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法家思想、古代纪年法、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古代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天朝田亩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德国代议制度、两次工业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光荣革命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题文】1.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知识点】O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思想【答案解析】D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流派的思想核心内容准确理解。
【题文】2.对公元前594年表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四世纪初期B.公元前五世纪末期C.公元前六世纪初期D.公元前六世纪末期【知识点】古代纪年法【答案解析】C 解析:公元前1世纪指的就是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这100年的时间,同理,公元前6世纪就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1年。
公元前594年应该是公元前6世纪初。
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纪年法的准确理解。
【题文】3.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专制皇权披上神权外衣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靠军功选拔人才【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封建”阶段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 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含答案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2、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3、《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 D4、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D.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棉布5、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A.制瓷B.冶金C.纺纱D.织锦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24.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典中经常出现“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的语句。
在地方官看来“无讼”是其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外儒内法的结果B.儒学执政理念的追求C.封建法制的完备D.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25.按照《唐六典》和《册府元龟》记载唐朝对内迁胡人按内附时间长短分为“熟户”和“新降”。
“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材料意在强调A.唐朝政府中央集权的要求B.唐朝已有了成熟的民族政策C.唐朝胡族人须依法生活D.唐朝对胡族人采用分化政策26.北宋官员任用制度上有官、职、差遣的区别。
“官”是一种虚衔,用于表示官位俸禄的高低;“职”是文官荣誉头衔。
“差遣”是官员实际拥有的权力。
北宋实行官与职分、名与实异制度的出发点是A.明确官职高低B.扩大统治基础C.防止官员擅权D.提高行政效率27.北宋初,太祖曾诏“所在不得鸢留行旅”,“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这客观上A.鼓励了商贸繁荣B.强化了税收监管C.提高了商人地位D.促进了商业流通28.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爵位制度的革新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D.洋务派地位下降29.在谈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时,晚清政治家郭嵩涛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李鸿章也认为:“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这表明 A.中国无力抵抗西方列强侵略B.缺乏团结统一的力量导致战争失利C.民众的抗清斗争导致中国战争失败D.北洋军事力量弱小导致中国战败30.下图是1935年5月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B.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C.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 D.红军在长征的途中重视民族团结31.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用于封面。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含解析by祝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含解析by祝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KS5U解析】考点: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强调了耕作时间和季节的重要性;“用粪犹用药也”强调的是施肥的重要性。
这样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高产。
ABD都只是看到一个方面,未看到其实质。
故此题应选C项。
2.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答案】B【KS5U解析】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A项不符合史实;C项太绝对;D项与材料无关。
3.《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 D【答案】D【KS5U解析】考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
A 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历史试题2014.3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材料说明先秦时期A.按时段分类交易B.已经出现了夜市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D.市场初显专业化2.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3.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
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
”对庸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4.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②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③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④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5.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由此可见顾炎武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D.认识剑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6.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指出:“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起组织新政府的任务: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的计划,经慎重考虑之后,早就制订出来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客观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统治者据此采用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3.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A. 资金短缺B. 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 原料不足4.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
这说明了A.纺织业地位已经相当重要B.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C.纺织业收益超过其他行业D.纺织业成为独立经济部门5.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或纱,清晨入市,易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且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A.浙江农村出现商品经济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C.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D.商人介入手工业生产6. 假如你是17世纪时,荷属东印度公司雇用的著名的印刷业家族的一员,为该公司绘制航海地图。
受雇后,你必须在阿姆斯特丹市长的面前起誓,答应要保守秘密,不让航海图上的信息外流。
荷属东印度公司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A.战争因素B.商业因素C.文化因素D.外交因素7.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方的原料。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这里的“政治变革”指的是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民主禅让到王位世袭C.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 D.从列国纷争到中央集权2.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以上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3.钱穆认为:“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
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C.瓦解了宗法观念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4.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和巩固国家统一5. 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
”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A.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B.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C.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D.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6.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含答案1.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1972年提出“哥伦布大交换”这个观念。
它是指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式大交流。
它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A.开始各文明之间交流
B.引发了地理大发现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各种文明交流增多
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4.16世纪时有一欧洲国家的国王说:“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
”这一国家后来还兼并了葡萄牙,被后世称为“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B.西班牙
C.法国 D.荷兰
5. 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6.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思将这一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下图所示资本原始积累特点最典型的国家是( )
A.荷兰 B.英国
C.俄国 D.美国
7.曾经有人向拿破仑推销一项新技术发明,以便渡海作战,攻入英伦三岛,扫除称霸欧洲的最大障碍,但未被拿破仑采纳。
这一新技术发明应当是( )
A.蒸汽轮船B.电报
C.望远镜D.飞机
8.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
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9.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B.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艰难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10.观察《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①德国由分裂走向了统一②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加快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④国家制定经济指导性计划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和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 )
①垄断组织的出现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2.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
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
A.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C.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班牙一开始就对美洲殖民地实行杀鸡取卵的短视政策。
它不像后来的英国,不知道怎样对美洲殖民地实行那种有系统的榨取,也不知道怎样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而是一味贪婪地搜刮美洲的金银财富。
当然,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另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向殖民地提供工业品的水平。
材料二商人一旦富有,所渴望的是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借以分享贵族的特权,对投资工业则望而却步。
美洲金银的大量涌入,对工业发展也起了消极作用甚至破坏作用:金银数量的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工资上涨,工业成本随之上升,产品因而无力在国际市场上
竞争。
这样对美洲金银的榨取,与国内工业的落后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精力充沛的西班牙人都奔向美洲去做发财梦,相应的忽视了发展国内工业。
材料三西班牙国内工业落后,再加上它的航运落后……结果在对美洲贸易中,荷兰、英国商人排挤了西班牙……其原因主要在于:西班牙对于美洲……的榨取,使得西班牙的半封建的、以土地为基础的贵族经济和社会的重新改组成为不必要的了。
——均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班牙对美洲的主要掠夺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掠夺对欧洲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美洲贸易中,荷、英排挤了西班牙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英国是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但英国的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巨大的人文灾难。
随着财富的积累,英国的穷人不是减少了,反而增加了,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不到家庭总数1/200的上层收入者其收入总额超过了国民总收入的1/4。
根据教会慈善机构报道,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2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
当时的英国工厂,大量使用童工,除工作时间长、工资少之外,劳动安全毫无保障,机器一旦出事故,受害童工就被赶出工厂,再也没有人过问。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二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
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
1920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
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材料三英国的经历给我们留下这样的思考:工业化的目的是什么?现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这种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什么意义?如果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的只是为少数人造福而伤害多数人,这样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是不发生更好?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人文危机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文危机,英国政府扮演了什么
角色并采取了哪些举措?
(3)结合上述材料,你怎样理解工业革命与人文危机之间的冲突?
答案:
1. C
2. A
3. A
4. B
5. C
6. B
7. A
8. B
9. D
10. C
11. D
12. B
13. (1)方式:直接抢劫掠夺殖民地财富。
原因:美洲金银矿产丰富,西班牙经济发展落后,不足以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品。
(2)殖民掠夺的金银大量涌入欧洲,造成通货膨胀;西、葡没有把掠夺的财富转化为资本,而主要用于消费,因此西、葡两国逐渐衰落。
而荷、英、法等国将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3)荷、英工商业发达,又将掠夺的财富转化为资本用于国内生产,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西班牙却将财富用于消费。
14. (1)贫富分化;工人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危险恶劣;生活艰难、童工受虐。
(2)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举措:在工人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英国政府制定了关于教育、劳动、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社会立法从《工厂法》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奖勤惩懒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劳动权利,改善了生活条件。
(3)上述材料折射了工业革命时期物质文明与人文主义的强烈冲撞,这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必然经历的痛苦阶段。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社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弥补工业革命的过失,虽然时间长、代价大,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文主义灾难。
钱乘旦的思考具有普世的人文关怀,受人尊敬;但是工业化与人文主义不是截然对立,我们要思考的是怎样化解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人文灾难,而非是否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