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菌落
菌落

1菌落:将细菌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一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2异染颗粒:是普遍存在的储藏物,其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由ATP转化来,可随菌龄的延长而变大。
多聚磷酸盐颗粒对某些染料有特殊反应,产生于所用染料不同的颜色,所以称为易燃颗粒。
3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
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4病原性:病原体感染给寄主引起疾病的能力,称为病原性。
5补体:是存在于动物血清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6灭菌:用理化方法杀死一定物质中的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孢,使之达到无菌保障水平。
7细菌素:由细菌产生的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物质8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9 SPF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不携带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
10侵袭力:指病原微生物突破宿主机体防御屏障,侵入组织或细胞中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
11自养菌:只能从无机物中取得碳源的细菌称为自养菌。
12热源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大多是革兰氏阴性菌产生,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13荚膜: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见到菌体周围存在一层无色或浅色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14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15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6异养菌:凡能够从有机物中取得碳源的细菌17 GF动物:不能测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18芽孢: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19类毒素:外毒素经0.03%—0.5%甲醛溶液脱毒,但仍保留良好的抗原性。
20单克隆抗体:指一个B细胞,受一种B细胞决定其作用后分化、增殖的浆细胞分泌的结构均一的抗体。
21。
各种细菌的菌落形态

平面
筹集保证金
上调
楔形
凸
边距–与殖民地边缘的放大形状有关,包括:
o整个–顺利
o丝状–丝状
o波形-波状
o叶状–叶状结构
o扇贝状–扇贝状
o卷曲–同心
不透明度-与特征有关,例如:
半透明–透明
不透明-不清楚
虹彩–闪亮
发色/色素沉着–例子有白色,红色,浅黄色和紫色
其他生物的存在–其他生物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
细胞的排列–细菌细胞可以按以下顺序排列:
o单–单细胞
oDiplococcic–成对排列并彼此连接。
o长链,彼此相连。
o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规则排列成簇/葡萄状
琼脂斜面上细菌菌落的特征
花丝–直
扩散-扩散
细化
乔木–树状
串珠的
假根
可以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微生物
诸如细菌之类的微生物以菌落的形式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什么是殖民地?它是可见的微生物团,起源于单个母细胞。
各种细菌的菌落形态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作为菌落生长。菌落是源自单个母细胞的可见微生物群。因此,细菌菌落是遗传相似细菌的克隆。
细菌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细菌会产生外观不同的菌落。它们的颜色,份额,色素沉着和其他特征各不相同。
菌落形态是鉴定细菌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的菌落,可以确定细菌的身份。您可以在菌落形态中识别的基本元素包括:
影响细菌菌落形态的因素
培养基类型–细菌的文化特征会受到培养基类型及其所含营养的影响。请记住,某些媒体比其他媒体更具营养价值。媒体营养越丰富,就越能促进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某些类型的媒体会限制增长。
温度–有些细菌在体温下生长较快,而另一些在室温下则较弱。更重要的是,某些细菌会在适宜的温度下形成色素。
简述细菌在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简述细菌在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细菌对于液体、半固体和固体培养基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
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通常会迅速繁殖并形成浑浊的悬浮液。
细菌会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来进行代谢活动,分解有机物质并释放能量。
随着菌落数量的增加,液体培养基会逐渐变得混浊,并且可能出现沉淀物或浮游菌。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较为缓慢。
半固体培养基通常含有与液体培养基相似的营养物质,但添加了凝胶剂使得培养基变得粘稠。
细菌在这种环境下会逐渐扩散并形成菌落。
菌落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分裂方式。
有些细菌会产生鞭毛或类似的结构来进行运动,从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较大的生长环。
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需要时间和适宜的条件。
固体培养基通常由琼脂或琼脂糖制成,形成坚硬的基质。
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会产生可见的菌落。
这些菌落可以是圆形、不规则或呈线状,取决于菌种的特性和其在培养基上的分布方式。
有时候,细菌会产生分泌的物质来形成胶团或胶状菌落,起到保护和固定生长环境的作用。
细菌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基的物理变化和菌落的形态特征来判断。
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细菌的生长习性和培养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细菌菌落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菌落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细菌菌落计数器,并正确操作。
3.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样品中细菌菌落的生长情况,评估样品的卫生质量。
二、实验原理细菌菌落总数(Colony Forming Units, CFU)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可见菌落数量。
通过测定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总数,可以评估样品的卫生质量。
实验原理基于以下步骤:1. 样品处理: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以便在平板上形成单菌落。
2. 平板培养:将稀释后的样品涂布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平板上。
3. 培养与计数:在一定温度下培养平板,待菌落生长成熟后,使用菌落计数器进行计数。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样品:食品、水、土壤等。
- 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
- 稀释剂:生理盐水、无菌水等。
- 菌落计数器。
- 无菌操作台、无菌棉签、镊子等。
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培养箱。
- 电子天平。
- 移液器。
- 烧杯。
- 移液管。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 称取适量样品,用无菌水进行10倍递增稀释。
- 将稀释后的样品分别取1mL,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2. 平板培养:- 将涂布好的平板倒置放入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24小时。
3. 菌落计数:- 使用菌落计数器,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记录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
- 计算每个样品的细菌菌落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样品A:细菌菌落总数为2.5×10^6 CFU/g。
- 样品B:细菌菌落总数为1.2×10^5 CFU/g。
- 样品C:细菌菌落总数为8.0×10^3 CFU/g。
2. 分析:- 样品A的细菌菌落总数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卫生问题。
- 样品B的细菌菌落总数较低,卫生质量较好。
- 样品C的细菌菌落总数最低,卫生质量最佳。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细菌菌落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常见细菌特征性菌落形态描述

常见细菌特征性菌落形态描述微生物检测试验分离可疑菌落时不清楚待检测菌落特征?小编我来给你普及一下1大肠菌群在固体培养基中发酵乳糖产酸,在指示剂的作用下形成可计数的红色或紫色,带有或不带有沉淀环的菌落。
典型菌落为紫红色,菌落周围有红色的胆盐沉淀环,菌落直径为0.5mm或更大。
2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一类能引起人体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大肠埃希氏菌,可经过污染食物引起人类发病。
常见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主要包括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包括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和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
在MAC琼脂平板上,分解乳糖的典型菌落为砖红色至桃红色,不分解乳糖的菌落为无色或淡粉色;在EMB琼脂平板上,分解乳糖的典型菌落为中心紫黑色带或不带金属光泽,不分解乳糖的菌落为无色或淡粉色。
3大肠埃希氏菌O157:H7/NM在CT-SMAC平板上,典型菌落为圆形、光滑、较小的无色菌落,中心呈现较暗的灰褐色4沙门氏菌属在不同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不同BS琼脂菌落为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HE琼脂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XLD琼脂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典型菌落在PALCAM琼脂平板上为小的圆形灰绿色菌落,周围有棕黑色水解圈,有些菌落有黑色凹陷6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平板上呈圆形,表面光滑、凸起、湿润、菌落直径为2mm~3mm,颜色呈灰黑色至黑色,有光泽,常有浅色(非白色)的边缘,周围绕以不透明圈(沉淀),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黏稠感。
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其他外观基本相同。
菌落总数的定量测定原理

菌落总数的定量测定原理您好,细菌的定量测定主要通过计算细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来实现。
以下是菌落总数定量测定的原理和步骤:一、原理菌落总数的测定是通过将含有细菌的样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统计形成的菌落数目来估算原始样本中活菌的含量。
因为每一个菌落理论上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所以菌落数目可以反映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菌落总数法是对环境、食品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检测的常用方法。
二、操作步骤(1)称取一定量样品(污水、食品等),配置适当的稀释度,一般做3-5个稀释度。
(2)吸取适量不同稀释度的样品(通常0.1ml、0.5ml等),涂布均匀到预先准备好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每种稀释度设置2-3个平行。
(3)将涂有样品的培养基倒置置于培养箱,在最适合样品中细菌生长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1-3天。
(4)培养结束后,将培养基取出,统计每个稀释度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数。
选择菌落数目在30-300个之间的平板计数,以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5)根据稀释度计算出原样品中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即CFU/ml或CFU/g,即为菌落总数。
计算公式:菌落总数(CFU/ml或CFU/g) = 平板计数的菌落数÷稀释度÷接种量(ml)三、注意事项(1)样品要充分混匀,进行适当稀释,以获得单独分散的菌落。
(2)平板要平整,接种要均匀,避免菌落聚集。
(3)培养条件要适宜样品中的细菌生长。
(4)计数时,避免重复计数同一菌落。
(5)同一样品应设置多个稀释度的平行,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结果最准确。
(6)运算时注意计数的稀释倍数。
综上所述,菌落总数定量测定通过统计单位样品量中形成的菌落数量,从而推算出原始样品中的菌量,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微生物定量检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广泛。
但操作过程需遵循标准方法,并注意各种影响因素,方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细菌菌落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技巧。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细菌菌落数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细菌菌落总数(Colony-Forming Units,CFU)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测定一定量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数,可以评估样品的卫生状况和微生物污染程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肉膏蛋白胨脂培养基、无菌水、无菌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培养皿、细菌样品等。
2. 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培养箱、恒温箱、电子天平、移液器、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一定量的细菌样品,加入适量的无菌水,进行10倍递增稀释。
2. 制备平板:将肉膏蛋白胨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却至45-50℃时,用无菌吸管吸取适量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上。
3. 培养与观察:将涂布好的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箱中,37℃培养24小时。
4. 菌落计数:观察培养皿上的菌落,按照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计数。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样品A的细菌菌落数为3.2×10^6 CFU/g,样品B的细菌菌落数为1.5×10^5 CFU/g。
2. 结果分析(1)样品A的细菌菌落数明显高于样品B,说明样品A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较重。
(2)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样品受到污染,从而影响细菌菌落数的准确性。
(3)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细菌菌落数也有一定影响。
本次实验采用37℃培养24小时,适用于大多数细菌的生长。
若培养温度过低或过高,或者培养时间不足,可能导致细菌菌落数偏低。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样品中的细菌菌落数,结果表明样品A的微生物污染程度较重。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培养温度和时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复习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3、菌苔: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6、孢囊: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7、革兰氏染色法: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8、伴孢晶体: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9、荚膜: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10、球状体(原生质球):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11、古细菌: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12、L型细菌: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
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分泌系统(Ⅲ型)
感受器激酶
效应调控蛋白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鞭毛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 鞭毛的结构 鞭毛的分类学作用
鞭毛
鞭毛的生物学意义
运动器官 趋化性 致病性
鞭毛的结构
基础小体 钩状体 丝状体
钩状体
丝状体
基础小体
鞭毛的结构
单毛菌 双毛菌
从毛菌
周毛菌
鞭毛的分类学作用
菌毛
1、菌毛的生物学意义 2、菌毛的类型
细菌的生长条件
1、营养物质 2、温度 3、酸碱度(pH) 4、气体
细菌的繁殖方式
革兰阳性菌:染色体复制—与中介体 相连—中介体分裂,向两端移动—细 胞膜内陷—形成横隔—细胞壁长入 (肽聚糖水解酶裂解肽聚糖)
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
提供细胞代谢的介质
直接参与代谢过程
降低细胞内温度
水
合成含碳物质及细胞结构 提供能量
碳源
维持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
营养物质
生长 维持细菌的代谢、繁殖
合成含氮物质
氮源
因子
无机酶盐或辅酶的组成成分
酶的调节剂
提供能量
维持渗透压
提供能源
维持生物大分子与细胞结构的稳定性
细菌的增值
一、细菌生长的条件 二、细菌繁殖的方式与生长曲线
磷壁酸
G+菌和G-菌细胞壁比较
脂多糖
外 膜
肽聚糖
细胞膜
G+菌细胞壁
G-菌细胞壁
荚膜
形态与类型 化学组成 生物学意义
荚膜的形态
类型:荚膜 微荚膜 黏液层
荚膜的化学组成
多数:多糖 少数:多肽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
储存水分作用 黏附作用 抗吞噬、消化作用 构成抗原作用
细胞膜
1、细菌细胞膜的生物学意义 2、细胞膜特殊结构——中介体 3、细菌细胞膜蛋白及附属结构
细胞膜的生物学意义
选择性通透作用 呼吸作用 生物合成作用 分泌水解酶与致病蛋白 形成中介体
细胞膜特殊结构——中介体
拟线粒体作用 纺锤丝样作用
细菌细胞膜蛋白与附属结构
青霉素结合蛋白 蛋白分泌系统 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 鞭毛 菌毛(性菌毛、普通菌毛)
青霉素结合蛋白
蛋白分泌系统
蛋白分泌系统(Ⅱ型)
L型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生物膜细菌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是吸附于物体表面的细菌所形成的 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群体。
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
芽胞
处于恶劣生长环境下,细 菌的休眠状态,具有极强的抵 抗力
芽胞的结构
芽胞
炭疽芽胞杆菌
破伤风梭菌
芽胞的形成过程
芽胞的分类学意义
维持形态、提供屏障 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构成菌体抗原
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
磷壁酸
肽聚糖
细胞膜
细胞质
溶菌酶作用点 聚糖骨架
五肽交联桥
青霉素作用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肽 聚糖
侧肽链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
外 膜
细胞膜
外膜蛋白
脂多糖
脂蛋白
肽聚糖
周浆间隙
细胞质
聚糖骨架
侧肽链
大肠杆菌肽聚糖
特异多糖 核心多糖
脂质A
R-决定子
R质粒的构成
转座子的种类与特征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1681
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 AP(氨苄青霉素)
AP、SM(链霉素)、Su(磺胺) Km(卡那霉素) Km(卡那霉素)
TMP(甲氧苄氨嘧啶)、SM Cm(氯霉素) Tc(四环素) Em(红霉素) Em(红霉素)
细菌的代谢
一、代谢途径 二、能量代谢 三、物质代谢
代谢途径
1、发酵 2、需氧呼吸 3、厌氧呼吸
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
1、不同能量代谢方式气体需求不同 2、分解代谢产物成为生化检测依据 3、合成代谢产物形成有利或有害物质
细菌的营养
一、水 二、碳源 三、氮源 四、无机盐 五、生长因子
细菌生长的营养物质
菌毛的生物学意义
普通菌毛:定植因子 性菌毛:F质粒传递
菌毛的类型
普通菌毛
性菌毛
细胞质
1、细菌细胞质的生物学意义 2、细菌细胞质组成 3、质粒
细胞质的生物学意义
细菌代谢的发生场所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细菌核质外DNA储存场所
细胞质的组成
胶状物质:水、无机盐、核酸、 蛋白质、脂类
特殊颗粒:核糖体 胞质颗粒 质粒
质粒
结构:环状双链DNA(含几十至几百个基因 )
特征:自主性、表现性、非必须性、转移性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类型:致育质粒(fertility plasmid,F质粒)
耐药质粒(resistance plasmid,R质粒) 毒力质粒(virulence plasmid,Vi质粒) 细菌素质粒 代谢相关质粒
细菌的形态与观察
一、细菌的典型形态 二、细菌非典型形态 三、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细菌的典型形态
1、球菌 2、杆菌 3、螺菌 4、其他形态菌(不规则菌)
球菌
杆菌
不规则菌
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葡萄球菌
双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杆菌
球杆菌 链杆菌 梭杆菌 棒状杆菌 分枝杆菌 双歧杆菌
球杆菌
棒状杆菌
杆菌
棒状杆菌 链杆菌
分枝杆菌 球杆菌
弧菌 螺菌 螺杆菌 弯曲菌
螺菌
弧菌 螺杆菌
螺菌 弯曲菌
弧菌
螺杆菌
其他形状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螺旋体 放线菌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体
放线菌
螺旋体
细菌非典型形态
1、 L型菌 2、生物膜细菌 3、芽胞
L 型菌
细菌在不利生长环境或老龄 时呈现的不规则多型性,称为L型。 可表现为梨状、气球状、丝状等。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核质
1、细菌核质的生物学意义 2、细菌核质组成 3、细菌基因组
细菌核质的生物学意义
类似真核细胞的染 色体,形成细菌基因组 的载体。
细菌核质的组成
60%DNA 30%RNA 10%蛋白质
细菌基因组
类型:单倍体DNA 形式:环状双链 特点:排列连续性(无内含子)
操纵子结构 单拷贝结构基因 致病岛
脂多糖结构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细胞壁 质地 厚度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糖类含量 脂类含量 磷壁酸 外膜
G+菌 坚韧 20-80nm 15-50 50-80%(干重) 约45% 1-4%
+ —
G—菌 疏松 10-15nm 1-2 5-20%(干重) 15-20% 11-22%
— +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镜检
1、光镜: 2、电镜:
染色
1、染料: 2、染色方法: 3、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法示意ຫໍສະໝຸດ 兰染色阳性球菌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细菌的结构
一、细胞壁 二、细胞膜 三、细胞质 四、核质
细胞壁
1、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学意义 2、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组成 3、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组成 4、荚膜
细胞壁的生物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