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总结归纳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存在歧义的情况。
句子歧义指的是语句中的词语或语法结构使得其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给人带来理解上的困惑或混淆。
本文将总结归纳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句子歧义,并对其解释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词语的歧义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词语存在多种解释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句子的意思也会因此而产生歧义。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他很坏。
这句话中的“坏”一词可以有多种解释,可能表示这个人品德不好、行为不良,也可能指的是他的技能不错、很厉害。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是哪个意思。
例 2:她学习很"高"。
这句话中的“高”可以指她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指她的身高很高。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我们可以判断句子的具体含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语的歧义会影响句子的理解。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上下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词性的歧义在句子中,有些词语的词性会产生歧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词性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而这也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同。
下面是几个例子:例 1:他喜欢读书。
这句话中的“读书”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他喜欢阅读。
但是如果把“读书”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他喜欢读书的活动或场所。
例 2:我们晚上去公园玩。
这句话中的“玩”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我们晚上去公园进行游玩活动。
如果把“玩”解释为名词,句子的含义就变了,变成了我们晚上去公园游玩的场所。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词性的不同会导致句子的含义产生歧义。
在理解句子时,我们要注意词性的转换和上下文的语境。
三、语法结构的歧义有些句子存在歧义是因为语法结构的使用不当或不明确。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例 1:我们打算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
这句话中的“明天去北京参观长城”可以理解为我们明天要去北京参观长城,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打算明天参观长城,地点就是北京。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句子歧义归纳总结语文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然而,语言本身的特点使得句子往往存在着歧义,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句子歧义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运用。
一、句子歧义的定义句子歧义是指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歧义可能是因为词汇的含义多义性,也可能是因为句子结构的模糊性或者陷阱。
了解句子歧义的存在并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句子,对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准确表达思想非常重要。
二、词汇歧义的例子1. “他看见了一只大鸟。
”这句话中的“大鸟”是指体型较大的鸟类,但从上下文中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种大鸟。
2. “他喜欢读书。
”这句话中的“读书”可以指阅读,也可以指读书写字。
3. “孩子们高兴地跑着进了教室。
”这句话中的“进了教室”可以理解为孩子们已经跑进了教室,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正跑着去进教室。
1. “张三没有跑步。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张三本身没有进行跑步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张三没有进行跑步这个行动。
2. “老师让学生拿起书。
”这句话中的“拿起书”可以理解为老师让学生进行拿书这个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让学生将书拿在手中。
3. “小明说刘翔比他跑得快。
”这句话中的“他”既可以理解为小明,也可以理解为刘翔,造成了句子的歧义。
四、语境歧义的例子1. “这个问题太难了。
”这句话中的“太难了”具体有多难是无法确定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理解。
2. “请所有同学回答问题。
”这句话中的“所有同学”在语境上不明确,是指全班学生还是指部分学生?3. “张华说他喜欢她。
”这句话中的“他”和“她”具体指的是谁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1. 确定词义: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
2. 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要素的关系。
3. 根据语境理解: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推断句子的意义。
4. 多角度思考:在不同的语境下,思考句子的可能理解,并推敲最合理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按b种切分,是联合关系。
关系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有的语言片段只能作一种结构切,,但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8)出租房屋(9)学习文件(10)研究方法三例都只有一种切分的可能,但语法关系上,既可以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
朱德熙先生认为这类歧义现象可以看作是因词的兼类而造成的。
"出租"、"学习"、"研究"都兼属动名词和动词,在上述例中既可充当定语,也可充当述语,因而构成不同的关系,表示不同的意思。
又如:(11)他原来住在这里。
(12)a.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b.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例(11)中"原来"既可以作时间名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他曾经住在这里";也可以作语气副词,这时句子的意思是"真没想到,他就住在这里"。
但不管作什么词,"原来"都是充当状语,句子都只可能作一种结构层次的切分。
例(12)中"没有"既可以作动词,这时只能按a句切分,意思是"什么事都可以做好";也可以作副词,这时只能按b句切分,意思是做的都是好事"。
语法歧义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
具体说来有两种情况:1.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的歧义。
所谓语义关系,主要是指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关系,其次是指名词和名词之间的领属、性质等关系。
朱德熙先生称之为"隐性语法关系"。
例如:(13)反对的是少数人。
(14)援助的是中国。
(15)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三例中的名词性成分"少数人"、"中国"和"她"都既可以理解为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受事。
前两例反映了"V+的+是+N"这一句式的多义性。
但使用该句式的句子并非都是歧义句,如"关心的是分数"、"反对的是战争"。
这种歧义现象不仅限于名词和动词之间,在名词与名词之间也同样存在。
例如:(16)鲁迅的书(17)小白兔的杯子名词"鲁迅"和"小白兔"作为定语分别是"书"和"杯子"的所有者,这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领属关系,也可以是对"书"和"杯子"的性质的说明,比如"鲁迅写的书"、"画有小白兔的杯子"。
下面是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歧义的另一种情形。
例如:(18)在火车上写标语。
(19)山上架着炮。
例(18)处所状语"在火车上"可以是说明"写"这个动作进行的场所(=他在火车上+他写标语,也可以是表示"写"的结果"标语"所处的场所(=他写标语+标语在火车上。
例(19)"山上"既可以指"炮"这一事物存在的处所,也可以指"架炮"这一行为进行的处所。
2.因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语义指向,是指一个成分与某一成分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
句中某一成分如果语义指向不明,就会引起句子的歧义。
例如:(20)他又把英语读了一遍。
(21)玲玲最喜欢布娃娃。
例(20)如果"又"跟"英语"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即在语义上指向"英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先做了读英语之外的其他功课",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他读英语不止一遍了",这时跟"又"发生直接语义关系的就是"一遍"了。
例(21)当"最"语义指向主语"玲玲"时,这句话是说"玲玲比任何人都喜欢布娃娃",但是"最"也可以是与"布娃娃"发生直接的语义关系,这时这句话就要理解为"布娃娃是玲玲最喜欢的玩具。
"(三)语境歧义,语境歧义,是指说写者的表达有明确的语义内容,而听读者在理解时由于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歧解。
语境歧义一般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
例如:(22)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何医生在给"狂人"看病时说:"不要乱想,静静养几天,就好了。
"又对"狂人"的哥哥说:"赶紧吃吧。
"何医生的两句话都有明确的含义,前一句是说好好休息养病",后一句是说"赶紧吃药"。
但"狂人"的理解却是"养肥身体供他们吃"和"赶紧吃人"。
显然,"狂人"一开始就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里,因此才产生这样的歧解。
下面这个例子里内隐性语境的作用尤为突出。
(23)我们出口一种内衣,起个名字叫紫罗兰牌,我们自己很得意,因为紫罗兰是一种很漂亮的花。
但出口后发现这个牌子的销路不行,买的人很少。
一了解,原来"紫罗兰"某外语的一个意思是同性恋和性变态者。
因为存在这种歧义,人家当然不买了。
显然,这里的歧义是社会文化差异等内隐性语境作用的结果。
三、消除语句歧义的方法1.词语的增换。
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24)学生家长都来了。
可在"学生"后面加上"和"字,改为"学生和家长都来了。
"又如,参考资料可加虚词"的"表示修饰关系,改为:"学生的家长都来了。
"2.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25)三个出版社的编辑。
通过次序的调整,可改为"出版社的三个编辑"。
又如把"几个学校的领导"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
"3.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26)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这里,"读好书"存在歧义。
但如果改成"把"字句,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这样就不存在歧义了。
4.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27)我想起来了。
若"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做什么",而轻读则表示"回忆起来"。
5.句中的停顿。
这是就口语而言,其表现在书面中则是标点符号的有效运用。
如:(28)我讲不好。
句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
一种是:"我/讲不好。
"另一种是:"我讲/不好。
"两种不同的停顿,表达出两种不同的意思。
6.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确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29)开刀的是他父亲。
这句话可以这样改:(1)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很高明。
(2)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医院照料。
(3)他父亲是外科医生,开刀的是他父亲。
(4)他父亲是患者,开刀的是他父亲。
又如"鸡不吃了"是有不同语义关系的歧义句"鸡"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
如果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歧义就被消除了。
此句可改为"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施事)或"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受事)总之,歧义句式是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
为是使语义表达更为明确,可利用停顿、变换及语境等消除歧义。
种种歧义现象的存在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而要解释造成这些歧义的原因,并进而消除它,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新的探讨,从而有效地消除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