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返回目录
群体 人物
事迹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革命 孙中山 (2)建立了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
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组织反袁活动。
(4)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
军校
群体
先进 知识 分子
人物
事迹
返回目录
(1)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首先提出民主
陈独秀
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2)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中共一大上,
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
鲁迅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胡适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
李大钊 驱。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
返回目录
群体 人物
事迹
(1)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新民
利,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返回目录
群体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时 期的 代表 人物
人物
事迹
1927年,与贺龙等人领导南昌起义。1934年10月—1936 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代 周恩来 表中国共产党到西安参加谈判,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参加抗日战争,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年, 参加重庆谈判,随后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末年(公元1796年)至当今(201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与中华民族有关的历史。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史学家关注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教育社会学政治等领域研究中重要的背景。
中国近代史以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政治变革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概括为“晚清政治变革”和“新中国政治变革”两部分。
1、晚清政治变革晚清政治变革是清末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和思潮所形成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以及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改革行政组织等综合性改革。
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但由于受制于朝廷的缚束,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反弹的结果。
2、新中国政治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以“三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政策:改革主权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地位,改革文化伦理原则。
按照“民主革命”和“人民运动”的思想,从反帝反封建斗争到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轨迹。
二、经济变革中国近代史的经济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史,形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
1、晚清改革晚清改革是从清末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实现从封建资本主义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
晚清经济改革的主要成果包括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改革、货币改革等改革措施。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恶劣,这些虽然具有重要成果,但也受限于时代条件而未能得到完全发挥。
2、新中国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三大改革”,采取“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特别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到改革框架,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
高三中外历史复习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

高三中外历史复习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大平天国运动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末世的中国,以鸦片问题为引子,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也有鲜明的时代内容。
鸦片战争严重冲击了闭关、落后的中国,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时期,则是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清政府适应当时局势,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
在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下,列强先是造成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继而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1840年——1949年)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4.清朝后期的统治。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 鸦片战争爆发—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两对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 民主革命(反封建) 四条线索 : 屈辱史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历史 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 发展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近代化之路)
(3)后果及影响: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清政府完全成为
的工具。③中国完全陷入
社会的深渊。
5、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1931-----1937 全面------1945)
(1)起因: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
派和
派,洋务派主张利
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不管是洋务派还是顽固派,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时
间: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发起的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传播
主义。
性质意义:是一场空前的
运动,促使人们追求
和
,探索救国救民的
真理,为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四、无产阶级的探 索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1861—1895
主持洋务运动
1895-1898
主持戊戌变法
1894兴中会 辛亥革命
1901-1911
参与清末新政 1840-1912 长期存在
立宪派
顽固派
地主阶级 倭仁、慈禧 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内容或过程
性质
影响
洋务运动
挽救清朝 次保中国
挽救中国 次保大清
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 封建地主 局、京师同文馆,派遣 阶级自救 留学生
新文化 运动
思想救国
《新青年》、民主、科 资产阶级 学、文学革命、马克思 思想解放 主义传播
打击封建旧思想, 为传播马克思主 义和五四爆发奠 定基础
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索救亡的阶段
历 程 器 物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 命—商品输出 两次鸦片战争 事 件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辛 亥 核心内容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 长生(代表企 业、双重性)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手段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A、政治侵略:从单国发动战争到各国配合瓜分狂潮 B、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C、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治经济政策,共管中国)。 19世纪40到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急需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用两轮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和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推行商品倾销。 19世纪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政治上 掀起瓜分狂潮,经济上推行资本输出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西方入侵
不平等 条约体系 对华影响C
民族危亡 四轮战争 六个条约 半殖民化 西学东渐 对华影响C
不同阶级 探索救亡 三阶段 五事件
中国社会 现代化转型C
西方入侵的影响?
近代史纲串联十大线索

成功在于坚持,优秀是种习惯线索一:历史事件线索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开展反侵略战争。
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这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9世纪40—7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兴办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产生。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5年,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0年,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同年,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
1905—1907年,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大论战。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良派发起立宪运动。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发生保路运动。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月12日,清帝退位。
4月1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

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两者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封建反外来侵略。
5、两个革命阶段:第一个阶段:旧民主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这一期间的革命斗争主要以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为主,其间也包含了其他阶级寻求改革、抵御侵略而引发的事件。
(2)最典型的事件:辛亥革命(3)三条线索: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条线:五次侵华史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第二条线: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维新派)、辛亥革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第三条线:民资发展史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4—1918短暂春天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其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①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④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1840年——1949年)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
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4.清朝后期的统治。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结束: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重大事件: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
(2)结束: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3)重大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8.抗日战争时期:(1)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
(2)结束: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3)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4)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重大事件:卢沟桥事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9.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2)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4)重大事件:重庆谈判;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年——现在)
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性质:(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1、开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结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4、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5、重大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3)土地改革(1950—1952年)(4)“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底)(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现在)
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
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结束: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3、重大事件:(1)中共八大(1956年)
(2)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1958年)
(3)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成就及模范人物。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1、开始: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形成)
3、方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4、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提出)
6、统一工作:“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7、国防工作:人民海军、空军的发展及导弹部队的建立。
8、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
9、外交工作:[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大事]:建国后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1年10月25日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归类线索
一.思想上
1.文艺复兴(14—16世纪)2.思想启蒙(18世纪末)
二.政治上: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3.法国大革命(1789—1783年) 4.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5.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 6.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三.科技上:三次科技革命
1.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四.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2.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1.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2.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
3.巴黎公社(1871年)
4.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5.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六.两战后经济的发展
1.一战后经济的发展
(1)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1929—1933年
(3)经济危机的调整: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二战后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
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经济呈全球化趋势。
七.政治格局的变化
1.一战后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政治格局: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3.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格化格局结束,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的局面,向多极化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