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句式变换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句式变换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反问连用的句子。

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这就是诗啊!【答案】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改写的考查。

句式改写有个原则就是,句子形式改变了,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把本题中的句子首先由一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就是要把并列的几个词语改成并列的几个分句,并列的词语改成“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然后把陈述句式改成反问句式,“这难道不是诗吗?”意思与原句是一样的。

【点评】本题是对句式变换的考查。

句式变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形式改变,但内容不能改变。

要注意改前和改后内容的审读。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对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

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无与伦比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

③这种历经千年踌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

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给①句中横线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A.;B.,C.—D.?(2)写出②句中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③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请将第④句改为疑问句。

【答案】(1)A(2)这里指他们的技艺没有什么能与之相比(3)铸(4)我们年轻一代,难道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或我们年轻一代,不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吗?【解析】【分析】(1)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①句,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因此横线处应使用分号。

故选A。

(2)考查词语的解释。

无与伦比,意思是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3)“踌”是个错字,“铸就”意思是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

(4)“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九年级语文句式转换专题复习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句式转换专题复习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句式转换专题复习附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综合性学习5月8号的早晨,梅子一进教室就开讲了:今天可有意思了,一女的上车,刷卡支付没有成功,司机提醒她重新支付,那女的一下子就激动起来,指着司机一直说,一直说,司机就一直忍着,一直忍着。

我看司机握方向盘的手有点抖。

到站了,咱班梦如同学递给司机一张字条,回头笑了笑,就下车了。

我看司机打开字条,笑了,像开了朵花。

同学们都围过来,问梦如写的啥。

梦如说:“也没写啥,就简单几句,”语文课代表听了,摇头晃脑地说:“梦如一笑百媚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请在横线上为梦如补写恰当的话,使之符合上下语境。

(2)梅子说:“我们要为梦如点赞!我先说,大家接着来说。

”梅子:我为梦如的友善点赞,你看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到站了就对司机漠不关心。

我为梦如的________点赞,你看她_________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3.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九年级语文语文句式变换附答案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语文句式变换附答案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语文句式变换附答案附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将下列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增删词语,但语意不变)这位女孩名叫豆豆。

她穿一件粉红连衣裙。

她特别爱笑。

她梳着马尾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拣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

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cù,美不胜收。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浸满(________)譬如(________)花团锦cù(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___)A.完、尽B.优美的C.赢、胜利D.能担任、能承受(4)把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不改变句意)________3.下面几种句式的变化形式是你熟悉的,请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

①例:气候变化无常,人们怎么能不感冒呢?气候变化无常,人们会感冒。

面对任何灾难,中华民族难道会望而却步吗?②例:王宁说:“我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王宁说,他要像李刚那样关心集体。

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4.把下面的内容放在A,B两种语言环境中转述,要求人称正确,语气准确,内容清楚。

1955年6月,科学家钱学森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中考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专项练习附答案

中考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专项练习附答案

中考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专项练习附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是()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的自己的倒影。

静寂的群山、树木,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

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小鸟,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

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林,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清、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

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

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

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

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suǒzhōng充沛________然无味无动于________(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A.胜利B.比另一个优越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D.能够承担或承受(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孤ɡuǎ老人和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

九年级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练习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完整版)句式变换练习题附答案一、初中语文试卷句式变换1.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一项()原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

A. 被动句: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

B. 反问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怎能不激怒小李?C. 否定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不能激怒小李。

D. 感叹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啦!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①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坚持,是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就是一种专注,是对不求名利的全心投入。

②中国自古就不乏鲁班、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他们用无与伦比的技艺,彰显着“工匠精神”的魅力。

③这种历经千年踌就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情怀、一份责任。

④我们年轻一代,应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1)给①句中横线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A.;B.,C.—D.?(2)写出②句中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③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请将第④句改为疑问句。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想起去年的紫薇花,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到底是什么让她们如此衰()败,仿佛气数已尽,难道她们的存在也只是为了那一场花事?花事已过,她们就自觉完成了“使命”,不再重复昨日的风华决代。

紫薇花呀紫薇花,倘()若如此,你岂不是我的知己,可是我又怎么忍心看你如此zāo蹋自己,是天灾,还是人为,你倒是给我一点启示呀!花开无语,花落有期,花开花落皆有时。

花开了,理应感激,花落的时候,也无需惋惜。

花事如此,人事又何尝不是如此?(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衰(________)败倘(________)若zāo(________)蹋(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划线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称号使用不当,请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4)将文中“花事如此,人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句改为陈述句。

部编中考语文句式变换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句式变换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1.下列句子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A. 原句:这本书的内容人人都说好。

改句:这本书的内容谁说不好呢?B. 原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科技的力量,而且需要战略的眼光。

改句:要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不光需要战略的眼光,而且需要科技的力量。

C. 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改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D. 原句: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宇宙的智慧生物,正是伟大的宇宙自己用纯粹的物质创造的。

改句:宇宙,它的伟大在于,它用纯粹的物质,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智慧生物。

【答案】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式之间的转换,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要看句子的意思有没有改变,重点注意两个句子之间哪些词语变了,这些词语有没有影响句意的表达。

本题中要特别注意肯定反问句表达否定意思,否定反问句表达肯定意思。

B 项意思发生变化,原句重点是战略的眼光,改句重点是科技的力量。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式变换能力。

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

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注意句式的变换,其实只是句子形式的变化,它的意思不会发生变化。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中学语文句式转换大全

中学语文句式转换大全

中学语文句式转换大全
一、主谓转换
1. 把句子中的主语变成谓语,把谓语变成主语,构成的新句子
叫主谓互换句。

例:阳光普照。

→ 普照阳光。

2. 把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放在句子的末尾,构成的新句子叫倒装句。

常见的有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

例:复功课,他做得非常认真。

→ 他做得非常认真,功课复。

二、宾语转换
1. 把句子中的宾语变成主语,保持句子意思不变,构成的新句
子叫宾语转换句。

例:老师让我们去操场集合。

→ 我们被老师叫到操场集合。

2. 把句子中的宾语用“谁”“什么”等代替,构成的新句子叫宾语提前句。

特别是在提问中应用较多。

例:妈妈给了我一本《红楼梦》。

→ 一本《红楼梦》,妈妈给了谁?
三、并列句转换
1.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句合并成一个复合句,构成的新句子叫合句。

例:她喜欢唱歌,他爱跳舞。

→ 她喜欢唱歌的时候,他就跳舞。

2. 把复合句变成简单句或并列句,构成的新句子叫分句。

例:她喜欢唱歌的时候,他就跳舞。

→ 她喜欢唱歌,他就跳舞。

四、主语从句转换
1. 把一个句子中的主语变成一个从句,构成的新句子叫主语从句。

例:欺骗别人是不道德的。

→ 不道德是欺骗别人。

2. 把主语从句变成独立结构,构成的新句子叫独立主格结构。

例:不道德是欺骗别人。

→ 欺骗别人,不道德。

以上就是中学语文常见的句子转换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完整版)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

(完整版)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

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1.长句和短句;2.主动句和被动句;3.肯定句和否定句;3.陈述句和反问句;4.单句和复句;5.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6.顺壮句和倒装句;7.整句和散句等等。

变换句式要注意下面几点: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做一变换句式的句子一定要保留愿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

因此,与考察点(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以原封不动。

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主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2.有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相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属修辞问题。

一般说,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在变换句式同时,要注意通顺和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一、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

(“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把”或“被”前后两个词语调换位置,其余的照写。

例如:1.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番。

2.我把衣服洗了。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必须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

须知: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例:1.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已成的事实。

2.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

三、重否定句表否定。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灵。

已经有一重否定或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便构成双重或三重否定。

例如:难道能否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对他国民族的侵犯吗?(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难道能否认他不是民族的英雄吗?(三重)四、陈述句变反问句1.把末尾的句号改成问号。

2.在中间关键词前面加“怎能不……”,末尾加“呢?”或“难道不……吗?”其格式:(1)难道不……吗?(2)怎能不……呢?例如:a.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常见的句式转换
句式,通常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现代汉语的句式十分丰富,常见的句式有:
1.长句和短句;
2.主动句和被动句;
3.肯定句和否定句;3.陈述句和反问句;
4.单句和复句;
5.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6.顺壮句和倒装句;
7.整句和散句等等。

变换句式要注意下面几点:
1.因为变换句式是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做一变换句式的句子一定要保留愿意,不管题目本身是否有明文要求。

因此,与考察点(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以原封不动。

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主动增、删、换、调),但变动不要太多。

2.有一种句式都有相对应的同义句式,如长句和短句相对应,主动句和被动句相对应等等,要按照相对应的关系去变换句式,避免张冠李戴。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讲求句式的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语言表达效果,属修辞问题。

一般说,修辞活动必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在变换句式同时,要注意通顺和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一、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

(“把”字句和“被”字句)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把”或“被”前后两个词语调换位置,其余的照写。

例如:1.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番。

2.我把衣服洗了。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必须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

须知: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

例:1.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已成的事实。

2.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

三、重否定句表否定。

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灵。

已经有一重否定或双重否定,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便构成双重或三重否定。

例如:难道能否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对他国民族的侵犯吗?(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难道能否认他不是民族的英雄吗?(三重)
四、陈述句变反问句
1.把末尾的句号改成问号。

2.在中间关键词前面加“怎能不……”,末尾加“呢?”或“难道不……吗?”
其格式:(1)难道不……吗?(2)怎能不……呢?
例如:a.美丽的草原让人陶醉。

b.中秋节,我出差在外,想念亲人。

c.真正的力量是人民群众。

d.秦王我都不怕,也不怕廉将军。

四、引述句变为转述句
转述句便是把他人说的话间接的转述给别人听,其方法是:
1.把冒号改成逗号,去掉双引号。

例如:王宁说:“我要像李勇那样关心集体。

”(改为转述句)
改:王宁说,他要像李勇那样关心集体。

2.把第一人称“我”改成第三人称“他/她。

3.若(如果)句中冒号后面又出现他人姓名,一般情况下照写,这样不会使句中混乱。

4.把第二人称“你“改换成他/她的姓名成习惯称呼。

5.后面的问号不变。

例如:宋庆龄笑着说:“正因为我是领导,才让你坐北朝南的呀!要是我老高高在上,不就不平衡吗?”
改:宋庆龄笑着说,正因为她是领导,才让李艳娥坐北朝南的呀!要是她老高高在上,不就不平衡吗?
五、扩句
句子可以扩充的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
2.“是”和“动作”的前面;
3.“什么”的前面;
4.“怎么样”的前面;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a。

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

(“谁”之前)(“什么”之前)(动作之前)b。

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
c.海娃非常高兴。

(“怎么样”之前)d.海娃高兴极了。

(“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

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在“英雄”的前面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
1.不能违背愿意;
2.不能改变结构;
3.必须搭配恰当;
4.力求内容丰富。

例如:“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

”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又如:“禾苗点头”扩为“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

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

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

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么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
1.画一画,看看扩哪些地方;
2.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
3.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六、缩句
缩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

例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缩为:表演结束。

第二种: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

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1.否定句中否定词。

例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

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

2.“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

3.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

例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