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
食品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构造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构造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3、细菌菌落和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苔。
4、肽聚糖:是除古细菌外,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有组分。
它是由假设干个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构造大分子化合物。
肽聚糖单体含有四种成分: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和肽间桥。
5、孢子丝: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顶端分化产生的成串的孢子称孢子丝。
9、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10、荚膜和粘液: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假设粘滞性大,则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称荚膜。
假设粘滞性低,则成为粘液,扩散到培养液或其它环境中。
11、芽胞和孢囊:*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构造,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胞。
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外表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12、属:微生物分类中比种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相近似的种归为一类,称之为属。
13、衣原体:它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14、螺旋体:它是介于细菌与原生动物之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主要特点是:它的运动靠细胞两端向细胞中央伸出的缠绕原生质柱的轴丝伸缩运动15、粘细菌:粘细菌不生鞭毛,但能“滑行〞运动,因其细胞壁很薄,不完全限制原生质形状变动所致。
特征性的产生胞外多糖粘液,细胞包埋在粘液中或滑行后留下迹。
有些粘细菌还可以形成特殊形态的子实体。
17、菌株:指能代表*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是种的具体存在形式,主要是指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
细菌固体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 学习细菌的接种技术和纯培养操作。
3. 了解细菌菌落的特征及其与菌种鉴定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细菌固体培养是指将细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使细菌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固体培养基通常由琼脂作为凝固剂,以及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成分组成。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3. 实验器材:培养皿、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移液器、显微镜等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a. 称取牛肉膏2g、蛋白胨5g、NaCl 5g,加入1000mL蒸馏水。
b. 加热溶解,调整pH至7.2-7.6。
c. 加入20g琼脂,搅拌均匀。
d. 分装至无菌培养皿中,每皿约15mL。
e. 高压灭菌15分钟,待冷却后封口。
2. 接种a. 将无菌培养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预热。
b. 将大肠杆菌菌液用无菌移液器取少量,滴加于培养基表面。
c. 使用无菌接种环将菌液均匀涂抹于培养基表面。
3. 培养a. 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放置,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b. 每天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数量。
4. 菌落特征观察a. 使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b. 记录菌落特征,并与标准菌种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1. 经过24小时培养,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圆形、光滑、隆起的菌落。
2. 观察菌落特征,与大肠杆菌标准菌种特征相符。
六、实验分析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并成功接种了大肠杆菌。
2. 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可以初步鉴定菌种。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掌握了细菌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 学习了细菌的接种技术和纯培养操作。
3. 了解菌落特征与菌种鉴定之间的关系。
4.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琼脂细菌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2. 掌握细菌培养的基本操作步骤。
3. 观察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细菌的生长特性。
二、实验原理琼脂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多糖,具有良好的凝胶性能。
在细菌培养实验中,琼脂作为固体培养基,为细菌提供生长的固体基质。
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便于观察和计数。
三、实验材料1. 琼脂粉:20g2. 蒸馏水:1000mL3. 酵母提取物:5g4. 蛋白胨:5g5. 氯化钠:5g6. 氯霉素:0.1g7. 细菌样品:A、B、C三种8. 培养皿:3个9. 灭菌锅:1个10. 灭菌器:1台11. 移液器:1个12. 玻璃棒:1根13. 纱布:1块14. 恒温培养箱:1台四、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琼脂粉、酵母提取物、蛋白胨、氯化钠和氯霉素依次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加热溶解。
待溶液冷却至60℃左右时,分装到培养皿中,每皿约20mL。
2. 灭菌: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放入灭菌锅中,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15分钟。
3. 接种:待培养基冷却至约45℃时,用移液器吸取少量细菌样品,分别接种到3个培养皿中。
4. 观察与记录: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24小时。
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
5. 结果分析:观察菌落特征,分析不同细菌的生长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A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
2. 细菌B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差,菌落较小,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
3. 细菌C在琼脂培养基上无法生长,未形成菌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琼脂培养基是一种适合细菌生长的固体培养基,可以用于细菌的培养和分离。
2. 不同细菌对琼脂培养基的适应性不同,细菌A和细菌B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细菌C则无法生长。
3. 细菌A和细菌B的菌落特征存在差异,说明不同细菌的生长特性不同。
简述细菌在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简述细菌在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对于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通常会迅速繁殖并形成浑浊的悬浮液。
细菌会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来进行代谢活动,分解有机物质并释放能量。
随着菌落数量的增加,液体培养基会逐渐变得混浊,并且可能出现沉淀物或浮游菌。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较为缓慢。
半固体培养基通常含有与液体培养基相似的营养物质,但添加了凝胶剂使得培养基变得粘稠。
细菌在这种环境下会逐渐扩散并形成菌落。
菌落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分裂方式。
有些细菌会产生鞭毛或类似的结构来进行运动,从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较大的生长环。
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需要时间和适宜的条件。
固体培养基通常由琼脂或琼脂糖制成,形成坚硬的基质。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会产生可见的菌落。
这些菌落可以是圆形、不规则或呈线状,取决于菌种的特性和其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方式。
有时候,细菌会产生分泌的物质来形成胶团或胶状菌落,起到保护和固定生长环境的作用。
细菌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基的物理变化和菌落的形态特征来判断。
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细菌的生长习性和培养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固体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是一种在固态培养基上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营养物质和水分被固定在培养基中,使微生物能够在表面或内部生长。
固体培养方法首先由勒贝格发明,其优点是可以产生单一的微生物菌落,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有很大的帮助。
该方法可以使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在固体表面上形成单一的菌落或菌株,使其形态特征更加明显,有助于对微生物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研究。
固体培养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保存方法。
通过将微生物菌株保存在固体培养基上,可以长期保存微生物,保持其特性不变。
尽管固体培养法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菌落,需要较大的培养基表面积。
此外,该方法可能会产生交叉污染,因为微生物可能会从一个菌落传播到另一个菌落。
总的来说,固体培养法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微生物培养方法,有助于微生物鉴定、分类和保存。
实验五细菌的生长现象和代谢产物的观察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授课专业:医学检验学时:2学时实验五细菌的生长现象和代谢产物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观察菌落的方法,细菌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及意义;2.熟悉鉴别细菌常用的生化反应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判断。
二、实验物品㈠菌种:金葡、白葡、柠葡、大肠杆菌、枯草杆菌㈡Culture media:葡萄糖发酵管乳糖发酵管蛋白胨水㈢试剂:靛基质试剂三、实验内容㈠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菌落:接种的细菌适当的分开,经一段时间培养后,由1个细菌生长繁殖而形成单一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苔:当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
菌落的描述:大小、形状、突起、边缘、表面、透明度、粘度葡萄球菌——光滑型菌落(S)枯草杆菌——粗糙型菌落(R)㈡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葡萄球菌:混浊生长为兼性厌氧菌,细菌向四周均匀扩散,出现肉眼可见均匀的混浊生长。
2.枯草杆菌:菌膜为专性需氧菌,多生长在液体的表面而形成菌膜。
3.链球菌:沉淀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结成链状而增加了细菌本身的重力,由于重力的作用下沉而形成沉淀。
㈢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可观察细菌的动力葡萄球菌: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动力阴性、无鞭毛,培养基清亮枯草杆菌:沿穿刺线扩散生长(穿刺线模糊);动力阳性、有鞭毛,培养基混浊㈣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鉴别细菌附:各种生化试验原理1.单糖发酵试验:细菌分解发酵单糖,可产生酸或气;酸使培养基中的酸性复红变成红色,为阳性。
2.靛基质试验:有些细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水中的色氨酸,生成无色的靛基质(又称吲哚),与滴加的靛基质试剂(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生成玫瑰红化合物,为靛基质试验阳性。
3.H2S试验:有些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含硫氨基酸生成H2S,遇到培养基中的亚铁离子,可生成黑色的沉淀,为H2S试验阳性。
四、实验报告记录细菌的生长、生化反应结果;并说明生化反应的原理。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复习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3、菌苔: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6、孢囊: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7、革兰氏染色法: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8、伴孢晶体: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9、荚膜: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10、球状体(原生质球):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11、古细菌: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12、L型细菌: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
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菌苔与菌落的区别

菌苔与菌落的区别?
菌落和菌苔的区别:指代不同、特点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菌落:指单个菌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团。
2、菌苔: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
二、特点不同
1、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深紫黑色、光滑、湿润、带有金属光泽的圆形菌落。
2、菌苔:边缘光滑整齐;表面较透明;显出鲜艳的颜色;显得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
扩展资料
培养方法:
1、倾注用培养基应在46℃水浴内保温,温度过高会影响细菌生长,过低琼脂易于凝因而不能与菌液充分混匀。
如无水浴,应以皮肤感受较热而不烫为宜。
倾注培养基的量规定不一,从12~20ml不等,一般以15ml较为适宜,平板过厚可影响观察,太薄又易于干裂。
倾注时,培基底部如有沉淀物,应将底部弃去,以免与菌落混淆而影响计数观察。
2、为使菌落能在平板上均匀分布,检液加入平皿后,应尽快倾注培养基并旋转混匀,可正反两个方向旋转,检样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皿所用时间不宜超过20min,以防止细菌有所死亡或繁殖。
3、培养温度一般为37℃(水产品的培养温度,由于其生活环境水温较低,故多采用30℃)。
培养时间一般为48h,有些方法只要求24h的培养即可计数。
培养箱应保持一定的湿度,琼脂平板培养48h后,培养基失重不应超过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的繁殖方式
病毒的分类
动物性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肝病毒。 植物性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萝卜花
叶病毒。
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
菌体。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哪种类型的疾病? 植物病毒的危害有哪些? 对人类有益的病毒是哪种类型?
人类研制出了很多种预防和治疗流 感的方法和药物,但为何目前流感 还是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
微生物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形体很小;
哪种微生物不符合这一特征?
结构简单;
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哪种?
分布广泛。
常见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
细菌
针头上的细菌
细菌的个体十分 微小,大约10亿 个细菌堆起来, 才有一颗小米粒 那么大
葡萄球菌
痢疾杆菌
泡菜坛中的乳酸菌
幽 门 螺 旋 杆 菌
细菌的形态
多细胞青霉和曲霉呈分枝状
多细胞蘑菇呈大型伞状
真菌的细胞结构
1 2 3 4 5
细胞壁 细胞膜
5
细胞核
细胞质 液泡 线粒体
比较酵母菌与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酵母菌无叶绿体
营养方式:腐生或寄生
寄生在人体皮肤:脚癣,臂癣
引起食物腐烂
提供人类使用和药物
制取抗生素类药物: 青霉素等
想一想
工业生产用菌; 致病菌; 腐败菌。
草菇
香菇
银耳
羊肚菌
双孢菇
猴头菇
金针菇
木耳
平菇
鬼笔鹅膏
冬 虫 夏 草
茯苓
灵芝
云芝
竹黄
鳞皮扇菇酵母菌来自想一想途中所示属于哪种生物? 这些生物是否所有种类都是多细胞的?
这些生物与植物有什么差别?
真菌的形态
多细胞根霉呈分枝状 单细胞酵母菌呈球形
球菌 (coccus) 螺旋菌 (spirillum)
杆菌
(bacilus)
细菌的基本结构
1 鞭毛
2 荚膜
3 细胞壁
4 细胞膜
5 拟核 6 细胞质
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异同
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异同
所有细胞都应该具备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 植物细胞有而细菌细胞没有的结构: 叶绿体、线粒体、液泡 细菌细胞特有的结构: 鞭毛、荚膜 动植物细胞比细菌细胞优越的结构 成形的细胞核
菌落培养
制作平板培养基;
细菌的营养方式
腐生和寄生
腐生——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如:枯草杆菌, 它可以引起食物的腐败。 寄生——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如:寄生在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它能够引起细菌 性痢疾。
细菌的生殖方式
细胞分裂
细菌的繁殖 很快,在适 宜条件下每 20~30分钟 就能分裂一 次.
为什么细菌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细菌细胞的特点
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为原核细胞, 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 原核生物 为 ; 核质外有核膜包被的细胞即为真核细胞, 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 真核生物 为 ;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 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 休眠体,叫做芽孢。芽孢的 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 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 抗力。芽孢又小又轻,可以 随风飘散。当环境适宜(如 温度、水分适宜)的时候, 芽孢又可以萌发,形成一个 细菌
多数青霉菌可产生抗生素,抗生素对哪 种微生物起作用?
病毒
病毒没有 细胞结构 ; 只具有 蛋白质外壳和 遗传物质核酸 ;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 寄生 在 活 细胞里。 其它生物的 病毒的生殖方式是 自我复制 。
流感病毒
乙肝病毒
艾滋病病毒
非典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噬菌体 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细胞体内的病毒
菌落
多数微生物个体很小,要通过显微 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菌体结构, 因此通过菌体特征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 物变得异常麻烦。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生长发育,形成 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团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的集团。
菌落
菌落
菌落
菌落培养
培养基配制; 灭菌;
细胞结构中有强大的保护结构; 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营养方式多样;
细菌会促使动植物 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 最终使它们消失掉。动 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二 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 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必不 可少的原料。可见,细 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 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 要的作用。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