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RAS看医院管理创新及感染防控的模式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医院感染防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近年来,由于医疗条件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医院感染防控成为了医疗领域中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成为了医院感染防控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技术创新及其应用,以期提高医院感染防控的水平,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一、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传统的无菌操作需要医生和护士进行手动操作,存在着人为因素引入感染的风险。

新一代的无菌操作技术引入了自动化设备,例如无菌手术机器人,能够精确无误地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了人为的感染风险。

二、智能病房管理系统在传统的医院病房管理中,患者的照顾和医疗过程容易引发交叉感染,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智能病房管理系统的出现,通过引入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医院病房管理方式。

这些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降低病房内的细菌滋生的机会,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高效洗手消毒设备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是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洗手消毒方式存在操作不规范、时间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感染风险。

高效洗手消毒设备的出现,通过引入自动感应和智能化控制技术,实现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洗手消毒。

医务人员只需将手直接放入设备中,设备会自动进行洗手和消毒,大大降低了医务人员感染的概率。

四、远程医疗技术传统的医疗模式中,患者需要到医院就诊,增加了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接触机会,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远程医疗技术的出现,通过引入视频通信和远程医疗设备,实现了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远程咨询和治疗。

患者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设备和医生进行交流,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接触,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五、先进的医疗器械消毒技术医疗器械消毒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医疗器械消毒存在时间长、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彻底消除器械上的病原体。

先进的医疗器械消毒技术,例如高压蒸汽灭菌器、等离子体灭菌器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高效杀灭病原体,提高了医疗器械的消毒效果。

医院病区感染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医院病区感染管理的规范与创新

医院病区感染管理的规范与创新一直以来,医院病区感染管理都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病区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负担,而且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病区感染管理,切实加强感染防控工作。

在病区感染管理中,规范是基础,创新是动力。

规范是指遵循国家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感染管理法规、标准和指南,确保病区感染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创新则是指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感染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病区感染防控能力。

一、病区感染管理的规范1.组织架构与职责明确为加强病区感染管理,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病区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

感染管理科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确保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医院应明确病区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制度与流程完善医院应制定完善的病区感染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感染防控培训制度、手卫生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等。

医院还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报告和反馈机制,确保感染信息畅通。

3.环境与设施保障医院应确保病区环境整洁、卫生,通风良好。

同时,配备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和设备,确保医疗用品和患者用品的清洁、无菌。

医院还应加强对病区感染高风险区域的监控,如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

4.感染预防与控制医院应加强对病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的认识。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无菌操作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把控抗菌药物的使用。

医院还应关注患者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儿童等高风险人群的感染防控。

5.培训与教育二、病区感染管理的创新1.智能化感染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可运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病区感染管理水平。

例如,建立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感染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大数据分析,医院可及时发现感染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创新方法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创新方法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的创新方法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增加了医疗成本和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因此,创新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手卫生意识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手卫生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的手卫生意识。

此外,可以采用智能化手段,如安装手卫生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确保手卫生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医院感染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实现对医院感染风险的早期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精细化管理包括感染监测、感染暴发调查、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多个方面。

三、应用先进的消毒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先进的消毒技术不断涌现。

如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过氧化氢消毒等。

这些消毒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无残留等优点,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此外,可以研发出一些新型的消毒产品,如消毒机器人、消毒喷雾等,进一步提高消毒效果。

四、构建智能化的感染防控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感染防控系统,实现对医院感染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分析。

智能化感染防控系统可以对患者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为医护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

同时,系统还可以对感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医院环境卫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

此外,还应加强对医院垃圾、污水和废气的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

六、提升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度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新理念新发展

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新理念新发展

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新理念新发展在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中,主要采取的是传染病学原理,通过消毒、隔离、防护等手段来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而现在,随着医疗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也需要与时俱进。

首先,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需要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传统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主要是考虑从医务人员和设施设备的角度来防止感染的发生,而现在的理念是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关注患者在医院期间感染风险的可能性。

这就需要医院制定相应的感染管理与防控措施,通过监测患者感染的风险因素以及加强医疗过程中的监测与干预,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其次,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应该注重团队合作。

传统的感染管理与防控往往是由感染控制科或者医院感染管理科来负责,而现在需要全院各个科室、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协同合作的机制。

医务人员、护理人员、清洁人员等各个环节的人员应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切实落实每个人的责任。

再次,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带来了很多便利。

可以通过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等来监测和分析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来发现一些感染管理与防控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

此外,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需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

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不仅仅是医院内部的问题,也需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等组织进行合作。

通过健康宣教、培训、卫生巡查等方式,加强对社区的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感染的发生。

最后,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需要加强科学研究。

通过开展科学的研究,了解感染的发生机制、传播途径以及传播规律,为感染管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促进与其他医院、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感染管理与防控中的难题。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的新理念和新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患者的需求,加强团队合作,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以及加强科学研究。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方法近年来,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伤害,也给医疗机构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的安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改进与创新方法,包括提升职业素养、加强环境和设施管理、强化感染监测与控制、推广信息化管理等。

一、提升职业素养医院感染与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息息相关。

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其对感染管理制度的认识和遵守程度,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

首先,医务人员应加强感染预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了解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次,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做到医疗纪律的遵守和规范操作的实施。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加强沟通与协作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的机制,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加强环境和设施管理医院感染的传播与医疗环境和设施密切相关。

加强环境和设施管理是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关键一环。

首先,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防控委员会或感染管理团队,明确责任分工,推动感染管理的落实。

其次,要定期对医疗设施、器械等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对环境清洁的监督和管理,保持医疗区域的清洁整洁,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三、强化感染监测与控制感染监测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通过强化感染监测与控制,可以及时掌握感染的发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首先,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感染监测机制,定期对感染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报告和交流。

其次,医院要加强感染源的管控,采取有效的隔离和消毒措施,阻断感染的传播途径。

同时,医院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细菌的耐药性发生。

四、推广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感染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实现对感染的追踪和预警。

首先,医院应建立感染管理的信息系统,对感染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

其次,医院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推广,通过移动终端等方式,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工作。

医院S管理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医院S管理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医院S管理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医疗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感染控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医院的安全性和患者的健康,各大医院纷纷引入S管理体系来有效控制感染的传播。

本文将探讨医院S管理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医疗工作的影响。

一、S管理的基本原则S管理是一种高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规范化流程和标准化工作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S管理的基本原则适用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标准化操作。

感染控制工作首先需要明确和制定适用于各类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所有医务人员能够掌握和遵守这些标准操作。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感染风险。

其次,持续改进。

医院S管理强调不断地对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评估和改进。

感染控制工作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疾病和感染的防治措施。

最后,团队合作。

S管理强调整个团队的协作和沟通。

在感染控制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合作,分享信息,及时沟通,以便快速反应和采取控制措施。

二、1. 制定和执行感染控制方案医院S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医院制定和执行科学、规范的感染控制方案。

通过制定各项指标和标准操作流程,医院能够提前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在方案实施中,医院可以借助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进行不断地评估和完善,以确保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

2. 感染监测和数据分析S管理提倡数据驱动,医院可以利用S管理的方法对感染相关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收集和分析感染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等数据,医院能够及时发现感染的规律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医院可以不断优化感染控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感染风险。

3. 培训和教育医院S管理强调员工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感染控制也需要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医院可以通过建立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感染控制培训。

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创新技术

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创新技术

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创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医院感染防控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创新技术应运而生,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一、智能消毒机器人传统的人工消毒方式往往存在着消毒不全面、效率低下等问题。

智能消毒机器人的出现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这些机器人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和导航系统,能够自主规划消毒路径,确保对医院的各个角落进行全面、无死角的消毒。

它们可以使用紫外线、过氧化氢等多种消毒方式,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进行灵活选择。

智能消毒机器人还能够实时监测消毒效果,并将数据上传至医院的管理系统,方便医护人员对消毒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此外,它们可以在无人的环境下工作,避免了消毒人员因接触有害化学物质而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

二、空气净化与监测系统医院内的空气质量对于感染防控至关重要。

新型的空气净化与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空气中的微生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并自动启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

这些系统采用了高效的过滤技术,如 HEPA 过滤器,可以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和微小颗粒。

同时,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算法,系统能够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调整净化设备的运行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一些先进的空气净化与监测系统还具备空气消毒功能,如使用等离子体技术或紫外线技术对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杀灭,进一步降低了感染传播的风险。

三、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

借助物联网技术,医院可以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清洁和消毒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管理。

通过在医疗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医院能够获取设备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间等信息,从而合理安排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计划。

当设备需要进行清洁或消毒时,系统会自动发送提醒给相关工作人员,确保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清洁和消毒过程进行监控,记录操作的时间、人员、使用的消毒剂等信息,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可追溯的数据支持。

四、可穿戴式感染监测设备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较高的感染风险。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研究与创新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研究与创新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的研究与创新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概述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创新实践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未来展望 • 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 染。
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医院感染领域的专家 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院感染防控技术的 创新与发展。
培训与能力建设
开展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和能力建设活动,提 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Part
05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某大型医院的感染防控体系
总结词
全面、科学、有效
详细描述
该医院建立了完善的感染防控体系,包括严格的消毒制度、规范的手卫生措施、合理的病区布局和患 者管理流程。通过科学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源,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Part
03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创新实 践
创新管理理念
预防为主
将预防医院感染作为医院管理的 重要任务,采取一系列措施,如 加强手卫生、减少侵入性操作等 ,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全员参与
鼓励全体医务人员参与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多学科、 多部门的协作机制,共同维护患 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详细描述
某医院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感染事件,由于医院对感染防控措施的疏忽和管理不善,导致 多名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该事件暴露出医院在感染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
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反思。
数据挖掘与分析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医院感染相关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制 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速康复外科 ——多学科协作,优化围手术期管理
心理干预 ⑧
ERAS
• 快速康复 • 缩短住院日 • 降低医疗费用
加速康复是一个多学科协作过程 (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不仅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 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患者及 家属的积极参与
李宁.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635-637.
• 2006年,Wind等提出的快速康复结肠外科方案成为当前REAS的基本要点
• 全球的应用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 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4
1. Br J Anaesth 1997; 78:606-17. 2. 李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 18(7):635-637. 3. Varadhan KK, et al. Crit Care Clin 2010; 26(3):527-47. 4. 程黎阳.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 10-4
ERAS可减少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
普外科
时间(分钟) 住院时间(天)
并发症(%)
手术时间减少
缩短住院时间
300
P<0.01
标准治…10 快速康…
8.3
200
P<0.01
5 3.6
100 0
0
标准治疗 快速康复
治疗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60
P<0.01
40
20
0
标准治疗 快速康复 治疗
一项研究比较了20名开放式结肠切除术/标准治疗和20名腹腔镜下结肠切除术/加速康 复治疗的疗效。 加速康复外科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 治疗费用(4993美元 vs 11383美元 P<0.001)。
• 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 • 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 • 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
不良的应激反应, 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
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 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
•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 情绪
• 使患者理解与配合
• 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1.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6; 54(6):413-418. 2. Aarts MA, Okrainec A, Glicksman A, et al. 2012, 26(2):442-450.
从ERAS看医院管理与院感防 控的创新模式
中山大学 肿瘤防治中心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管理科
赵擎宇 MD
当前亟待改革的医疗现状
“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旧很突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产 品与服务质量等问题仍旧存在,医院作为医疗体系的核心,需要提升管理运营与 诊疗服务水平,医院创新势在必行。
占比 13.8% 6.4% 4.3% 44.7% 17% 12.8% 2.1% 1.1%
2006-2010芬兰外科手术后患者 死亡原因分析显示,围手术期 管理不当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
Hakala T, Vironen J, Karlsson S, et al. Fatal surgical or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a Finnish registry-based study[J]. W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014, 38(4): 759-764.
营养不良的 筛查和治疗
预防性 抗生素应用
禁食及口服 碳水化合物
预防性 抗血栓治疗
个体化的 血压和血糖
控制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6; 54(6):413-418.
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测因素1,2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
• 缩短住院天数, 加快病床周转率
• 节省医疗资源
ERAS 已逐步应用于多个外科领域
• ERAS最早在结直肠手术中实施并获得成功 • 在骨科、泌尿外科、妇科及心胸外科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肯定了ERAS的获益
结肠切除术
髋、膝关节置换术
肺癌切除术
前列腺切除术 卵巢癌减瘤术
1. 李宁.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635-637. 2. Basse L, et al.BMJ 2002;89:446-453. 3. Krenk L,et al.BJA 2012;108:607-1
专家组成员:(多学科专家按照拼音排序)
车国卫 董家鸿 窦科峰 黄宇光 姜洪池 康德智 梁廷波 刘连新 刘伦旭 楼文晖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胸外科 清华长庚医院普外科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
Das-Neves-Pereira JC ,et al.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 thoracic surgery 2009;36:383-92.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制定专家组
专家组顾问:赵玉沛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
专家组组长:李宁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现代外科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和多学科合作以 推进快速康复
加速康复外科(ERAS)(enhanced recovery aftersurgery)是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 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实现手术患者的快 速康复2 。
规范的围手术期气道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多位多学科专家组成员
2015年11月
第一次会议 重庆
1
中国ERAS多学科专家讨论会
2016年3月
2
第二次会议 北京
中国ERAS共识多学科专家定稿会
2016年6月
3 共识发布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由此产生
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6):413-418.
• 有利于ERAS在中国的开展,同时为 基层医院开展ERAS保驾护航
任何管理的客观基础——管理文化决定管理行为,导致管理结果。
ERAS:术后快速康复
• 工作理念
– 以病人为中心,类似的思想还体现在JCI、三甲、追踪调查法……
• 管理方法
– 保障各部门间的交接、合作闭环管理,使得SWOT达到最大……
• 工作系统
– MDT(多学科协同运作),各部门取长补短、密切合作……
5. 减少手术应激 6. 术后相关问题
处理原则 7. 营养支持
8. 出院标准及随访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6; 54(6):413-418.
一、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 良好的生理条件
术前准备的具体措施
术前宣教
减少手术应激 ,是ERAS理念的核心原则
发展历史2,3
Henrik Kehlet 教授
• 1997年,丹麦外科医生Kehlet在美国外科年会上首次提出ERAS的概念
• 2001年,欧洲5国(苏格兰、荷兰、瑞典、挪威、丹麦)率先成立ERAS合作组
• 2005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委员会(ESPEN)提出了统一的ERAS方案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6; 54(6):413-418.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涵盖ERAS围手术期管理的八大重要组成部分
1. 术前准备
2. 呼吸系统管理 及并发症防治
3. 优化麻醉管理 的优化
4. 疼痛治疗
ERAS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胸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
苗毅 秦新裕 秦环龙 王硕 薛张纲 杨尹默 张忠涛 支修益 朱涛 朱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 北京友谊医院外科
• 院外创新:
– 从远程医疗到医联体,院际间横向跟纵向联系更紧密,让独立第 三方政策有落地的可能。
医院管理的创新思路:ERAS思想之源
• 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 确立内涵建设的管理战略:设备更新,通过挖掘潜力、优化组合、
提高素质、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增长
• 确立横向合作的管理策略:请进来、走出去
ERAS在中国的发展: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
多学科协作,优化围术期管理,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以患者为中心
围手术期
术前准备 呼吸系统管理 麻醉管理优化 疼痛治疗 减少手术应激 术后处理 营养支持 出院标准与随访
外科医生 呼吸会诊医生 重症监护医生 康复师 麻醉师 护士 理疗师、心理专家
• 减少术后并发症, 达到快速康复
• 中国医疗市场总规模 已达到4.63万亿元, 其中消费端投入与供 给端投入比例为2:1
• 从消费端来看,接近 90%的诊疗行为发生 在医院
• 从供给端来看,主体 仍是医院
• 2.8万家医院承担着 75%以上的门诊及住 院需求
医院创新:院内、院外
• 院内创新两个重要方向:
– 提升管理运营水平:从信息化与支付多样化两方面提高运营效率; – 临床诊疗水平提高:从硬件与软实力两方面提升。
降低住 院时间
ERAS的兴起和发展
ERAS的理念和治疗康复模式,现已逐步成为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1-3
概念: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 以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