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第八讲 歧义现象

(五)动+了+数量+的+名 运了一年的煤 砍了两个星期的柴 (有歧义)
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花费了五年的工夫 (偏正关系) 跳了十年的舞 走了三个小时的路 (述宾关系)
(六)动+形+名
打死老虎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放大照片 查清问题 写好文章 (有歧义)
(述[述补]宾关系)
买新教材 (述宾[偏正]关系)
第八讲 歧义现象
学习要点: 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类型, 2.重点是由于句法结构层次、关系不同以 及语义指向、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3.能够运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法对歧 义结构进行分化。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一、歧义类型
(一)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例如:
(“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中,他最喜欢游泳”)
(2)他最喜欢游泳。
(“最”语义指向“游泳”,句意为“那些运动中,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 没有穿破的衣服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例如: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 (有歧义) 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c.参加会议的有三位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老教师福利 (名/形+名│名)
地名语源词典
(九)关于/对+名1+的+名2
关于鲁迅的杂文 关于道德的杂文 关于鲁迅的原名 对小陈的意见(有歧义) 对商品的意见(偏正关系) 对小陈的父亲(介宾关系)
(十)名1+在(介)·名2·上+动+名3 我在黑板上写字 弟弟在火车上贴海报。 (有歧义)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
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
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
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1、词的兼类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
例如:(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
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义,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词语的多义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人类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歧义经常出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词语、短语或语句存在多种可能的意思或解释,这种多义性可能导致理解的不准确或混淆。
歧义的出现是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解读和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歧义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和误解。
在商业谈判中,一句话的歧义可能被不同的人理解为不同的承诺或解释,从而导致合同争议或商业关系破裂。
在个人关系中,歧义也会导致隔阂和误解,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歧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复杂性。
在一些情况下,一个词语可以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这就给交流带来了困难。
此外,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无法把所有的细节和信息都传达清楚,这也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歧义对交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寻找解决歧义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探讨歧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歧义问题。
通过增强交流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我们可以避免许多交流中的误解和困惑,提高交流质量和效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表述存在歧义的现象,并提出解决这些歧义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展现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表述存在歧义的问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2. 歧义的定义和表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明确定义什么是歧义,并从不同角度展示歧义在表述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将探讨歧义对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误解和混淆。
3. 歧义产生的原因:本节将深入探讨导致表述存在歧义的原因。
我们将讨论语言的多义性、词汇选择不当、句法结构模糊、文化差异等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歧义产生的机制。
4. 歧义的影响: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歧义对沟通和交流的负面影响。
我们将讨论在不同场景下歧义可能导致的误解、争议和冲突,并强调准确表述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作者:许明涛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语言表达中歧义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义关系不明确、词类不同、词语含义多解、指代不明、数量词使用不当、组合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成分残缺、轻重音不同、同音、语序不当、成分赘余等。
修改的策略有:停顿消除歧义法、重音消除歧义法、变换词语法、调序消除法、语境消除法、标点消除法。
【关键词】语言表达题歧义形成原因修改策略一、歧义形成的原因1.语义关系不明确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在屋顶上看见了他。
②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①中,是我站在屋顶上看见了他,还是他在屋顶上被我看见?不清楚。
因此,谁“在屋顶上”语义关系不明。
②中,“批评的人”语义关系不明,是那篇文章批评了很多人,还是很多人批评那篇文章?也不清楚。
2.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要炒肉丝。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
①中,“炒”作动词时,意思是我要爆炒肉丝,把它做成菜;作形容词时,意思则变成了我点的菜是炒肉丝。
②中,“原来”做名词时,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时,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例句:①请吃菜。
②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
①中,“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指菜肴。
②中,“向”既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一样。
4.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例句:①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②自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以来,这支栩栩如生的庞大军队便成了众多学者解不开的迷。
如今,中国科学家在此分析之后兴奋地表示,他们解开了兵马俑的身世之迷。
①中,“此”是指“小李说”这件事,还是指“王主任靠关系来到广告部”这件事,指代不明。
②中,“此”是指“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指“在某个地方分析”,指代不明。
5.数量词使用不当造成歧义。
例句:①建设部将组织100多个省会城市和园林城市的市长出席本届园博会开幕式,并将于当天下午举行“国家园林城市市长论坛”。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2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1 / 12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②进口(的)设备——偏正关系 3、层次难以切分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①三个医院的/医生
②三个/医院的医生
语义组合的歧义产生的原因:
1、施动者和受动者关系不清 如:丁老师正在照相。
2、指代不明 如:我看见他很不高兴。 3、省略不当 如: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
歧义消除的方法: (一)加必要词语 (二)改换词语 (三)调整语序 (四)设置具体语境 (五)增加标点符号
现象。 2.明确语义组合中出现的混乱
现象。 3.学会准确判断并消除歧义
现象。
歧义的类型: (一)语音的歧义 (二)词语的歧义 ▲(三)语法组合的歧义 ▲(四)语义组合的歧义
语法组合的歧义产生的原因:
1、词的兼类 如:这辆车没有锁。
动/名
Hale Waihona Puke 2、短语结构关系交叉 如:进口设备很重要。
①进口设备——动宾关系
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张桂欣
城阳二中 2008、5、22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 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 一碟,足矣。
学习目标:
1.歧义产生的原因及主要 歧义类型。
2.学会辨析歧义现象,能 准确判断并消除歧义。
学习重点: 1.熟悉语法组合形成的歧义
(一)加必要词语
1.这是茅盾的书。 ①这是茅盾(写)的书。 ②这是茅盾(收藏)的书。 2.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①这个人(他)连老张都不认识。 ②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他)。
(二)改换词语
1.那家店铺关门了。 停业/锁门 2.那本书我丢了。 遗失/扔掉
(三)调整语序
1.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雨了。 浙江的部分地区和江苏下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产生歧义的原因
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
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
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
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另外,在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设置具体语境。
如:“你为什么打他?”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词语。
如: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我去医院”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
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①“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
②“只要你单位
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