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优秀教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优秀教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2)(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

(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3)板书课题《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二)关于米饭的探究1、米饭是甜的吗?米饭为什么会有甜味呢?2、小知识: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当我们对其进行不断咀嚼的时候,淀粉在口腔中与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反应,从而使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就感觉到甜味了。

(三)淀粉实验、探究新知1、观察淀粉。

你们认识淀粉吗?它是什么样的?请大家仔细观察淀粉,看看它具有什么特点?(看---摸----闻)2、指名说说淀粉是什么样子的?(特点)过渡:你们知道吗?其实淀粉还具有另外一个特性:它遇到碘酒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现象。

你们认识碘酒吗?3、认识碘酒。

(1)出示一瓶碘酒让同学们看。

问:当淀粉和碘酒碰到了一起,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板书:淀粉+碘酒)我们马上来试一试。

(2)认识滴管。

4、淀粉与碘酒的实验操作方法(师示范,强调过程及注意事项)A:先用手捏住滴管的皮囊,再把滴管垂直放进药瓶吸取药水。

B:用滴管滴1--2滴碘酒在淀粉中,注意胶头滴管的管尖不要接触到淀粉了。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案(二篇)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案(二篇)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用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日常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定义及关系。

2.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3. 碘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关系,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淀粉、滴管、培养皿等。

2. 教学课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米饭、碘酒和淀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定义,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碘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真假淀粉等。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淀粉。

2. 调查生活中其他应用碘酒的场景,并进行分享。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评价1. 学生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对淀粉遇碘变蓝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课堂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米饭、碘酒和淀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定义,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三、教学难点: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个特性能够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教学准备:每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棉签、勺子和几种常见的食物。

五、教学过程:教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淀粉”的贴纸上,白纸上出现了“淀粉”这两个字。

二、寻找淀粉活动:1.学生理解碘酒,观察碘酒的颜色,说说碘酒的作用,并用碘酒对手指消毒。

2.米饭弄脏了分发实验用米饭,学生通过用涂碘酒的手指抓米饭的活动中,观察米饭的变化,得出结论,并猜测米饭为什么脏了。

(板书:米饭+碘——紫色) 3.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一口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

(2)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中出现了什么味道?(3)思考:米饭是甜的吗?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4)你认为出现甜味与什么原因相关?假如学生提到了唾液的作用,教师要肯定下来;假如学生认为是咀嚼时,把米饭、白面包中的糖分挤出来了,那么能够再做一个实验实行验证:把一些米饭放人杯子中反复挤压或捣碎,就像米饭在口腔中咀嚼一样,1^-2分钟之后,拿出来尝味道。

假如甜了,说明米饭中本身就有糖分;假如不甜,说明米饭产生出甜味,还需要唾液的作用。

4.提出新问题米饭里出现了淡淡的甜味,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板书:淀粉)三、理解淀粉:1.说说淀粉2.观察淀粉的外观特点,描绘手摸淀粉时的感受。

四、淀粉的踪迹:1.滴一滴碘酒在淀粉上,观察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是寻找淀粉踪迹的另一个活动。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现象及其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变化现象。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淀粉、滴管、试管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台、显微镜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演示实验变化过程。

3.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变化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变化原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实验结论,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米饭、淀粉和碘酒变化的理解。

九、评价方式1. 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安全。

2. 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否完整、准确。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演示实验变化过程。

2. 第3-4课时: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变化现象,分析与讨论。

3. 第5课时:总结与拓展,完成课后作业。

4. 第6-7课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其次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争辩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查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物质,怎样推断产生了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查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推断产生了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试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试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育探究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物质。

四、教学难点思考米饭消灭淡淡甜味的缘由。

五、教学方法谈论法、演示法六、教学预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假设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入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微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洁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认真品尝,留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缘由?(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 16 页〕。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沟通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头用餐吧!记录表一〔作业本第 16 页〕:“品尝米饭”我们猜测变味的缘刚品尝时的味道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由?注:小组内认真争辩,准时作好记录。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米饭的基本性质2. 淀粉的检测方法3. 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4.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5.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淀粉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酒精灯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掌握淀粉的检测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米饭的基本性质2. 淀粉的检测方法3. 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4.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5.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基本性质,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淀粉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酒精灯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第一章:米饭的基本性质1.1 介绍米饭的来源和成分1.2 讲解米饭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3 分析米饭的烹饪过程对其性质的影响第二章:淀粉的检测方法2.1 介绍淀粉的基本性质2.2 讲解淀粉的检测方法:碘液法2.3 分析碘液法检测淀粉的原理及操作步骤第三章:碘酒的变化演示实验3.1 演示碘酒与米饭的反应3.2 解释碘酒与米饭反应的原理3.3 分析实验现象及结论第四章: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4.1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4.2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4.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第五章: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5.1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5.2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性5.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六、淀粉的分子结构与特性6.1 介绍淀粉的分子结构6.2 讲解淀粉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和粘度等特性6.3 分析淀粉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七、碘酒的制备与性质7.1 介绍碘酒的制备方法7.2 讲解碘酒的化学成分和性质7.3 分析碘酒在实验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八、实验拓展:淀粉与碘酒在其他物质上的反应8.1 引导学生思考淀粉与碘酒在其他物质上的反应可能性8.2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淀粉与碘酒在其他物质上的反应九、实验评价与反思9.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9.3 强调实验评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下次实验中改进十、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3 提醒学生关注淀粉和碘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米饭的基本性质补充和说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米饭的质地、颜色、气味等物理性质,以及烹饪过程中淀粉的变化等化学性质。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米饭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以及淀粉遇到碘酒的化学反应。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碘酒在检测淀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米饭中淀粉的含量和性质。

2. 碘酒的制备和性质。

3. 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原理。

4.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5.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淀粉与碘酒反应的原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新鲜米饭、碘酒、滴管、玻璃棒、实验皿等。

2. 实验试剂:碘化钾溶液、葡萄糖溶液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验桌、实验架等。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淀粉和碘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米饭中淀粉的含量和性质,介绍碘酒的制备和性质。

3. 讲解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碘酒在检测淀粉方面的应用。

4.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并交流各自的思路。

5. 实验操作: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事项。

6. 观察与分析: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7. 成果分享: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8.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米饭放入实验皿中。

2. 用滴管滴入适量的碘酒,观察米饭的颜色变化。

3. 加入少量碘化钾溶液,观察米饭的颜色变化。

4. 对比不同组的实验结果,分析淀粉与碘酒反应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
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谈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
1.品尝米饭:
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
(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
(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16页)。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
记录表一(作业本第16页):“品尝米饭”
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2.交流展示:哪组愿意先来说说品尝后的感受?
唾液
(学生交流时板书: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
3.思考:①米饭是甜的吗?
②米饭在嘴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③使米饭变甜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
④怎么设计实验探究呢?
其实,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

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米饭变甜的原因”(课文第30页)。

米饭是甜的吗?
把糖放进嘴里,能立即尝到甜味,时间长了,反而觉得不怎么甜了。

如果米饭是甜的,也应该一开始就尝到甜味,但它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才出现甜味,而且还慢慢地甜起来。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4.复习提升:这种“甜味”是米饭经过咀嚼后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麦芽糖产生的。

唾液
(板书:淀粉→麦芽糖)
读了资料后你认为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呢?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
1.认识淀粉
(1)导语: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的一种烹调用品,你看到过淀粉吗?(评价: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下面我们将通过手、眼、鼻等器官近距离地来认识一下淀粉。

想想说说淀粉有哪些特征?
(2)学生观察:
观察淀粉要求:
①取一小勺放于玻璃器皿中。

②运用“看、摸、闻”等方法近距离观察淀粉,说说它的特征。

(3)小结板书:白色、粉末状、无气味、滑滑的物质。

(4)课外知识:关于淀粉,老师还有一些信息想让同学们来了解。

请自由地阅读一下。

淀粉小知识
淀粉又名生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特别在种子(如大米、麦、玉米)和块根(如甘薯、芋头)中含量丰富。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味纯正,被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糖----麦芽糖。

2.认识碘酒
认识碘酒:读了上面的资料,我们明白了淀粉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能既快又方便地来验证淀粉的存在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淀粉有一样秘密武器——碘酒,这种东西在医院里经常能见到它的踪影。

它是一种棕色的液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还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像科学家那样来鉴别一下淀粉吧:(板书碘酒: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
3.淀粉与碘酒实验
(1)学生实验
淀粉与碘酒的反应:
①取二滴碘酒滴在淀粉上面,仔细观察,淀粉发生了什么变
化?
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2)交流:①看看它们混合后,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淀粉的颜色变成了蓝紫色,产生了蓝紫色的物质)(板书:混合后产生蓝紫色的新物质)②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3)插入环节:老师这里也有几份白色粉末状的物质,你能猜测它们是什么物质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证明呢?(教师一份一份的出示白色粉末状物质,让生上实物展示台来演示实验,从与碘酒混合后出不出现蓝紫色来判断它们是不是淀粉。

这时候教师才告知其分别是“滑石粉”和“粉笔灰”。

)(4)实验小结: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米饭与碘酒的反应
(1)导语:刚才书上说米饭里含有淀粉,那将碘酒滴在米饭上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实践试一试,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2)与前面“淀粉与碘酒”的实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我还发现颜色有深浅,有时候是蓝黑色,因为淀粉的含量有多少)
(3)实验小结: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产生蓝紫色的新物质,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1.导语:我们有了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碘酒,咱们就可以用碘酒来鉴别许多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

下面我们就来找找一些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吧。

今天要鉴别的食物有8中,分别是………(屏幕出示各类食物照片)
2.实验要求:
(1)实验前先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实验中要安静、快速、正确。

(3)合作完成并填好记录表。

(4)争取上台展示的机会。

3.实验预测:根据照片,小组中先来讨论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预测要有科学的思考,可以从哪些食物是米饭制成的或者与米饭类似的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

4.实验:完成记录表。

“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注:含有的画“△”,不含的画“○”。

5.汇报交流:学生上台投影汇报,并猜测哪些类别的食物含有淀粉
6.小结:提出生活中含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四大类(课件出示含淀粉的主要物质)
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
水饺皮、
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水果类食物:香蕉、苹果、枣、桃子……
(五)制作神秘的信件
1.分析原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猜测神秘信件显示出蓝紫色的秘密应该是什么呢?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

2.神秘信件:这种特性往往被用在“制作神秘信件”中。

那么如何制作的呢?(屏幕出示制作步骤)课外利用家里的材料也去制作一封无字信件,能不?
制作神秘信件步骤:
(1)取一白色信纸。

(2)调制好淀粉液,并搅拌均匀。

(3)用毛笔蘸着淀粉液把内容写在信纸上。

(4)等信纸上字迹干后,无字信件就完成了。

七、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唾液
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
唾液
淀粉→麦芽糖
淀粉:白色、粉末状、无气味、滑滑的物质
碘酒: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
八、作业设计
(一)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6页课堂练习的5道判断题
(二)课外作业
尝试制作神秘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