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名词解释(一)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常见的时政名词解释

常见的时政名词解释

常见的时政新词热词解释1、三去一降一补答: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双随机、一公开答: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3、三权分置答: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4、河长制答:指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

5、数字经济答:指一个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

6、数字家庭答: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各种家电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实现家用电器之间的“互联互通”,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从而极大提高人类居住的舒适性和娱乐性。

7、海绵城市答:指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标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从而实现恢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城市建设目标。

8、深港通答:指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9、地条钢答: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

”10、僵尸企业答: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11、证照分离答:指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需要从事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12、同线同标同质答:指同一生产线、按相同的标准生产,使内外销产品达到同样的质量水准。

13、四大板块答:指要大力建设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14、单一窗口答:指参与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各方,通过单一的平台提交标准化的信息和单证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的要求。

2024考研时政名词解释

2024考研时政名词解释

2024考研时政名词解释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
试报名人数为438万。

考生们默默耕耘,从黎明到黄昏,从春光明媚到凛冬将至,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着辛勤的努力。

在考试科目方面,12月23日上午8:30-11:30进行的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
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科目方面,不少考生反映难度不大。

英语考试方面,有考生表示英语整体感觉难度适中,内容更加注重人文素养,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在考试服务方面,部分考点还优化了考务服务,让考生们大呼“暖到了”。

如需更多关于2024年考研的信息,可以查阅中国教育在线、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发布的考研专题内容。

2023时事政治名词解释

2023时事政治名词解释

2023时事政治名词解释
《2023时事政治名词解释》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的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和提升。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推进产业升级等手段,优化和
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种改革模式。

3. 精准扶贫:是指政府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等理念的集中体现,包
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

5. 一带一路倡议:是指中国提出的推动国际合作的倡议,旨在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以上是一些2023年时事政治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等重要方面,对于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时政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时政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时政名词解释大全汇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时政名词解释,供您参考:
1. 政府,指国家的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制定政策和执行法律。

2. 国家,指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拥有领土、政府和主权。

3. 政权,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组织或个人。

4. 政治制度,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

5. 选举,指通过投票选举产生领导人或代表的过程。

6. 政党,指代表特定利益群体的组织,参与政治竞争和决策。

7. 国会,指国家的立法机关,由代表民众的议员组成。

8. 总统,指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通常由选举产生。

9. 内阁,指政府的高级官员组成的集体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10. 司法,指国家的司法机关,负责审判和解决法律纠纷。

11. 法律,指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则和准则。

12. 宪法,指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力分配。

13. 政策,指政府为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针。

14. 外交,指国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括外交关系、外交政策等。

15. 国际关系,指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时政名词解释,涵盖了政府、国家、政治制
度、选举、政党、国会、总统、内阁、司法、法律、宪法、政策、外交和国际关系等方面。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时事政治的意思

时事政治的意思

时事政治的意思
时事政治是指当前时期的政治状况和政治事件。

它涵盖了各种与政治相关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如选举、政府政策、国际关系等。

时事政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政治事件对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影响。

时事政治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前政治状况和政治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通过关注时事政治,人们可以了解政府的政策、决策和行为,以及政治事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时事政治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加深对政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时事政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生活,以及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国际关系。

高中政治2024届高考时政热词哈尔滨冰雪热讲解与练习

高中政治2024届高考时政热词哈尔滨冰雪热讲解与练习

高考政治时政热词“哈尔滨冰雪热”讲解练习【名词解释】哈尔滨之“热”,“热”在冬季,“热”在冰雪。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他还强调,让北国边塞风光、冰雪资源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一个“全产业链”,一个“为乡亲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极具针对性地指明了黑龙江发展冰雪经济的正确方向。

【政治术语积累】①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②冰雪旅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③冰雪旅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④冰雪旅行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机会。

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和雕刻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享有盛名,这不仅推动了冰雪艺术的发展,还为哈尔滨打造了独特的文化品牌。

【考查角度】一、经济与社会1.哈尔滨冰雪热的原因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优化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使南方众多游客来到哈尔滨感受冰雪的魅力。

②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哈尔滨旅游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体验,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③当地政府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打击哄抬物价行为,稳定物价。

加强市场监管,对不合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为旅游业发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哈尔滨旅游业发展活力。

④我国不断完善内需体系,激发消费者旅游热情。

2.哈尔滨如何把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如何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①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地方发展战略。

政府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积极履行经济职能,制定冰雪经济发展规划及多项措施,加快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对不合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管,为旅游业发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促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

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

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

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

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

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科举制:为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用考试来选官员,有秀才、明经和进士科。

到唐后进一步完善,有增设武举等科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政名词解释(一)
两会: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人大: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

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十二五计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1962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二五”计划,也称为大跃进。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

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0年l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

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醉驾:醉驾是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每百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20毫克就算酒后驾驶,大于80毫克即为醉酒驾驶交通违章行为之一,简称醉驾。

2011年02月26,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飙车、醉驾列入犯罪行为。

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2011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审议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草案。

草案明显加大了对醉驾的处罚力度,醉酒驾驶机动车辆拟将一律吊销驾照,并在5年之内不得重新取得。

饮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
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1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
改善民生: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

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

从责任角度看,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标准。

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点。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