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历史文化专题
华阳古镇~汉中洋县历史名镇

华阳古镇~汉中洋县历史名镇展开全文华岳华阳古镇旅游景区位于秦岭南坡陕西洋县北部深山区的华阳镇,北纬33°东经107°,海拔在800—2200,平均海拔1100米。
华阳古镇旅游景区南距洋县县城75公里,背依太白,西接城固、留坝,东连佛坪、周至县,总面积29906公顷,规划旅游区面积15500公顷。
是洋县华阳镇辖区内集自然保护区与秦岭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人文观光、红色、科考修学、探险、宗教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秦岭南坡山岳型综合性生态旅游区。
华阳古镇始于秦晋,兴于汉、唐、宋,秦汉成集镇,唐宋设县治,至今已2000多年。
因历史上有名的傥骆古道而兴,唐朝有两位皇帝南避汉中均曾在此驻仳,是古镇成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
1935年,红二十五军曾在此与国民党陕警备二旅作战大捷,建立了华阳苏区革命根据地,当年红军书写的9条标语至今犹存,1985年在华阳设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
在陕南秦巴山区众多的古镇中,华阳古镇是最富特色的。
从宏观地文结构看,古镇北、东、西皆高而南低,古镇位于南端小盆地中。
这种地文结构使华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为宜居之所。
二则其周边山地丰富的林特资源和众多溪流汇聚于此,具有富水之利,为乐居之所。
形成山高不险而秀丽、水多无冲而清澈、林莽绵延而多彩,坝盆多丘利排水的大好地理格局。
从微观地文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地形地貌为三山对峙,两河并流,青山为屏,盆地为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古街区象一叶小舟,系泊于青山秀水之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是古人和现代人共同追求的居家繁衍,大福大贵的聚财宝地。
珍稀植物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库”。
区内有野生种子植物135科601属2039种,列入《中国濒危保护植物》红皮书的有31种;是有名的“生物资源库”。
区内还有秦岭冷杉、太白红杉、红豆杉等珍稀名贵植物与高山草甸、天然熔洞等景观相互辉映,为独具特色的秦岭生态旅游胜地。
洋县的文化遗产作文

洋县的文化遗产作文
洋县的文化遗产很多,如有:四郎探母、黄家河自然风景区等。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华阳古镇”。
那么接下来,我就给大家
讲述这个“华阳古镇”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阳古镇”。
我觉得它最好玩儿。
听爸爸妈
妈说,华阳古镇在隋朝时候被建造成,以前,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百姓们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只能够乞讨过活。
但是因为一次巧合,老百姓们发现了一片银矿。
后来他们用自己辛苦挖到的白银购买了食物和衣服,才渐渐从战争阴影里走出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再后来又过了几年,老百姓们终于把钱财花光了,这些白银也没有了,而且连食物也买不起了,生活更加困难。
正在绝望之际,村民们突然发现矿洞口飞出两只金色凤凰,盘旋着向天空飞去,消失在天边……
华阳古镇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周朝时候出了一位皇帝叫周
幽王,他宠爱妃子褒姒( bao si),但褒姒却很怕鬼神。
周幽王为博取美人欢心,就让工匠打造了两口大锅,并在每口锅底装了五百斤的水。
谁知道,那天晚上宫女们忘记把门关严实,半夜里两只凤凰趁着月黑风高溜进了锅里,结果第二天宫内宫外发现死了许多宫女和太监,只剩下褒姒在做饭,这可吓坏了大臣们。
当时褒姒正值青春妙龄,见状大惊失色。
原本聪明伶俐的她瞬间变成了哑巴。
后来当地人为纪念周幽王便将此处命名为华阳镇。
从此,以后华阳镇代代延续至今。
陕西洋县华阳人文历史

陕西洋县华阳人文历史人类对长青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历代被弃遗的土地散布整个中山区,庙宇、坟莹、栈道、断垣、残壁等遗址至今从河谷到主梁均有发现。
特别是汉代开拓的穿越秦岭的傥骆道,使开发区中心镇华阳在历史上曾作为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政治重镇发挥过重要作用。
此道几经兴废,到唐代达到鼎盛。
行人频繁,官吏往返,驿马奔驰,商旅络驿,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曾在该地设立县制。
唐朝两代皇帝德宗李建于兴元元年(784年)、僖宗李儇于广明元年(880年)曾经此道逃往汉中避难。
清代诗人童颜舒诗云:“蔽日旌旗近御銮,清凉川上万人欢,回想觅贽千金日,至得洋州已是难”后驿道废弃,该道逐渐衰落,几近荒芜,仅剩下华阳到黄柏原的一条羊肠小道,是徒步往返者的捷径。
历史上的一度繁盛和历史变迁,在保护区及周边留下许多人文遗址,文物胜迹等,不少已列入县级以上保护文物。
1、历代咏傥骆道诗词文句:①唐白居易《因公事到骆口驿》:今年到时夏云白,去年来时秋树红。
两度见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
(见《全唐诗》第436卷)②唐柳宗元《馆驿使壁记》:……自长安至于势,其驿十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
(《柳河东文集》)③唐代岑参《骆谷行》:千崖便攀折,一径何盘行?层冰滑征轮,密竹碍华襟。
深林过昏旦,栈道凌空虚。
飞雪缩马毛,烈风擘我肤。
2、苍耳崖:处于古傥骆道咽喉要地,崖高10米,长30米,下有80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百人遮风避雨,一股清泉自崖下冒出汇成一眼古井;道路穿山崖而过,悬石盖顶,古称“擦耳崖”,相传唐两代皇帝德宗李健、僖宗李儇当年逃难傥骆道时曾在此避雨宿营。
原崖下有一石床称“歇龙台”。
现崖下尚存石碣一处,为大清顺治处间所立,碣文称苍耳崖为“稽古福地”,曾搭建客栈、吊楼数间,连云栈道,依山傍水棱空飞渡,如今栈孔、房基清晰可辨,若按原址加以修复,即可成为极的特色的访古,休闲和疗养的胜地。
苍耳崖附近谷峡涧深,险峻异常,加之两侧高山耸峙,无它道可迂回,为扼守防范隘口。
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

参观信息
场馆 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镇蔡伦葛祠西侧。 蔡伦纸文化博物馆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8:00-18:00)。 票价 25元/人(含蔡伦墓祠景区);持寿星证、残疾证、士兵证者免票,小学生免票,中学生、大学生和持老年 证者半票。 交通路线 自驾游线路:西安北站——西安绕城高——京昆高速——京昆线——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
感谢观看
藏馆文物
截至2019年末,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藏品共计有334件/套。
文化活动
பைடு நூலகம்
学术研究
宣传教育
交流合作
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建馆以来,分别于2003年8月25日、2004年5月26日~29日、2004年7月7日多次得到央 视《华夏文明》央视《走遍中国》央视西部频道《秦岭探访》栏目来馆对古蔡伦造纸工艺进行摄制,制作《蔡伦 造纸术》《秦巴汉中》《人杰地灵》和《留住手艺》等专题片在央视1套、4套、10套等频道播映,收到较大的宣 传教育效果。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现为著名文物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2002年4月开放至今已接 待国内外游客及学生参观者50多万人次,随着京昆线上西安至汉中段高速公路的开通,蔡伦纸文化博物馆的前景 看好。
洋县蔡伦纸文化博物馆历年参加中国造纸协会蔡伦学术研讨会,并与湖南来阳蔡伦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学术 交流。在古老的造纸作坊里进行的这些工序,全部由手工造纸艺人演示给观众,观众亦可亲自动手,与造纸艺人 互动,亲身体会手工造纸的感觉和乐趣,去体会古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此处成为第二课 堂,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并且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2004年7 月21日,著名学者余秋雨偕同夫人马兰慕名来馆参观,对古代蔡伦造纸术的再现给以极高的评价。余秋雨为博物 馆留下了“千年蔡侯纸,万里文明史”和“纸墨千古”的墨宝。2005年香港《大公报》社长王国华来馆参观欣然 挥毫,写下了“神奇”二字。2005年、2006年比利时王国特恩豪特市市长马赛尔●韩德克斯连续两次来馆观光, 高度地评价了蔡伦发明造纸术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原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等领导均莅临该 馆调研。央视《走遍中国》、《华夏文明》、《秦岭探访》等媒体曾陆续来馆进行了采访和专题拍摄。
介绍洋县演讲稿

介绍洋县演讲稿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洋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
如今,洋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地方。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洋县,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这个美丽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
首先,洋县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
县境内山地起伏,河流纵横,森林茂密,空气清新。
尤其是洋县境内的太白山,素有“秦岭第一山”之称,山势雄伟,景色壮丽,是一个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洋县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点,如龙潭、石门峡、白龙湖等,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次,洋县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洋县境内,有许多古代遗迹和历史文物,如太白山下的太白古镇、石门峡的石窟群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洋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同时,洋县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汉族、回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洋县多元文化的景观。
再次,洋县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近年来,洋县大力推进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洋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中草药种植、苹果种植等,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同时,洋县还积极引进外资,推进工业化进程,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洋县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县城,洋县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洋县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朋友前来洋县,与我们一同分享这片美丽的土地,共同见证洋县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洋县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洋县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见证洋县的腾飞和发展!。
一场篮球赛引发的血案——陕西洋县五云宫历史源流及被焚始末静思斋

一场篮球赛引发的血案——陕西洋县五云宫历史源流及被焚始末静思斋(昨日国立七中老照片考证文之番外篇)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洋州,今属汉中市,明洪武初年降州为县,县名沿用至今。
洋县地处秦岭汉水之间的汉中平原,自古为战略要地,文物遗存丰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计有四处。
昨日解读老照片研究国立第七中学在洋县的历史,发现其第一、第二分校校址智果寺、良马寺均在国保之列,唯校本部所在的五云宫,如今默默无闻。
我对文物古迹向有浓厚兴趣,遂悉心探索,略有所得。
据清雍正《陕西通志》、当代《汉中地区志》等文献记载,五云宫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奉祀的“神仙”名叫张哲。
张哲是唐朝人,在正史中名不见经传,据说是生于广西那边,游历到长安与日后的名臣李泌交好,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授予了“云居宰”的官职(某还不知是个啥子官),颇有官声,但二十余岁即卒于任上。
在古籍中另有记载曰唐张哲墓在洋县东北,这可能就是张哲与洋县的渊源所在(或许他就是在这一带当官的),以致于到了宋代忽然成了当地的神仙。
因为挺“灵验”,张哲在元初被封为通慧王,故洋县五云宫又有通慧王祠之称。
清末洋县开明寺塔与五云宫(照片出自《汉中抗战纪实》,转引自汉中市档案馆)五云宫与开明寺塔(始建于唐,亦国保)毗邻,原有五云楼,明代洋县知县冯绶有诗咏曰“百尺高楼倚槛看,此身疑在五云间”,可知其规模颇为可观。
五云楼在明末毁于闯军兵火,清初黄玉铉(1681年卒)、赵延鸿等曾作《忆五云楼》诗,此后即不再见诸于当地士人的吟咏。
五云宫当时则尚存,1875年俄人鲍耶尔斯基曾留有影像记录(见上图),但至民国时,五云宫已破败不堪,仅存楼阁一座(应为上图中最高的那座建筑,但有国立七中校友称之为五云楼,让我有些费解,不知是清初之后有重修还是咋的)及戏台,估计也不再算是什么名胜了。
1938年,自西安迁来的国立第七中学将五云宫改建为校本部,搭建了诸多茅草顶校舍,并建大礼堂一座,“五云宫”遂再度生机勃勃。
洋 县 华 阳 传 说

洋县华阳传说
华阳一词最早来源于唐饶时代的州域划分。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
《华阳国志》所指的“华阳”乃“华山之阳”,“华阳之壤,梁岷之域”,“地称天府,原曰华阳”,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这一广阔地区。
我国古代认为华夏大地乃世界中心,秦岭矗立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故称之为华山,按照古人的对应天上的参宿,山之北谓之阴,山之南谓至阳,故盛唐时在秦岭北部设有华阴县(今华山附近)。
在此,暂且称“华山之阳”为“大华阳”。
随着历史的更替,有“华阳”称谓的地域越来越小。
据《辞海》载:最早的“华阳县”是南朝宋置,县治今四川剑阁南,南朝宋侨置“华阳郡”,郡治白马城(今汉中勉县西北),隋开唐三年(公元583年)废。
《洋县志》载: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在今洋县华阳镇设“华阳县”(县治今华阳镇县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开清水谷路,得“玉册”于太白山洞,遂改华阳县为“真符县”。
这样,“华阳”最终尘埃落定,惟有华阳古镇(暂且称“华
阳古镇”为“小华阳”),却承载着历史,名称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洋县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塞,历代均有重兵把守,兴于三国之前的傥骆古道途经于此。
骆谷道作为驿道,唐朝后期最为鼎盛,使用频繁。
官员赴任、述职,使臣出使,如(唐)郑遨、韦庄、李洵前往西川,途径此路。
华阳这个名称自唐朝一直沿用至今。
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洋县华阳古镇

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洋县华阳古镇华阳古镇位于秦岭南麓群山环绕中,是秦岭高山中罕见的小盆地。
古镇建于秦汉、盛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
华阳镇隶属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地处秦岭南坡腹地,东接佛坪县,南邻茅坪镇、八里关镇和关帝镇,西与城固县、留坝县接壤,北靠秦岭北坡的宝鸡市太白县,东、西、北部大片区域为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华阳镇是陕西省十大著名古镇之一,由于古镇远在深山,古建筑大多保存完好,依旧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进入古镇立马就能体会到淳朴的民风,青砖碧瓦的建筑风格拘谨且稳重,古城墙断壁残垣的轮廓依稀可见。
衙门、客栈、当铺、小食店等设施任保留着。
可以想象昔日的热闹、繁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时代变迁,如今的古镇仿佛在向游人述说那年代久远的往事。
这里的房屋基本都是“口袋式”的,门面窄,一般都只有一、两间,但有近百米深,还都有后门。
对于习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都市人来说,负氧离子充足的深山古镇的慢节奏生活,确实是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最好去处。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立春后的一场雪,春雪越下天越暖。
今晨茫茫满目白,午后举目无片雪。
这就是对春雪真实的写照!2020年3月28日下午至3月29日上午、一场春雪降临洋县华阳古镇,顿时给古镇增添几分姿色。
更加迷人,令人惊喜,让人流连忘返。
观光台上鸟瞰春雪中的华阳古镇,别有一番情趣和景色。
得意阁始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看似取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意。
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雅趣之处,或招待客人、自我消遣的地方。
想要前往得意阁,最好走一走风雨桥吧。
桥上搭着屋檐,晴天可以遮阳避暑,雨天可以遮风避雨,为往来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对于摄影人来说,还可以近距离观望拍摄珍稀动物---朱鹮。
2020年3月29日摄於陕西省洋县华阳古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县历史文化专题
一、填空题(2×20′)
1、洋县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南侧,处于秦岭和巴山两山之间,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东部。
2、明太祖洪武三年,降州为县,洋州被更名为洋县,从此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3、洋县特产的黑米、香米、寸米,自古号称“米中三珍”。
4、洋县的“三酒”是指“古秦洋”牌系列白酒、“谢村桥”牌系列黄酒、“朱鹮”牌系列黑米酒。
5、洋县的“四大国宝”是指朱鹮、羚牛、金丝猴、熊猫。
6、洋县的小江花炮和纸坊花炮,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曾多次应邀为国庆献礼,现畅销海内外。
7、我县保存至今的古建筑中属元代初期建筑的是良马寺大殿、大成大殿和醴泉寺大殿。
二、简答题(10×3′)
1、洋县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几处?省级有几处?市级有几处?都指的是哪些?
国家级两处:开明寺广场的唐代舍利塔,龙亭镇汉龙亭侯蔡伦墓祠。
省级三处:谢村镇的智果寺藏经楼,湑水镇的良马寺大殿,华阳镇红石窑村的红25军司令部旧址。
市级两处:谢村镇东韩村的刘氏庄园(谢村民居),四郎乡清凉寺。
2、任意举出我县的三处道教名山,并注明他们在哪个乡镇。
龙山——华阳镇朝阳山——茅坪镇
祈子山——黄安镇青武山——石关乡
两角山——四郎乡福仁山——秧田乡
丰都山——溢水镇子房山——马畅镇
3、洋县的县域面积多少?人口多少万?县境最高处在哪里?县境最低处在哪里?
答:县域面积3206km2 ,人口44万,县境最高处在华阳镇昏人坪梁,县境最低处在黄金峡镇渭门村。
三、论述题(30′)
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如何在工作中宏扬与保护洋县历史文化。
答:①认真学习,实地游览洋县历史文化古迹,了解洋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
②积极宣传、保护和传承洋县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并组织教育学生积极参与,游览名胜古迹,实地参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洋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编写校本教材,讲述洋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发扬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