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第九节 歧义现象分析

二、歧义格式
❖ 1. 动+名 ❖ 例:
学习文件 表演节目 (述宾关系/偏正关系) 学习日语 表演杂技 (述宾关系) 学习园地 表演中心 (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词能够支配名词(动词为及物动词); B.动词能够修饰名词。
❖ ( 2)名1 + 名2
❖ 例:
学校医院
奶牛面包 (联合关系/偏正关系)
❖ 歧义产生的条件:
❖ A.“名1”是“动”的施事,“名3”是“动”的受 事;
❖ B.“名2”是处所词,“名2•上/里”可以是“动+ 名3”动作 发出以后“名3”存在的处所,也可以仅 仅是一个静态的位置, “名3”存在于什么地方不 清楚。
(8)连 + 名 + 也/都 + 不/没有 + 动 ❖ 例:连厂长也不认识。 (有歧义)
a b.
两个 学校 的 领导 a b
❖ a. 一位学生的建议 ❖ b. 一项学校的建议
两位学校的领导 两所学校的领导
❖ 歧义产生的条件: A.“数量”既能修饰“名1”,也能修饰“名2”; B.“名1”能修饰“名2”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b.
❖ 分析: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 牛肉和鱼的丸子
❖ 例2: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义理解的语言现象。
❖ 歧义又叫做“同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 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然语言复杂 性的体现。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1.引言词语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同一词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句子里往往会导致两种以上的意思,这就是歧义。

歧义现象存在于每一自然语言中,探讨歧义现象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词语和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细致。

发现歧义,了解歧义结构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正确地遣词造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歧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是什么引起英语歧义呢?仔细研究,发现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境。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是一种潜在歧义。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引起的歧义。

句法歧义的现象很多,在下文将作重点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

交际双方的职业和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不同,而产生误解;有时一个语句可以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或因指代不明确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而造成歧义;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常常影响交际和理解而导致歧义。

3.句法歧义句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又称为结构歧义,当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时,就会导致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这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歧义现象。

下面讨论的是英语句子结构层面上的歧义。

3.1状语还是定语同一短语,在句子中因其归属(attachment) 不清而触发歧义,如:1)S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 paper.a. 在纸上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b. 她回答了纸上所有的问题。

句1 为歧义句,介词短语on the paper 归属不清。

若将它视为句子层面的成分,它是句子的地点状语,此句预设“所有的问题在纸上”。

若视它为短语层面的成分,他归属名词questions ,是名词的后置修饰语,作定语,补充说明名词的临时特征,纸上的问题,“预设纸上有问题”。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2.语义结构歧义


(1)动词的施受、工具、结果等关系不同 关心的是他的妈妈 包饺子 盖被子 (2)领属与非领属关系 他的笑话讲都讲不完 鲁迅的书
三、哪些理论可以分析





1.层次理论 2.变换理论 3.特征理论 4.配价理论 5.空语类理论 6.移位理论 7.指向理论 8.认知理论


每个人都给钱 头发剪短了一点儿 学习文件 学习雷锋的故事 对售货员的意见 演好戏 鸡不吃了 他谁都不认识 反对的是张主任 (1)他连我也不认识。 (2)我讲不好。 (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 (4)还是去一次好。

4.兼类词(词汇、语法) 大门没有锁(名/动)
大门是处所——大门上没有锁(存现句) 大门是受事——没有锁大门(受事作主语的谓 语句)
(二)组合造成的歧义


1.语法结构歧义 (1)层次相同,语法关系不同 出租汽车 早上吃的面包 你们领导 (2)层次结构不同 准备了一年的粮食(V+N1+的+N2) 你们三个一组

小李走了一个多小时了,小王也走了一个多小 时了。 (只能作相同理解或为“行走”,或者“离开”, 而不能一个理解为“行走”而另一个理解为 “离开”)

(四)歧义难度


明显的,则歧义难度低;不明显的,则歧义难 度高。或多义解释的频率高低相关。 50% 50% __________ 语义 ___________ 咬死了猎人的狗 饺子包好了
(三)歧义与语义概括性



1.语义概括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 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 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言语交际中,概括语义的具有所指对象可以不 同,但这些不同对象都必然能归纳到这个概括 的语义中。 “鞋”是概括性,“走”除了概括突出有多个 意义。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9_第九节歧义现象分析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看中的是王娟。 (王娟——施事/受事)
他的笑话说不完。 (他——施事/受事)
喜欢干净的人
(人——施事/受事)
12
语义组合歧义 ②语义指向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指向——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 在语义上的联系。
他 在树上 摘 花。
我们班 就 去了 二十几个人。
甲组“数量”只能修饰“名1”,乙组“数量”只能修饰
20
(五)动+了+数量 + 的 + 名
a.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述宾
a.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述宾


定中


定中
b.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课
定中 述补
定中
b. 买了一个月的粮食
定中 述补
定中
甲: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死了三天的狗(定中关系)
乙: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24
(九)关于/对+ 名1+ 的+名2
关于 改革 方案
介宾 定中
关于 改革 方案
定中 介宾
关于鲁迅的杂文 对小陈的意见(有歧义) 甲:关于道德的杂文 对商品的意见(定中关系) 乙:关于鲁迅的原名 对小陈的父亲(介宾关系)
歧义形成的条件: 1.“关于/对”可以跟“名词1”构成介宾关系。 2. “关于/对”可以跟“名词1+的+名2”构成介宾关系。
述宾 定中
甲:增大音量 查清问题(a述[述补]宾关系) 乙:穿大棉袄 买新教材(b述宾[定中]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1. “形”能补充说明“动”的结果。 2. “形”能修饰“名” 。
甲组只符合1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绪论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

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

”,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

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

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

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

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

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

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

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一、“名词(表处所)+动词+着+名词语”格式先来举两个例子:a.戏台上摆着鲜花。

b.戏台上演着京戏。

这两个句子格式相同,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句式。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6)停顿歧义:
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 51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 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4
语言 应 用 研 究
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
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 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
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 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
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 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
查,现介绍如下:
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 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
85);(语义关系歧义)
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歧义分析

歧义分析

第六章
歧义分析
① 翻译准确 主谓关系:翻译很准确,表达也清晰 中补关系:翻译得准确,表达得清楚 ② 叙述清楚 主谓关系:叙述很清楚 中补关系:叙述得清楚 其他还如“认识透彻”、“钻研深入”等等。 3.联合/定中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 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学生家长座谈会 联合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 定中关系:学生的家长的座谈会 4.定中/同位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定 中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造成多义。如:
二.歧义的种类
(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 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① 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
第六章
歧义分析
② 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
二.歧义的种类
(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 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如: ① 看见的人有哪些? (动作+施事/动作+受事) ② 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 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
第六章
歧义分析
歧义条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动宾关 系,同 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定中关系。 如 咬死猎人的狗 →咬死(猎人的狗) (动+宾:猎人的狗死了) →(咬死猎人)的狗 (定+中:狗咬死了猎人)
第六章
歧义分析
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和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中补 关系,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动宾关系,而中间的动 词或形容词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定中关系。 如: 拉长的绳子 →拉(长的绳子)(动+宾:拉动长绳子) →(拉长)的绳子 (定+中:拉长了的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产生不同层次的偏正关系的歧义的条 件是数量成分既能修饰名1又能修饰名 2且名1可以修饰名2
• (五)动+了+数量+的+名 • 准备了一个星期的水
• 产生述宾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是 “数量”中的“量”为时量且数量能 限制“名”。
• • • • •
(六)动+形+名 做好菜 喝好酒 打死老虎 第二层次产生述补关系或述宾关系歧义的 条件是“形”既可作前面动词的补语也可 作后面名词的定语。
• (二)名1+名2 • 产生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名1 和名2并列,两者属于同类事物且名1 可以修饰名2 。 • 军队学校
• (三)动+名1+的+名2 • 咬死猎人的狗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动词与名1 或名2 都可构成述宾关系 且“动+名1”可以修饰名2。
• (四)数量+名1+名2 • 一个学生的建议
• (二)语义组合歧义 • 1.语义角色不同 • 鸡不吃了 • 连老张都不认识 • 2.语义指向不同 • 老马就讲了一个小时。 •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二、歧义格式
• 歧义结构的词类序列称为歧义格式。 • (一)动+名 • 进口设备
• 产生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的条件是: • 动词是及物动词,且能够修饰名词。
• • • •
(九)关于/对+名1+的+名 2 关于鲁迅的杂文 对报纸的批评 产生介宾关系或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关于/对”可以与名1构成介宾关 系,也可以与“名1+的+名 2”构成介 宾关系。
• (十)名1+在·名2·上+动+名3 • 他在火车上写字 • 产生“在·名2·上”语义指向歧义的 条件是名1是“动”的施事,名3 是 “动”的受事,名2 是处所词, “在·名2·上”可以是名1存在的处 所,也可以是名3存在的位置。
• (十一)名+不/没/没有+动 • 鸡不吃了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是“名”是 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且“名”既可以 作“动”的受事又可以作“名”的施 事。
• (十二)连+名/代+也/都+不/没有+动 • 连熊猫都吃了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与格式十一 相同。 • (十三)动+的+是+名 • 反对的是他 • 产生语义关系歧义的条件与格式十一 相同。
• (七)名1+和+名2+的+名3 •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 产生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名1能与名2并列且名1能与“名2+ 的+名3”并列。 • 名1、名2与名3为类义词。
• • • •
(八)形/名1+名2+名3 非洲语言研究 新教工宿舍 产生不同层次的偏正关系歧义的条件 是“形/名1”可以修饰“名2+名3”且名 2可以修饰名3。
• • • •
3.变换句式 山上架着炮。 (三)利用语境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上下文、现场的交 际环境和情理知识)也会将歧义结构中一 部分含义排除出去。 • 七十六岁的康有为的女儿康向宪正忙着参 加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歧义也称 为“同形”。 • “歧义”着眼于内容,“同形”着眼 于形式。歧义以同形为前提。
一、歧义类型
• 按照歧义现象存在的方式,可分为口 头歧义和书面歧义。 • 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 • 她有点jiāoqì(娇气/骄气)。 • 我喜欢qiūyè(秋夜/《秋夜》)。
• 2.词和短语同形 • 他要炒菜。 • 3.结构关系不同 • 进口彩电 翻译小说 • 学校医院 文学语言 • 我们学校 • 想起来
• 生活困难 党员领导 • 寄去了 • 4.结构层次不同 • 新/职工宿舍 • 新职工/宿舍
语音标准
• 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都不同 • 没有穿破的衣服 • 撞倒小王和小李的自行车
• 书面歧义可分为词汇歧义与组合歧义。 词汇歧义主要是由多义词造成的。 • 他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 • 走1:行走。句义:动作持续了两个小 时。 • 走2:离开。句义:动作行为结束后所 经历了两个小时。
• 你吃饭吗? • 小店关门了。
• 语法学界更关注组合歧义。组合歧义 包括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 • (一)语法组合歧义 • 1.词类不同 • 他原来是个教师。 • 饭不热了。 • 他跟我去过北京。
三、歧义的消除
• • • • • • • (一)利用语音 1.轻声 我想起来了。 2.重音 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 美国会通过对华贸易法案。
•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 1.改换关键词语
• 厂领导接受了一个工人的建议。 • 厂领导接受了一个(位/条)工人的建议。
• 2.改变词序
•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 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