防深入出血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第12页
• R1: 对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止血患者, 应尽可能缩短受伤至手 术时间(1A)
一旦出现凝血紊乱马上中止使用HES。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BiologicsBloodVaccines40
第39页
• R14.5: 对于钝性伤和颅脑损伤患者,提议在早期能够使用 高渗溶液, 但与晶体液和胶体液相比并无显著优势(2B)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第6页
创伤性凝血病对预后有着主要影响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Injury, Int.J.Care Injured () 38, 298—304
第7页
入院时有凝血功效异常创伤患者死亡率增加4~6倍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欧洲指南解读
Niles SE, et al.J Trauma, , 64(6): 1459-1463.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Mar 16;(3):CD000567
第40页
• R14.6: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躯干穿透伤患者, 推荐使用高渗液体(2C)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enetrating injuries to the torso that result in hypotension, initial fluid resuscitation with HSD is beneficial in improving survival, especially if surgery is subsequently required.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共识】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创伤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
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
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
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
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工作小组推出的推荐意见标准和国际统一证据分级,本指南分为强、弱两级(Grade l和2),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三级(GradeA、B和C)。
定义1.1 大量失血(massive blood loss)指24 h内丢失一个自身血容量;或3 h内丢失50%自身血容量;或成年人出血速度达到150 ml/min;或出血速度达到1.5 ml/(Kg·min)超过20min。
1.2 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指24 h内给成年人输注超过20 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 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1.5 ml/(Kg·min)。
严重开放性肢体创伤早期救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肢体功能评估
检查患者肢体活动度、感 觉、血运等情况,以判断 是否存在骨折、神经损伤 等严重损伤。
转运途中注意事项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在转运过程中,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避免呕吐物、分泌物等堵塞呼吸道导致窒 息。
在转运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固定好伤肢
做好记录与交接
止血带止血
对于无法直接压迫止血的四肢大 出血,可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但需注意使用时间和松紧度,避
免造成肢体坏死。
包扎技巧
使用绷带或纱布对伤口进行包扎 ,保护伤口并减少感染风险。包 扎时应注意松紧度,避免过紧影 响血液循环或过松无法起到包扎
作用。
疼痛控制与休克预防
疼痛控制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 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同时注意观察患 者疼痛程度和性质,以便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严重开放性肢体创伤早期救治专家 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3-02
目录
• 背景与意义 • 现场初步处理与评估 • 早期外科干预策略 • 抗感染治疗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康复期管理与功能恢复
01
背景与意义
开放性肢体创伤定义及分类
01
开放性肢体创伤是指皮肤及皮下 组织完整性受损,伴有不同程度 软组织损伤的肢体创伤。
全身性感染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因素
包括伤口污染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失血量、休克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
风险评估方法
可采用评分系统对全身性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如Mannheim感染评分(MIS)等。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 防和治疗措施。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筋膜间室综合征监测与干预
2019致命性大出血急救护理专家共识

2019致命性大出血急救护理专家共识2019年,致命性大出血急救护理专家共识在医疗领域中,致命性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症,它可能导致患者生命的迅速消逝。
为了提高对致命性大出血的急救护理效果,专家们在2019年达成了一项共识。
本文将探讨这个共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影响。
致命性大出血是指因外伤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大规模出血,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失血过多,威胁其生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然而,由于出血速度快、失血量大,传统的护理方法往往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球范围内的急救专家和医疗机构开始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致命性大出血的急救护理方法。
他们通过研究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验数据,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早期识别和评估出血风险、迅速止血和输血、积极控制失血源以及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等。
首先,早期识别和评估出血风险是成功抢救致命性大出血的关键。
专家们建议医护人员在接触到患者时要注意观察其出血迹象,如皮肤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
同时,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重度外伤患者或手术后患者,应该进行定期的出血评估,以及早期干预和治疗。
其次,迅速止血和输血是急救护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专家们推荐使用压迫止血器、止血药物和外科手术等方法来迅速控制出血源。
同时,输血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输注血液制品来补充患者失血的体液。
然而,专家们也强调了个体化的输血策略,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并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积极控制失血源和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也是急救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专家们建议医护人员要及时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以尽快控制出血源。
同时,在输血和止血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项专家共识的发布对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为临床医生和护士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护理指南,使他们能够更加规范和高效地处理致命性大出血的急救工作。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全文)

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欧洲指南(全文)未控制的出血是严重创伤患者潜在可预防的首位死因恰当的处理包括早期明确出血部位,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少失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大约有1/3的创伤出血患者入院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显著增加了病死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创伤出血高级处理特别工作小组(Task Force for Advanced Bleeding Carein Trauma)发布严重创伤出血处理的指南。
该指南根据GRADE分级标准确定推荐级别,包括1A(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1B (强烈推荐,中等质量证据)1C(强烈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2A (弱推荐,高质量证据)2B (弱推荐,中等质量证据)2C (弱推荐,低或很低质量证据)1 早期复苏和防止进一步出血(1)对于需要紧急外科手术止血的患者,应尽量缩短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A)(2)开放性四肢损伤存在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外科手术前推荐使用止血带(1B)(3)对于没有脑疝征象的创伤患者,推荐开始机械通气时采用正常的通气量(1C)2 诊断和监测出血(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2)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果初始的复苏无效,则应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3)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1B)(4)对于怀疑有躯干部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或CT) 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5)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紧急的干预措施(1A)(6)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推荐使用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1B)(7)不推荐单独使用红细胞压积(Hct) 检测作为评估出血程度的独立实验室指标(1B)(8)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1B)(9)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1C) 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指导止血治疗(1C)3 组织氧合输液和低体温(1)对于没有脑损伤的患者,在严重出血控制之前应将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1mmHg=0.133kPa)(1C)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 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该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1C)(2)对于低血压的创伤出血患者应该进行液体治疗(1A)首先选择使用晶体液(1B) 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低渗溶液如乳酸格林氏液(1C)如果选用胶体液,则应该在相应制剂规定的剂量范围之内(1B)对于钝性伤和颅脑损伤的患者,建议在早期可以使用高渗溶液,但与晶体液和胶体液相比并无明显优势(2B)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躯干穿透伤患者,推荐使用高渗液体(2C)(3)对液体复苏无效的患者,推荐使用缩血管药物来维持目标的动脉血压(2C) 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使用正性肌力药物(2C)(4)推荐早期采取措施减少热量丢失,对低体温的患者进行复温,以达到并维持正常的体温(1C) 对于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一旦其他部位的出血得到控制,建议使用33~35℃的低温治疗并维持≥48h(2C)(5)推荐将血红蛋白值维持到7~9g/dl(1C)4 迅速控制出血(1)推荐使用填塞对于严重大出血濒临衰竭状态的患者,主动脉钳夹可作为辅助的措施(1C)(2)对于有失血性休克的骨盆环破裂的患者,推荐立即采用骨盆环关闭和稳定的措施(1B)(3)对于骨盆环稳定后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推荐早期实施腹膜外填塞(1B)(4)对于合并重度失血性休克有持续出血和凝血病征象的严重创伤患者,推荐实施损伤控制外科(1B) 其他需要实施损伤控制外科的情况包括严重凝血病(1C)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推荐实施确定性外科手术(1C)(5)对于实质脏器损伤伴有静脉出血或中等程度的动脉出血,推荐联合使用局部止血药物(1B)5 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1)推荐尽早检测并采取措施维持凝血功能(1C)(2)对于出血或存在大出血风险的患者,推荐尽早使用氨甲环酸,首剂1g(给药时间大于10min),后续1g输注持续8h(1A)创伤出血患者应该在伤后3h内使用氨甲环酸(1B) 建议制定创伤出血处理流程时,考虑在患者转送医院的途中应用首剂的氨甲环酸(2C)(3)对于大量输血的患者,推荐监测血浆离子钙水平并维持在正常范围(1C)(4)对于大出血的患者,推荐早期应用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或病原体灭活的血浆) (1B) 或纤维蛋白原(1C)如果需要继续使用血浆,建议血浆∶红细胞的输注比例至少达到1∶2(2C) 对于没有大量出血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血浆(1B)(5)如果患者有大出血,血栓弹力图提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达15~20g/L,则推荐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1C) 推荐的起始剂量纤维蛋白原为3~4g,冷沉淀为50mg/kg对于体质量70kg的成人,大约相当于15~20单位(2C)(6)推荐输注血小板以维持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1(1C)对于持续出血和/或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建议将血小板计数维持在100×109L-1以上(2C)建议输注的起始剂量为4~8单位血小板,或者1个全血单位的血小板(2C)(7)建议对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大出血或者颅内出血的患者输注血小板(2C) 如果患者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建议使用去氨加压素(0.3μg/kg)(2C)对于接受或怀疑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建议检测血小板功能(2C)如果明确血小板功能不良且患者存在持续的微血管性出血,建议使用浓缩血小板治疗(2C)(8)对于使用抑制血小板药物和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建议使用去氨加压素(0.3μg/kg)(2C) 不建议在创伤出血患者中常规使用去氨加压素(2C)(9)对于口服维生素K依赖抗凝药的患者,推荐早期使用浓缩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行紧急拮抗(1B) 如果实施基于浓缩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目标导向治疗策略,对于血栓弹力图提示有凝血启动延迟的出血患者,则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C)(10)对于使用或怀疑使用抗Xa因子药物如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的患者,建议检测底物特异的抗Xa因子活性(2C)如果存在致命性出血,则建议使用大剂量的凝血酶原复合物(25~50U/kg) 以逆转利伐沙班(2C) 对于口服或怀疑口服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 的患者,不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B)(11)对于已经采取标准的控制出血的努力和最佳的传统止血措施的患者,如果持续存在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建议使用基因重组的活化Ⅶ因子(rFⅦa)(2C)对于单独颅脑损伤引起的脑内出血,不建议使用rFⅦa(2C)(12)建议尽早采用物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包括间歇性气囊加压装置(IPC) 和/或抗血栓弹力袜(2C)推荐出血控制后24h内使用药物预防血栓(1B) 不推荐常规使用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血栓(1C)6 救治流程(1)推荐每家医疗机构对创伤出血患者实施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救治流程(1C)(2)推荐使用救治核查表单以指导临床处理(1B)(3)推荐每家医疗机构在日常质量管理中,应该包括对救治流程遵循情况的评估(1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17:推荐将血红蛋白值维持到7—9g/dl(1C)
五、迅速控制出血
• R21.1:对于合并重度失血性休克、有持续出血和凝血病征象的严重创伤患者, 推荐实施损伤控制外科(1B)
• R21.2:其它需要实施损伤控制外科的情况包括严重凝血病、低体温、酸中毒、 难以处理的解剖损伤、耗时的操作、同时合并腹部以外的严重创伤(1C)
J Trauma. 2008;64:S28 –S37
伴有出血的TBI不宜过度通气的机制
• 减少静脉回流,导致低血压 、心血管衰竭 • 谷氨酸的释放,神经功能损伤 • 低碳酸血症,细胞凋亡,加重原有损伤
三、诊断和监测出血
R4: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的 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及患者对初始复苏 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 建议用休克指数评估休克程度(2C)
R5:对于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 患者,如果初始的复苏无效,应
立即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1B)
R6: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 患者,推荐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
(1B)
• R4: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损伤的解剖类型、损伤机制以 及患者对初始复苏的反应,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的程度(1C)
Critical Care2013,17:R76
Injury, 2009, 40(9):907–911.
创伤大出血
死亡三联征
严重创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非常普遍!
Injury, Int. J. Care Injured (2007) 38, 298—304
创伤性凝血病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Injury, Int. J. Care Injured (2007) 38, 298—304
• R11: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检测出血和 休克程度的敏感指标(1B)
Anesthesiology. 2012 Dec;117(6):1276-88
• R12.1: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 联合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1C)。
37
• R14.2:首先选择使用晶体液(1B) • R14.3: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低渗
溶液如乳酸格林氏 液(1B)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 Feb 28;2:CD000567
• R14.4:由于对凝血功能有不良影响,推荐限制使用胶体液(1 c)
• R25:推荐在标准的实验室凝血指标和/或 血栓弹力图指导下,采用目标导向策略继 续进行复苏(1 B)
• R25. 1对于大量输血的患者,推荐监测血浆离子钙水平并维 持在正常范围。(1C)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11; 39: 46-54
• R26.1:对于大出血的患者,推荐早期应用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或病原体灭 活的血浆)(1B)或纤维蛋白原(1C)
Intervention R8:对于存在明显腹腔积液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采取紧急的干 预措施(1A)
Further assessment R9: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推荐使用CT进行进一步的评估(1B)
24
FAST评估对严重创伤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Chi LT.Int J Emerg Med,2008,1:183–187
• R11:推荐检测血清乳酸或碱剩余作为评估、检测出血和休克程 度的敏感指标(1B)
• R12:推荐常规评估创伤后的凝血病,包括早期、重复、和联合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 原和血小板(1C)。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 指导止血治疗(1C)。
29
• R26.2:如果需要继续使用血浆,建议血浆:红细胞的输注比例至少达到1:2 (1C)
• R26.3:对于没有大量出血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血浆(1B)
J Trauma, 2007, 63(4): 805-813.
• R27.1:如果患者有大出血,血栓弹力图提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浆 纤维蛋白原水平≤1.5—2.0g/l,推荐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1C)
Critical Care 2013, 17:R76
严重创伤大出血规范处理的内容
I. Initial resuscitation and prevention of further bleeding
II.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bleeding
III. Tissue oxygenation fluid and hypothermia
FAST评估缩短术前和住院时间,减少CT检查、并发症和费用
Lawrence AM. Ann Emerg Med,2006,48:227-235.
J Trauma. 2012;72: 553–559.
WBCT对创伤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出血程度的评估
• R10:推荐将低的初始血红蛋白水平视为与凝血病相关的 严重出血的指标(1 B)。推荐重复检测血红蛋白作为出血的实验 室指标,因为初始正常范围的血红蛋白可能会掩盖出血(1 B)。
➢ Search for patients at risk of coagulopathic bleeding ➢ Treat bleeding and coagulopathy as soon as they develop ➢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s ➢ Prevent secondary bleeding and coagulopathy
Am Surg. 1992 Oct;58(10):622-6.
J Trauma. 2002;53:446 –451
22
R6:对于未明确出血部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推荐 立即采取进一步的评估(1B)
出血源头
R7 R8
R9
出血程度
R10 R11 R12
23
明确出血的源头
Imaging R7:对于怀疑有躯干部损伤的患者,推荐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FAST/CT) 以明确有无胸腹腔游离液体(1B)
主动脉内球囊堵塞技术——临时止血
• R22:对于实质脏器损伤伴有静脉出血或中等程度的动 脉出血,推荐联合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其它外科方法或 填塞止血(1B)
➢局部止血药的种类: a.胶原类 b.明胶类 c.纤维类 d.纤维蛋白、粘合剂 e.多糖类 f.无机类(蒙脱石)
➢使用局部止血药物时应注意: a.手术的类型 b.费用 c.凝血功能 d.出血程度 e.不同局部止血药的不同特性
严重创伤大出血的早期处理
——2019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的欧洲指南
张晓东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一、背 景
创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2000年全球死于创伤的人数约50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的9%。
创伤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
➢大出血
早期
➢严重颅脑损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后期
➢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
其中,未控制的创伤后大出血是可预防死亡的首要原因!
六、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
• R23:推荐尽早检测并采取措施维持凝血功能(1C)
➢ 通常要送到中心实验室检测,耗时长(20~60 min) ➢ 常规指标只反映凝血初始阶段的功能 ➢ 体外检测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 ➢ 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只提供数值,不能反映功能 ➢ 床旁快速检测技术(point-of-care test) ➢ 血小板功能检测 ➢ 血栓弹力图(TEG)
关于输液的选择
限制性容量复苏 R13:推荐使用限制性容量复苏策略以达到目标血压, 直到出血得到控制(1B)。
R15:对于创伤出血引起的低血压,推荐使用等渗晶体液进行初 始的液体复苏(1 A)
推荐使用平衡电解质溶液,避免使用生理盐水(1 B)(如果使用,最 大用量为l~1.5 L)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推荐避免使用乳酸林格氏液等低渗液 体(1 B)。
Injury, Int. J. Care Injured 43 (2012) 1833–1837
The acute cardiopulmonar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ies.
Neurosurgery. 2013 Mar;72 Suppl 2:84-92
• R12.2:推荐使用血栓弹力图帮助明确凝血病的特征和指导止血 治疗(1C)。
四、重视组织氧合、输液和低体温
• R13.1:对于没有脑损伤的患者,在严重出血控制之前 应将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1C)
J Trauma.2008;64:280 –285
• R13.2:对于合并严重颅脑损伤(GCS≤8)的失血性休 克患者,应该维持平均动脉压≥80mmHg(1C)
入院时有凝血功能异常的创伤患者死亡率增加4~6倍
Niles SE, et al. J Trauma, 2008, 64(6): 1459-1463.
严重创伤大出血处理的欧洲指南
• 2007年
• 2010年 • 2013年 • 2016年 • 2019年
STOP the Bleeding Campaign —2013
• R24.1:对于出血或存在大出血风险的患者,推荐尽早使用氨甲环酸,首剂1g (给药时间大于10min),后续1g输注持续8h(1A)
• R24.2:创伤出血患者应该在伤后3h内使用氨甲环酸(1B) • R24.3:建议制定创伤出血处理流程,考虑在患者转送医院的途中应用首剂的
氨甲环酸(1C)
6.目标导向凝血管理
• R27.2:推荐的起始剂量纤维蛋白原为3—4g,冷沉淀为50mg/Kg。对于 70Kg的成人,大约相当于15—20单位。然后根据血栓弹力图和纤维蛋白原 的检测水平指导是否继续输注(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