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分类所需知识整理

图像分类所需知识整理
图像分类所需知识整理

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技术得益于两种技术的发展,一种是数据库技术,另一种是计算机显示技术。从这两种技术角度来看,图像分类技术可以分为基于文本的图像分类系统和基于图像自身内容的分类系统。

基于内容的图像分类系统

为了克服传统图像分类技术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图像分类检索方法,于是出现了基于内容的图像分类技术,即使用图像本身的颜色、形状、纹理等视觉特征代替传统的手工填加关键字信息进行分类的技术。

基于内容的分类它直接对图像内容进行分析,抽取特征和语义,利用这些特征和语义进行分类并建立索引,进行检索。

人们已经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从图像的视觉内容中自动提取图像特征用于分类及检索上,并且已经开发了各类基于内容的图像视频分类检索系统。

其中较著名的有QBIC、Photobook、Foureys等。这些系统主要利用了图像的低层次信息,如颜色、形状、布局、纹理等。

近几年来,基于内容的图像分类检索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低层次视觉特征的图像分类检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IBM 公司的QBIC系统等。

但是针对高层次语义特征的图像分类检索系统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在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分类检索技术研究中,基于理解的文本分类检索已经有比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基于视觉特征和语义特征的图像、音视频分类检索尚处于研究开始阶段。

目前,在图像分类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算法能够对所有的图像类型都进行有效的分类。

因此研究图像分类的有效算法对于图像检索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的角度,图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图像根据功能不同分为图标类图像和图片类图像。

图片类图像在分类技术上,采用提取图像的颜色数,主体颜色,色彩的饱和度等图像基本特征的方法,

根据图像低层次的可见特征进行分类。这些种类不同的图像在视觉特征上有较大的区别,

结合因特网中网页的相关文本信息可以实现语义级的分类。

图像的合理分类对提高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万维网上的图像的类别一般如下

照片类图片(Photograph)特点

照片类图片通常指具有纹理或纹理趋势的实物图片或通过某些专门软件(如photoshop、3D Max等)处理产生的图片。

照片类图片包括照片(从自然界采集或通过扫描得到的图片)、类照片(主要指通过某些专门的图片处理软件生成的图片或计算机游戏的屏幕图片)等。

特点为:图片中使用的颜色数多,颜色逼真、鲜艳,颜色层次丰富,并且颜色之间过渡比较缓慢,能够表现出颜色、

阴影的细微层次变化。都有比较明显的纹理或纹理趋势,边缘一般模糊不清晰,且在大小比率(长*高)上差别也较小。

常用来显示真实的场景。

如果从照片内容上分类,照片类图片可以分为自然景物类和人造景物类图片。自然景物类图片一般颜色比较鲜明,但是纹理趋势不明显,而人造景物类图片中一般为城市高楼、宗教庙宇、室内物件之类的图片,图片中包含的线条比较多,有较明显的纹理趋势。

图画类图片(Graphic)特点

图画类图片通常都是具有良好边界的设计图片,它一般是通过绘图软件或是手工绘制而成。

图画类图片主要包括:卡通画、国画、油画、图表、徽标、艺术字等。与照片类图片相比,图画类图片中使用的颜色数较少,但是区域颜色的饱和度通常都比较高,多使用纯色或是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并且颜色间的过渡也较照片类图片快,颜色层次单薄。图片中纹理趋势不明显,通常有清晰的线条和光滑的边缘。另外图画类图片在大小比率上差别较大。

图画类图片还可以进一步分类,

本文将图画图片分为图表类(Chart)图片和绘画类(Drawing)图片两类。

绘画类图片包括国画、油画、卡通画、地图等等,图表类包括表格、原理图、流程图、统计图等。

图表类图片中一般都包含大量的线条,并且图片使用的颜色通常也比较简单,而绘画类图片中则鲜有或只有很少的线条,颜色通常都比较复杂,有时甚至接近于照片类图片。根据照片类和图画类图片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具有价值的参量,然后根据参量对图片进行分类。

图像分类方法研究

大部分基于内容的图像分类系统使用颜色、形状、纹理特征来表征图像,并且分类的基础也是从图像中提取的相似特征。

(1)颜色特征:颜色是图像的一个重要视觉性质。

(2)对颜色特征的表达方法有许多种,如直方图法、积累直方图法、局部累计直方图法、颜色分布法、中心矩法等。各种方法的共同点都是用较有效和紧凑的方式来表达彩色信息。这些特征描述了图像的全局属性,并且很容易从图像中提取出来。目前对颜色特征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颜色直方图上。颜色特征的一个主要的缺点在于它不能够恰当的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2)纹理特征:关于纹理,至今国际上尚无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通常我们谈到图像的纹理时,意指图像像素灰度级或颜色的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和空间统计相关。因此纹理特征可以用来对图像中的空间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描

述。对纹理特征的描述通常借助纹理的统计特性或结构特性进行。

(3)形状特征:形状常和目标联系在一起,有一定的语义含义,因而形状特征可以看作是比颜色或纹理更高层的一些特征。但是,从本质上说对形状的表达要比对颜色或纹理的表达复杂的多。为获得有关目标的形状参数,常要先对图像进行分割,所以形状特征的提取会受图像分割效果的影响。目标形状的描述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31141。

图标类和图片类分类

直接用尺寸大小进行分类,尺寸参量有多种取法,比如图像长宽尺寸、面积大小、对角线尺寸

等等。经实验分析,本文取图像对角线尺寸作为分类参量。

If size

class=“图标类图片”;

End

其中,size为图片对角线尺寸,]lag为参考阈值,本文参考值flag=100。

图片类的分类参量

首先也要确定分类参量。常用于图片类图像分类的分类参量有:

(1)颜色数参量:通常情况下,照片类图片使用的颜色数较多,颜色比较鲜艳。

简单的2色、16色的颜色分辨率多用于图画类图片,而一般不用于照片类图片,所以可以将颜色数作为一个参量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分类。

(2)颜色直方图参量:根据图像特点可以知道,照片类图片的颜色分布比较均匀,颜色数多,颜色之间变化比较缓慢,颜色直方图一般都比较均衡。而图画类图片的颜色分布跳跃性大,颜色数较少,通常很大一片区域都具有相同的颜色值,因此,颜色直方图分布不均衡,跳跃性大。

(3)相对颜色直方图参量:由于图片的大小不一,所以颜色直方图并不能直接用来作分类参量,需要将其归一化,得到的新的直方图就是相对颜色直方图参量。

(4)颜色种类数参量:即图片中不同颜色的总数。通常图画类图片用色都比较简单,使用的颜色种类较少,而照片类图片颜色一般都比较丰富,使用的颜色种类较多,所以我们使用颜色种类参量,计算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同颜色种类数。

(5)主色调参量:图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颜色前面已经阐述了图画类图片和照片类图片的特点,可以根据其特点从上述的的常用参量中选择有价值的参量:

①颜色数参量②相对颜色直方图参量③颜色种类数参量

可以根据这些参量对图片进行照片类和图画类图片的基本分类。

分类算法分析

首先,可以依据颜色数对图片类图像进行简单分类。根据前面论述的图片特点可知照片类图片一般颜色比较丰富、饱满,

经常使用256色或24b颜色数。对于图画类图片来说,其用色一般都较为简单,颜色数较少。

由于2色、16色颜色分辨率低,所以照片类图片一般不使用2色或16色颜色数构造。因此,可以直接将2色、16色的图片归为图画类图片。(图3—2)

If color=2 or 16

class=“图画类图片”;

End

注:color为颜色数。

利用颜色数参量对图片分类的方法只适用于简单图片。对于构造复杂的图片,我们使用相对直方图参量对其进行分类。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颜色特征统计直方图。

图像颜色特征统计直方图简称为直方图,它实际上是一个一维的离散函数。即:

H(k)=nk k=0,1,?,L一1(3—2)

上式中k代表图像的特征取值,对于颜色直方图来说,k就表示具体的某种颜色。工是特征可取值的个数,即颜色总数,例如:对256色图片来说,L=256。仇是图像中具有特征值为k的象素的个数,即图片中具有某种具体的颜色值的象索个数。示例图如下,其中有8个直方条,对应图像中8个灰度象素数目。

直方图示例

下图分别为256、24b颜色分辨率的颜色直方图。其中国3—4(a)、(b)、(c)、(d)为24b颜色分辨率的图画类和照片类图片及其颜色直方图,3-5(a)、(b)、(c)、(d)为256色颜色分辨率的图画类和照片类图片及其颜色直方图。

9_图像分类识别.pdf from 百度文库这里面连着9的一系列图像方面的课程。

图像基础知识

RGB

功能将代表红、绿、蓝三原色的三个整数组合成一个表示颜色的长整数。

语法RGB ( red, green, blue )

参数red:integer类型,指定颜色中的红色分量强度,有效值在0到255之间green:integer类型,指定颜色中的绿色分量强度,有效值在0到255之间blue:integer类型,指定颜色中的蓝色分量强度,有效值在0到255之间返回值Long。函数执行成功时返回由指定分量确定的颜色,用长整数表示。发生错误时返回-1。如果任何参数的值为NULL,RGB()函数返回NULL。

用法RGB()函数使用下述公式计算表示颜色的长整数:65536 * Blue+ 256 * Green+ Red其中,Blue代表蓝色分量,Green代表绿色分量,Red代表红色分量。各分量中,数值越小,亮度越低,数值越大,亮度越高。例如,RGB ( 0, 0, 0 )为黑色(亮度最低),RGB ( 255, 255,255 )为白色(亮度最高)。

HSV

将色彩分解为色调,饱和度及亮度。通过调整色调,饱和度及亮度得到颜色和变化。

下面来了解下HSV颜色空间

(这图大家将就看下)

红,蓝,绿三种颜色夹角120度,就是RGB模式下的3个颜色分量。按我的理解,他们就相当于3个向量,这个六棱锥空间内的点代表了所有的颜色,R(红),G(绿),B(蓝)三个向量相加便可以得到空间中任意一点。当三个向量强度(亮度)相等时,加起来的方向就是V,即灰色。当灰色最亮时,即三个向量强度最大时,便得到白色。当三个向量强度最低时(亮度为0),便得到黑色。

HSV也是这样三个向量,分别代表色调,亮度,饱和度。因为HSV是基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识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慢慢调整三个分量的大小,来得到我们想要的颜色。而在GRB模式下,我们是不可能这样做的。要注意的是H是一个角度,这三个向量相加同样可以得到这个六棱锥空间中的任意一点。所以RGB与HSB可以相互转换。

在计算机中往往使用RGB颜色系统,因为它操作简单并且和典型的显示硬件直接对应。

一般使用32位来表示一个颜色。开始8位代表透明度,接下来每个颜色分量占8位,依次是R,G,,B。所以在编程时,我们往往使用一个int型的变量来储存一种颜色。当我们要对颜色做运算时,需要先将颜色分解在合成。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段代码:

//输入一个颜色,将它拆成三个部分: 红色,绿色和蓝色

public static function retrieveRGBComponent( color:uint ):Array

{

var r:Number = (color >> 16) & 0xff;

var g:Number = (color >> 8) & 0xff;

var b:Number = color & 0xff;

return [r, g, b];

}

上面这个函数中将颜色值依次右移16位,8位,0位,目的是将个颜色分量移到最后8位,然后和OxFF做与运算,0xFF就是前面都是0,最后8位1。与运算的法则就是遇0得0,遇1就是本身。这样就把个颜色分量分离了出来。接下来就可以对每个颜色分量做运算了/ //红色,绿色和蓝色三色组合

public static function generateFromRGBComponent( rgb:Array ):uint

{

if( rgb == null || rgb.length != 3 ||

rgb[0] < 0 || rgb[0] > 255 ||

rgb[1] < 0 || rgb[1] > 255 ||

rgb[2] < 0 || rgb[2] > 255 )

return 0xFFFFFF;

return rgb[0] << 16 | rgb[1] << 8 | rgb[2];

}

将运算好的各颜色分量重新依次左移16位,8位,0位,就组合得到新的颜色值了。

参考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67330403.html,/idfaya/article/details/6770414

灰度

也可认为是亮度,简单的说就是色彩的深浅程度。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三原色色彩深浅的组合,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产品能够展现的灰度数量越多,也就意味着这款产品的色彩表现力更加丰富,能够实现更强的色彩层次。例如三原色16级灰度,能显示的颜色就是16×16×16=4096色。不过目前的产品256级灰度已经非常地普遍了。

灰度使用黑色调表示物体。每个灰度对象都具有从0%(白色)到100%(黑色)的亮度值。

使用灰度还可将彩色图稿转换为高质量黑白图稿。

将灰度对象转换为 RGB 时,每个对象的颜色值代表对象之前的灰度值。也可以将灰度对象转换为 CMYK 对象。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平均灰度为18%。在物体的边缘呈现灰度的不连续性,图像分割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灰度与像素的关系

一般,像素值量化后用一个字节(8b)来表示。如把有黑-灰-白连续变化的灰度值量化为256个灰度级,灰度值的范围为0~255,表示亮度从深到浅,对应图像中的颜色为从黑到白。黑白照片包含了黑白之间的所有的灰度色调,每个像素值都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256种灰度中的一种。

灰度直方图

灰度直方图

以通过直方图的状态来评断图像的一些性质:明亮图像的直方图倾向于灰度级高的一侧;低对比度图像的直方图窄而集中于灰度级的中部,高对比度图像的直方图成分覆盖的灰度级很宽而且像素的分布没有不太均匀,只有少量的垂线比其他高许多。直观上来说:若一幅图像其像素占有全部可能的灰度级并且分布均匀,则这样的图像有高对比度和多变的灰度色调。

从概率的观点来理解,灰度出现的频率可看作其出现的概率,这样直方图就对应于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densityfunction),而概率分布函数就是直方图的累积和,即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

颜色直方图

颜色直方图是在许多图像检索系统中被广泛采用的颜色特征。它所描述的是不同色彩在整幅图像中所占的比例,而并不关心每种色彩所处的空间位置,即无法描述图像中的对象或物体。颜色直方图特别适于描述那些难以进行自动分割的图像。

图像分割

就是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并提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现有的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类: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以及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近年来,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原有的图像分割方法并把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图像分割,提出了不少新的分割方法。

基于阈值的分割方法

灰度阈值分割[1]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并行区域技术,它是图像分割中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类。阈值分割方法实际上是输入图像f到输

出图像g的如下变换:

其中,T为阈值,对于物体的图像元素g(i,j)=l,对于背景的图像元素g(i,j)=0。由此可见,阈值分割算法的关键是确定阈值,如果能确定一个合适的阈值就可准确地将图像分割开来。阈值确定后,将阈值与像素点的灰度值比较和像素分割可对各像素并行地进行,分割的结果直接给出图像区域。阈值分割的优点是计算简单、运算效率较高、速度快。在重视运算效率的应用场合(如用于硬件实现),它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阈值处理技术,包括全局阈值、自适应阈值、最佳阈

值等等。全局阈值是指整幅图像使用同一个阈值做分割处理,适用于背景和前景有明显对比的图像。它是根据整幅图像确定的:T=T(f)。但是这种方法只考虑像素本身的灰度值,一般不考虑空间特征,因而对噪声很敏感。常用的全局阈值选取方法有利用图像灰度直方图的峰谷法、最小误差法、最大类间方差法、最大熵自动阈值法以及其它一些方法。在许多情况下,物体和背景的对比度在图像中的各处不是一样的,这时很难用一个统一的阈值将物体与背景分开。这时可以根据图像的局部特征分别采用不同的阚值进行分割。实际处理时,需要按照具体问题将图像分成若干子区域分别选择阈值,或者动态地根据一定的邻域范围选择每点处的阈值,进行图像分割。这时的阈值为自适应阈值。阈值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一般通过实验来确定。对于给定的图像,可以通过分析直方图的方法确定最佳的阈值,例如当直方图明显呈现双峰情况时,可以选择两个峰值的中点作为最佳阈值。图1(a)和(b)分别为用全局阈值和自适应阈值对经典的Lena图像进行分割的结果。

图1(a)全局阈值(b)自适应阈值

基于区域的分割方法

区域生长和分裂合并法是两种典型的串行区域技术,其分割过程后续步骤的处理要根据前面步骤的结果进行判断而确定。

区域生长

区域生长的基本思想是将具有相似性质的像素集合起来构成区域。具体先对每个需要分割的区域找一个种子像素作为生长的起点,然后将种子像素周围邻域中与种子像素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像素(根据某种事先确定的生长或相似准则来判定)合并到种子像素所在的区域中。将这些新像素当作新的种子像素继续进行上面的过程,直到再没有满足条件的像素可被包括进来。这样一个区域就长成了。区域生长需要选择一组能正确代表所需区域的种子像素,确定在生长过程中的相似性准则,制定让生长停止的条件或准则。相似性准则可以是灰度级、彩色、纹理、梯度等特性。选取的种子像素可以是单个像素,也可以是包含若干个像素的小区域。大部分区域生长准则使用图像的局部性质。生长准则可根据不同原则制定,而使用不同的生长准则会影响

区域生长的过程。图2脑部图像和区域生长法分割的结果

区域生长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对于较均匀的连通目标有较好的分割效果。它的缺点是需要人为确定种子点,对噪声敏感,可能导致区域内有空洞。另外,它是一种串行算法,当目标较大时,分割速度较慢,因此在设计算法时,要尽量提高效率。区域分裂合并

区域生长是从某个或者某些像素点出发,最后得到整个区域,进而实现目标提取。分裂合并差不多是区域生长的逆过程:从整个图像出发,不断分裂得到各个子区域,然后再把前景区域合并,实现目标提取。分裂合并的假设是对于一幅图像,前景区域由一些相互连通的像素组成的,因此,如果把一幅图像分裂到像素级,那么就可以判定该像素是否为前景像素。

当所有像素点或者子区域完成判断以后,把前景区域或者像素合并就可得到前景目标。

在这类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四叉树分解法(如图3所示)。设R代表整个正方形图像区域,P代表逻辑谓词。基本分裂合并算法步骤如下:图3 四叉树分割后的图像

(1)对任一个区域,如果H(R i)=FALSE就将其分裂成不重叠的四等份;

(2)对相邻的两个区域R i和R j,它们也可以大小不同(即不在同一层),如果条件H(R i∪R j)=TRUE满足,就将它们合并起来。

(3)如果进一步的分裂或合并都不可能,则结束。分裂合并法的关键是分裂合并准则的设计。这种方法对复杂图像的分割效果较好,但算法较复杂,计算量大,分裂还可能破坏区域的边界。

基于边缘的分割方法

图像分割的一种重要途径是通过边缘检测,即检测灰度级或者结构具有突变的地方,表明一个区域的终结,也是另一个区域开始的地方。这种不连续性称为边缘。不同的图像灰度不同,边界处一般有明显的边缘,利用此特征可以分割图像。图像中边缘处像素的灰度值不连续,这种不连续性可通过求导数来检测到。对于阶跃状边缘,其位置对应一阶导数的极值点,对应二阶导数的过零点(零交叉点)。因此常用微分算子进行边缘检测。常用的一阶微分算子有Roberts算子、Prewitt算子和Sobel算子,二阶微分算子有Laplace算子和Kirsh算子等。在实际中各种微分算子常用小区域模板来表示,微分运算是利用模板和图像卷积来实现。这些算子对噪声敏感,只适合于噪声较小不太复杂的图像。由于边缘和噪声都是灰度不连续点,在频域均为高频分量,直接采用微分运算难以克服噪声的影响。因此用微分算子检测边缘前要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LoG算子和Canny 算子是具有平滑功能的二阶和一阶微分算子,边缘检测效果较好,如图4所示。其中loG算子是采用Laplacian算子求高斯函数的二阶导数,Canny算子是高斯函数的一阶导数,它在噪声抑制和边缘检测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图4 边缘检测结果 (a)LoG算子 (b)Canny算子

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

图像分割至今尚无通用的自身理论。随着各学科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提出,出现了许多与一些特定理论、方法相结合的图像分割方法。

基于聚类分析的图像分割方法

特征空间聚类法进行图像分割是将图像空间中的像素用对应的特征空间点表示,根据它们在特征空间的聚集对特征空间进行分割,然后将它们映射回原图像空间,得到分割结果。其中,K均值、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K均值算法先选K个初始类均值,然后将每个像素归入均值离它最近的类并计算新的类均值。迭代执行前面的步骤直到新旧类均值之差小于某一阈值。模糊C均值算法是在模糊数学基础上对K均值算法的推广,是通过最优化一个模糊目标函数实现聚类,它不像K均值聚类那样认为每个点只能属于某一类,而是赋予每个点一个对各类的隶属度,用隶属度更好地描述边缘像素亦此亦彼的特点,适合处理事物内在的不确定性。利用模糊C均值(FCM)非监督模糊聚类标定的特点进行图像分割,可以减少人为的干预,且较适合图像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FCM算法对初始参数极为敏感,有时需要人工干预参数的初始化以接近全局最优解,提高分割速度。另外,传统FCM算法没有考虑空间信息,对噪声和灰度不均匀敏感。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分割方法

模糊集理论具有描述事物不确定性的能力,适合于图像分割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模糊分割技术,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模糊技术在图像分割中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能和现有的许多图像分割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系列的集成模糊分割技术,例如模糊聚类、模糊阈值、模糊边缘检测技术等。模糊阈值技术利用不同的S型隶属函数来定义模糊目标,通过优化过程最后选择一个具有最小不确定性的S函数。用该函数增强目标及属于该目标的像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得到的S型函数的交叉点为阈值分割需要的阈值,这种方法的困难在于隶属函数的选择。基于模糊集合和逻辑的分割方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利用隶属图像中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含糊、矛盾等造成的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在医学图像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薛景浩[3]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基于图像间模糊散度的阈值化算法以及它在多阈值选择中的推广算法,采用了模糊集合分别表达分割前后的图像,通过最小模糊散度准则来实现图像分割中最优阈值的自动提取。该算法针对图像阈值化分割的要求构造了

一种新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克服了传统S函数带宽对分割效果的影响,有很好的通用性和有效性,方案能够快速正确地实现分割,且不需事先认定分割类数。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割方法

小波变换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它在时域和频域都具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而且小波变换具有多尺度特性,能够在不同尺度上对信号进行分析,因此在图像处理和分析等许多方面得到应用。基于小波变换的阈值图像分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由二进小波变换将图像的直方图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小波系数,然后依据给定的分割准则和小波系数选择阈值门限,最后利用阈值标出图像分割的区域。整个分割过程是从粗到细,有尺度变化来控制,即起始分割由粗略的L2(R)子空间上投影的直方图来实现,如果分割不理想,则利用直方图在精细的子空间上的小波系数逐步细化图像分割。分割算法的计算馈与图像尺寸大小呈线性变化。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割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应用于图像分割。基于神经网络的分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训练多层感知机来得到线性决策函数,然后用决策函数对像素进行分类来达到分割的目的。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神经网络存在巨量的连接,容易引入宅间信息,能较好地解决图像中的噪声和不均匀问题。选择何种网络结构是这种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课文9 短诗三首 一、多音字组词。 藏:cánɡ躲藏zànɡ西藏 盛:shènɡ盛开chénɡ盛饭 二、近义词: 漫灭—磨灭回忆—记忆思潮—思绪(思想) 三、反义词 漫灭—长存躲避—面对消失—存在 四、词语解释。 1、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2、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3、波涛:大波浪。 4、清响:清脆的响声。 五、内容解析。 繁星(七一) 1、“这些事”是哪些事? 指儿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菜园里,藤萝垂挂在廊亭边,“我”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述儿时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依恋。 繁星(一三一) 1、这首诗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运用了排比和反问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深沉的爱。 繁星(一五九)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用“鸟儿”自喻,用“鸟儿的巢”比喻母亲的怀抱,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答:歌颂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课文10 绿 一、多音字。 处:chǔ相处 chù到处 奇:qí奇怪jī奇数 重:chónɡ重复zhònɡ慎重 二、近义词。 出奇—稀奇集中—集合重叠—堆叠交叉—交错突然—忽然飘动—飘荡 三、反义词。

集中—疏散重叠—分散整齐—凌乱 四、词语解释。 1、墨绿:(颜色)深绿。 2、嫩绿:像刚长出来的树叶那样的浅绿色。 3、集中:本文指将所有的绿聚集起来。 4、教练:训练别人使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的人员。 5、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 五、句子解析。 1、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用排比句式,写出了多方位的绿色,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六、诗歌主题。 《绿》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绿》这首诗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课文11 白桦 一、多音字。 抹:mā抹布 mǒ涂抹 二、近义词。 潇洒—洒脱安静—寂静徜徉—徘徊多次—反复仿佛—好像朦胧—模糊

心理学PPT知识整理

心理学PPT知识整理 1879年,冯特(心理学的始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学科标识为Ψ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就是指人的精神现象和主观世界。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行为、心理历程-----内外兼顾,此为现代心理学的特征 1.科学心理学(1879年)萌芽后: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2.1920s至1960s(行为主义时期):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1970s以后: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心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情景中搜集被观察者的资料,以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

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3.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古代:思想丰富;近代:引进传播;当代:曲折发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感觉的意义:1.提供了内外坏境的信息;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分类:1.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渴、饥、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其中视觉(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和听觉(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是最重要的感觉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那种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 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 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字音 1.易读错的字 篆.(zhuàn)匈.(xiōng)诣(yì)隶(lì)域(yù)蜀(shǔ)枇(pí) 刊(kān)祀(sì)蜷(quán)甥(sheng)供(gōng)模(mó)籍(j í)皋陶 ..(gāo yáo) 2.易混的多音字 yìng(应声) kàn(看见) dōu(都是) jué(咀嚼)应看都嚼 yīng(应该) kān(看守) dū(首都) jiáo(嚼碎) 知识二:词语听写 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蕴含涌现古往今来笑而不答力所能及源远流长威名远扬举世闻名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古往今来遨游应声 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蕴含涌现威名远扬举世闻名笑而不答力所能及 知识点三:词语精讲 1.近义词 强盛——强大侮辱——欺侮吩咐——嘱咐欺骗——哄骗规矩——规则 纯洁——纯净凝视——注视招待——款待迎接——欢迎浓厚——深厚 乘机——趁机聪惠——聪明温柔——温情猛烈——强烈 2.反义词 聪惠——愚蠢侮辱——尊重故意——无意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了如指掌——一无所知 3.量词 一(张)长桌一(截)蜡烛一(阵)敲门声一(盏)油灯 一(级)楼梯一(场)虚惊一(束)百合花

4.词语搭配 (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仔细)地研究(创造)文字 (奠定)基础(治疗)创伤(查阅)书籍(搜集)资料 (古老)的文字 (漫长)的演变过程 (独特)的艺术 (著名)的书法家 5.词语拓展(描写书法的词语) 龙飞凤舞龙蛇飞动铁画银钩方刚圆柔 笔酣墨饱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6.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知识点四:汉字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商周、春秋、战国金文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战国隶书竹简、帛魏晋楷书东汉末年行草帛、纸。 知识点五:课文理解 1.《字谜七则》中根据字的形状、拆字解意和会意等方法猜字谜。 2.《有趣的谐音》中有六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3.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表示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4.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开始,经过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5.甲骨文一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我国文化领域中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甲骨学)”。 6.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有:一是(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二是(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三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7.《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知识点六:单元知识链接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最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精品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是微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微型计算机的一种。 它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 接口,串并通信等接口电路的功能集成与一块电路芯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在计算机中有一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个信息,这组编码称为计算机的字,组成字的位数称为“字长”,字长标志着精度,MCS-51是8位的微型计算机。 89c51 是8位(字长)单片机(51系列为8位) 单片机硬件系统仍然依照体系结构:包括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内部总线等。 由于一块尺寸有限的电路芯片实现多种功能,所以制作上要求单片机的高性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单片机软件系统包括监控程序,中断、控制、初始化等用户程序。 一般编程语言有汇编语言和C语言,都是通过编译以后得到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1.1单片机的半导体工艺 一种是HMOS工艺,高密度短沟道MOS工艺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 另一种是CH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的HMOS工艺,它兼有HMOS工艺的特点还具有CMOS的低功耗的特点。例如:8181的功耗是630mW,80C51的功耗只有110mW左右。1.2开发步5骤: 1.设计单片机系统的电路 2.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如:Keil c51)编辑程序,通过编译得到.hex的机器语言。 3.利用单片机仿真系统(例如:Protus)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设计的外围电路,进行模拟的硬软件联合调试。 4.借助单片机开发工具软件(如:STC_ISP下载软件)读写设备将仿真中调试好的.hex程序拷到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里面。 5.根据设计实物搭建单片机系统。 2.1MCS-51单片机的组成:(有两个定时器)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 工作过程框图如下:

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汉字的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的作用。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1).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的独特性。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1).包容性的含义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 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4)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8、三打白骨精 一、词语整理 唐僧师徒险峻峰岩重叠不胜欢喜:非常高兴。自言自语斋饭径直 推辞嘴馋火眼金睛:指能洞察一切的眼力。金箍棒妖精责怪癞蛤蟆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和说明。紧箍咒哀告喝道劝说咒语三番两次 蒙骗骷髅脊梁 二、多音字 喝○1hè (喝彩) ○2 hē(喝水)蒙○1mēng( 蒙骗 ) ○2méng ( 启蒙 ) ○3měng(内蒙古) 三、课文知识点 1.《三打白骨精》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2、《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六大要素是:①时间:去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天;②地点:一座高山中;③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④起因:白骨精要吃唐僧肉;⑤经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⑥结果:白骨精被打死。 3、人物性格特点 孙悟空: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神通广大白骨精: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唐僧:不能识别妖魔,不辨是非心地善良猪八戒:贪吃 4、《西游记》中其他脍炙人口的故事:《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美猴王出世》、《八戒大战流沙河》《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 5、四大名著:《红楼梦》(曹雪芹清)、《三国演义》(罗贯中明)、《水浒传》(施耐庵明)《西游记》(吴承恩明) 6、四大名著中含三字的故事名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桃园三结义;《红楼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水浒传》:三打祝家庄、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三山聚义打青州、宋江三败高俅 7、与《西游记》有关的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孙大圣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猴子爬竹竿---上窜下跳 猪八戒进女儿国——看花了眼唐三藏的书----一本正经白骨精遇到孙悟空-----原形毕露 9、词两首 一、字词释义 常:常常,时常。记:不忘。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大醉。 归路:回家的路。兴尽:尽兴,游玩得到满足. 回舟:乘船而回。斜风:微风。不须:不一定要。 二、多音字塞○1sài (边塞) ○2 sāi (木塞)○3sè(阻塞) 三、词的意思 1、《如梦令》:我常常想起那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醉忘了回家的路。尽情地游玩够了,天黑乘船往回赶,却错误地划入荷塘深处。(大家)抢着划呀划呀,惊起了满滩的水鸟。 2、《渔歌子》:西塞山前的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翁头上戴着青青的箬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乐而忘返。 四、知识点整理 (一)《如梦令》 1、《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2、《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二) 《渔歌子》 1、《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秀风光,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渔歌子》通过描写的自然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风、雨,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春天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3、《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且穿戴了斗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 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 点知识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东西不多,但都是经典,多了也记不住,是吧。 (14)C x dx x +-=?csc cot csc (15)C x xdx x +=?sec tan sec (16)C x xdx +-=?|cos |ln tan (17)C x xdx +=?|sin |ln cot (18)C x x xdx ++=?|tan sec |ln sec (19)C x x xdx +-=?|cot csc |ln csc (20)C a x a dx x a +=+?arctan 1122 (21)C a x a x a dx a x ++-=-?||ln 21122 (22)C a x dx x a +=-?arcsin 12 2 (23)C a x x a x dx +++=+? )ln(222 2 (24)C a x x a x dx +-+=-? ||ln 222 2 用于三角函数有理式积分的变换: 把sin x 、cos x 表成2 tan x 的函数 然后作变换2 tan x u = 2 22122tan 12tan 22sec 2tan 22cos 2sin 2sin u u x x x x x x x +=+== = 2 22222112 sec 2tan 12sin 2cos cos u u x x x x x +-=-= -= 变换后原积分变成了有理函数的积分 二 泰勒多项式 若)(x f 在点x 0处N 阶可导,称 ) ()()(! 1....)(! 21))(()()(0) (2 0// 0/ 0x x x f x x x f x x f x p o n o x f x n n o n --+ ++ -+=的 多项式 ) (x p n 为函数)(x f 在点x 0的(n 次)泰勒多项式。 的麦克劳林公式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九课巨人的花园】 这篇课文讲的是巨人回家,不让孩子去他家的花园玩耍,结果,连春天都不光顾他的花园。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了对孩子的偏见,春天和孩子一起来到了他的花园。这篇童话是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 一、字词基础 我会认:溢(yì) 允(yǔn) 喧(xuān) 添(tiān)训(xùn) 酷(kù) 颊(jiá) 拆(chāi) 我会写:溢、允、墙、牌、添、训、覆、凝、辣、酷、愉、拆、喧、颊 词语积累:洋溢、允许、刺骨、喧闹、明媚、增添、训斥、凋谢、叱责、冷酷、火辣辣、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北风呼啸、瑟瑟发抖 多音字:[吓]xià吓人;hè威吓[禁]jīn弱不禁风;jìn禁止[钻]zuān钻出;zuàn钻石 近义词:允许—准许、喧闹—吵闹、提醒—提示、冷酷—冷漠、凝视—注视、孤独—孤单 反义词:温暖—寒冷、盛开—凋谢、喧闹—安静、宽大—窄小、允许—禁止、拆除—填补 1.本文改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自私的巨人》。 2.本文显着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如: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拆围墙前后(巨人态度、感觉)的对比。 3.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4.“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是巨人醒悟后的一句话,他明白了花园没有春天的原因:他太自私、任性、太冷酷,一次次赶走孩子。他想自己独自享受一切,可换来的是寂寞和寒冷。 *【第十课幸福是什么】 这一课告诉我们劳动就能创造幸福,为他人带来好处,就是幸福。 一、字词基础 我会认:彼(bǐ) 锹(qiāo) 杈(chā) 诧(chà) 麦(mài) 务(wù) 词语积累:彼此、诧异、谦虚、义务、枯枝败叶、强健有力、勤勤恳恳 多音字:[假]jià假期;jiǎ假如[分]fēn分别;fèn成分[间] jiān中间;jiàn相间 近义词:清理—整理、附近—邻近、假如—假若、依照—按照、强健—强壮、谦虚—谦逊 反义词:谦虚—骄傲、幸福—痛苦、清澈—浑浊、宽阔—狭窄、简单—复杂、枯枝败叶—枝繁叶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