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

合集下载

井下掘进工作面过断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井下掘进工作面过断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井下掘进工作面过断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断层不仅制约着煤矿掘进的进度,而且是安全管理的难点,文章针对断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断层的措施和注意点。

标签:掘进;断层;影响因素;措施地质断层是影响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为此有必要对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希望能找到解决掘进过程中过断层的难题,可有有效指导生产。

1 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煤矿生产实践表明,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断层落差、煤层厚度、断层倾角、断层走向、断层个数。

在此,我们选择了下面五个变量作为断层对掘进的影响因素。

1.1 断层破坏系数断层破坏系数是断层落差h与煤层厚度m的比值,即μ=h/m。

μ越大,说明断层落差越大、煤厚越小,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在同一掘进工作面,煤厚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因此,断层落差起决定作用。

我们将μ作为影响因素。

1.2 断层线密度断层线密度是断层个数n与巷道长度d的比值,即ρ=(n/d)×100。

显然,ρ越大,说明断层的个数越多,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我们将ρ作为影响因素。

1.3 断层倾角β的sinβ一般认为,断层倾角越小,断层的破碎带越宽,冒顶的危险程度也越大,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我们将sinβ作为影响因素。

1.4 断层走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θ的sinθ断层走向与掘进方向的夹角越小,影响掘进的距离越长,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我们将sinθ作为影响因素。

1.5 断层的不可见度设计掘进工作面不可能完全避开所有断层,因此,掘进巷道必然通过探测断层和推测断层,我们称之为可预见断层。

在掘进施工以后,往往揭露新的断层,我们称之为不可预见断层。

断层的不可见度是不可预见断层个数n1与可预见断层个数n2的比值,即ω=n1/n2。

显然,断层的不可见度越大,地质预报的准确程度越低,掘进越困难,全岩掘进进尺可能越多。

ω与线性密度ρ有关,我们将ω作为影响因素的参考因素,不作为断层对掘进影响的评价因素。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论文提要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

第二节 断层解释
此外,由于断面两侧岩石的波阻抗差异较大,故断 层面通常是良好的反射界面,当地震波入射到断面上 时,一部分能量将被反射回去,使断层面以下的界面 反射能量大大削弱。正是断层面对能量的这种屏蔽作 用,常常导致断层面下方出现空白区。
断层面的能量屏蔽作用主要与断层面两侧波阻抗差 有关,波阻抗差越大,能量屏蔽作用越大。
1、正断层-沿倾斜断面上盘向下滑动,下盘向上滑动 的断层称为正断层(见下图)。正断层主要是在盆地伸 展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正断层在剖面上有多种组合类 型,如相向而掉的地堑,相反而掉的地垒,同向而掉的 断阶,相交型的“y” 字断层等。正断层的平面组合类 型有:“多” 字型斜列组合、帚状组合、沿主断裂形 成的羽状组合等。
第二节 断层解释
(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 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 ,当测线与断层面 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视倾角的大小可 以从地震剖面上直接量取,再利用视倾角、真倾角 和测线方位角α之间的关系,即 sin sin 来估计 断层的真倾角。 cos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E-mail:wangyg@
课程内容
• • • • • •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 第一节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
背冲式逆断层
双冲式逆断层
第二节 断层解释
铲式逆冲断层(listric thrust),即断层面在剖面上 呈上陡下缓的产状,向深部逐渐变为近水平的拆离或 滑脱逆冲断层。 3、走滑断层-这是指两盘断块体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 要运动特征的断层,走滑断层位移过程中也会进一步 引起两盘断块或走滑断层上覆地层的变形。通常把与 这些变形和位移矢量近水平的剪切作用有关的构造变 形统称为走滑构造。

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

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

保障工程安全
通过改进和完善安全技术措施, 有效降低过断层施工的风险,保 障工程安全顺利实施。
促进可持续发展
过断层安全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 实现地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 撑。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环境控制
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作业环境,如设置警戒区域、控制人员和车辆 流动等,以降低环境对作业安全的影响。
环境监测
在作业过程中持续监测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环境安全 隐患。
04
案例分析
成功过断层案例
案例一
某石油公司在开采过程中遇到了断层,通过采取合理的安全 技术措施,如加强地质勘测、优化钻井设计、使用高强度钻 井液等,成功地穿越了断层,保证了开采作业的安全和效率 。
过断层安全技术措施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断层基本知识 • 过断层技术措施 • 安全保障措施 • 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
01
断层基本知识
断层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断层是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 情况,可以将断层分类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02
过断层技术措施
预测与识别断层
01
02
03
收集地质资料
通过收集地质资料,了解 工作区域的地质构造和断 层分布情况。
地震波探测
利用地震波探测技术,对 地下进行探测,确定断层 的深度、宽度和走向。
钻孔探测
通过钻孔探测,直接获取 地下岩层的分布和断层的 具体位置。
制定过断层方案
确定过断层方式
根据断层的性质和施工条 件,选择合适的过断层方 式,如绕过、穿过或跨越 断层。

断层的名词解释

断层的名词解释

断层的名词解释断层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地壳内部的岩石层次发生断裂,并相对移动的现象。

断层广泛存在于地球的各个大陆和海洋地壳中,是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断层的形成原因、分类方法以及地震与断层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断层进行解释。

首先,探究断层的形成原因。

断层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板块运动指的是地壳上的岩石板块在地球内部的热对流作用下,以相对缓慢的速度进行移动。

而地震活动则是释放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地壳产生短暂而剧烈的震动。

当板块在运动过程中遭遇阻力,岩石层次无法承受板块运动的巨大压力时,就会发生断裂现象,形成断层。

其次,断层可以根据运动方式和断裂方向进行分类。

根据断层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断层分为逆断层、走滑断层和正断层。

逆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抬升,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上升;走滑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断裂面的方向相对滑动,没有明显的上下盘位移;正断层是指岩石层次沿着断层面的方向相对下沉,即断层上盘相对下盘下沉。

根据断层的断裂方向,可以将断层分为水平断层、斜断层和倾斜断层。

此外,地震与断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是指地壳中岩石层次断裂的表现之一,通常伴随着震源释放的能量所引起的振动。

当地壳板块在断层上堆积了巨大的能量时,这种能量积聚是地震的直接诱因。

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断层无法继续承受压力,从而发生瞬间的断裂释放,形成地震波。

因此,断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

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往往与断层的构造特征、运动方式和能量积聚有关。

总结起来,断层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

它在地质演化和地震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断层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地震与断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断层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并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断层进行简要解释。

如何识别断层---精品模板

如何识别断层---精品模板

如何识别及描述断层断层:断层与节理同属断裂构造,而断层往往是节理的进一步发育所致。

或者说,当节理发生位移,两壁有所错动时,即称为断层. 断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野外地质填图时遇到断层,应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确定断层的几何要素,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1、断层面。

所谓断层面,就是两部分岩块沿着滑动方向所产生的破裂面。

断层面的空间位置也像地层的层面一样,是由其走向和倾向而确定的.但断层面并非一个平整的面,往往是一个曲面,特别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产状可以有较大的变化。

此外,断层面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几个平行地排列着,构成所谓断层带,又由于断层带上两壁岩层的位移错动,使岩石发生破碎,因此又称为断层破碎带。

其宽度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情况下,断层的规模愈大,断层带的宽度也愈大。

2、断盘。

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为断盘。

由于断层面两壁发生相对移动,所以断盘就有上升盘和下降盘之分。

在野外识别时,按其位于断层面之上者称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下者称下盘。

当断层面垂直时,就无上盘或下盘之分.3、断层线。

断层面与地面相交之线,称断层线.4、位移。

这是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泛称.在野外观察断层时,位移的方向是必须当场解决的问题之一。

特别遇到开矿时,一旦遇到矿脉(或矿层)中断, 往往是断层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

追查的办法是运用两侧岩层的层序关系来判断或抚摸断层面上的擦痕等来确定.在野外地质填图时,如何注意断层?怎样研究断层?观察什么内容?此类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现分述如下:先讨论断层的标志及两盘相对位移问题。

(1)构造(线)不连续.各种地质体,诸如地层、矿层、矿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等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分布方向。

一旦断层发生,它们就会突然中断、错开, 即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判断断层现象的直接标志。

(2)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这是很重要的断层证据。

虽然褶皱构造也有地层的重复现象,但它是对称性的重复;而断层的地层重复却是单向性的。

断层名词解释

断层名词解释

断层名词解释
(一)断层的拼音:[ duàn céng ]
(二)基本解释
(名)①地层受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和相对错动。

错开的面叫断层面,断层面和地面的相交线叫断层线:~带|~地震。

②比喻中断的部分:人类文明史上出现了~。

(三)详细解释
1.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垂直、水平或倾斜方向的相对位移。

2.谓前后两个层次不相衔接,联系中断。

《文汇报》1990.1.3:“书刊印数严重下跌……一些学术理论图书被迫撤销计划。

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即使不出现‘文化断层’,也会留下浓重的阴影。

”。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断层分析六步法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

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

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比照这是分析断层的根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我矿10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

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

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

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

见图一。

图一曳曲第三步:擦痕〔阶步〕判断擦痕又称“丁〞字痕,是擦沟和擦纹的总称。

它是由于断层在形成过程中岩粒摩擦断层面形成的痕迹,一般与断层两盘运动方向平行,“丁〞字痕丁头指向为对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擦痕的延展方向表示断层的滑动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层解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当剖面的同一部位由浅至深连续解释同倾向、落差相近的断层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资料采集、室内处理等问题造成的假象。

这种假象可能与大小偏移距突变、低速带突变、速度分析不合理引起的动静校正不足或过量有关。

2、在陆相地层中,常出现反射波能量减弱、增强或强弱相位互相转换的现象,这一般指示了岩性变化,而不是断层。

3.侵蚀面反射局部出现同相轴上下跳动,可能与存在风化陡坎有关。

4.砂岩体、膏盐岩体多为透镜状上下错落叠置,在时间顺序上有先后,尽管在剖面上存在同相轴强弱转换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5.盆地内雷口坡组中下部至嘉陵江组中上部、志留系、寒武系中下部是构造应力消减、断层消失的柔性地层,在褶皱过程中易柔流而导致次生增厚,不应刻意在其中解释断层。

6.避免解释出反射时差不恢复的现今断层。

7.在简单向斜区,断层一般不发育,解释断层应慎重,不能将因其它反射波干扰、干涉所引起的同相轴错断和波形改变解释为断层。

8.解释顺地层倾向的断层应慎重,它一般与受多组不同方向应力场影响有关。

这类断层在川南地区相对较常见,在川西地区和川东部分高陡构造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9.在不同斜率的多组波相互干涉的剖面段,干涉区同相轴振幅、波形往往被改造,同相轴发生扭曲乃至错断,不应解释为断层。

10.在薄层干涉严重区,反射能量的强弱变换和反射同相轴时分时合现象不应视为断层。

11.合理解释因断层逆牵引所导致的构造形态。

断层的牵引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川东中高陡构造区和盆地周边,中—大型逆断层十分发育,因此,断层的逆牵引现象就很突出。

a.对主体构造而言,无论构造的对称性如何,无论断层发生在主体构造的哪个部
位,一般来说,主体构造都应表现为有明确轴线的完整拱曲,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由构造主体反射和断点附近绕射波组成的简单上拱弧状反射波场。

在过去的构造解释中,往往解释出所谓“半边构造”,应该说这种构造的存在是一种特例。

一般来说,地层受挤压力褶皱变形,当变形到极限程度,断层沿薄弱部位发生。

在挤压力的持续作用下,断层断距增大,断层上盘近断点附近地层受断层面阻滞力而下弯,应形成具有明显构造轴的拱曲。

若断层发生在原拱曲轴部附近,地层下弯段短,剖面拱曲幅度低,其形态近似于“半边构造”;
若断层发生部位低,则表现为更明显的完整拱曲。

b.在大中型断层下盘,一般会产生不同形态的逆牵引正、负向构造,解释中应紧密结合构造模式和反射波场特征仔细分析,合理解释逆牵引构造形态。

12.注意断下盘凹界面回转波与断上盘倾斜界面反射之间的同相轴关系。

无断层时,回转波和倾斜界面反射首尾相切相接;
有断层时,回转波和倾斜界面反射首尾不相接,但在倾斜界面反射的自然延长线上与回转波相切;
断层落差越大,回转波和倾斜界面反射首尾点相距越远,倾斜界面反射同相轴自然延长线与回转波的相切点越远。

13.慎重解释孤立断点。

任何断层都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和走向,如果断层规模较小,测线密度较稀,在相邻测线相同部位无明显同性质的断点反映,可视为孤立断点;
但在测线较密时,应在相邻测线的相同构造部位找到该断层的痕迹。

如果断层的落差较大,成为孤立断点的可能性极小,也应在相邻测线的相同构造部位找到该断层的痕迹。

如果在一个局部区域的构造解释结果反映的孤立断点过多,实际上就反映出了解释水平问题。

14.对资料信噪比低的剖面段解释断层要慎重,应参考相邻剖面综合分析,同时,解释出的断层可靠度也应加以区别。

15.断层走向与剖面方向的交角不同,剖面上含断面的宽度不同,反映断层落差
的真实性不同:
直交时,剖面含断面窄,反映落差实际;
斜交时,剖面含断面宽,反映落差具有一定真实性;
平行时,剖面全含断面,不反映落差(因至少有一组反射是側面波)。

16.沿断层走向的剖面(一般为联络测线)连续穿过同一条断层不同部位时,一般来说,剖面受到严重的侧面波干扰、干涉,应按照侧面波解释方法来分解和解释.如果在这样的联络测线上解释出断面倾角较陡、落差较大的断层时,应考虑其合理性或断层的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