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合集下载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主要是指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时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有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为NYHA心功能分级,根据心衰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心衰:患者可能患有心脏类的疾病,但没有出现心衰的现象。

一级心衰的患者日常任何活动都不受限制,通常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临床表现。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过多干预,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

2.二级心衰:在此阶段的患者已经有心衰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轻微受限,但是重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

在重体力活动下,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喘。

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一般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同时还要避免激烈运动。

3.三级心衰:三级心衰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变差,日常活动已经明显受到受限,稍微受累就会呼吸不畅。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舒张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4.四级心衰:心衰达到四级,病人往往已经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安静休息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的症状。

建议患者可以使用呋塞米以及硝普钠来进行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尽快去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发作 , 起病 缓慢 , 自下 而 上 , 兼 乏力 气 短 , 胀 纳 呆 , 多 腹
腹部冷痛 , 便溏肢玲, 腰膝酸软等瘫, 属阴水 。如《 医学 入门、 水肿 论 阳》 “ 水 先肿 上 体 , 背 手 脯 手 三 阳 :阳 肩
经, 阴水先 肿 下 肢 , 腹髀 足 三 阴 经 ” 明 代 《 学 必 腰 医
加 重 , 劳 累 后 加 重 , 当 属 怔 仲 。 怔 忡 的 发 生 原 因 或 此
失濡养 、 渐致 肾气虚 衰 , 心衰水 肿病 中常 睥肾 阳虚 并 故
见。脾 肾 阳虚 水 湿 停 聚 , 溢 肌 肤 则 为 水 肿 , 泛 于 外 上 肺, 致肺 失肃 降 , 则发 为喘 证 , 水液 上 凌于 心 , 则发 为心
悸。
13 喘证 :心 衰 ” 喘证 , 息不 得卧 , . “ 之 喘 咳吐稀 白泡 沫
痰, 甚则粉红 色 泡 l 痰 , 外感 无关 , 内伤 喘证 。首 抹 与 为 先应 考虑 为脾 肾 阳虚 水 饮 上 泛 , 致肺 失 肃 降 而致 。故
喘 息咳吐 白色 泡 沫痰 , 多 , 常伴有心悸 , 量 并 喘甚 , 气 肺 不降, 血随 气逆 , 则见 粉 红 色 泡 沫痰 。 肾 为气 之 根 , 司 气 之摄纳 , 肾虚 日久 , 于摄纳 , 气不归 元 , 气逆 而 失 使 则 喘 , 则喘 甚 动 14 积 聚 : . 常见右肋 胁下 有积块 并伴唇 甲紫暗 。 积块
胁 下有 积块 ; 泛 于 肺 则 喘不 得 卧 , 吐 白色 泡 沫 痰 , 上 咳
外邪侵 袭 肺失 宣降 所 致 , 肿突 发 , 势 自上而 下 , 水 肿 多
兼外感 诸症 阴水 与脾 肾有关 , 肿势 自下而上 , 常反 复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进行查体观察,以便获得客观信息。

对心衰患者,要注意
观察皮肤、脉象、心率、心功能等情况,并获得特殊体征如胸部闭塞感、心悸、头晕等,以及肝大、肠绞痛、溢血等体征,以便作出诊断。

其次,进行四诊。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辩证断四诊来诊
断病机,如“视”、“听”、“嗅”三焦的咳嗽、气、血及肢体的温
凉及腹部的肿硬、肿满、胀痛、压痛等,以及脉象、舌象、肝火等查
体综合情况,以判断病机。

最后,进行病因心法的辩证断治。

通过辨认病机,用托病辩证、
病因心法和危害应对法三大辩证断治方法,以中药、草药、拔罐等治
疗心力衰竭,从而改善患者的诊断效果。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身体代谢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病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气虚型心衰:指由于脾虚、气虚、肺虚、肾虚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

2. 血瘀型心衰:指由于心脏搏动不足、血液循环淤滞、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导致血液不畅通,引起心脏氧供不足。

3. 湿热型心衰:指由于体内湿气、热毒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4. 阳虚型心衰:指由于肾阳虚弱、心肾不交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中医诊断心衰时,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患者出现气促、乏力、心悸、胸闷、咳嗽等症状。

2. 体征表现:患者出现心音减弱或不规则、心率不齐、心前区隆起、下肢水肿等体征。

3.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

4. 中医舌脉诊断:根据患者舌象和脉象变化,判断心衰的中医类型。

综上所述,中医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舌脉诊断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诊断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心衰,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紧张,像是身体给你发出的紧急警报。

想象一下,心脏这个小家伙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像是无时无刻不在赶着上班,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累垮了,变得没力气,心脏功能下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医内科学里,心衰的鉴别诊断,让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个清晰的认识,轻松点儿,别太严肃。

心衰的症状可不少,像是胸闷、气短,甚至是走两步就感觉要喘不过气来。

想想看,就像一条鱼在水里拼命挣扎,却总是浮不上水面。

这种感觉可真让人烦恼。

而中医上讲的“心虚”啊、“脾湿”啊,听起来就像是神秘的法术,其实道理很简单,心脏和脾胃可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心脏累了,脾胃也得跟着受罪。

若是你平时饮食不规律,或者压力大,心脏就会发出信号,告诉你该放慢脚步,别再逞强了。

咱们说说不同类型的心衰。

真是个五花八门的世界。

有的朋友可能是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足,这就叫做“收缩性心衰”,这时候心脏就像个老旧的水泵,供水量不足,结果身体各个地方都没水喝,特别难受。

再有的可能是“舒张性心衰”,心脏虽然能收缩,但放松的时候却很困难。

就好比一根松紧带,总是绷着,根本不能放松,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身体也因此叫苦连天。

心衰的症状还得结合其他问题来分析。

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肺部问题,比如说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呼吸困难。

你想啊,心脏再努力,氧气都不够,心脏也会力不从心。

而这时候如果去医院检查,医生可能就得通过听诊、拍片、做心电图等一系列“侦查”手段,才能揭开真相。

中医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常常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病因,真是个妙手回春的行家。

不能不提的是,心衰的治疗也有很多选择。

中医讲究的是个整体调理,像是用草药、针灸等方法来调和身体的阴阳。

感觉就像是给心脏泡个温泉,松松筋骨,舒缓一下。

加上饮食方面,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富含营养的东西,就像给心脏加油,帮助它恢复元气。

再来说说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里边的门道可多着呢。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的疾病。

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中医诊断标准。

本文将对心衰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医四诊1.望:观察患者的眼神、面色、口唇、舌苔等表现。

心衰患者常有气短、气急、皮肤苍白、唇廓发绀、舌暗苔厚等现象。

2.闻: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心律以及胸部杂音等,心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症状。

3.问:询问患者的心脏病情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其它不适等情况,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胸闷、心悸、打鼾、夜间喘息等症状会经常出现。

4.切: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病情,慢脉、虚脉、涩脉等都是心衰患者的常见脉象。

二、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也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

1. 证候:中医认为心衰是气阴两虚所致,因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脾虚等证候。

2. 寒凉消渴法:治疗心衰的重要方剂之一。

常用的药方有六味地黄丸、当归四逆汤等。

3. 健脾祛湿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湿气和脾气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苦参、冬瓜仁、山楂等。

4. 行气化痰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枳实、茯苓等。

三、中医针灸在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针灸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1. 刺血法:通过在患者身体的穴位进行刺血,来刺激心脏的运作,缓解心衰症状。

2. 电针灸法:通过电子束的刺激来活化心脏神经,提高患者心血管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3. 穴位按摩:针灸穴位按摩也有助于心衰治疗,特别是在穴位周围肌肉组织相对萎缩时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总之,中医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可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也能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加速康复。

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一、分类
心衰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心衰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心脏功能衰竭,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慢性心衰则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发展的,患者通常会有心脏病史。

二、诊断标准
1. 症状:心衰患者可能会出现气喘、胸闷、咳嗽、乏力、疲倦等症状,尤其在活动时加重。

2. 体征:心衰患者可能会有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心音低弱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心衰患者的BNP(脑钠肽)水平可能会升高。

4. 影像学检查: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可能会显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1.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脏疾病:例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需要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相
关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2.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3.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水肿:例如肝硬化、肾脏疾病等,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
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2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5g、甘草6g、大枣5枚。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桂枝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兼以利水,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甘草培补中气,大枣补气养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久病心肺两虚,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血行受阻,而出现喘憋、胸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俱为佐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血符逐瘀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
黄芪30g、黄精15g、玉竹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共为君药,玉竹、黄精以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柴胡以理气,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水消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患者年事已高,阴气自半,加之久病,气阴化源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而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舌红少苔,脉细俱为佐证。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降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减:红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9g、丹参30g、檀香6g、赤芍16g、益母草30g、炒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2g。

全方红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附子、桂枝温补心肾。

丹参、檀香、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大腹皮、车前子、泽泻、猪苓利水渗湿,砂仁行气和中。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阳亏虚,心血瘀阻”患者老年?性,久病心阳亏虚,不能温通血脉,导致心血瘀阻,心失所养,出现胸闷气喘,心悸,畏寒,尿
少浮肿等症状,舌脉俱为佐证。

4.心脾阳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下肢水肿明显,恶寒肢冷,乏力,腹胀,纳少,胁下痞块,唇绀,尿少,大便溏,舌淡胖或淡暗瘀斑,苔白滑,脉沉弱结代。

治法:温阳健脾、活血利水
方药: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等加减:红参6g、制附子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2g、桃仁12g、红花12g、丹参20g、当归12g、益母草30g、赤芍15g、车前子30g、泽泻15g、猪苓15g、炒葶苈子15g、砂仁15g、大腹皮15g、大枣12g、杏仁10g。

全方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附子、桂枝温补心肾、温阳行水,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当归、益母草活血养血、化瘀利水,泽泻、大腹皮、猪苓、车前子、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渗湿,砂仁化湿理气和中。

辩证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脾阳虚,血瘀水停”。

患者久病损伤心脾,心脾阳虚,则水液输布失常,停聚为水,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发为本病,而出现喘憋、胸闷、双下肢水肿等症,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俱为佐证。

5.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午后升火。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阳虚较甚,选右归丸合生脉散。

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鹿角片20g、附子10g、肉桂3g、红参10g、麦冬12g、五味子15g。

全方熟地填精益阴,山药补气养阴,山茱萸益肾阴,枸杞子滋补肝肾,菟丝子、鹿角片、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红参补气,麦冬养肺胃之阴,五味子敛阴。

阴虚较甚者,选左归丸合生脉散加减,生熟地各15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鹿角片20g、山药、猪茯苓各12g、泽泻12g生晒参10g麦冬12g五味子15g。

全方生地、熟地填精益阴、清热凉血,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菟丝子、鹿角片温肾阳以求阳生阴长,生晒参补气,麦冬养肺胃之阴,五味子敛阴,猪茯苓利水渗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肾精亏虚,阴阳两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患者年事已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髓;阳虚则见尿少肢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阴虚则见口干咽燥,午后升火,舌苔脉象俱为佐证。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
主症: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熟附子10g、白术15g、白芍12g、猪苓12g、茯苓15g、车前子30g、泽泻12g、葶苈子10g、炙
甘草10g、地龙15g、桃仁12g、煅牡蛎15g、煅龙骨15g。

全方附子温补心肾,白术、白芍、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健脾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桃仁、地龙活血化瘀通脉,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阳虚水泛”证。

患者久病体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又年高肾衰,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心阳不振,发为本病,舌脉俱为佐证。

2.阳虚喘脱
症状: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人参15g、炮附子10g、煅龙牡30g、干姜10g、桃仁12g、红花12g、紫石英12g、炙甘草10g.全方熟附子大辛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生津止渴,干姜辛热之品,归肺脾心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煅龙骨、煅牡蛎、紫石英固涩收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炙甘草调和诸药。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阳虚喘脱”,患者久病,阳气亏虚,无力固涩,出现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脉俱为佐证。

3.痰浊壅肺
症状: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
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治法:宣肺化痰,益饮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炙苏子12g、白芥子12g、莱菔子12g、款冬花12g、地龙15g、葶苈子15g、车前子30g、桃仁12g、杏仁10g、炙耙叶12g、制附子10g、白术12g、白芍12g、茯苓15g 全方炙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宣肺,款冬花、炙耙叶润肺化痰,附子温补肾阳,葶苈子泻肺平喘,白术、白芍、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水,地龙、桃仁活血化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痰浊壅肺”。

患者久病阳气亏虚,无力运化水液,水津不布,停聚为痰,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发为本病,出现咳喘痰多,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等症,舌脉俱为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