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论文
初中化学课趣味化学实验的实践论文

初中化学课趣味化学实验的实践论文初中化学课趣味化学实验的实践论文【摘要】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科目,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科目,作为一门典型的理科科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很多困难。
为了能够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重点探究了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引入趣味性化学实验。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化;化学实验;实践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化学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内容必不可少。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自控力不强,为了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学习上,需要构建趣味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趣味性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避免传统教学法中的抽象化理解。
开展趣味化学实验,要求教师能够保障化学实验内容的多样性,并且要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化学实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保证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展小组实验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但是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非常好奇,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积极性。
如在“催化剂”相关实验当中,为了能够提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笔者决定采用小组实验方法,并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
主要内容是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对比实验,并且让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得出结论。
其主要的实验内容如下:1.在试管当中加入5ml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当中,最后木条熄灭。
2.在试管当中融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当中,观察木条现象:复燃。
这样即可得出二氧化锰能够加速过氧化氢反应速率,“催化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3.待到试管当中不出现气泡时,在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观察试管现象。
这时试管当中会产生氧气,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试管中的二氧化锰无法被消耗,从而得出“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结论。
研究论文: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8573 学科教育论文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伴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也在逐渐更新和改善。
就初中化学课程而言,传统的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者的局面已经不再被接受,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加师生互动,因此充满趣味化学实验便得到了教师的重视。
一、趣味化学实验的作用(一)渲染良好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初中教学中,化学与其他课程的最主要区别就是此门课程对实验的要求高而且实验丰富,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还是让学生体会化学的神奇和趣味的有效途径。
化学实验中现象千变万化,却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设计操作简易、安全和富有趣味的小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化学课堂增加实验环节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加强师生交流,增强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原理,产生成就感和参与感,这都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喜爱和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获得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除了单纯的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获取知识的优点,化学实验更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深入探索的思想和能力。
教师以趣味化学实验为引入点,指导学生由表及里,从观察现象到思考本质属性特征,同时举一反三,由一个化学原理延伸到类似的化学知识,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从而既掌握了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等,又掌握了独立分析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教师应能够在课堂上设置有趣、安全、简单易行的实验,由此能取得更佳教学成果。
二、趣味化学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一)教师对趣味化学实验的认识有所偏差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有些教师不重视实验,认为没必要;二是教师过分要求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我国的现代科教水平大大提升,因此化学实验也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但是仍有少部分教师认为实验占用时间多、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不重视,很少做课堂实验,这一定程度减低学生学习兴趣。
趣味化学论文1

趣味化学趣味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与环境中也不例外在环境中,有很多有关趣味化学的事例,如: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摘要: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分为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三大类,它被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在应有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关键词: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降解有机合成材料又称人造材料,是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加工而成的材料,其特质与原料不同,如塑料、玻璃、钢铁等。
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号称20世纪三大有机合成技术。
它的登台大大地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合成纤维,最早是在改造天然纤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我们生活同样产生重大的影响。
合成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一种,是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做原料而制得的化学纤维的统称。
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如下:(1)按主链结构可分碳链合成纤维,如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尼纶);杂链合成纤维,如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等。
(2)按性能功用可分耐高温纤维,如聚苯咪唑纤维;耐高温腐蚀纤维,如聚四氟乙烯;高强度纤维,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耐辐射纤维,如聚酰亚胺纤维;还有阻燃纤维、高分子光导纤维等。
合成纤维市场与服装行业瞬息万变紧密相连,差别化率有待提高。
合成纤维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其地位已经超过天然纤维,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合成橡胶也是从模仿和改造天然橡胶开始的。
1838年,美国工人古德意用松节油、硫磺、碳酸钙在高温下与生橡胶加热,获得性能优良的橡胶。
从此,橡胶名声大噪,广泛地用作车胎、绝缘线等。
由于汽车、飞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天然橡胶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受英国海军封锁,得不到东南亚、南美洲的橡胶,急需以代用品来解燃眉之急,因而,合成橡胶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德国化学家首先用乙炔和丙酮合成2,3—二甲基丁二烯橡胶2350吨以解战争的急需。
高中趣味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高中趣味化学实验教学论文一、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受到高考压力、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采取传统化的知识灌输、题海战术,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化学思维受到极大的束缚,难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总结起来,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知识灌输,机械记忆。
要谈起教师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我想不用多说,所有人都会明白,因为这毕竟是多年来教师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到了高三总复习阶段,教师们惯用的教学手段就是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做题,机械的记忆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其次,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开展效果不好。
一方面,教师缺乏开展化学实验的意识,虽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化学实验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硬性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依然偷斤减两,运用大量的理论课程代替实验课程,从而影响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在化学教学中,部分学校在实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较为薄弱,实验器材的匮乏,是影响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几点因素: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展不容乐观,效果不甚理想,不利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提升。
二、趣味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的意义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而言,趣味化学实验的开展,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
趣味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展,主要方式是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的开展,在课堂导入环节、新知识的讲解环节、重点和难点环节给学生开展。
这样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进行导入,设置疑问和悬念,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知识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远比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和灌输知识显得更加的有意义。
趣味化学论文

《趣味化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绚丽的焰火学生姓名所在专业所在班级日期绚丽的焰火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摘要:本文从原理上着手,通过根本让人们了解平时我们所看到的焰火的实质是什么,是怎么样形成这些焰火。
同时也大概介绍了形成这些美丽的“焰火”的过程。
关键词:美丽、焰火、元素、光谱在节日欢庆的夜晚,特别是传统的春节,我们经常看到五彩缤纷的焰火在天安门城楼上空灿烂地开放,象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美不胜收。
人们利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使得焰火变得如此美丽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无意中将食盐溅到火焰上时,火焰上立刻便会发出明亮的黄色光。
我们知道,食盐的化学名称是氯化钠,是由氯元素和钠元素组成的。
如果我们分别把氯气和金属钠放在无色的火焰上灼烧时,只有钠才能把火焰染成黄色。
每种金属的盐类,在高温下都能发出自己特有的光彩:钠是黄色、钾是紫色、钡是绿色、铜是蓝色、锶是红色……这神奇异的发光现象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
这就是节日的夜晚天空成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的缘故。
既然每种金属的盐类,都会在高温下放出自己特有的异彩,那么不是说我们根据物质的焰色反应,就可判断出其化学元素成分了吗?可是这在实际上却行不通。
因为铝蒸气能将煤焰染成红色,锂蒸气也能将煤焰染成红色。
如果只用肉眼观察是无法发现他们的区别的。
一八六○年五月,从德国海德尔堡传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消息:化学教授本生在他的朋友物理学家基尔霍夫的帮助下,有办法区分锶和锂的焰色差异,而且他还发现了名叫“天蓝”和“暗红”的两种新元素。
他是如何区分的呢?原来,这是一块三棱镜的功劳,本生利用一块透明的三棱镜,即“分光镜”,经过了大量的分析研究,终于揭开了焰色反应的奥秘。
一束白光通过分光镜后,会形成一条连续的彩色光带,就象我们常见的雨后的彩虹一样美丽。
这条光带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叫做“连续光谱”。
而本生用分光镜对着各种金属蒸气发出的光时,发现它们形成的却是一条不连续的、孤立的颜色组成线条,这叫做“线状光谱”。
化学课小论文生活中的化学5篇

化学课小论文生活中的化学5篇第一篇:化学课小论文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化学摘要: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也有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和发展,但在普及使用和发展的同时,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方面的认识却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从食品添加剂定义、种类,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社会上对食品添加剂的普遍误区,如何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食品添加剂的未来做了展望。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误区;展望一提起食品添加剂,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非法添加物”和添加剂的滥用,而且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发的排斥倾向。
实际上,规范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害,部分食品不用添加剂反易危害健康,更多的食品如果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会降低其营养功效或者影响消化吸收。
我们需要客观理智地对待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及其种类 1.1 食品添加剂[1]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世界各国不尽相同。
在日本,食品添加剂被食品卫生法规定义为“通过添加、混合、渗透或别的手段用于食品或食品加工、保藏和保存目的的物质”。
在美国:食品添加剂是“由于生产、加工、贮存或包装而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不是基本的食品成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1.2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的基础原料或原辅材料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互依共存,一方面食品添加剂对现代食品工业化生产作用重大,另一方面食品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
近30年来食品添加剂已成为一门新兴独立的产业,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也在不断扩增。
小学科学下的趣味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下的趣味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理论知识,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大有助益。
由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趣味实验活动的设计,对学生也没有做出明确地要求,导致趣味实验过于形式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作用。
对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确保趣味实验能够有效地开展,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动机)一般来说,趣味化学实验的类型可分为夯实基础型、生活实践型、拓展延伸型和探索创新型。
下面将在每个类型中分别列举1~2个实验,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够有所帮助。
一、夯实基础型夯实基础型的实验可以看作是基础类化学实验,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转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类型的实验有红糖制白糖和烧不坏的手帕。
(一)红糖制白糖活性炭是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利用活性炭的这一特性实施红糖制白糖实验,温习《各种各样的液体》相关知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向学生展示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化学仪器,主要有红糖、水、活性炭、烧杯、玻璃棒、漏斗等;其次,将红糖和水充分搅拌混合并加热,向烧杯中加入活性炭,用过滤设备将红糖水滤出,所得无色液体经过蒸发浓缩处理,直到所剩液体为原来的1/4;最后,将烧杯放在常温下冷却,会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
(二)烧不坏的手帕讲《雨天中的布料》时,可以反向设计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学生既可以巩固原有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
实验流程:将2份酒精和1份水制成混合液,手帕全部浸入到液体中,用镊子夹住手帕放在酒精灯下,一边燃烧,一边甩动手帕,此时会发现手帕并没有燃烧起来。
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化学游戏范文

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化学游戏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课堂趣味化学游戏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初中化学课堂中运用趣味化学游戏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趣味化学游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接着分析了选取合适趣味化学游戏的依据,最后提出了实施趣味化学游戏的具体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然而,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产生了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尝试将趣味化学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趣味化学游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兴趣:趣味化学游戏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提高课堂氛围。
2.培养动手能力:通过趣味化学游戏,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强化知识巩固:趣味化学游戏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培养创新思维:趣味化学游戏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5.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趣味化学游戏往往需要学生合作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选取合适趣味化学游戏的依据1.符合教学目标:选取的趣味化学游戏应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选取的趣味化学游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确保游戏的安全性和趣味性。
3.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选取的趣味化学游戏应既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选取的趣味化学游戏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趣味化学游戏的具体策略1.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学游戏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利用“化学魔术”展示化学反应的神奇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摘要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这些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
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在食品中添加色素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其实,在我国古代,人们就知道利用红曲色素来制作红酒。
但食品中本身存在的天然色素,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褪色或变色,在食品加工中人工添加天然色素成本很高,而且染出的颜色不明快,其化学性质也不稳定,容易褪色,因此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就选择一些合成色素来代替天然色素或者不合理、不合法的使用其他食用色素,这就导致了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下面,我将浅谈一下日常生活中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问题。
【关键词】趣味化学食用色素安全性二正文1 前言本学期的Ⅱ类通识课我选修了《趣味化学》这门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有趣的化学现象中,我对化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问题这一课题,而我在此也将浅谈一下我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天然食品大多具有它本身的色泽与香味,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但在食品的加工、贮藏过程中常会使其不同程度根去或完全丧失原有的色泽。
因此,为改善食品的感官性质,保持良好的色泽,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通常加入食用色素来提高食品的商品性。
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食用色素安全性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陆续发现合成色素与人类膀胱癌、脾肉癌、肝癌、淋巴癌的发生以及哺乳动物类细胞染色体异常相关联,某些合成色素还可损害人体亚细胞结构,干扰多种活动性酶的正常功能,引起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食用色素的安全性问题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2 食用色素的分类现在常用的食品色素包括两类: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来自天然物,主要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
2.1天然色素天然色素主要从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
天然色素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
但食品中本身存在的天然色素,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褪色或变色,在食品加工中人工添加天然色素成本很高,而且染出的颜色不明快,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褪色,因此被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弃之不用。
2.1.1天然色素的来源天然色素一般来源于天然成分,比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这些食品已经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接受,因此,采用这些食物来源的天然色素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使用起来也更安全些。
大部分来源于植物色素。
2.1.2植物色素的特性绝大多数植物色素无副作用,安全性高。
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
在保健食品应用中,这一类植物色素可分别发挥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抗氧化、降低血脂等辅助作用;在普通食品中有的可以发挥营养强化的辅助作用及抗氧化作用。
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植物色素在植物体中含量较少,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其中有的共存物存在时还可能产生异味,因此生产成本较合成色素高。
同时,大部分植物色素对光、热、氧、微生物和金属离子及值变化敏感,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大部分植物色素染着力较差,染着不易均匀,不具有合成色素的鲜丽明亮。
2.1.3天然色素的应用我国天然食用色素产品中次焦糖色素的产量最大,年产量约占天然食用色素的86%,主要用于国内酿造行业和饮料工业。
其次是红曲红、高梁红、栀子黄、萝卜红、叶绿素铜钠盐、胡萝卜素、可可壳色、姜黄等,主要用于配制酒、糖果、熟肉制品、果冻、冰淇淋、人造蟹肉等食品。
由于天然食用色素的价格还较高和受目前生活水平所限,其在国内食品制造业中的应用量还较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回归大自然、食用全天然原料的产品必将成为今后食品消费的主流,国内食品制造业对天然食用色素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同时也将开辟天然色素在医药、日化等方面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2.1.4天然色素使用的原则国际上对天然色素的管理并不很严格,在色素的使用上,只要记着三项原则即可畅行无阻,这三项原则为:(1)选用国际所广泛认可的天然色素;(2)对各国所认定可以进行调色的食品进行调色;(3)对食品进行调色时所添加的色素量应低于最高含量的管制。
例如甜菜根抽出物在瑞典是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但是却仅允许使用于特殊食品中,如糖果、面粉、糕饼及食用糖衣中,其使用量也有所限制,在食用糖衣中的用量不得超过20毫克/公斤(以甜菜红计)。
2.1.5天然色素的保健功能在以前,水果和蔬菜占了人们每日所食食物中很大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特征是食物丰富而且健康。
后来,人们意识到,许多能够带给水果和蔬菜鲜艳颜色的色素其实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营养品。
花青素是一类天然色素,它们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使得水果和蔬菜呈现红色到蓝色的色调。
花青素不仅可以作为色素,而且也有许多生物活性,不同来源的花青素具有不同的特性。
来源于葡萄皮的花青素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危险,来源于接骨木果的花青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抵抗作用,来源于覆盆子的花青素对视力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另一大类具有营养特性的天然色素是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一般呈现黄色、橙色和红色。
大多数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类胡萝卜素的混合物,现在已经确认了自然界中有600种不同的类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是最普遍的类胡萝卜素,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β-胡萝卜素应用于黄油和人造黄油中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它不仅给这些产品提供黄色的色调,而且还可以提供维生素A,这主要是由于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现在,天然胡萝卜素已经成为非常普遍使用的色素,可以给产品提供吸引人的黄色和橙色。
叶黄素是一种来自万寿菊的黄色素。
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对抗斑点退化(一种导致老年人失明的疾病)。
番茄红素是一种鲜艳的红色色素,它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可以预防许多种癌症。
姜黄素也具有抗氧化性,同时具有抗炎的特性。
2.2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造的有机色素。
在添加色素的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不足20%,其余均为合成食用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又称为食用焦油色素,因为食用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
由于这类色素对人有害,故应严格管理,谨慎使用。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新红、柠檬黄、靛蓝、日落黄及亮蓝,允许使用的食品种类有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糖果、糕点上的彩装、罐头等。
为了防止其危害,在使用上都作了严格的限制。
2.2.1我国限制使用合成色素我国对在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有严格的限制:凡是肉类及其加工品、鱼类及其加工品、醋、酱油、腐乳等调味品、水果及其制品、乳类及乳制品、婴儿食品、饼干、糕点都不能使用人工合成色素。
只有汽水、冷饮食品、糖果、配制酒和果汁露可以少量使用,一般不得超过1/10000。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6个品种,即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和亮蓝。
虽然对这6种食用合成色素的危害性仍然没有定论,但它们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对人体健康也没有任何帮助,能不食用就尽量不要食用。
事实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我国食品中合成色素的超标、超范围使用现象屡禁不止,大家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小心,不要过分追求食品的色泽。
2.2.2合成色素的危害合成色素是用化学方法从煤焦油中提取合成的。
自19世纪问世以来,由于成本低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使用方便,又可任意调色,在我国现阶段是主要的着色剂。
但是合成色素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大多数还对人体有害,主要是轻微毒性、致泻作用还有致癌可能。
有资料证实,用于人造奶油着色的奶油黄,可以使人和动物发生肝癌,儿童多动症就与食用含有橘黄色素的食品饮料有关。
我国规定在婴儿食品中禁止使用任何色素,但是在儿童食品中,着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的含量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对孩子的健康危害很大。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食品时要把好关,多为孩子的健康着想,尽量挑选不含合成色素的食品,以限制色素的摄入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种类的丰富,我们喝饮料的机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孩子特别喜欢,如碳酸饮料和果汁类饮料,但它们都含有大量合成色素,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视它的危害。
过量合成色素进入儿童体内,容易沉着在孩子未发育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干扰体内多种酶的功能,并且增加肾脏过滤的负担,影响肾功能;还可妨碍神经系统的冲动引导,容易引起儿童的多动症,对新陈代谢和体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3 食用色素的使用从安全来说,色素只要在国家许可范围和标准内使用,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但目前的问题是,食品中添加色素的行为过于普遍,消费者在生活中大量食用多种含有同样色素的食品,仍然有可能导致摄入合成色素过多,引起行为异常和学习障碍。
有关试验结果也表明,大量摄入人工合成的色素可引起过敏症,如哮喘、荨麻疹、皮肤瘙痒,以及神经性头痛等;某些人工合成的色素作用到人的神经,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任何食物超过一定的摄入量时,都可能表现出副作用,反之,在一定的剂量下又不会表现毒性。
这就是说,“剂量即毒物”。
色素在一不定期的范围内摄入时,是不会表现出毒性的,只有在大量摄入时才可能成为不安全因素。
因此,我们不反对食品中添加色素,但反对滥用色素,更反对隐瞒色素的使用。
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对人工合成色素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品种、范围和添加量作了严格的规定,目前被批准使用于食品的常见人工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的范围和用量,例如:日落黄、柠檬黄的最大使用量是 0.1g/kg,胭脂红的最大使用量是0.05g/kg软饮料(如碳酸饮料)、蜜饯、糕点、糖果、果冻等可使用规定的食用色素;牛奶、纯水、肉制品(如肉干、肉脯、肉松)、炒货(如瓜子、松子)等禁止添加人工合成色素。
并强调婴幼儿食品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
4辨别色素方法和预防措施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追逐利润而过量添加色素,为降低色素给我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除有关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外,消费者也可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看清食品标签上的成分表,尽量少食用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
其次,对于我们不能分辨色素是否过量的食品,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名牌产品。
再次,食物摄入要多样化,食物多样化不仅是营养均衡的保证,也是食品安全的保证。
既然食品中的色素在一定的量下才有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我们可以减少这些含色素食品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