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歧义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二、歧义格式
❖ 1. 动+名 ❖ 例:
学习文件 表演节目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学习日语 表演杂技 (述宾关系) 学习园地 表演中心 (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词能够支配名词(动词为及物动词); B.动词能够修饰名词。
❖ ( 2)名1 + 名2
❖ 例:
学校医院
奶牛面包 (联合关系/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 A.“名1”是“动”的施事,“名3”是“动”的受 事;
❖ B.“名2”是处所词,“名2•上/里”可以是“动+ 名3”动作 发出以后“名3”存在的处所,也可以仅 仅是一个静态的位置, “名3”存在于什么地方不 清楚。
(8)连 + 名 + 也/都 + 不/没有 + 动 ❖ 例:连厂长也不认识。 (有歧义)
a b.
两个 学校 的 领导 a b
❖ a. 一位学生的建议 ❖ b. 一项学校的建议
两位学校的领导 两所学校的领导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数量”既能修饰“名1”,也能修饰“名2”; B.“名1”能修饰“名2”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b.
❖ 分析: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 牛肉和鱼的丸子
❖ 例2: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义理解的语言现象。
❖ 歧义又叫做“同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 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然语言复杂 性的体现。

汉语歧义的分析与利用

汉语歧义的分析与利用

摘 要 :歧义是 一种 常见 的语 言现象 ,它的成 因很 多,涉及 到语 言 的多个 层面 ,我们 要辩证 地看 待这种 语 言现象 , 在 努力克 服歧 义造成 的不要 的交流 障碍 时 ,要积 极利用 歧义 ,增强语 言 的表现 力。 关键 词 :歧义 ;成 因;利用
歧义 是 指语 言 中一个 语 言单 位有 两 种或 多种 解 释 。语 言 是音 义 结合 的 符 号系 统 ,但 语 言符 号和 要表 达 的 意 义 之 间 却 没有 完 全 的一 对 一 的 关 系, 歧 义现 象存 在 于语 言 的各个 层 面 ,如 语 音、 词汇 、语 法 、语 义 、语用 等 方 面 。歧 义在 语 言交流 时 有时 会产 生 一 些 误会 ,影 响 交际 ,但在 特 定 的语 言 环 境 中,有 时又 会产 生特 殊 的表 达作 用 ,可谓 生花妙 笔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记・ 淮 阴侯 列传 》 )其 中 ,“ 背 ”可 理 解为 “ 后背 ” ,也可 理解为 “ 背叛 ” 。 ( 3 )猪八戒照镜子 一一里外不是人 又 如 委婉 ,委 婉语 是 用一 种 不 明 说 的 ,能 使 人感 到愉 快 的含 糊 说 法 , 代替 具有 令 人不 悦 的含义 不够 尊 重 的 表达 方法 ,委 婉语 的 表达 有 时可 以故 意制 造 歧 义 ,产 生 幽默 的表 达 效 果 。 像 赵 本 山、赵 海 燕 2 0 1 1 年 辽 宁 春 晚 小品 《 相亲 》中的 台词 : 歧义成因分析 作 了简单 分析 ,从 表达 的 角度 看 ,有 赵 海 燕 :( 赶 紧 拦 住 ) 你 拉 倒 歧义 产 生 的原 因,大 致 有 以下 几 歧 义 的语 句容 易 引起 误解 ,使 交 际受 吧 !你 搁 这不 能 出 了,你 出去 撞 上没 种情 况 阻,给 表 达者 带来 麻 烦; 从理 解 的角 法 说 ,不行你 从窗户 走吧 。 ( 一 )语音 方面 度 说 ,容 易背 离表 达 者 的意愿 ,使 认 赵 本 山 :我 从 窗户 走 我就 彻底 走 读 音相 同 容易 产生 歧 义, 比如 同 识走 样 ,给理 解 带来 偏差 ;从 语 言交 了 !这 是六楼 ! 音 词、 多音 词等 ,另 外轻 重 音 也容 易 际的 角度 说 ,歧义 现 象的确 会 引起 误 此 处 利 用 歧 义 创 造 了 诙 谐 、 幽 产 生歧义 。例如 : 解 ,妨 碍 交际 。但 这 些都 是 由于语 言 默、 讽刺 等 艺术 效果 。在 很 多文 化娱 ( 1 )这种食 物可 以 z h i 。( 治 癌 使 用 者没 有意 识 到歧 义的 存在 而 导致 乐项 目中, 歧义性 语 句 的巧妙 利用 可 / 制癌 ) 的, 如果 在一 定 的语 境 中,说 话 者有 以增 添 语言 诙谐 、幽 默乃 至 讽刺 的效 ( 2 ) 张 三 还 ( h u i f n / h  ̄ , i ) 欠 款 意识 地造 成歧 义 ,就往 往 是一 种语 言 果, 也显 示 了歧义 的 艺术 价值 和修 辞 三 千元 。 艺术 ,可 以收 到 意想 不到 的 效果 ,所 价 值 。运 用 歧 义 的 语 言 实例 还 有 很 ( 3 )a . 这 种 药最 好吃 一片 。( “ 一 以我们 要 辩证 地 看待 歧义 现 象, 不要 多 ,此 外不 一一列举 。 片 ”重读 ,表示 吃一 片 ) 味 地把 歧义 看 成一 种消 极 的、 不合 消 除 歧 义 是 为 了 交 际 的准 确 性 , b . 这 种药 最好 吃一 片 。( “ 吃 ”重 理 的 语 言现象 加 以抑 制 ,而是 要适 当 创造 性地 利 用歧 义是 为 了使表 达 更加 读 ,表示 不吃不 好 ) 地 利用 歧义 。 生动 。我 们要 辩 证地 看待 语 言 中的歧 ( 二 )词汇 方面 义现 象 ,它 是语 音 、词 汇、 句法 、语 二 、歧义的利用 词 汇歧 义 是指 一个 词有 两 种或 以 在 特 定 的语 境 中,说 话或 写 文章 义 、语 用 等 各 方 面 相 互作 用 的结 果 。 上 的意 义 解释 ,通 常是 由兼类 , 多义 有时 又可 以有 意 含糊 一些 ,使 人 既可 歧义 给 交际 设置 了一 定 的障 碍 ,影响 词 、词与 短语 同形等造 成 的。例如 : 以这 样理 解 ,又 可 以那样 理解 ,造成 了汉 语信 息 的顺 利 传 达 针 对 歧 义 , ( 1 )他借 我 2 0 0元钱 。( 借入 / 借 语境 中 的歧 义现 象 。这种 歧义 往往 是 我们 要 从语 音 、语法 、语 境 、语 义等 出) 作家 或说 话人 根 据表 达 的需要 有 意创 方 面 限制 它, 但 应 排 除积 极歧 义 句 , ( 2 )他要 热菜 。( 动词 / 形容 词 ) 造 的 ,它 是 作 家 或 说话 人借 助 语 境 , 像有 意 为之 的双 关 、委婉 之 类 的修辞 ( 3 )烤鸭 。( 词/ 短语 ) 使一 个没 有 歧义 的语 句有 意产 生 的歧 格 ,会 收到 很好 的表 达 效果 。这 一 点 ( 三 )语 法方面 义 。这种 歧义 现 象不 是妨 碍 人们 的交 已经 被 广泛 应用 于 多种 文艺 形 式的作 语 法 歧 义 主 要 是 句 法 层 面 的 歧 际行 为 ,相反 ,它有 时还 是人 们 使用 品 中 ,如文 学作 品、幽 默笑 话 、小 品 义 ,主 要 是 由结构 关系 和 层次 不 同导 语 言的 艺术 体现 ,是 作家 作 品言 语风 相声 ,谜语 等 。 致 的歧义 。例 如: 格 的表现 ,因此 ,在 说话 或 写文 章 时 总 之, 语言 中 的歧 义是 一种 客观 ( 1 )学 习文件 ( 动宾 / 定 中) 善动 心 思 ,巧用 歧义 话 语 ,都可 以收 存在 ,歧义 对于 我们 来 说有 正反 两方 ( 2 )三 个 学校 的老 师 ( 三 个老 师 到含 蓄 、凝练 、曲折 、生 动 的表 达效 面 的影 响 。一方 面 ,它 可 以使语 言 幽 , 三个 学校 ) 果 ,能使 听 者感 到饶 有 风趣 ,余 味无 默 风趣 、生 动活 泼 ,为 人 民群众 喜 闻 ( 四 )语 义方 面 穷。 乐 见 :另一 方面 ,它 又 容 易使人 产 生 语 义 平面 的歧 义通 常 是指 语义 特 很 多 修 辞 手 法 巧 妙 地 利 用 了 歧 误 解 ,影 响人们 正 常 的语 言交 际 。所 征 、语 义 成分 、语 义指 向等 因素 的产 义 。例 如 双 关 ,是 指利 用 语 音 相 同、 以, 我 们 我 们 应 该 在 应 用 中避 害趋 生 的 多个意义 。例如 : 语 义不 同 的情 况,使 某 些词 语或 句 子 利 ,为 语言表达 锦上添 花 。 ( 1 ) 他 连 校 长 都 不 认 识 。( 他 不 带有 明暗双 重 意义 ,有 谐音 和 喻义 两 参考文献 : 认 识校 长 / 校长不认 识他 ) 种 。例如 : [ 1 1李 1 汉 威 、黄 春 珍 . 运 用 三个 ( 2 ) 他 在 车 上 写 字 。( 坐 在 车 上 ( 1 )孔夫子搬 家一一尽是书 ( 输) 。 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 Ⅱ 】 江 写/ 把 字写在 车体上 ) ( 2 ) 信 日:“ 左右 去矣。 ”通 曰 : 汉大 学学报 , 2 0 0 1 . 2 ( 3 ) 他 有 个 儿 子 很 骄 傲 。( 他 很 “ 相 君 之 面 , 不 过 封 侯 ,又 危 不 安。 [ 2 】 文炼 、允 贻 . 歧义 问题 】 . 黑 骄傲 / 他 的儿子很 骄傲 ) 相 君 之 背 ,贵 乃 不 可 言。 ” ( 选自 《 史 龙江人 民出版 社 , 1 9 8 5 .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1.引言词语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同一词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句子里往往会导致两种以上的意思,这就是歧义。

歧义现象存在于每一自然语言中,探讨歧义现象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词语和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细致。

发现歧义,了解歧义结构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正确地遣词造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歧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是什么引起英语歧义呢?仔细研究,发现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境。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是一种潜在歧义。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引起的歧义。

句法歧义的现象很多,在下文将作重点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

交际双方的职业和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不同,而产生误解;有时一个语句可以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或因指代不明确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而造成歧义;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常常影响交际和理解而导致歧义。

3.句法歧义句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又称为结构歧义,当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时,就会导致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这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歧义现象。

下面讨论的是英语句子结构层面上的歧义。

3.1状语还是定语同一短语,在句子中因其归属(attachment) 不清而触发歧义,如:1)S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 paper.a. 在纸上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b. 她回答了纸上所有的问题。

句1 为歧义句,介词短语on the paper 归属不清。

若将它视为句子层面的成分,它是句子的地点状语,此句预设“所有的问题在纸上”。

若视它为短语层面的成分,他归属名词questions ,是名词的后置修饰语,作定语,补充说明名词的临时特征,纸上的问题,“预设纸上有问题”。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2.语义结构歧义


(1)动词的施受、工具、结果等关系不同 关心的是他的妈妈 包饺子 盖被子 (2)领属与非领属关系 他的笑话讲都讲不完 鲁迅的书
三、哪些理论可以分析





1.层次理论 2.变换理论 3.特征理论 4.配价理论 5.空语类理论 6.移位理论 7.指向理论 8.认知理论


每个人都给钱 头发剪短了一点儿 学习文件 学习雷锋的故事 对售货员的意见 演好戏 鸡不吃了 他谁都不认识 反对的是张主任 (1)他连我也不认识。 (2)我讲不好。 (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 (4)还是去一次好。

4.兼类词(词汇、语法) 大门没有锁(名/动)
大门是处所——大门上没有锁(存现句) 大门是受事——没有锁大门(受事作主语的谓 语句)
(二)组合造成的歧义


1.语法结构歧义 (1)层次相同,语法关系不同 出租汽车 早上吃的面包 你们领导 (2)层次结构不同 准备了一年的粮食(V+N1+的+N2) 你们三个一组

小李走了一个多小时了,小王也走了一个多小 时了。 (只能作相同理解或为“行走”,或者“离开”, 而不能一个理解为“行走”而另一个理解为 “离开”)

(四)歧义难度


明显的,则歧义难度低;不明显的,则歧义难 度高。或多义解释的频率高低相关。 50% 50% __________ 语义 ___________ 咬死了猎人的狗 饺子包好了
(三)歧义与语义概括性



1.语义概括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 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 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言语交际中,概括语义的具有所指对象可以不 同,但这些不同对象都必然能归纳到这个概括 的语义中。 “鞋”是概括性,“走”除了概括突出有多个 意义。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现代汉语讲义(第四章语法)

现代汉语讲义(第四章语法)

(五)语助词 助词表示某种特定的附加语法意义, 语气词主要表示句子的语气。
1.助词:黏着在词或短语上面,表示附 加意义,附着在后面的一律读轻声。 助词的分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 其他助词。
2.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语气,永 远黏着、后附、轻声。也可用于句中,主 要用在主语后。 语气词的分类:表陈述、疑问、祈使、 感叹语气四类。
二、单句
1.主谓句 (1)动词性谓语句 可分为动词谓语句、述宾谓语句、述 补谓语句、连谓谓语句、兼语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2)形容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形补谓语句。 (3)名词性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数量谓语句、定心谓语 句。
2.非主谓句。 (1)名词性非主谓句 (2)动词性非主谓句 (3)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4)特殊非主谓句
3.偏正词组:前面的成份(修饰语)修饰 限定后面的成份(中心语)。可分为体词性 的和谓词性的两类。 修饰语是定语的称为定心词组,是名词性 词组。 修饰语是状语的称为状心词组,是谓词性 词组。
4.述补词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 根据带不带结构助词“得”可分为:(1) 数量补语:量词结构作补语,不能带“得” ;(2)情态补语:补语说明动作或有关事务 的状态,必须带“得”;(3)结果补语:补 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可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 ,不带“得”;(4)趋向补语:补语表示动 作的趋向,不带“得”;(5)可能补语:补 语表示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由结果补语和趋 向补语中间插入“得/不”;(6)程度补语 :补语表示程度,由副词构成。
三、存现句 存现句的类别。
四、把字句 把字句的特点。
五、被字句 被字句的特点及变体。
第八节 句类系统
句类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功能划分出 来的类型系统。
一、陈述句 语气词及否定形式。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 学习要点 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类型 2.重点是由于句法结构层次、关系不同以及 语义指向、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3.能够运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法对歧义 结构进行分化。
一、什么是歧义现象
例1: 你离开了他就不能活。 你离开了,他就不能活。 你离开了他,就不能活。
例2: 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述宾关系)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词能够支配名词(动词为及物动词); B.动词能够修饰名词。
( 2)名1 + 名2 学校医院 工人农民 教工宿舍
奶牛面包 语文数学 北京地图
(联合关系/偏正关系) (联合关系) (述宾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可与“名2”并列,它们是属于同一义类 的事物; B.“名1”可以修饰“名2”
① 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
饭不热了。
(形容词/动词)
这篇文章你给我看看。 (动词/介词)
他原来是教师。 (语气副词/时间副词)
② 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 存粮多一点好。 进口苹果!
③ 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进口彩电 学习文件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学校医院 祖国人民 (偏正关系/联合关系)
想起来 说下去 (述宾关系/述补关系)
没有买票 的
a.


b. “的”字结 构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事/受事)
鸡不吃了。
(鸡——施事/受事)
提拔团长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a. 述 宾
b. 偏

b. 偏

述宾
述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明明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B.“动+名1”能修饰“名2” C.“名1”可以修饰“名2”
④ 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现代战争小说
a.


b.


他们三个一组
a
.


b.


有的时候,结构层次的不同要在第二层才能显现出来。 如: 打死老虎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既涉及到 结构层次方面,也涉及到结构关系方面.
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a.


b. 联

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除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的原因之外,还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
10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 理解的语言现象。
歧义类型
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格式
歧义的消除
二、歧义类型
根据歧义现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口头歧义
歧义 书面歧义
(一)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你qīzhōng考试考得怎样?(期中/期终) 这个女人有点jiāoqì。 (娇气/骄气)
b. |联 | | 合 | |偏| | 正|
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联合关系)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能与“名2”并列; B.“名1”能与“名2的+名3”并列。
(7)名1 + 在•名2•上/里 + 动 + 名3 他 在桥上 画 画。
组合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组合歧义
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境歧义——不是由于语言要素而是由于背景语境而 引起的歧义。
例1: “缚而杀之,何如?” (《三国演义》第四回)
例2: 大炒驴 饼饼肉 (北京某饭馆玻璃橱窗上特色食品名)
三、歧义格式
(1)动+名 学习文件 学习日语 学习园地
表演节目 表演杂技 表演中心
(4)动 + 形 + 名
打 死 老虎 a. 述 宾 b. 述 宾
写 好 文章 a. 述 宾 b. 述 宾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查清问题 (述[述补]宾关系) 买新教材 (述宾[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形”能补充说明“动”的结果; B.“形”能修饰“名”。
(5)数量 + 名1 + 名2
一 个 学生 的 建议
a. 他在桥上 + 他画画 b. 他画画 + 画在桥上
(团长——受事/结果)
他拍打
(施事——动作)
拍打桌子
(动作——受事)
用手拍打
(工具——动作)
昨天拍打
(时间——动作)
在教室里拍打
(处所——动作)
② 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 的联系。
他 砍 快 了。 他 砍 累 了。 他 砍 光 了 树。
他 把 刀 砍 钝 了。
a.


b. 偏

两个 学校 的 领导




一位学生的建议
两位学校的领导
一项学校的建议
两所学校的领导
歧义产生的条件:
A.“数量”既能修饰“名1”,也能修饰“名2”; B.“名1”能修饰“名2”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 偏 | |正|
|联 | |合|
(二)书面歧义
根据歧义产生的根源,可分为:
词汇歧义:在词汇层面产生的歧义 书面歧义
组合歧义:在句法组合层面产生的歧义
1.词汇歧义——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引起的。 我去上课。 (讲课/听课) 这些人多半儿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超过半数/大概)
语法组合歧义 2.组合歧义
语义组合歧义
(1)语法组合歧义
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他 在车厢上 贴 标语。 前指: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 后指: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
我们学校 就 去 了 二十几个人。 前指:去的人多 后指:去的人少
歧义类型总结:
口头歧义
歧义
词汇歧义
词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
书面歧义
语法组合歧义 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1 这是治癌物质。 这是致癌物质。 2 产品全部合格。 产品全不合格。 3 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4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
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5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6 这辆车没有锁。 7 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8 这人眼下没什么。 9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