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
解析歧义形成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解析歧义形成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作者:邓达夫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摘要:汉语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歧义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交际,本文主要讨论了歧义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使我们在语言交际中,发现歧义,了解歧义发生规律,将奥妙积极的歧义为我所用。
关键词:歧义;形成原因;消除方法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36-0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话听起来顺畅,但是发现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语言学界将其称为歧义句。
歧义句是一把双韧剑,既体现了结构的多样性和语义的丰富性,有时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本文主要讨论歧义形成原因和消除歧义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一、歧义形成的原因(一)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此类多义短语组合的词性相同,但结构层次不同。
由于结构层次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
句法结构的层次不同是造成歧义现象的主要因素。
具体又有以下几种情况:(1)关心灾区的人们。
(2)哥哥和弟弟的朋友。
以上的三个例子,(1)组成的词语一样,但有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
这样就产生了歧义。
“关心”同“灾区”,“关心”同“人们”都能组成动宾关系,像这种句式结构形式“V +N1+的N2”,V同“N1”和“N2”都能够构成动宾关系,同时“N1”和“N2”中间又能加“的”构成偏正关系的句法结构基本上都会造成歧义现象。
例(2)这一短语,可以理解为“哥哥\和弟弟的朋友”与“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前者中的“朋友”只是“弟弟”的朋友,不是哥哥的朋友。
后者“哥哥”和“弟弟”是联合短语,“哥哥”和“弟弟”与后面的“朋友”组成了偏正短语,表达的是兄弟俩共同的朋友。
可见,在“N1”和“N2”组成的偏正结构,然后和后面的名词N3组成偏正结构的句子,一般都会造成歧义。
(二)多义词造成的歧义在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如果没有充足语境的限制,有时就会造成歧义现象。
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作者: 毕惠玲
作者机构: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39-13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歧义句 原因 汉语语法教学 歧义现象 语言含义 语言表达 交际活动 丰富性
摘要: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每当讲到歧义句时,学生疑问颇多,分析起来很困难。
所说的歧义是指在同一语境中,同一语句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同时它又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们通过对歧义句的深入探究,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
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
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
3.结构关系不同。
4.结构层次不同。
5.语义关系不同。
6.语义指向不同。
7.施受关系不同。
8.词语辖域不同。
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
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
11.蕴含不同。
12.预设不同。
13.隐含共联项。
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
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
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
句子语境中汉语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

句子语境中汉语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汉语中的同形异音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同样的形状或字形但是却有不同的音节和含义的字词。
这类词语,因为音节的不同而造成了很多语言学上的歧义,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或者误会。
因此,对于这类词的消解问题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及其相关案例。
一、歧义消解的概念和重要性歧义消解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根据上下文的含义,消解语句中句子成分存在的歧义。
在汉语这个相当特别的语言中,因为存在同形异音的词语,在造句时经常会出现歧义。
而歧义的存在,则会让人们产生误解和其他不必要的问题。
歧义的消解,就是避免和纠正这类问题,确保交流无障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会。
歧义消解的重要性在于,在正常的人际交流中如果存在歧义,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问题,并对交流造成困扰,影响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沟通的效率,而在商业活动中甚至可能对业务产生损失或者错失商机。
因此,对于同形异音词的消解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同形异音词的例子及其歧义消解方法1. 会会是一个同形异音词,可以表示会议、会员、能力等。
当“会”字在语境中出现时,应该结合上下文具体含义来理解。
比如:我今天有个会。
- 会指的是会议我是一个书法会的会员。
- 会指的是组织他数学很好,只要学一遍就会了。
- 会指的是能力2. 行行,可以表示走,可行性、行业等。
同样的,行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情况而定。
比如:我明天不行,有事情要处理。
- 行指的是能否做某件事情这份合同还可以行吗?- 行指的是可行性评估他是从事IT行业的。
- 行指的是职业方向3. 坐坐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歧义的同形异音词,可以表示做、坐在上面等。
比如: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 表示坐在上面今天有事,去公司坐了一天。
- 表示在公司工作别坐着不动,出去散散步。
- 表示停留在某个地方4. 挂挂可以表示衣服、电话或者情绪等,这也是一个同形异音词的例子。
比如:他挂了电话之后就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

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抑制是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调节着人的认知和行为。
抑制也是语言理解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加工机制。
有关语言理解的研究,过去强调心理表征的建构,并且用有关概念的激活扩散,无关信息去激活来说明这种建构的过程。
去激活中尽管包含了抑制的思想,但对抑制机制并未加以实质性的说明。
目前,人们开始关注抑制在语言理解中的加工机制即抑制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进而关心抑制和激活这两个过程在语言理解中的相互关系。
1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概念和分类bjorklund与harnishfeer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1]。
hasher 与zacks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内容[2]。
而ernsbacher所说的“抑制”(suppression)是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了的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激活水平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方面[3]。
总之,抑制是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
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对于抑制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加工的目的性或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将抑制分为自动抑制(automatic inhibition)与有意识抑制(intentional inhibition)两类。
自动抑制也需要注意的参与,但并不是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可以阻止(ate)某些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清除工作记忆中的无关信息。
2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有关理论2.1建构—整合模型(constructioninteration model, ci model)kintsch提出的建构—整合模型用来说明人是如何对句子和课文进行理解的。
歧义的形成,消除(全面、系统)

歧义的形成 ,消除〔全面、系统〕什么是歧义歧义又叫同形 ,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深人了解歧义现象 ,并且能够进行分化 ,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的理解 ,同时 ,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很有帮助。
二.歧义的类型〔一〕语音歧义语音歧义主要是一种口头歧义 ,即听起来有歧义 ,写下来没有歧义。
如:他太ji乷气。
〔骄气/娇气〕〔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主要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
如:商店关门了。
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关门可理解为下班 ,也可理解为倒闭。
走可理解为行走 ,也可理解为离开。
〔三〕语法歧义1.结构层次歧义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如:两个实验室的人员几个师专的学生亚洲语言论坛现代战争小说新园林生活老教师福利人们把能够产生歧义的词类序列抽象概括为一定的歧义格式。
汉语结构层次歧义格式有:1、数量+名1+名22、名1+名2+名33、形+名1+名22.结构关系歧义句法单位在组合时层次相同 ,但结构关系不同。
〔1〕述宾或偏正进口彩电学习文件调查材料〔2〕偏正或联合巧克力饼干大衣帽子学生家长〔3〕同位或偏正我们学校你们邮局他们工厂〔4〕述宾或述补想起来说下去〔5〕偏正或主谓思维科学社会进步经济困难汉语结构关系歧义格式有:3、动十名〔述宾、偏正〕4、名l十名2 〔联合、偏正〕5.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歧义句法单位在组合时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
〔1〕述宾与偏正牵连了局长的女秘书喜欢上海的姑娘〔2〕联合与偏正哥哥和弟弟的朋友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3〕介宾与偏正关于鲁迅的文章对厂长的意见〔4〕其他结构复习了一个学期的功课运了两年的煤炭安排好工作穿破衣服汉语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歧义格式有:6、动十名l十的十名2〔述宾、偏正〕7、名l十和十名2十的十名3〔联合、偏正〕8、形+名1+和+名2 〔联合、偏正〕9、关于/对十名l十的十名2〔介宾、偏正〕10、动十了十数量十的十名11、动十形十名〔四〕语义歧义1.语义关系歧义鸡不吃了。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及其抑制机制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烜之(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摘要三个实验探讨对同形且切分层次相同的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
被试为76名大学生,实验采用句子验证任务(即判断测试句的意义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着重探讨前语境或后语境在消解歧义句不适当意义时的作用及其时间进程。
结果发现:(1)抑制机制受语境位置的制约,前语境的抑制作用优于后语境;(2)ISI为300毫秒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尚未完成,ISI延长到1000毫秒时,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3)从实时(on-line)的阅读时间来看,语境在前时对歧义句的消解更容易;(4)自定步速(self-paced)移动窗口阅读方式能提高被试的反应的正确率,但没有明显改善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歧义句,歧义消解,抑制,自定步速。
1引言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
关于句法歧义的消解,主要有三种解释:两阶段模型,参照支持模型以及基于制约的模型[1,2]。
两阶段模型认为,句法分析包含两个阶段,首先,句法分析器建构一种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随后,语用的和词汇的信息开始起作用,幷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
参照支持模型和基于制约的模型都认为,可供选择的各种句法表征幷行通达,语义的和概率的等信息在句法歧义消解的过程中实时起作用,这类信息可以引导句法歧义消解的过程,阻止即抑制与语境不一致的句法表征[3,4]。
MacDonald 等人认为,句法歧义和词汇歧义源于相同类型的知识表征(即词汇表征),两者消解的机制相同[5]。
句法歧义的消解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双加工过程,既需要启动歧义句的适当意义,又要抑制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
Kintsch提出的建构-整合模型(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CI Model)认为,理解过程由建构和整合两个阶段组成。
第一个阶段是建构阶段(construction phase),是根据输入的语言信息,结合理解者的目的与知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建构一个原始的、不连贯的命题网络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是自动加工的过程,受意识控制较少,相对不受语境制约,所用规则也极为粗糙。
所形成的表征结构松散,混杂着许多无关的信息。
第二阶段为整合阶段(integration phase),这是一个受意识控制的,满足限制的加工过程。
它通过扩散启动或抑制的加工机制,进一步启动与语境一致的信息,清除先前命题表征中的无关信息,使不符合语境的命题去启动,幷整合词汇、句子和课文的信息,逐渐形成一个有序连贯的稳定的心理表征[6]。
Gernsbacher提出的结构建造框架(Structure Building Framework, 简称SBF)认为语言理解的目的是要建构一个连贯的心理表征或结构,它包括奠基(laying a foundation),映像(mapping),转移(shifting)三个过程。
首先,利用最初输入的信息建构一个基础结构,即奠基。
其次,当新输入信息与原结构较为一致时,就把新信息映像到该结构上,从而使原结构不断发展,这就是映射。
当新信息与原结构不一致时,则转而开始建立一个新的子结构,即为转移。
结构表征的建造材料是记忆细胞(cells),这些记忆细胞表征以前贮存的记忆的痕迹。
记忆细胞由输入的信息自动启动,信息一旦启动便传递加工信号,增强有关记忆细胞的启动,同时抑制其它无关记忆细胞的启动。
如果记忆细胞所表征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发展的心理结构所必须的,则得到增强;反之,受到抑制。
记忆细胞的启动水平受到两种一般的认知加工机制--增强(enhancement)与抑制(suppression)的调节[7]。
这两个语言理解的模型都强调启动和抑制机制在建构句子或课文意义表征中的作用。
句法歧义现象为探讨语言理解中启动和抑制机制的作用提供了较好的语言材料,二十多年来,句法歧义的消解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活跃的领域。
迄今为止,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的研究主要是在英文中进行的,而且主要集中在几种典型的句法结构上。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一类特殊的歧义句,构成句子的词相同、词序相同而且在语法上只能作一种切分的语段(同形且切分的层次相同,如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a nuisance ),这类句法歧义与词汇歧义十分相似。
陈永明和崔耀曾采用句子验证任务探讨过汉语歧义句的加工过程。
研究发现,当测试句与歧义句的意义一致时,语境位置和相对意义频率对句子歧义的解析都有影响;当测试句与歧义句意义不一致时,相对意义频率对句子歧义的解析有影响,但没有发现语境位置对句子歧义解析的作用[8]。
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这类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以及抑制机制在句子歧义消解中的作用。
实验一和实验二采用句子验证任务,探讨语境位置在句子歧义消解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三采用自定步速移动窗口阅读与句子验证任务相结合实验范式,探讨在句法歧义消解的实时加工中语境位置的作用,幷探讨自定步速阅读方式对抑制效率的影响。
2实验一2.1方法2.1.1实验设计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第一,语境位置:语境句在前和语境句在后;第二,句子类型:实验句(包含歧义句)和控制句(不包含歧义句)。
实验采用组内设计。
实验任务是句子验证,即判断测试句的意义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
2.1.2被试24名大学生,男女各12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
被试裸视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每名被试只参加一个试验组的实验,实验后获得少量报酬。
2.1.3材料初选了65个歧义句,同形且切分层次相同。
每个歧义句都有两个意义,即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
82名被试(不参加正式实验)对歧义句两个意义的相对频率进行等级评定(在0-10之间评定歧义句的两个意义,0代表极不常用,10代表极常用),选取相对意义频率分数之差介于1.5-4.5之间的28个歧义句。
其主要意义的平均分为6.9,次要意义的平均分为4.3。
根据每个歧义句的次要意义编写四个句子,形成一集实验材料。
共有28集关键实验材料,按拉丁方平衡分为4个试验组,使同一歧义句在一个试验组里只出现一次。
表1所示是一集实验材料的例子。
另外构建了28个填充句,其中14句包含歧义句,14句不包含歧义句。
填充句也由两个分句组成,其结构与长度与关键实验材料类似。
测试句都是针对歧义句的主要意义设计的,28个测试句的长度大致相等,约10个字,都是肯定陈述句。
针对关键实验材料设计的测试句,其意义与关键实验材料的意义不一致。
针对填充句设计的测试句,其意义与填充句一致(例如,(填充句)“他看了一个月的报纸,上个月他没有干别的事情。
”(测试句)“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报纸。
”)。
表1 实验一中使用的语言材料举例实验条件实验例句实验句:语境在前她已经学会走路了,她是去年生的孩子。
控制句:语境在前她已经学会走路了,她是去年出生的孩子。
实验句:语境在后她是去年生的孩子,她已经学会走路了。
控制句:语境在后她是去年出生的孩子,她已经学会走路了。
测试句:她去年生了一个孩子。
注:歧义句“他的问题不难理解”有两个意义,主要意义是“他所提出的问题不难理解”,次要意义是“他所碰到的困难不难理解”。
由于关键实验材料的意义与它的测试句的意义不一致,因此,对关键实验材料的正确反应为“否”;填充句的意义与它的测试句的意义一致,对填充句的正确反应为“是”。
2.1 4实验程序实验利用美国Psychology Software Tool公司开发的心理学通用实验软件E-Prime,记时精度为1毫秒。
实验前,被试坐在计算机前约50厘米,在计算机屏幕左边先呈现“+”字提示符300毫秒,间隔650毫秒后,以系列方式由左向右呈现实验材料,每个字呈现300毫秒。
每个句子都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在屏幕的中间位置呈现,第二分句在其下一行呈现。
句子呈现完毕,在ISI为300毫秒时呈现测试句(绿色),测试句的全部内容一次性同时呈现。
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判断测试句与刺激句的意义是否一致,按键作“是”或“否”的反应。
被试做出判断后,计算机给出反馈信息。
被试如果在3秒钟内没有做出反应,就算一次错误。
正式实验前,被试做12次练习。
实验大约需要30分钟,中间休息2分钟。
2.2结果与讨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去掉极端反应时数据,这部分数据占全部数据数据的1.2%。
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表明,语境位置和句子类型的主效应都不显著,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表2是ISI为300毫秒时24名被试反应的正确率和标准差。
表2 ISI为300毫秒时被试反应的正确率句子类型语境位置语境在前语境在后实验句控制句0.732(0.165)0.821(0.128)0.702(0.178)0.863(0.123)注:括号内的数据为标准差,以下相同。
对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以被试为随机变量时,F1(1,23)=26.21,P<0.01;以项目为随机变数时,F2(1,27)=7.63,P<0.01;对实验句反应的正确率显著地低于对控制句反应的正确率。
语境位置的主效应和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语境位置对被试的反应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实验句的意义都偏向歧义句的次要意义,而测试句的意义与歧义句的主要意义有关,所以正确反应为“否”。
实验结果表明,对实验句反应的正确率低于控制句,这说明歧义句不适当意义干扰了被试的正确判断,也就是说,歧义句的主要意义在加工的早期被启动。
但是,语境信息要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被试通达歧义句的适当意义,抑制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从而建构适当的句子意义表征。
如果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完全没有受到抑制,歧义句的两个意义都可能被启动,而且主要意义的启动水平应高于次要意义的启动水平;那么,被试会依据歧义句的主要意义(或仅凭猜测)作出判断,其判断的正确率应处于机率水平(甚至更低)。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被试判断反应的正确率都高于70%,这说明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在反应时上,对实验句与控制句反应时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总之,在ISI为300毫秒时,歧义句的不适当意义(主要意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对其的抑制尚未完成;而且,语境位置对抑制歧义句不适当意义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那么,在获得充分的加工时间条件下,能否完成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呢?语境位置是否影响对歧义句不适当意义的抑制呢?在实验二中,将ISI延长为1000毫秒,以便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
3实验二3.1方法3.1.1实验设计与实验一相同。
3.1.2 被试24名大学生,男11人,女13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