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现象的研究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研究

们说的是发生在奥那托 的女儿希罗身上的故事 , 在他们 的对话 中,培 尼狄克所谈论 的语言 中有关 “ l o w ”和 “ f a i r ”这两个形容词。在词典 《 朗文现代英汉双解 词典》中有关对 “ f a i r ”的解释大约有十种之多 , 第一个解释就是 “ 公平 的,正直的”含义 ,然而第八 中的含义是 “ 白 嫩的皮肤、浅色 的头发”的意思 ;然而对于形容词 “ l o w ”的含义大约 有1 8 种 ,所以会 有1 8 种不 同的含义 ,在词典中的第 一个意思就是 “ 矮 的,不高的” ,但是其 中第 十一种解释就出现了很大的不 同,主要表 现在 人的身份方 面 ,也就 是指 “ 职位 低下 ,低微 的”含义 。在莎士 比亚 的戏剧 《 无事生非 》可以明 白,戏剧家就 是运 用到了 “ l o w ”和 r ”的一词多义现象 ,表面上是在表现人物的外在形象 ,描写了主 人翁平凡的外貌特征 ,实际上是为 了表达主人翁的身份 和地位低下 。 在英 国作家哈代的小说 《 苔 丝》中关 于主人翁的交流中 ,在其 中的对 话 中,有关词语 “ l 和代词 “ W e ”,这两个词在 《 朗文现代英汉双 解词典 》中有十五和十四种含义 , 像是动词 ”l i e ' ' 的解 释中第一 、二 的含义分别是 “ 躺” 、 “ 卧”、 “ 平躺 ”的意思 。再后面就有 了 “ 撒 谎 ”和 “ 埋葬 ”的意思 。在 “ W e ”这个词 中的解释 主要 有 “ 我们 的 先祖 ”和 “ 我们”的意思。通过这些例子 ,我们可以知道因为语 言所 使用 的环境不一样 ,语言和词语所表达 出来 的意义也就有所不 同。在 小说 中对于语言的运用 ,是塑造人物个性和 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的主要 因素 。所 以,我们在对小说 人物对话进行理解的时候 ,一定要熟悉 和 联系上下文 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生活状态 ,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样 的 话我们就可 以对对话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 和含义进行更为深入的理 解。 比如哈代 的小说作 品 《 苔 丝》的语境状态 ,我们第一要从 文章的 对话 中进行分析 ,发问者是小说中人 物德伯家族后裔 ,进行回答 的是 德伯家 中的牧师 。下面我们就对他们 的对话进行分析 ,我们大致了解 了说话人 的身份和地位 ,我们可以知道动词l i e 的意思应该是埋葬的意 思 ,因为他们所进行 的谈话主要是针对已逝人 的墓葬进行的 ,那么代 词 “ w e ”的意思在 这种语境下 就是指 “ 我 的祖先 ”,针 对英美文学 的语 言歧义现象 ,有 的甚至连小说 的题 目 都存在 明显的歧义 ,像是英 语中的 “  ̄ r I n s ”不但可 以理解为武器 的意思 ,也可 以理解为手臂的意 思。还在 《 永别 了,武器 》中,通过这个小说 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故 事情节来看 ,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战争有重要 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分 析 “ a ms ”这个词语 , 最先想 到的词语是武器 ,但是放到小说 的大环 境中去理解 和分析 ,我们就会 发现这个题 目其实是一语 双关 的 ,小 说的主人翁h e n r y 是坚持反 战的思想 ,最后决 定放 弃杀人 的工具 “ 武 器” ,同时也是暗示 主人翁在 战争 中会失 去 “ 手臂 ” ,这里 的 “ 手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中的主要语言,其歧义现象极其普遍。

歧义现象的存在给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得表达不够准确,甚至会产生误解或误导。

因此,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文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特别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对改善和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如多义词、歧义词语、歧义标点等等,分析其特点和范围。

2. 因素分析,探讨歧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包括语言历史、文化差异、语用学原理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中一些经典的、典型的歧义句子,探索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4. 解决方案,针对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探讨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及其相关研究。

然后,结合实际语言环境,收集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实证研究。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结果将对加强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流的准确度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预计研究成果可形成学位论文,并可进一步应用于语言教学、语言规范化和翻译等方面。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

语句歧义现象的探讨语句歧义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语句歧义现象的内涵语句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现象。

歧义短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

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交际中,对语言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简明”的含义是“简要”、“明白”,其中的“明白”的意思是表达的内容要明白无误,让人准确理解其含义,不要产生歧义,而影响交际的效果。

歧义就是表意不明,甚至会造成语病。

1、讲台上只有一架收音机,一边还站着一个人。

该句中的“一边”是个多义词,既可表示“其中一边”,也可表示“每一边”。

这两个意义同时并存,从而产生歧义。

2、热爱人民的总理在这个短语中,我们不能因为它只有一种语言形式,而忽略其组合的方式。

其组合的方式实际有两种:A.热爱人民的总理B.热爱人民的总理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亦即两种不同的结构层次,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A句的意思是“总理热爱人民”,B句的意思是“人民热爱总理”。

二、语句歧义现象的诸种类型(一)词语的兼类和多义1、词语兼类黎锦熙老先生说:“词无本品,依句辨品。

”“品”即词类。

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词性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词语兼类是指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词语兼类的情况非常普遍。

1、我要热饭。

在这个语言单位里,“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

既可表示“我要什么东西”的意思,也可表示“我要做什么”的意思。

该句中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两种:A.我要热饭B.我要热饭2、词语多义我们知道,单义词在汉语词汇中是少数,而词语的多义性是其词语的特点。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可以受到某些限定,很少发生歧义现象。

但在有些环境里,歧义现象依然存在。

2.1: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

论“歧义”

论“歧义”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汉英语言歧义现象比较研究

汉英语言歧义现象比较研究
2停顿 .
在 汉 语 中 有很 多这 样 的例 子 。例 如 “ 无鸡 鸭也 可 无 鱼
两个词组和 短语 , 发音相 同, 其 甚至逐个音 节都 完全

样, 但作为词组短语 , 两者 的意思却迥然不同 , 这种情况
2 . 构词法产生的歧 义 我们都 知道英文 中的许多单词是 由词根词缀组成 , 很
英汉互译中带来 的消极效应 。
由于 d v i r e的多义 , 我们可以对句子有下列两种 翻译 : ① 他昨天开车到银行 。②他昨天开车到岸边 。 () 2 今天下午我们买 了很多菜 。
由于句子 中“ ” 蔬菜” 菜肴” 菜 有“ 和“ 两个意思。 以句 所 子就有了两
关键词 : 英语 ; 语义学 ; 歧义 ; 分类
中图分类号 : 3 32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8 8 ( 0 )1 0 6 — 2 10— 8 12 1 0— 0 8 0 0
英语作为世界性 的官方语言 , 汉语作 为世 界上使用人
多 是 由于受 发 音 上 连 读 的影 响 。
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 根据停顿的位 置不 同, 。 就产生
了不 同的理解 : ①无鸡鸭也可 , 无鱼 肉也可 , 唯青菜 豆腐不 可少 。 或者②无鸡 , 鸭也可 , 无鱼 , 肉也可 , 唯青菜豆腐不可

多时候 , 会产生构词歧 义 , 主要 指合成词和派生词 内部各 要 素之 间结构或语 义关 系不 确定所产 生的歧 义。如 a — n
l kbeu l k a l 能 够 开 锁 的 )u +okbe 不 能 上 锁 o a l,n c +be c o ( ,n l al( c
的) 。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从语音、多义词、兼类词等方面,对由词汇产生的歧义进行简要分类。

在语用学角度,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了歧义在广告、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以及在合同纠纷、英汉互译中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歧义;分类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当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本文将就英语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语言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英语歧义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按照不同标准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

(一)由语音产生的歧义1.发音在英语之中,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同的发音。

例如:①/maidi?/,既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2.停顿①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②They don't know/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3.语音语调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

英语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

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黑色的板);greenhouse(温室),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

(二)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词汇内容,若句子里某个词是多义词,就可能产生歧义现象。

这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1)He drove to the bank yesterday.由于bank的多义,我们可以对句子有下列两种翻译:①他昨天开车到银行。

②他昨天开车到岸边。

(三)由兼类词产生的歧义一个词有时候有多个词性,即词具有兼类现象。

当一个具有兼类的词进入句子中时,如果句子缺乏足够的信息表明词语的类别,那么兼类词就很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①The students were all covered with mud“.all”作为代词时,句子理解为“所有学生身上有泥”;作为副词时,理解为“学生们浑身是泥”。

(四)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英语中有两种独特的歧义现象。

1.由于连读和省音不明确而产生歧义They could give us an ice bucket.与They could give us a nice bucket.两个词组和短语,其发音相同,甚至逐个音节都完全一样,但作为词组短语,两者的意思却迥然不同,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受发音上连读的影响。

2.构词法产生的歧义我们都知道英文中的许多单词是由词根词缀组成,很多时候,会产生构词歧义,主要指合成词和派生词内部各要素之间结构或语义关系不确定所产生的歧义。

如unlockable,unlock+able(能够开锁的),un+lockable(不能上锁的)。

二、语言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歧义的出现,以免影响内容的表达。

然而,由于歧义的特殊性,它又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段,经过巧妙的运用,产生绝妙的表达效果。

(一)歧义的积极效应1.歧义在广告中的应用在英文广告中也有同样经典的例子。

Seven dayswithout 7-up make one weak.这是畅销全美的饮料“7-up”的广告词,中国市场上称之为“七喜”。

“7days”对应“7-up”,而“7days”正是一周。

句中weak与week为同音异义关系。

而one既可以作不定代词解释,表示“任何一个人”,又可以是一个数词,表示“一周”。

该广告语给消费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一天不喝“七喜”,身体就会变虚。

通过巧妙运用歧义,让人回味无穷。

2.歧义在笑话中的体现现代社会生活的步伐令许多人疲惫不堪,笑话成为大众生活的调味品。

而许多笑话正是利用语言歧义现象来达到其效果的。

例如:Uncle:Do they ring two bells for school?Mary:No,uncle.They ring one bell twice.玛丽把叔叔的提问理解为“你们上课要敲两口钟吗?”,所以她的回答是“不是的,叔叔。

是同一口钟敲两次。

”3.歧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英语语言歧义现象在文学作品的标题、新闻的标题以及文学作品中都大量存在。

“Farewell to Arms”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

这个标题应该包含两层含义:arms既可以理解成“武器”,又可以理解成“手臂”。

这一题目表明主人公告别了武器,远离了战争,也失去了一只温暖的手臂———他的爱人。

(二)歧义的消极效应虽然歧义有很多积极的效应,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因为不恰当的表达,引起各种歧义,造成纠纷,引起误解,闹出笑话,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歧义与合同纠纷歧义现象在合同中时常存在。

有一份英文合同中约定结束聘用的提前通知期为7天,原文为:“Any party may terminate the contract by giving the other party a written notice7 days in advance.”terminate这个词,从词义上讲,它的意思是“终止、结束”,但是在一些英文版合同中,它有时也可代替revoke,作为“解除”来理解。

于是就出现了两种理解方式,一是提前7天告诉你,合同期到了,要续约;二是提前7天告诉你,你被解雇了。

2.歧义与翻译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同一词语也会产生不同的喻义,从而引起歧义,常常给我们的翻译工作造成困扰。

例如green在词典中最常用的解释是“绿色的”,但在其他许多固定表达中,它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a green winter (温暖的冬天)、in the green tree of wood(处于佳境)、a green though(t不成熟的想法)、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歧义现象。

对容易造成误解、引起纠纷的歧义,要尽量避免并清除;而日常生活中的巧妙歧义,则可保留运用,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三、消除歧义的若干方法在口语中,我们可以根据语音、语调、语境等消除歧义,以下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书面语中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增设语境增加语境是消除英语歧义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

例如:Jack left his brother to learn Chinese in Beijing.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杰克离别了他的弟弟去北京学中文。

二是杰克把弟弟留在北京学中文。

且大多数同学都理解成第一种情况。

但当我们把这个句子置于特定语境之中,歧义就消失了。

即:①Jack was studying Chinese,and he left his brother to learn Chinese in Beijing.②Jack was back last week,and he left his brother to learn Chinese in Beijing. (二)增加或改变词语有些句子成分虽可省略,但如果省略过多,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I like to play volleyball with John better than Peter.该句的歧义是由than从句中的省略所引起的。

要避免产生歧义,可作如下处理:①I like to play volleyball with Johnbetter than with Peter.或者②I like to play volleyball with John better than Peter does.再如“文革”中某校曾出现过这样一条标语:“还我上课的权利”这里的“上课”具有双向性,到底是指教师讲课呢,还是指学生听课并不明确。

如果“我”是教师,就可把“上课”改换成“讲课”;若是学生,可改换成“听课”“读书”之类,意思就明白了。

(三)调整语序或词序有时候,句子的结构较为复杂、成分繁多,就容易发生歧义。

通过改变语序或词序,便可避免歧义。

例如:Let me know if you can come.该句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如果你能来,要让我知道。

(本义);第二,让我知道你是否能来。

(歧义)。

若将句中if引导的从句提前.改为:if you can come,let me know.句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

事实上,歧义的消除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或“择优录用”。

到底哪个方法“最佳”,则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论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在词性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探讨必须进行转换的原因,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深入探究词性的转换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它们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英语,词性,分类,转换,问题,避免一、对词性进行简单介绍二、词性的翻译和转换词类翻译中的一些问题,需要转换的原因1、一词多义2、许多词有文化局限,没有对应的同义词3、文化定位导致直译没有意义4、一种文化可能没有翻译其他文化中特殊事物的背景三、词性的转换方法列举几种词性的转换例子,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四、问题和对策避免直译,避免母语的表达方式五、结论Good morning, all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am **** and my supervisor is ***. With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parts of speech.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special structure. And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parts of speech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version more idiomatic and stand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always used by translators.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o Chinese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as the title of my paper.I hope by studying this topic we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 we can get the better vers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skills.The way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is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is a kind of static languages which tends to use more nouns.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one in which verbs are often used.So when we mak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we should know this point and shift the parts of speech.Next, it is an outline of my paper.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into five parts.Part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ransformation.Part two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Part three gives four basic ways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throug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here are transformed English words into Chinese verbs, nou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Part fou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about trans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advise to solve the problems.Part fiv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chieve good transl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we can have a good master of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In addition, we must continuously study and explore in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