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与治疗便秘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启示

历代医家在继承《黄帝内经》思想并结合先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脏腑相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论述了肺与大肠经络络属关系及生理病变关联:肺与大肠在经脉上互为络属,病变上相互影响,构成表里的相互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对“肺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究启示张纯芳,刘伟志,裴玲燕,柯愈诗,王琳(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摘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长期的辨证论治中显示出其临床优势,多采用通里攻下、开宣肺气的方法治疗肺肠同病。
目前对该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并且开始从微观水平上研究肺与大肠的内在联系,从胚胎组织学、免疫学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对肺经与大肠经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与验证了肺与大肠联系的可能机制。
但从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的复杂性角度来看,仅从某一层面或指标变化来表征肺与大肠的联系还不够全面。
因此提出,基于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可以从疾病传变过程中海量的转录信息里筛选肺与大肠组织中的相同差异表达基因,查找有共同差异变化的信号通路,探寻“肺病及肠”和“肠病及肺”两种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传变途径,从而为揭示该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肠同病;生理机制;病理机制;转录组学[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 (2016)08-0673-05Enlightenment of Modern Research on the Theory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form an External -Internal RelationshipZHANG Chunfang ,LIU Wezhi ,PEI Lingyan ,KE Yushi ,WANG Lin(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Sponsored by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and Min 鄄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that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form an external -internal relationship has shown its superiority in long -term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t present ,most of the diseases in 鄄volving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were treated by purgation and dispersing Qi of the lung.The re 鄄search on the theory is going deeper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is began to be studied from the microscopic level such as histology ,embryology ,immunology and neuro -en 鄄docrine system ,etc.,which gav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 relation 鄄ship between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to a certain extent.But seeing from the complexity of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Zang and Fu organs established by the meridians ,only character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 鄄tween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from one level or the change of one index is not comprehensive.Therefore ,based on transcript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the common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the tissue of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can be screened from huge amounts of transcription information in dis 鄄ease transmission ,the signal pathways which have the same changes of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and the transmission way i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ung disease involving the large intestine ”and “large in 鄄testine disease involving the lung ”can be explored.All the above can provide new thoughts and methods for reveal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Key words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form an external -internal relationship ;diseases involving the lung and the large intestin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pathological mechanism ;transcriptomics[收稿日期]2015-05-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403391)[作者简介]张纯芳(1992-),女,山东聊城人,2015年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医药开发。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究肠道菌群在肺癌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论坛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探究肠道菌群在肺癌防治中的作用王林枫,徐啸男,刘 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摘要] 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内涵,在微观上证明了肺脏疾病(包括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关系,进一步从肠道菌群探究肺癌的防治前景,特别是中医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肺癌的潜在价值,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肠道菌群;肺癌;肺-肠轴;肺与大肠相表里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24.018[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24-3454-05[通信作者] 刘瑞,E -mail :drliur@[基金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I2021A01810,CI2021B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27460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ZYYCXTD -C -202205)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根据GLOBOCAN 2020显示,恶性肿瘤疾病已成为妨害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
肺癌的防治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传统“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提供了现代医学依据。
肺肠道之间的菌群及菌群代谢物的相互影响成为肺肠轴联系的重要机制之一,肠道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共同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同时肠道菌群的基因表达量巨大,被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菌群的动态平衡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肠道菌群的稳态失调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肺-肠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特别在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①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
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
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
在治疗上可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常有助于便秘的解除。
②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
如大肠实热,腑气壅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
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1.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而易复发,治疗上多考虑气虚、血虚、阴虚等。
实质便秘病因标在大肠,本在2. 肺主肃降,在大肠主传导糟粕。
如肺的肃降不足,则大肠传导不足,而形成便秘。
肺主津液、通调水道,在大肠主津液吸收。
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则大肠津液吸收失常,而形成便秘。
3. 肺在五行属金,主燥。
先天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因金燥为上,主宣发。
宣发主阳气,肃降主阴津,也就是说,肺与大肠先天阴津就不足,阴津不足而生虚热,从而便秘。
这是根源所在。
4•因而,在治疗便秘上,特别是年久便秘,治法当以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为主。
【方名】半空雪自拟《肃肺养阴通便汤》【主治】:便秘【理法】: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方药】:瓜蒌仁30g 杏仁15 g 苏子15g 莱菔子15g 槟榔12g 枳实10 g 二丑5g 麦冬15g " 知母(盐炒)13 g 胡桃肉12g 麻黄3--5g【方解】:瓜蒌仁、杏仁、苏子为君药,归肺、大肠经。
主肃肺降气,润肺清热,宽肠通便。
莱菔子、槟榔、枳实、二丑、麦冬为臣药。
莱菔子归肺而降气、消食化积通便,槟榔归大肠而行气消食化积通便,相须为用。
枳实破气消食化积,又能升清,抑制降气太过。
二丑、麦冬微寒抑制诸药辛温太过。
知母主滋阴清热、滑肠(见日华子本草)盐炒味咸,咸味厚降,弓I药下行,又可入肾,加强胡桃肉的功效。
肺与大肠的关系医学PPT课件

盛某,男,52岁。1980年6月18日诊。因恶寒发热,伴咳
方药分析
方中前胡、杏仁宣开肺气,生石膏、知母、栝 楼、芦根清除里热,更用生大黄通泻腑气,釜 底抽薪,以解上焦肺釜之热壅;又配苍术运脾 祛湿,以和胃气;柴胡疏肝清热,以舒中土; 赤芍活血,以防寒凉过用有碍血行而使邪难解 除。妙在生石膏的大剂量运用,而稍佐小量生 大黄,宣上通下,脏腑同治,以利邪热外达。 配合组方,颇中病机。
特点:五行属金,阴阳属性为阳,“传道之官”。
功能:主津
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
排泄糟粕。
肺与大肠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属性:一阴一阳 经脉:互相络属 表里相合
肺气清肃下行,气机调畅,津液布散
肺
传导下行 传导正常,糟粕下行 促进清肃和呼吸功能
大 肠
失肃降,气不下行,津液不布
肺
肠燥便秘、咳逆气喘
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 大便艰涩难行,即为气虚便秘
大 肠
肺
肺气虚弱并大肠气虚,固摄失职
大 肠
大便溏泄或失禁
肺
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影响肃降,出现便秘的 同时可见胸满、咳喘等 症
大 肠
临床实例
大叶性肺炎
嗽 胸痛1日入院。体温39.3。C,咽红,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 胞18.6×109/L,中性粒细胞0.83。胸透:右下肺可见片 状阴影。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 胸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肺与大肠 相表里,温热犯肺,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通,二者互相影响。治 当宣肺通腑,清泻热结。 方药:生石膏45 g,栝楼30 g,大黄5 g,杏仁10 g,知母15 g,苍术10 g,赤芍15 g,柴胡10 g,前胡10 g,芦根30 g。 2剂后体温降至36.5℃,诸症均减,继进4剂,症状消失, 复查胸透:炎症吸收。痊愈出院。
宣肺润肠汤治疗老年性便秘100例临床观察

天 冬 、 药 自动 煎 药 包 装 机 麦 炙
重 或致 死 因素 , 者 根 据 中 医 学 “ 与 大 肠 相 表 里 ” “ ]笔 肺 、肺 合 大 肠 ” 理论 , 等 自拟 宣肺 润肠 汤 治 疗 老 年 性 便 秘 患 者 1 0 0
便情况 , 无腹胀 、 痛 、 有 腹 口干 、 口苦 伴 随 症 状 , 录 分 析 治 记
男性 4 4例 ; 年龄 6  ̄ 8 岁 , 均 7 . 2 7 平 7 3岁 ; 程 2 月 至 3 病 个 2 年 。对 照 组 10例 , 性 5 0 女 3例 , 性 4 男 7例 ; 龄 6 ~ 8 年 3 4 岁 , 均 7. 岁 ; 程 5 月至 3 平 69 病 个 o年 。 2组 在 性 别 、 龄 、 年 病 程 方 面 差 异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O 0 ) .5。
北 京 市 通 州 区 中 医 医 院 ( 0 1 0 蔡 德 光 11O)
老 年 便 秘 是 临床 常 见 病 多 发 病 之 一 , 常 常 是 急 性 心 它
脑血管病 ( 心绞痛、 性 心肌梗 死、 出血等 ) 诱 发、 如 急 脑 的 加
榔 、 蒌、 麻仁 、 李仁 、 仁 、 白术 、 芪 、 梗 、 壳 、 瓜 火 郁 杏 生 黄 桔 枳
畅 ; 效 : 状无改善。 无 症 16 统计学处理 : . 采用 S S 0 0统 计 软 件 包 , ii分 析 P S1 . R dt 和 检验 。
席作武教授辨治便秘经验介绍

•1238•光明中医2021 年 4 月第36 卷第8 期CJGMCM April 2021. Vol 36. 8“方证相对,应用原方”。
宋代林亿等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这就是说,只要患者的病情与仲景书所述的某个经方所治证候相符合,原方应用,无不神效。
方证相对,方证对者,即用原方(包括原方之用药、剂量、炮制 法、煎服法等),这是历代名医用好经方的境界之一。
本文案1患者,为主症“虚烦不得眠”,但凡主症为“虚 劳虚烦不得眠”,辨证为心肝血虚,虚热内扰之而失眠,故用酸枣仁汤原方治疗而取效。
其次是“随证加减,活用经方”。
仲景书诸方的学习有一个好的捷径,就是掌握治疗各类病证的主方及其加减变化规律。
例 如,治疗太阳病表虚证的主方桂枝汤,其加减变通规律,可归纳为4大类:一是桂枝汤变量方;二是桂枝汤加味方;三是桂枝汤加减方;四是桂枝汤与其他方合用方。
由上可知,经方加减之法,或药量之加减,或药物之加减,或两者兼而有之。
主证不变则主方主药不变,可随兼证不同,适当加减治之。
随证加减,活用经方,此乃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大经大法,亦是历代名医用好经方的境界之一。
第二个验案即师法经方酸枣仁汤,随证加减治之而取效。
参考文献[1]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473,850.[2]张典,袁秉祥,孙红.酸枣仁总皂甙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1〉:59名0.[3]徐福平,杨洋,王凯,等.(景岳全书 > 不寐学术思想及其方药特色探讨[了].西部中医药,2017,30(5):4143.[4]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侯如艳,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36-137.[5]王守勇,谢鸣,王欣.酸枣仁汤组分与抗焦虑效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3):104-108.[6]吕志杰.海南医论医案选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67.(本文校对:陈琪收稿日期:2020 -08 -06)席作武教授辨治便秘经验介绍#梁伟涛1牛明了2A摘要:目的总结席作武教授临床治疗便秘的经验。
便秘

失于温煦,传运无力,大便不通。可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失职,但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巳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诊 断)
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
出而不畅。
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
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另外尚可辨证选用当归龙荟丸、黄龙汤、凉隔散等。
·气机郁滞
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
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枸杞子养血润肠。若血虚内热,可加知母、胡黄连等以清虚热;若阴血已复,大便仍干燥者,可
用五仁丸润滑肠道。 .
·阴虚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呜.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
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方药:增液汤。 ·
方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可加芍药、玉竹、石斛助养阴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栝
味,或过食辛辣,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粪质干燥,难于排出,即
所谓“热秘”。如《景岳全书·秘结》曰:“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
2.气机郁滞 忧愁思虑,脾伤气结;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
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或大
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之类活血化瘀。
·阴寒积滞
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
中医大师叶望云教授治疗便秘学术思想探讨

doi:10.3969/j.issn.16744616.2020.06.012・学术探讨中医大师叶望云教授治疗便秘学术思想探讨李灵丽1黄召谊2李井彬2方珂2赵炎2易屏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中西医结合研究所,2中医科,武汉430030关键词便秘;诊治;名医经验;叶望云中图分类号R248;R256.3文献标识码A叶望云,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中医大师。
1954年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微循环学杂志》编委等职。
曾参加多项国家课题的研究,其中6项通过鉴定,评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各2项,发表中西医结合的科技论文40余篇。
获国家教委1991年科技进步2等奖,获湖北省人民政府1996年科技进步3等奖和1997年科技进步2等奖,获湖北卫生厅1995年科技进步2等奖,武汉市政府1997年科技进步2等奖。
叶望云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和科研50余年,擅长消化道、呼吸道疾病以及部分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如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等均取得满意疗效,深受患者好评。
叶教授融会贯通中西医两套理论,汲取多位中西名医的经验,总结出中西医两套方法进行诊疗。
他善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理论、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对中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通里攻下等治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部分中医药深奥理论做出了现代科学的解释。
这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做到少花钱、治好病,既为患者解除病痛,又为家属减轻经济负担,很受群众欢迎。
叶望云教授在治疗便秘病症中疗效突出,现将其治疗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1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即属本病范畴;肠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便秘,以及肌力减△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pyi219@ 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均可参照中医学中的“便秘”进行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与治疗便秘
1.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
肺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而大肠如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
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类块,定时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宫,变化出焉。
”《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这从经络上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表里相对,密切相关。
1.1 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这使大肠不致燥气过而便秘,犹如“河道不枯,舟能行之”,大便自然通畅无碍,顺利导下。
1.2 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功能的动力肺藏魄,肛门又称“魄门”,魄门为肺气下通之门户,故可谓“肺上开窍于鼻,下施于魄门”。
1.3 肺之通调,是大肠主燥气的条件由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又能通调水道,有促进水液代谢和维持水液平衡的作用,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从而使大肠水分不致过多,保证大肠的“燥化”功能,大便不至因水谷不分,完谷不化,而成溏泻。
2.肺与大肠的病理关系:
2.1 肺热壅盛,大肠燥结临床常见高热病人,面部红赤,呼吸气粗,或咳嗽喘促,或咳吐黄稠粘液,甚或神昏谵语,而兼见阳明热盛之腹部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等大肠燥结之象,若单纯清肺热,或单纯泻大便,效果均不理想,而余用清热兼泻阳明,则可迅速奏效。
2.2 肺阴不足,肠枯便秘临床上因久咳耗伤肺阴,或脾虚不能为胃为其津液而上输入肺,肺不布津(母病及子);或热病后期,或产后耗伤肾精,肺肾阴虚(子病及母)等,常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口渴思饮,皮肤不泽,毛发憔悴,手足心热,而兼见大便秘结,行便困难。
此时,养阴润燥,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滋养肺阴,即可润肠通便,大便通利,肺之宣降才能得以恢复。
否则单纯滋养肺阴,大便不得通利。
或单纯润肠通便,肺气不得宣降,均会效果不理想。
2.3 肺气不足,大肠虚秘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或失于调养,或久咳耗伤肺气,肺气不足,失于肃降,使大肠传导失职,而致大肠虚秘。
此时倘若单纯通泄大肠,效果不佳,且通后复秘,亦易伤正气。
若采用:“塞因塞用”之法,补肺降气,以助大肠传导之功,每每可以获效,常见老年人或体弱之人,肠蠕动减慢,即属此类证候。
2.4 肺气上逆,大肠气秘哮喘之人,胸闷气逆,张口抬肩,喘息不得卧,另耗气伤阴,肺气上逆,失于宣发,津液不得濡润大肠,大肠枯燥,传导不利,易肺气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受阻,而致大肠“气秘”。
此时除宣肺平喘外,兼降气通利大肠,以促大肠传导之功能,可收到满意效果。
2.5 肺失通调,大肠泄泻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一旦肺脾肾三脏气虚,水合精微失于运化,肾失于气化,肺失于通调,使水液代谢失常,清浊不分,大肠失于燥化,而泄泻,临床常见脾肾阴虚,肾不纳气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以及命火不足,不能温化脾土之慢性腹泻等症,此当补脾温肾,健脾利水涩肠,可获良效。
3.相关病例与治疗
1.患者,女,28岁,1周前因受凉后,次日开始发热恶寒,咳嗽胸闷,经用消炎及退热药无效,继而寒战高热,神昏谵语,胸痛,咳吐红褐色痰液。
经胸片检查为“大叶性肺炎”。
诊:T39.5℃,P100次/min,R15次/min,BP15/9kPa,面部红赤,口唇燥裂,高热,神态昏睡,时时谵语,躁动不安,腹部硬痛拒按,5日未行大便,舌质红绛、苔黄燥,有裂纹,脉滑数。
处以麻杏石甘汤清利肺热。
用药2剂后,热微退,神态时清时昧,烦躁不安,大便未行。
改拟清利肺热兼清泻阳明为法,麻杏石甘汤合大承气汤:石膏20g,甘草3g,知母、厚朴、枳实、麻黄后下各9g,芒硝10g,杏仁5g水煎服2剂,药尽泻下干燥便块,神志转清,能进流质,高热渐退。
咳嗽气喘减,遂改用银翘散加减之剂,水煎服,7剂而愈。
2.患者,女,30岁,农民,干咳4个月,大便秘结2个月。
患者4个月前,患子嗽、子喑证。
病时正值夏季,天暑地热,妊娠8 + 个月,医者只顾得保胎,未行用药。
分娩后,咳嗽依然,咽部痒痛,大便干燥,三日一行,便时,肛门疼痛如裂,时有少量下血,用果导片后大便通利,停药又复便秘。
患者非常痛苦,延余试诊。
患者面白无华,形容憔悴,咳声无力少痰,头晕耳鸣,腰膝软,舌体瘦削、无苔少津,脉细数无力。
证属肺肾阴虚,肠枯便秘,治宣滋补肺肾,润肠通便。
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16g,莱菔子、阿胶(熔化)、胡麻、麦冬、百合、玄参、贝母各10g,当归、熟地、白芍各9g,桔梗、甘草各3g。
水煎服5剂,服时加白蜜适量。
二诊:服药后咳嗽减轻,咳出少量痰涎,大便转润,继用上方加杜仲、淮山药各10g,继服5剂,药尽诸证悉除。
为巩固疗效,改服麦味地黄丸,10天而获痊愈。
3.患者,男,58岁,哮喘发作1周,并服西药以及止咳药无效且感气短乏力求诊。
患者患过敏性哮喘6年,大便不畅秘结3年。
6年前,因点滴青霉素过敏,经抢救脱险,此后哮喘逐年加重,不能接触医院环境,且过敏源也增多,如:鱼、油炸食物以及中药黄芪等,均可致哮喘发作,每发则大便秘结不通。
诊患者强迫坐位,喘促不得平卧,张口抬肩,痰声漉漉,咳吐白沫痰,腹胀满,大便秘结,1周未解,口干唇燥,面色无华,头汗出,舌紫黯,苔白厚而干,脉滑数。
证属肺气喘逆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之气秘证,拟降逆平喘,宣肺导便法。
方用定喘汤加减:白果(炒黄)10个,麻黄、苏子、杏仁各6g,款冬花、桑白皮、黄芩、法半夏、麦冬,阿胶(熔化)、莲子肉各10g,甘草3g,水煎服,5剂后,哮喘已止,大便转润。
乃改用对哈蚧泡酒饮,此后哮喘发作大减,若发之亦轻,大便已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