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ic diologue)
苏格拉底对话方式

苏格拉底对话方式简介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和思维方法而闻名于世。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它通过提问、质疑和辩论的方式,引导他人思考,并推动真理的发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格拉底对话方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如何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和促进思考。
特点1.提问导向:苏格拉底式对话强调提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他人思考。
他不断追问,逼迫人们深入思考,挖掘出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2.辩证思维:苏格拉底式对话倡导辩证思维,即通过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从而推动真理的发现。
在对话过程中,他会引导参与者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并鼓励他们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和辩论。
3.合作性:苏格拉底式对话强调合作性,参与者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包容和倾听。
他不会简单地告诉别人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话来引导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4.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式对话鼓励批判性思维,即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会质疑参与者的观点,并要求他们提供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优势苏格拉底式对话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1. 激发思考:通过提问和辩论,苏格拉底式对话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思考欲望,让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背后的真相。
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式对话强调批判性思维,使参与者学会质疑、分析和评价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3. 促进合作与共识:苏格拉底式对话强调合作性,在对话过程中鼓励参与者相互倾听和尊重。
这种合作性有助于建立共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4. 拓宽视野:苏格拉底式对话引导参与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拓宽视野,看待问题更全面、更综合。
这种多元视角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运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教育、管理、辅导等。
以下是一些运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方式的实际场景:教育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运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主动性。
苏格拉底对话方式

苏格拉底对话方式苏格拉底对话方式是一种经典而富有指导意义的哲学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古希腊世界中流行,并被后世众多哲学家所效仿和学习。
苏格拉底对话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本质。
他常常以自己无知的姿态出现,像一个学生一样,虚心向人请教,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与辩论。
他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启发他人内心的思考和发现。
他相信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智慧的种子,只需通过引导和激发,才能让其发芽生长。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通常是基于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主题展开。
他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对话的参与者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思考问题的不同面向和可能的答案。
他对话的特点是充满启示性的,他往往通过对参与者观点的质疑和辩论,揭示其思维的瑕疵和逻辑的错误,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尽管这种方式常常给人以挑战和冲突的感觉,但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思考和进步。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对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辩论,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这种对话方式使学生远离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而是通过活跃的讨论和思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它也强调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成为思考者和探索者。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在现代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呼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通过对话的方式指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对话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是一种生动、全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在古代和现代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指他所采用的一种对话式的思维方法,通过不断的追问、辩论和质疑,来寻求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对后世的哲学、逻辑和辩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是哲学思考的基础和典范。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最著名的表现形式是“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ic dialogue),他通过与人们的对话来引导他们思考,透过对话的过程,找到真理。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通常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对方进行思考,最后通过辩证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强调对话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对话,人们可以检验自己的信念和观念,从而找到错误并纠正它们。
他经常挑战他人的看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启发灵感。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强调了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知识的怀疑精神,他认为人们应该不断地追问和探索,而不是绝对的接受某种观点。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对于现代逻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辩证法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清晰的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他倡导“辩证推理”(dialectic reasoning),通过不断地追问和反驳,最终得出真理。
这种辩证推理的方法在后来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成为了严密推理和逻辑思维的基础。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还对于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了人们内在的智慧和灵性的重要性,认为真理不是从外部获取的,而是需要通过内在的探索来寻找。
他主张人们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找到真理和智慧。
这种内在的探索和思考方式,对于后来的哲学家和宗教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传统。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内在的探索的重要性,对于后世的哲学、逻辑和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谈话法

苏格拉底谈话法苏格拉底谈话法是一种对话式的探究方法,源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学实践。
该方法强调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推进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引导对话进行逻辑分析和概念梳理,达到发现真理或辩证思考的目的。
以下是苏格拉底谈话法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谈话法的定义及特点苏格拉底谈话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或苏格拉底批判法,是苏格拉底用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谈话法的主要特点有:1. 引导性和激励性:苏格拉底以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质疑和追问来探索问题的本质。
2. 辩证性和矛盾性:通过反复追问,苏格拉底揭示出观点之间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认识。
3. 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苏格拉底谈话法挑战道听途说和盲从,强调人们应该靠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和判断。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谈话法的具体运用方法苏格拉底谈话法通过以下方法来引导对话和思考:1. 引出问题:苏格拉底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 追问和逻辑推理: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苏格拉底会继续追问,挑战学生的回答,并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问题,发现其中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
3. 概念梳理:苏格拉底通过对话来梳理和定义概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表达准确。
4. 反面教材:苏格拉底使用反面教材来揭示错误和矛盾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谈话法的应用和意义苏格拉底谈话法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意义:1. 培养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谈话法通过追问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苏格拉底谈话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3. 培养社会交往能力:苏格拉底谈话法强调尊重和倾听他人观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苏格拉底谈话法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苏格拉底解读

苏格拉底解读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书面作品,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尤其是柏拉图的著作。
一、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1.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Socratic Method):●这是一种引导式的对话方法,通过提问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进行深思和反省。
●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询问和挑战,揭示深层的真理和智慧。
2. 知识即德行:●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会自然而然地导致正确的行动。
如果人们知道什么是善,他们就会去做善事。
●这一观点强调了理性和道德的紧密联系。
3. 不断的自我审视:●他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地审视和质疑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人可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和道德水平。
4. 普遍定义的追求:●苏格拉底试图找到诸如“正义”、“勇气”、“善”等概念的普遍定义。
●这种对普遍性真理的追求,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打下了基础。
二、苏格拉底的影响:1.对西方哲学的影响:苏格拉底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2.道德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3.教育方法的先驱: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至今仍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辩论方法。
苏格拉底的生活和死亡(他因不敬神灵和腐蚀雅典青年的罪名而被判处死刑)也成为了他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体现了他对真理和道德的坚持。
他的生平和思想在柏拉图的《阿波罗吉亚》等作品中有着详细的记录和表现。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式对话法或苏格拉底审判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一种辩论方法,以对话的方式引导他人思考和探讨问题。
该方法强调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逐步揭示和澄清问题的真相,以达到认识的深度和智慧的提升。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话双方的提问和回答,由提问者引导被问者逐步思考、分析、辨别和反思。
提问者往往采用反证、引申、解析、比较等方法,促使被问者发现矛盾、错误或假设,并引导其重新思考和审视观点。
这种问答的过程不仅能够揭示问题本身的本质和矛盾,还能够启发思考者思维的潜力和创造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目的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推动思维的进步和真理的追求。
它强调超越传统观点和常识的局限,鼓励开放思维、勇于质疑和反思,以达到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苏格拉底问答法对后世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法律、哲学和其他领域,用于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苏格拉底谈话法

苏格拉底谈话法苏格拉底谈话法(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式对话或苏格拉底对话)是一种哲学的对话形式,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创立和运用。
这种对话形式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出论证、挑战观点等方式来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理解。
苏格拉底谈话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对于探索问题的本质、推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真实和有效的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苏格拉底谈话法的相关内容。
首先,苏格拉底谈话法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中的市井对话,被苏格拉底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对方思考和反思,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苏格拉底强调探索真理的道路不是通过直接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对话中的参与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来发现真理。
其次,苏格拉底谈话法的基本原则是提出问题和对被问者的回答进行进一步的追问。
这种追问不仅仅是简单的质询,而是旨在引导被问者思考问题的根本性质,并帮助其发现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或假设。
通过这样的对话过程,被问者有机会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更加合理和准确的理由。
再次,苏格拉底谈话法强调对话双方的平等和尊重。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思考和理解真理的能力,只是需要通过合适的问题和引导来发掘和发展。
因此,在对话中,苏格拉底常常扮演一个倾听和帮助的角色,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或指导方向。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有助于建立开放、诚实和相互尊重的对话环境,使得参与者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最后,苏格拉底谈话法对于教育和个人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话的方式,苏格拉底谈话法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判断和分辨真假、合理与否。
同时,它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这对于个人发展和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谈话法是一种强调问题引导和对话的哲学和教育方法。
通过提问和反问的方式,它能够激发思考、推动理解和培养沟通能力。
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式对话“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
苏氏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
尤其他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
这种对话模式,犹如戏剧,拥有无比的张力。
尤其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致澄清的效果。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
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谈话是藉助於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
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於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蘇格拉底式對話(Socratic diologue ) 相傳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年少時,因崇拜偉大的太陽神阿波羅(Apollo ),欲拜在門下。
後來卻在阿波羅推薦之下,成為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的首席入室弟子。
二位古希臘哲學巨擘曾有這樣的對話:
柏拉圖:「我嚮往真知,聽說您是全宇宙最有學問的人,所以想拜您為師。
」 蘇格拉底:「阿波羅太抬舉我了,我哪有這般能耐」,「我只是知道一件事,便是我一無所知」。
(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
就是這種謙虛又帶有反諷的語調,讓我們對這位被尊為西方孔子的「智慧熱愛者」(philosopher )頗感興趣,尤其是其獨創之詰問式的教育方式-蘇格拉底式對話。
「蘇格拉底式對話」是一種採用對談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觀念和思想的方法。
蘇氏認為透過對話可使學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談論的課題清晰。
尤其他認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確的觀念,便可使人尋找到「真理」。
這種對話模式,猶如戲劇,擁有無比的張力。
尤其穿插輕鬆、詼諧的語調,屢屢讓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達致澄清的效果。
而將「蘇格拉底式對話」風格引入心理輔導與治療領域的學者,是美國認知治療學派大師A. T. Beck (1921~)。
Beck 所發展的認知治療技術(cognitive therapies )主要用來改變憂鬱症病患的不良認知(想法),以達改善其情緒困擾為目的。
他發現:憂鬱悲觀的人,腦中總是充塞負向的「認知事件」(cognitive events ),他們除了對自己無望,也對周遭環境及未來抱持負面觀點(認知三病,cognitive triad ),這種「極端化的想法」(polarized thinking )會緊緊扣住自己的錯誤和曾經有過的挫敗經驗,使其對人生充滿失落、無助、寂寞、挫折感和無力感。
Beck 認為:憂鬱症患者通常只以極少的基模(schema )去核對、處理外界訊息,因之常會墮入偏頗和扭曲的陷阱中。
例如:他們常「兩極化的推論」,毫無彈性的將事件分為二個極端;他們也常以極少的資料對事件作「過度概化與推論」並「誇大」(過度渲染事實使成毀滅性的想法)其效應;最嚴重的是他們對自我常採「武斷式的推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Beck 更進一步研究發現:憂鬱症病患的這些「偏見」會和「行為」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
而要破解這一循環的鍊節,即要從源頭著手-改變他們負向的思考習慣與模式(認知)。
「蘇格拉底式對話」即是一個協助患者體會負面認知和情緒間關係的有效方法。
在運用此一對話技巧時,通常依循三個步驟,此即「蘇格拉底式對話」的三個基本句型:(引自廖鳳池,民79年)
(一)定義當事人用詞的真正意涵:要求當事人將他使用的語詞,尤其是關鍵字、蔡明雄 蔡明雄
詞,再定義清楚,以達澄清概念。
(確認患者「應該」、「必須」、「一定」…等
強制性的自我教導self-instructions)
(二)找出當事人不當的推理規則:即探討當事人推理時所運用的前提,並分析前提的正確性,進而瞭解當事人現有觀念是否偏頗。
(三)要求當事人就其使用的規則提出證據,以便檢驗此規則是否真實可靠,需不需要修正。
在此一階段內,有時為了協助當事人分辨他們的想法與現實差距,治療者也會直接挑戰當事人不合邏輯的信念(illogical thought patterns),使用
爭議性較高的面質(confrontation)技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罹患憂鬱症,且憂鬱症已與癌症、愛滋病共列為世紀三大疾病。
國內研究也發現因憂鬱症而引發的自殺案例數量之多,足已列入國人十大死亡原因。
這在在都顯示吾人應該正視憂鬱症此一心理疾患了。
雖然很多學者認為Beck的認知治療模式過於「理性」,易流於行為學派講求證據、客觀的剛性窠臼,而忽略情感的部分。
但其「認知是決定我們如何感受與如何表現的主因」的基本假定,正可將憂鬱病患聚焦於扭曲、不合邏輯的認知上而處理之。
更重要的是:整個「蘇格拉底式對話」的過程,即是教導當事人解決問題的過程。
爾後即便離開治療情境,亦可複製、類化於生活中,達到自我治療效果。
~Fine~《後記》
1984年,美國精神分析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APA)理事長Nancy Andreasen博士,在他破碎的大腦(The Broken Brain)一書中指出:一些過去我們認為意志薄弱、道德敗壞的乖張行為,實是大腦病變的結果。
1998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神經學教授Antonio Damasio也在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Descartes, Error)中重申:一些過去認定的心理疾病,實有其生理因素存在的。
Damasio更進一步推翻笛卡爾「心物二元」的論述。
正式宣告心物是一元的:個體大腦受傷了,心智功能即會隨之消失或改變。
(引自洪蘭,2006)
新近腦神經醫學研究也證實,很多過去認定的心智疾病,實是大腦損傷、先天結構缺失或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致。
本文中探討的憂鬱症即為一例。
準此而論,我們實有必要重新檢視心理輔導學者們對憂鬱症的定義、成因和療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