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导读:本文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谈汉语言文字的歧义现象文/齐跃飞一、歧义指说话或文字表达上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如:怀念人民的周总理。
二、歧义产生的原因语言的要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然而这些要素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有限的,人类交际所需要的表达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会出现重合和交叉,这种重合和交叉便产生了歧义。
三、歧义的类型1.词性模糊引起的歧义①摩托车没有锁—把它锁好不就行了!(动词)买一把锁就行了。
(名词)②铁锤锤表锤不烂—铁锤没有烂。
(名词)这块表很特殊,锤不烂。
(动词)2.结构关系不明产生的歧义①你们领导也应该带头—你们领导(同位关系)你们的领导(偏正关系)②我们公司正准备出口商品—出口商品(动宾关系)出口的商品(偏正关系)3.施动关系不明①咬死了猎人的狗—猎人的狗被(老虎)咬死了。
(被动句式)就是这只狗把猎人咬死了。
(主动句式)②校长也应该检查—校长也应该接受检查。
(被动句式)校长也应该去参加检查。
(主动句式)4.语音歧义①母亲背着儿子去跳舞—bēi 背着bèi 避开②县长毛兔会议在此报到—cháng(长毛兔)zhǎng(县长)(选自《新笑话集锦》)5.方言引起的歧义老不死—怎么老都不死骂人的话6.重读、轻读不当引起的歧义①一天早上就写了三封信—就:只,意指太少三封:意指太多②孙子在读书—轻读:儿子的儿子重读:春秋伟大的军事家孙武7.词义变迁引起的歧义①还来就菊花—今:(欣赏)菊花古:喝菊花酒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夫人8.标点符号引起的歧义(1)有个吝啬鬼要开酒店,请秀才写对联,且要合乎心意:一要人丁兴旺,二要酿酒发财,三要店中无老鼠,四要养肥猪。
秀才因为平常最恨这些吝啬鬼,便挥毫写下了以下对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横批:人多病少财富(2)唐朝书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祝允明),虽出身名门豪富,却疾恶如仇,常替老百姓说话,有一财主请他写对联,他就分别在大门和二门写上: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3)家产归谁。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从修辞角度谈语言歧义现象

理—— 非要 你 喝不可 了 。通过 这个
从词汇方面说,巧妙地使用因 余味无穷。大画家张大千在一次宴 同音词 、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能 会上对梅兰芳敬酒时说 : “ 你是君
足表达的需要 ,起到积极修辞的效
6 0
表示颂扬 ;C. 嘲讽语气 ,表示煽 学会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手法 ,对 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 动。这样给学生分析 ,他们就能体 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有很大 会到作者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 不同的感情和态度,体会同音词表
的帮助 。
从语境方面说 ,在上文提到语
杨 倩 ,语 文教 师 ,现居 新 疆沙 雅 。责任 编校 :王 玲
的意 思 。 这个小故事巧用断句两读歧义
表达的需要 ,为了获得特别的修辞
是借助情景语境的制约,正确地断 定夏瑜说的 “ 可怜可怜”是指 “ 阿 义可怜” 。而花 白胡子 由于不在夏
效果,本来可以用意义更明确的词
语 ,却 故意选 用可 能造成 歧解 的言
辞,巧妙地利用歧义,使学生的思 维发散,能多角度地思考理解,突 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说话 、写 作、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 本文将从 词汇歧义 、语 法歧
义 、语义关系歧义、语境歧义等方 面来谈谈巧用歧义及其产生的修辞
效果。
果。朱德熙曾说过 : “ 一种语言语 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 丰富语 言的容量 ,拓展思维 的广 子,我是小人” 。这个句子有 四种 ” 度 。例如 “ 好了,好了! ”看的人 意思 : a. 你是君子 ,我是 小人 ; 处 ,往往在歧义现象 中得到反映。 总之 ,巧用歧义能带来很好 的 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 好 ,好 ! ’ , b . 你靠动 E l( 唱 ),我 靠 动 手 看的人们说 ,不知道是劝解 ,是颂 ( 画) ; C. 你动 口喝酒 ,我动手斟 修辞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 扬 ,还是煽动 。 ( 鲁迅 《 阿 Q正 酒 ; d. 你 讲 道 理 , 我 不 讲 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仔细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6)停顿歧义:
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 51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 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4
语言 应 用 研 究
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
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 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
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 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
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 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
查,现介绍如下:
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 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
85);(语义关系歧义)
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谈现代汉语歧义现象

20 0 9年 第 7期
谈 现 代 汉 语 歧 义 现 象
。任 凤 琴
( 呼和 浩特 民族 学院 语 言文 学 系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5 ) 10 1
[ 摘 要 ] 从句法、 语义和语用 ̄4-面对歧义的界定、 '- - q 成因和消除几个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 了探讨, 歧
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 对于现代汉 立, 有歧义, 第一种语义仍然是模糊的。 所以 其中 语言的模 语的歧义现象, 也有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 糊性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和语言符
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
号的约定俗成等因素造成的。 ( 歧义与笼统 三) 歧义与笼统是有区别的。笼统就是概括性。它是语义 的普遍属性。笼统是由于语言的概括性产生的, 指语义中个 别成员不具体、 不确定。如“ 动物” 一词概括了人、 猴、 马、 狗、
表现为一种“ 抽象性” 。语义的 概括性无论高 都是就某个 低, 不涉及歧义。歧义的 特点是对同一种语言形式 说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 定现象, 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 意义而言的, 的语义的多种理解, 表现为一种多解性。区别歧义与多义、 上分析, 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 模糊和笼统这几个相关相近的 概念, 是为了 防止歧义研究中 辑的。关于模糊的定义, 国内外有十几种不 同的解释 , 这些 从而使我们对歧义的研究范围和研 定义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表达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 出现的界定过宽的现象, 究对 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有助于对歧义本质的理解, 使歧 歧义是由语言自身不同的表达形式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义的研究能够得到深入的展开。 和知识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 它的产生主要体现在语音、 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老张为了赖帐说“借”是“借给”而不是“借走”。
又如:(4)我去上课。
“上课”可以是去“讲课”,主体是老师;也可以是去“听课”,主体是学生。
单义词也可以造成多种意义的理解。
如“红色”是单一地指颜色,放在句子中意义就多了。
(5)我有一支红色的圆珠笔。
可以是“红笔芯”,也可以是“红笔杆”。
2.1.3语法从语法角度表现出来的歧义,情况更加复杂。
吕叔湘先生将此归为两种情况:分段不同,意义不同;关系不同,意义不同。
我们将其细分,列举一些常见情况,如下:2.1.3.1词性不同,如:(6)自行车没有锁。
“锁”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又如:(7)那篇作文你给我看看。
“给”可作动词,拿给;也可作介词,为。
词性不同要和语音中同形词区别开来,前者是由于改变了句子成分产生歧义,后者是多义引起的歧义。
2.1.3.2结构关系不同,如:(8)你们领导应该到场。
“你们领导”可以是同位关系,指“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是偏正关系,指“你们的领导”。
2.1.3.3结构层次不同,如:(9)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可以划分为:“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的进攻);“ 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多国部队的进攻)。
2.1.3.4结构关系、结构层次都不同,如:(10)演戏要演好人。
可以理解为:“演戏要演∣好人”(“好人”为偏正)或“ 演戏要演好∣人”(“演好”为补充)。
2.1.3.5施受关系不同,如:(11)我开刀去。
可以看成:“我”是医生,“我”主刀;或者“我”是病人,被开刀。
2.1.3.6领属关系不同,如:(12)小王的鞋做得好。
可以是“小王做的鞋”,也可以是“小王穿的鞋”。
如:(13)鲁迅的书。
可以是“鲁迅写的书”,也可以是“写鲁迅的书”。
2.1.3.7联合词组内外界限不明,如:(14)参加大会的有工人、科技人员和专家40余人。
可以是共40余人,也可以是专家就有40余人。
2.1.3.8总分不明,如:(15)这口新出土的宝剑,一面刻铭文两行十六字。
如果“两行”是总说,共有十六字;如果“两行”是分说,各有十六字。
语法产生的歧义类型还有其它,上述仅只列出常见的8种情况。
2.2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除了语言因素之外,我们在理解、接受话语的过程中还受到环境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如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说到:(16)“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曹操在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加之生性多疑,所以一听“缚而杀之”便以为吕伯奢要杀他,而误杀了吕一家。
其实,吕伯奢家人的对话,对于对话的人来说,没有歧义,他们知道杀的是猪;隔墙而听的曹操,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语言环境,故误解了对方的好意。
3.消除歧义的手段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总体来看,是因为“语言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
有时候由于受到语境的限制,多义消失了,换句话说多义变成了单义;有时候语境没有消除多义,就是说多义仍存在,我们称之为‘歧义’。
”语言和词义所引起的歧义,是由于古人在创造汉字和规定读音、词义时用有限的材料来约定俗成表达广泛的内容,这样必然造成了重复,引起歧义。
但这种歧义也容易消除。
比如语言相同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书面语或口头语的形式来消除。
而语法产生的歧义则是我们在使用语言单位时产生的,情况多样复杂,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因语法产生歧义的几种情况和解决方法:3.1施受同体名词或代词既可以发生动作,又可以接受动作,如:(17)孩子不要了。
不能发出动作的名词作主语、宾语时,就没有歧义,例如:(18)东西不要了。
3.2词语组合对象是两可的,如:(19)一中学生例中的“中”同哪个先组合?是“一中”还是“中学生”?一个词的组合对象不同,结构关系就有不同。
这样的歧义可以通过更换量词或增加结构助词来消除歧义,如“一个中学生”或“一中的学生”。
3.3动词体现的句法功能两可,如:(20)学习文件“学习”在这个结构中既可以作定语,形成偏正关系;又可以充当述语,形成动宾结构。
3.4缺乏必要的标志性词语,如:(21)出口服装如果是偏正关系可加“的”字;如果是动宾关系,可以加“着、了、过”。
3.5限定或同一关系两可,如:(22)你们领导可以加同位语变成“你们这些领导”,也可以加助词理解为“你们的领导”。
3.6词语的选用不当,如:(23)两个商店的经理例中的量词“个”选用的不恰当,它几乎可以适应所有的名词,有时它的后边有两个名词,“个”限定哪个名词不易分辨。
如果改成“位”,那就是限定表人的名词(经理);如果改成“家”,那就是限定表物的名词(商店)。
3.7词语位置不当有些歧义是由于词语位置不当引起的。
如:(24)弟弟和妹妹的朋友如果是弟弟和妹妹共有的朋友,可以改变句式:朋友是弟弟和妹妹的;如果朋友是妹妹的,可以改变联合短语的顺序:妹妹的朋友和弟弟。
总之,歧义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消除歧义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应该用哪种好呢?一般地说,应该根据产生歧义的原因去考虑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种歧义类型可能只有一种改法,也可能有不止一种改法,我们应该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前提下,灵活掌握,不拘泥于原句句式。
4.歧义的运用传统语法很早就注意到了歧义的问题。
但那时是作为消极的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提出来的,要求大家尽可能地避免歧义,使语言的表达准确无误。
歧义可以造成交际中的严重障碍,因此提倡消除歧义。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歧义有时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有许多聪明的人都能够巧用“歧义”,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巧妙地选择歧义的表达,有意识地保留歧义因素,使消极的语言现象化为积极的表达手段,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祝枝山写对联的故事就是故意运用歧义、达到讽刺效果的绝好例证:(25)相传祝枝山给一个刻薄的富翁新造的一座高楼题写过对联。
祝边吟边写:“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了很高兴,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但路过的人,就读成了“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祝枝山巧用断句,改变了词语的位置,使口头语和书面语在理解上产生了歧义,既戏弄了富人,还得到不少的润笔费。
文学作品中的歧义,还可以给读者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读者在自己咀嚼或相互争论中去领略作品的意义。
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文题就有歧义:是联合词组“荷塘和月色”,还是偏正词组“荷塘的月色”?从作品中看,两种答案都有体现。
是作者故意如此,还是作者误用,自己去想吧,没有必要找到标准答案。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语言运用不一定时刻中规中矩,只要合乎交际、表达的需要,某些消极的语言现象在特殊的背景下也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僵化单一的语言表达变得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1]柳广民.歧义类型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5,(4):86.[2]黄德玉.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J] .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1991,(4):96.[3]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98:49.[4]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4.[5]彦迈.汉语的歧义现象[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2):36. (刘涛,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