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调查

合集下载

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留学生使用汉语比较句的偏误率很高。

为改善现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搜集了大量使用比较句的偏误语料,并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总结了偏误类型,探求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学习使用比较句时所出现偏误的共性与特性,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套路及各教学单位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出现该情况的原因。

试图以此为据制定出一个与第二语言学习者“内在大纲”相一致的教学语法体系,从而为新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对外汉语教学比较句偏误一、调查目的美国语言教育学家塞林克(L.Selinker)1969年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反映了学习者从零起点到靠近目的语的语言发展轨迹。

对中介语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对第一语言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处于中介语阶段的学习者习得汉语比较句情况的调查,试图发现他们习得汉语比较句的规律,及第一语言对其习得过程的影响,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类似偏误的出现,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尽快地向目的语系统靠拢。

二、调查的方法及内容本文的调查分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两种。

口头调查指有意识地捕捉留学生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所说的有偏误的汉语比较句,这是学生未经认真考虑的自然表达,最能反映他们对汉语比较句运用的正确度及熟练度。

书面调查既包括学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材料,也包括由笔者设计问卷,由学生来回答的语言材料。

此时的偏误是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前提下产生的,能较为真实地反映留学生对汉语比较句的实际习得水平。

对于所收集的语料,我们只关心与汉语比较句相关的例子,其他偏误笔者已做修改。

留学生语用失误的调查研究

留学生语用失误的调查研究
自己 编 写 。 调 查 内 容 包 括 语 言 语 用 问 题, 如语音 , 词汇, 语 义和语法 , 另 外 也 有 社 交 语 用 问题 , 如称 呼 , 问
“ b r o t h e r ” ; 在 中国文 化 中 , 传 统 的 辈分观念 特别 的浓厚 ,对 于陌生
的同辈人 ,年长一 点 的男 性就是 “ 大哥 ” , 年 长 一 点 的女 人 就 是 “ 大
式, 要求 学生填 写性别 、 国籍 以及 学 习汉语 的年 限 。为 了保证调 查 结果 的真实性 和准确 性 ,请求 任 课 老 师 的 帮 助 , 占用 课 堂 时 间 填 写, 做题 时 间不 限 , 每道题 目都会 提供 有相应 的语境信 息 ( 因为考 虑 留学 生识 别汉 字 的能 力有 限 , 部 分 比较难 懂的题 目都有英 文 的 解释) 。问卷一共涉及2 0 道单项选 择题 和一道主观题( 见 附录) 。问卷 的部分题 目来源 于刘颂浩 、田俊 杰的 《 留学 生 汉 语语 用 情 况 调 查》 , 一部 分是笔 者结合实 际情况
随着 中 国经 济的发展 ,汉语 也开始 受到 了越 来越 多来 自世 界
常见 的约定俗 成 的表达式掌 握 的
情况 。
思维来表述 。比如说 , 在问卷调查 中的第1 0 题 ,这个题 目是说在 集 贸市 场看到一个 摊主 对一个妇 女
人们 的重视 。汉语 作为 留学生 的 第二语 言 ,其语用 能力 主要体 现 于在 不同 的交 际环境下 如何理 解
类型: 第一, 用 自己母 语 的表达方 式 去表达汉语 。不 同 民族 会有 自 己的独特表 达方式 ,留学 生 由于
深 受 自己母语 文化 的影 响 ,在用
候, 道谢 , 称赞 , 拒绝 等 , 也有部 分 题 目旨在考察 留学生对汉 语一 些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的学习情况调查浅析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的学习情况调查浅析

留学生汉语话语标记的学习情况调查浅析本文是笔者对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偏误出现原因的一些思考和分析,认为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偏误的原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①学生的个体因素,②语言学习环境因素。

笔者希望借此对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教材编写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标签:话语标记;语用;认知;偏误原因话语标记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些具有语用地位的话语标记,如“你知道” “我跟你说” “那个”等话语标记的学习和使用,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话语标记的误用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交际效果。

笔者从输入和输出两方对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导致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偏误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①学生的个体因素,②语言学习环境因素。

本文是我们对偏误出现原因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教材编写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通过一个阶段性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往中所接触到的话语标记进行了统计调查,主要材料为《发展汉语·中级口语》和《发展汉语·中级听力》,调查对象为中级汉语学习者,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汉语学习者对话语标记的使用数量呈一个阶段性的上升趋势,但其中50%左右的学生经常因为话语标记而导致交际失败,选择有时和偶尔的学生则分别占到30%和20%,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汉语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的留学生来说,话语标记仍是困扰他们交际的一大难点。

汉语学习中话语标记的使用偏误主要有两个方面,母语话语标记的直接使用及目的与话语标记的误用。

我们认为导致外国留学生话语标记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的个体因素,二是学生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

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言语交际中的许多现象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语用——认知问题。

在对话语标记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学习交际策略来帮助理解及交际。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中的推理策略,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常用到的一种策略,是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可以通过已学到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归纳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在话语标记的接触过程中,推理就是学生们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在所调查的项目中“对话语标记的理解”一项,只有少数学生選择通过直接查词典来进行词义理解,多数则是通过字义猜词义、上下文语境、问周边的人等一些方法在进行词义的理解,这样的方法有可能由于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泛化所造成的偏误而导致交际失败。

歧义容忍度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歧义容忍度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歧义容忍度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本文从准确性、流利性、句法复杂性三方面研究外国留学生的歧义容忍度对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调查发现,不同歧义容忍度的学生在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没有显著差别;就流利性指标而言,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平均每分钟停顿的次数明显多于低歧义容忍度学生;高歧义容忍度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句法复杂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歧义容忍度与口语输出中的某些变量具有对应关系。

尽管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其口语综合能力的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该研究结果对汉语学习与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标签:歧义容忍度汉语口语能力准确性流利性一、引言口语表达是汉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口语表达中的复杂情景是影响汉语口语学习诸多因素中较为突出的一个。

由于二语产生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且不同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存在不完全对等而产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外国留学生在汉语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陌生的、模糊的、复杂的语言歧义现象。

比如,留学生在用汉语交谈时,常常会因为对所谈的话题不熟悉,或者对话题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面临陌生的歧义情景。

同时,很多留学生由于汉语词汇量缺乏、语法功底薄弱和句型积累不足,经常无法确定某一个词或短语是否可以准确地表达意思,或者不知道应该使用何种句式来更好地表达思想。

此外,留学生还可能因为不同语言在发音方面的巨大差异对汉语语音的掌握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感到困难。

面对语言歧义情景,歧义容忍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

歧义容忍度是学习风格的一种,主要指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涵盖从主动接受到消极抵制之间的不同层面。

Chapelle和Roberts认为,在有歧义的情形下,歧义容忍度高的人能够接受模糊不清的事物,而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无法忍受模糊不清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往往使他们感到不安。

20世纪80年代,国外语言教学界开始重视学习者“歧义容忍度”因素的研究。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前往中国学习汉语或接受汉语培训。

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他们不但需要学习汉语基本文法和词汇,而且还要努力掌握汉语成语这一语言特色。

然而,由于外国留学生在汉语成语学习上的相对缺乏,他们在日常交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词义的偏误使用。

本文将从语篇整体的分析、语义偏误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避免语义偏误等三方面对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从语篇整体的分析来看,外国留学生在汉语成语学习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对成语的不了解所致。

由于缺乏针对成语组织梳理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只能存储大量句子,而不能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导致在日常交流中出现语义偏误的情况。

其次,语义偏误的成因一般有几类:一是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不准确,二是它们遭受文化差异影响,三是他们在汉语成语使用中存在一定层次的拼写错误,四是词义偏差由于不同翻译方式而引起,例如一些文学性的翻译引起的词义偏差等。

总而言之,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语义偏误主要是由于缺乏对汉语成语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所致。

最后,要有效避免语义偏误,外国留学生首先需要理解成语的正确含义,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正确拼写,并且通过语义分析,将两个单字组合在一起理解构成的整体含义,以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的真正涵义。

此外,外国留学生应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汉语成语学习和使用中主动搜索和查询信息,多思考问题,多讨论,以增加理解汉语成语的技巧,有效改正自身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

综上所述,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是由于缺乏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掌握所致,可以通过理解成语的正确含义,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正确拼写,多思考问题,多讨论等方式来有效避免语义偏误,提高汉语成语的使用水平。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存现句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有时会遇到语言障碍,容易出现句偏误。

句子偏误是指在句子的构成、搭配、词语选择等方面出现的错误。

这些错误可能会影响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的交流,所以正确理解和纠正句偏误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常见的句偏误进行分析,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运用中文表达。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中文时,常会出现一些词语的搭配错误。

他们可能会把“上个星期”说成“上个周”,“下个月”说成“下个月份”,这些表达上的偏误会使得听者产生一定的困惑。

在句子的表达上,外国留学生也容易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比如把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使用不当,误把被动语态当成主动语态,或者是将主谓搭配不当。

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使得句子表达的含义不准确,导致交流的混淆。

外国留学生在中文的书面表达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格式和结构上的偏误。

在写作文时,可能会把句子的顺序排列不当,缺乏逻辑结构,使得整个文章表达得不够清晰。

外国留学生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导致句子的断句和语气表达不准确。

为了避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句偏误,他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纠正和改进:多多参加语言交流活动,增加语言的实践机会,通过和中国人的交流来纠正自己的句偏误。

可以多多阅读中文书籍和文章,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了解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可以请教中国的朋友或老师,向他们请教句偏误的纠正方法,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可以通过参加中文写作训练班或课程,加强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中文写作的水平。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中,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容易出现句偏误。

但只要他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纠错,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文化适应能力,就能够避免句偏误对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可以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中文,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中。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

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09级二班王苗苗一,语料来源(以下句子来自一位韩国留学生,中级汉语水平,这些句子是该留学生在做HSK五级模拟题的作文题时出现的)1,“太”VS“很”(1)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

(不用再复习了)”(2)这家健身房费用不贵,还有运动环境也太好,所以年轻人去这个地方锻炼自己的身体。

(3)你买的这件衣服太好,我很喜欢。

2,“不能”(1)我觉得自己没有担心,没有紧张,但是现在我不能睡觉了。

(2)(别人对我说:“你的准备已经太好了。

”)可是,我不能停止,一直准备。

(3)你的声音太小了,我不能听见。

二:鉴别偏误由以上句子看出是有规律的偏误第一组,“太”的用法都是不正确的,应用作“很”。

你的准备已经很好了;运动环境也很好。

这件衣服太好了,或者是这件衣服很好,我很喜欢。

第二组,“不能”用的不准确,“没有”和“不”的用法不准确,应为“不担心,不紧张,但是现在我睡不着觉了”,“不能停止”改为“没有停止”“不能听见”改为“听不见”。

三:偏误分类第一组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正确掌握“太”的用法,“很”的用法,以及“太”和“很”在语用上的区别。

第二组的(2)也属于词汇方面的偏误,没有掌握“没有”和“不”表示否定时的区别。

而第二组中的(1)(3)则属于语法方面的偏误。

同时,这两组偏误也属于语内偏误,由于学习者对“太”和“不能”的用法不全面,才产生这种偏误的。

四:解释偏误的原因这两组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这种现象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fion)或者过度泛化。

第一组,可以看出该生没有掌握好“太”和“很”的区别。

属于副词“太”的多度泛化。

“太”和“很”都是副词,在程度上,“太”比“很”更深一些。

“太”表示程度高是“过分”的意思,即这种程度高已经超高常规标准或程度,超过适当的承受限度,难于接受。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导言: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不断崛起和发展,汉语已成为越来越多留学生的学习对象。

然而,由于汉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留学生在运用汉语时常常会出现语用偏误。

尤其是在使用汉语熟语时,留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语用偏误,给交流造成误解和困扰。

因此,对留学生使用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运用能力。

一、背景:熟语是一种特殊的汉语表达方式,通常由多个词组成,具有固定的语序和固定的含义。

然而,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熟语时,常常将其当作单个词来理解,从而导致语用偏误的发生。

本文将主要研究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熟语时出现的语用偏误类型。

二、语用偏误类型:1.混淆熟语含义:留学生往往对于多义的熟语,或者熟语的引申含义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比如,留学生可能将“一蹴而就”解释为“一下子就完成事”,而实际上其含义是“一脚踢倒”或“很容易就做到事”。

这种混淆熟语含义的偏误在留学生中较为普遍。

2.误用熟语:留学生往往将熟语用于不适当的场合,或者错误地搭配其他词语。

比如,留学生可能使用“瞻前顾后”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小心谨慎,但实际上“瞻前顾后”表示一个人迟疑不决。

这种误用熟语的偏误会给交流带来误解。

3.措辞不当:留学生在使用熟语时,有时会选择不准确的词语,造成表达不清或者错误的语句。

比如,留学生可能会说“跳到皮上”而不是“刻骨铭心”,这样的措辞不当会使得表达的意思与原本熟语的含义相差甚远,给交流带来困扰。

4.省略关键词:留学生在使用熟语时,有时会遗漏其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导致表达缺乏准确性。

比如,留学生可能说“守株待兔”而省略了“守株”,这样的省略关键词偏误会使得熟语的完整含义无法表达出来。

三、原因分析:1.文化差异:汉语熟语通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留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和偏差。

2.学习方法: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忽视对汉语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3.语境理解:熟语的理解和运用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留学生对于汉语熟语的语境理解还不够熟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调查本文对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考察了歧义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设置情况和留学生利用歧义句进行汉语交际活动的策略,得出结论,应充分重视猜测在留学生学习歧义句中的作用,使留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语境提示;最高效率地推断目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的关键。

标签:歧义句语境教学方法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涉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是在训练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交际能力,正如吕必松(2003)所说:“对外汉语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和用语言进行交际,也就是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留学生对汉语句式的熟练掌握程度呈现正相关,一般来说,留学生对于汉语中一些较复杂句式运用得越熟练,其汉语交际能力就越强。

歧义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信息双焦点句式,可以立体地传达出一个行为过程的前因后果及说话者的心理感受,表达一种正常事件的超常结果;说话者借此希望引起交际对象对此的注意,引起对方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探究(于晓日,2010)。

由此可见,如果留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能够熟练地运用此种句式进行交际,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详尽考察了歧义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出现情况和留学生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歧义句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希望有助于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歧义句在教学中出现情况的考察在特殊句式的教学中,歧义句是出现较晚的一种。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的《汉语教程》中,第二册(上)最早开始出现歧义句,但该教材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特殊的句式叫歧义句,也没有对其进行深入讲解,它是作为“课后注释”的语法内容之一出现的:“马马虎虎:①马虎,随便,不认真;②凑合,勉强,不好也不坏。

”教材中的例子如:麦克:你觉得我的汉语说得怎么样?田芳:马马虎虎。

麦克:“马马虎虎”是什么意思?田芳:就是不好也不坏。

中国人一听就知道你是老外。

麦克:一看也知道我是老外呀,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

我知道,我的发音和声调都不太好。

田芳:我们互相帮助好不好?我帮你练汉语,你帮我练英语。

麦克:好啊。

不过,我的英语也马马虎虎。

田芳:什么?你不是美国人吗?麦克:我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德国人,我十岁才到的美国。

可以当你的老师吗?田芳:马马虎虎吧。

麦克:不,不能马马虎虎,我们都要认真学习。

该书另有8处地方设有歧义句,或是由句法引起的,或是由语义的模糊引起的,这里不一一列举。

至于特殊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该系列教材是设置在第二册(下)的,要晚于歧义句的出现。

同系列的汉语教材《汉语语法教程》第四节“词的组合歧义”中也涉及到了歧义句,该教材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设置也要晚于歧义句。

与修辞歧义联系最为密切的修辞格当为双关。

高级阶段留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修辞现象,为此,三年级《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下)中的“修辞举要”结合课文中的实例对十余种常见修辞方法做了讲解。

在第七课课后的修辞举要中,对“双关”的讲解如下:“在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实际上还指另外一件事,句子包含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这样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就是双关。

”(例子略)由歧义句在教材中的设置来看,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意在帮助留学生逐步接近使用歧义句进行交际的自然状态。

三、留学生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策略的考察据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初级班歧义句的自发运用情况是:留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有了主动使用歧义句表达思想的倾向或要求。

一次,同留学生一起吃饭(该班的学生都是零起点的留学生,在中国只学了三四个月的汉语),一名学生突然喊肚子疼,众人忙问原因,这名学生摸着肚子,说:“老师,我饱的死掉了。

”说完还很得意地望着大家。

我纠正他说:“不可以这样说,你应该说‘我吃得饱死了’或‘饱死了’。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知道这样说不对,但老师你不觉得这样说很有意思吗?我把大家都逗笑了。

”有趣的是,以后每次和该班学生一起出去吃饭,都会听到有人说“我吃得死掉了。

”其它诸如此类的简单歧义句也时常在初级班出现,如初级汉语班的一次课间,一名学生在解释他为什么上课迟到时说:“老师,我睡觉睡得死了。

”觉得别扭,马上追问道:“老师,我这样说对吗?”老师回答:“不可以,但是可以说‘睡觉睡死了’‘睡觉睡过头了’。

”该班学生此后每次迟到都答以“睡觉睡得死掉了”,而不采用“睡觉睡死了”或“睡觉睡过头了”这样正确的句式。

在词汇教学中,指出词语使用的语境是很重要的,如:有一个德国学生学“泼妇”这个词时,老师告诉他“泼妇是指脾气不太好的、厉害的女人”(并没有指出这个词的贬义色彩),于是这个学生一出教室门,就喊另外一位女老师:“泼妇,你好。

”还有一位新加坡同学,一次,他一走进教室,就大声地嚷道:“不得了啦……”我们听见他的喊声,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没什么,我口渴啦。

”笔者奇异于为什么一件小事他也要用“不得了”呢?打探之后了解到,原来,他是对“不得了”使用的语域环境不了解,即:一种作补语,表示程度深;另一种是表示非常严重的情况。

中国人一般会用它来形容车祸、杀人、抢劫、战争等大事情。

又如:甲:刚学汉语的时候,因为不会用轻声,闹了不少笑话。

乙:你闹什么笑话了?甲:有一次,我在街上问路,见到一位老人,我想向他问路,可又不知道怎么称呼才好。

乙:你就叫他“同志”。

甲:那多不亲热呀!我想起我们的口语课本里有一课就是问路,课文里用的称呼是“大爷”,“大小”的“大”,“爷爷奶奶”的“爷”,所以我就向老人打招呼说“大爷(dàyé)!”乙:老人答应了?甲:我也纳闷儿哪!怎么回事?我挺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他怎么生气了?回来我一问别人,原来这称呼有两种读音:有礼貌地称呼老人,应该叫大爷(dàye);管那种光吃饭不干活儿的叫大爷(dàyé)。

你想,我追着人家一个劲儿叫大爷(dàyé),人家能不生气吗?概括起来,留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学习习惯西方语言学家(Achard M & Niemeier S,2004)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生词与第一语言解释之间存在极强的联系,30个月之后,第二语言内部词汇之间才逐渐建立联系。

孙燕青(2000)也指出,在初学阶段,将目标词与第一语言对该词的翻译、解释成对出现的配对学习显得更为容易。

在了解了生词的含义之后,留学生马上将第一语言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忽视第二语言的语境信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翻译的习惯,对语境学习不感兴趣,也没有发展起相应的学习策略。

刚来中国不久的留学生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些留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汉语构词的特点,在阅读中猜测词义时能注意从其中的语素义来推知,但他们往往忽视再在上下文语境中加以检索和确认与词义相关的信息。

(二)认知因素留学生理解目的语的过程不同于我们一般的理解过程,涉及的知识结构除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外,还关系到目的语的语言知识。

对于初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汉语的语言知识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体系,因此语言形式不能很快通达语义。

有些语境信息根据留学生的水平完全可以通过辨认、思考被理解,但由于对句法信息和词汇意义的提取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留学生往往倾向于还没有付出相应努力来获取所需的语义,就已根据部分解码的语义信息来启动知识结构中关于概念、事理的知识进行推理。

这可从语境的相关理论中找到依据。

熊学亮(1999)指出,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用最相关的方法来处理信息,即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效果。

话语的语境效果大,受话者凭借认知语境进行推理的努力就小;话语的语境效果小,受话者就会更多地凭借认知语境。

留学生在使用歧义句时往往采用两种较极端的方法:一种过于消极,担心自己所寻求的认知推理不是原话语真正表达的意思,故而干脆放弃;另一种则是由于不愿在识别话语的语境信息上付出太多努力,而倾向于仅凭借部分已识别的话语信息,依赖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推理,因而片面,造成话语歧义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三)语境因素留学生在语境条件下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还跟语境自身因素有关。

一方面,一些语境信息过于庞杂,生词密度过高,留学生对语境内容、体裁、主题、形式等不熟悉导致无法有效通过语境学习;另一方面,语境在发挥制约和解释功能时并不是绝对的,语境不一定都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学习者准确无误地推理。

很多情况下,多种解释在语境中都可能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在一些语境中,即使留学生使用了正确的策略,进行了合理的猜测,其猜测结果也可能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

在自然语境中,第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比较明显,我们在教学中可对自然语境适当加以选择和改编,现在主要看第二方面:我到中国饭店去吃饭。

坐下来后,看到临桌的一位黑人小伙子在吃水饺,方式完全是“中餐西吃”。

他按照西方人饭前喝汤的习惯,一下子就把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喝光了,接下来,他开始对付眼前的一大盘水饺了。

他吃水饺不用筷子,而是用刀叉。

……把肉馅和饺子皮分得一清二楚,一点都不粘连。

他把饺子皮和肉馅分好以后,……开始吃了。

他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饺子馅,然后再吃一口饺子皮……看到我目瞪口呆的样子,他投来友好的微笑。

我便问他:“好吃吗?”……加点词语在平时课堂上已向学生作过讲解,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用上述语篇的形式再次加以呈现,看留学生能否在具体句子语境的触发下说出意思。

关于“对付”的50份答案中,8份空缺,6份可能受字面影响,解释为“对面”,6份涉及到了该词和饺子的关系但还不够准确:“看”“观察”“拿”等,8份解释为“应付、将就”,剩下的22份可视为正确答案:13份经词的字面意思过渡后得出:“对立,大约开始吃”,只有9份则直接解释为“吃”。

一位澳大利亚留学生认为上文中的“对付”一词有歧义,原因是“对付”一词可以有上述几种解释。

从中可以窥见:有的留学生不习惯用语境策略进行推测活动,他们往往局限于目标词的本句语境或紧靠它的上下文句子语境,很少再扩大检索的范围作跨句、跨行的努力。

四、有关歧义句的教学方法探讨方法问题是学习最根本的问题,它制约着学习的实效。

在汉语学习中,利用语境是促进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不可缺少的学习策略。

上文我们已对留学生利用歧义句的实际偏误情况及原因做出分析,发现对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适当引导显得非常必要,因此设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练习可帮助他们反复印证在语境中学习的操作套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一)加强有效利用语境学习策略的引导1.关于完成句子练习类型的设计这一类型的练习在教材处理中往往局限于句子范围,给出前半句,按要求写出后半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