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大肠相表里

合集下载

中医怎样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怎样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怎样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怎样解释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咳嗽有寒热之别,千万不能"一视同仁"。

受寒后,鼻塞流涕,或者稍微有些发冷打颤,这种病应该服生姜、葱白,一日两次,不宜长服;患热咳的人,晚上咳得尤其厉害,喉咙发痒,还会有口渴之感,这种病应该服一些淡盐汤水。

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病初服用很快就会治愈,也可以长期服用。

生命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空气,一是食物。

人体内负责运化空气的是肺,负责传导食物的是大肠。

所以,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

肺经起于胃中脘的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入属于肺脏;又从肺系的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的中府、云门二穴,下循上臂内侧进入寸口的经渠、太渊二穴。

其支脉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接。

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然后进入缺盆,联络肺脏,通过横隔,入属于大肠。

在五行里,肺与大肠同属金,肺属阴在内,大肠为阳在外。

肺为"相傅之官",主气;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水谷,传导糟粕。

正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肠经的邪气容易进入肺经,肺经的邪气也可以表现在大肠经上。

卫气在皮肤下,它是人体的绝缘体和保护者,是我们与外部环境的缓冲带,是我们抵抗虚邪贼风的前沿阵地。

如果卫气虚弱,寒、暑、热、燥、湿、风等外邪就会突破人体这一前沿阵地进入第二道防线--镇守于外的阳经。

一旦外邪进入了大肠经,就会出现感冒发烧和"上火"等症状,有的人会喉咙、牙齿疼痛,有的人会出现痤疮、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胀、腹泻、便秘、上肢不遂。

如果这时候没采取措施阻止外邪的进攻,外邪就会长驱直入进入人体的内部--手太阴肺经。

这时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肺部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感冒发烧不及时治疗就会转成肺炎的原因。

《内经》说"上医治未病",就是说高明的医生会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上击退疾病的进攻。

“肺与大肠相表里”发生学研究

“肺与大肠相表里”发生学研究

人 体 有关 内脏 的汉 字 , 仅 表 示相 应 的器 官之 不 义 , 可能 反映这 些器 官 的特点 功能 , 至体现 更深 还 甚
刻的心 理 、 化关 系 。 文
1 1 肺 肺 字 从 肉 , 市 , 为 韧 本 字 , 说 文 解 . 从 市 《
呼吸 系统 的生理 和功 能 。张启 明等 总结有 记载 以 ]
咽 、 、 膜、 膈 、 喉 胸 纵 隔肌 、 腹肌 、 问肌 、 肋 大脑 皮质 、 呼
吸中枢 . 中枢 、 咳嗽 迷走神经 、 膈神经 、 脊神经等 组织器 官都与藏象 学中的肺藏有 联系 : 就是 说 , 也 上述组织器
官都可以是肺藏的解剖定 位或为肺藏的物质基础 。 22 肠 。 《 灵枢 ・ 胃》 “ 肠 : 回肠 当脐 , 左环 回周 叶积
表里 ” 的形 成渊 源 。
1 肺 肠 义 蕴 分 析
《 问 ・ 论 篇 》 “ 者 , 之 长 也 , 心 之 盖 也 。 素 痿 :肺 藏 为 ”
《 枢经 ・ 针 沦》 “ 者 五 脏 六腑 之 盖 也 , 者肺 灵 九 :肺 皮
之 合也 , 人之 阳也 。《 问病 机气 宜保命 集 ・ ”索 病机论
进程 以及 规律 的方 法 , 核 心 是 把 中 医 的理 论 回置 其 于其 发生 发展 的特 定历史 条件 下加 以综 合 的动态 的 考察 , 而 最 终 实 现 对 中 医 学 认 识 的返 朴 归 真 口 。 从 ] 以下 试从 中 医理论 的发生 学 角度 , 讨 “ 探 肺与 大肠 相
12 肠 . 《 释名 》 “ , 也 , 畅 胃气 , :肠 畅 通 去滓 秽也 。 ” 认为 畅乃肠 的正常 生理 , 内经 》 六 腑 生 理 功 能 与《 谓

肺与大肠的关系医学PPT课件

肺与大肠的关系医学PPT课件

盛某,男,52岁。1980年6月18日诊。因恶寒发热,伴咳
方药分析
方中前胡、杏仁宣开肺气,生石膏、知母、栝 楼、芦根清除里热,更用生大黄通泻腑气,釜 底抽薪,以解上焦肺釜之热壅;又配苍术运脾 祛湿,以和胃气;柴胡疏肝清热,以舒中土; 赤芍活血,以防寒凉过用有碍血行而使邪难解 除。妙在生石膏的大剂量运用,而稍佐小量生 大黄,宣上通下,脏腑同治,以利邪热外达。 配合组方,颇中病机。
特点:五行属金,阴阳属性为阳,“传道之官”。
功能:主津
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
排泄糟粕。
肺与大肠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属性:一阴一阳 经脉:互相络属 表里相合
肺气清肃下行,气机调畅,津液布散

传导下行 传导正常,糟粕下行 促进清肃和呼吸功能
大 肠
失肃降,气不下行,津液不布

肠燥便秘、咳逆气喘
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 大便艰涩难行,即为气虚便秘
大 肠

肺气虚弱并大肠气虚,固摄失职
大 肠
大便溏泄或失禁

实热内结,腑气不通
影响肃降,出现便秘的 同时可见胸满、咳喘等 症
大 肠
临床实例
大叶性肺炎
嗽 胸痛1日入院。体温39.3。C,咽红,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 胞18.6×109/L,中性粒细胞0.83。胸透:右下肺可见片 状阴影。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 胸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肺与大肠 相表里,温热犯肺,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通,二者互相影响。治 当宣肺通腑,清泻热结。 方药:生石膏45 g,栝楼30 g,大黄5 g,杏仁10 g,知母15 g,苍术10 g,赤芍15 g,柴胡10 g,前胡10 g,芦根30 g。 2剂后体温降至36.5℃,诸症均减,继进4剂,症状消失, 复查胸透:炎症吸收。痊愈出院。

肺与大肠相表里解释

肺与大肠相表里解释

肺与大肠相表里解释肺和大肠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它们的作用是令人体得以正常运作。

肺和大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内各种代谢过程,而这也是人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的一环。

因此,研究肺和大肠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的代谢作用和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研究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和医学家William Harvey于17th世纪发表的《关于血循环的观点》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他的论文主要阐述了人体内的血液的来源和归宿,探究了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根据他的理论,血液从大肠出发,由肺吸入氧气,再经大血管返回心脏,从而保证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肺和大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其中肺负责吸入氧气,大肠则是一个重要的血液循环环节。

此外,大肠还是人体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控制免疫、消化、吸收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是人体有机器能够正常运作的重要依据。

它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大肠内的细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使之变成有用的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和胆固醇等,而这些营养物质又可以被吸收到血液中,使身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除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之外,大肠还负责排泄有毒物质。

当有毒物质进入肠道时,有一种叫做“肠道排泄”的机制,可以将有害物质从身体中排出来,从而防止毒物滞留在人体内,使身体健康。

从上述可见,肺和大肠之间联系密切,它们共同完成着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肺提供氧气,大肠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还有胆固醇和有毒物质的排泄。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人体系统的健康运作,好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

总之,肺和大肠之间的联系是人体内最基础而又重要的部分,它们的正常运作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肺与大肠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对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的代谢作用和提高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心气虚者声音低沉无力,甚至出现声音嘶哑的情况。

3)心气足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心气虚者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

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分解消化,将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消化吸收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小肠的不适之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肠热,另一种是小肠寒,其特点分别如下:1.小肠热者口干口渴,大便干燥,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小肠寒者口淡不思饮食,腹泻,尿清便溏,舌苔白,脉沉迟。

2.小肠热者心烦易怒,口臭,舌燥咽干,小便短赤;小肠寒者心悸气短,四肢发凉,舌苔白腻,小便清长。

3.小肠热者面色潮红,口唇干裂,多汗;小肠寒者面色苍白,唇色青紫,少汗。

三、脾与胃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水湿停留,易形成水肿。

胃主受纳,腐熟,传导,胃虚则易消化不良,胃病也难以治愈。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不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包括胃胀、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脾胃不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嗜食生冷等。

2.情志不舒畅,情绪波动大,压力过大等。

3.生活惯不良,饮酒过度,熬夜等。

调理脾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压力。

3.良好的生活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不要饮酒过度。

四、肺与大肠肺主气,大肠主津液,肺气和畅则呼吸顺畅,心情愉悦,肺失宣降则有气喘、咳嗽、痰多等不适。

大肠主泌津下行,大肠失常则易便秘、腹胀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大肠不和的不适之证主要有以下几点:1.肺失宣降者,咳嗽、气喘、咯痰等;大肠失常者,便秘、腹胀、口臭等。

2.肺失宣降者,面色憔悴,唇色苍白;大肠失常者,面色晦暗,唇色紫暗。

3.肺失宣降者,声音嘶哑;大肠失常者,口臭腥臭。

调理肺大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良好的呼吸惯,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五、肾与膀胱肾主藏精,膀胱主排泄,肾气旺则精力旺盛,肾虚则易疲劳、性功能减退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1 . 1 神 经一内分 泌 一 免 疫 网络 相 关 中枢 神 经 系 统 ( C N S ) 也 参 与肺 与肠 的关联 和调 控 。神 经 系统 不仅 具
有 传导 功能 外 , 而且具 有免 疫调 节功 能 ; 而 免疫 系统 不 仅 是人 体 的防卫 系统 ,同时也是 机体 的另 一个 重要 的
疫 的特 点 . 就 可能 使这种 免疫 应答 被泛 化 , 又 由于 呼 吸
道 和 胃肠道 具有 典型 的黏 膜结 构 。且形态 学 及组 织 学 上 有相 似性 , 由循 环免 疫 复合物 ( C I C ) 介导 的全 身免 疫 反应参 与 了支气 管黏 膜和 结肠 黏膜 的病 变 ,造成 不 同 部位对 局部 刺激 产生 不 同程度 的免 疫反 应 。这样 就 形 成 了神 经一 内分 泌一 免 疫 网络 , 反 映 了肺 与 大肠 在 生 理
V I P含量 明显 升高 . 肺脏 损 害减轻 。 这一 结果从 侧 面 印 证 了“ 肺 与大 肠相 表里 ” 的相 关理 论 。
腺体 内。 它们 由相应 的受体 介导 , 不仅 调节 胃肠 道 自身
的 活动 ( 如分 泌 、 运动 、 吸 收等 ) 以及 内分泌 功 能 , 而 且
调节 气 道平 滑肌 的舒 张 、扩张肺 血管 以及 调节 气道 黏
1 “ 肺 与大肠 相 表里 ” 理论 的机 制研 究 对 于“ 肺” 与“ 大肠 ” 的联 系机 制 目前 多从 以下几 个 角度 为 出发点 进行 研究 。
1 . 2 分 泌性 肠 肽 现 已证 实肺 不 仅 仅 具 有 通 气 和 换 气功 能 . 还具有 内分 泌功 能 , 如 由肺 合 成 的血管 活性 肠
如: 胆囊 收缩素 ( C C K) 、 P物 质 、 血管活性 肠肽 ( V I P ) 等. 而这些 神经 肽 的受体 和免 疫 阳性纤 维 , 也 高 密度 分 布于 肺血 管平 滑肌 、 大气 道平 滑肌 、 气道 上皮 和 黏膜 下

描述肺的重要的古籍

描述肺的重要的古籍

描述肺的重要的古籍
古籍中对肺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描述,这些描述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现代人们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古籍中关于肺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二是对肺的保健方法的探讨。

古籍中对肺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黄帝内经》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对肺的功能有着详细的描述。

《内经》指出,肺主气机,呼吸之道,主宰人体气血循环。

古籍中认为,肺是人体的上元之脏,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大肠主津液。

肺气与大肠液相互交通,保持人体气血的平衡。

这些古籍对肺的生理功能的描述,为我们深入了解肺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古籍中对肺的保健方法的探讨,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素问》中对肺的保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古籍认为,肺主呼吸,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因此应该注重呼吸的质量。

《素问》提出了许多呼吸调理的方法,如深呼吸、缓慢呼吸、鼻腔通气等。

古籍还提到,肺
与大肠相表里,因此保持大肠的通畅也是保护肺的重要方法。

这些方法在古籍中被认为可以保护肺的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总之,古籍中对肺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人们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古籍的观点和方法,为我们认识和保护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呵护自己的肺部健康。

为什么肺要和大肠相表里审批稿

为什么肺要和大肠相表里审批稿

为什么肺要和大肠相表里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还有一个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这是的“常识”,极少有人提出质疑。

但是,今天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一问为什么不顾“五行”而搞成“六藏六腑”?二问心藏形上之“神”所以设立“心藏”,那为什么不为“魂魄志意”设立形上之藏?三问为什么肺与大肠相表里?为什么心与小肠相表里?为什么心包与三焦相表里?这些问题不重要吗?如果重要,我们能够回答清楚吗?中医既然以太极阴阳五行为本,为什么要违背直观的事实,人为制造“火分君相”,藏分心包,胃肠三分?心与心包本就一回事,本就藏神,就如脾藏魂、肝藏魄、肾藏志、肺藏意一样,都是形神合一的。

“形神合一”才是中医的原本。

强行将“心”一分为二,咋看起来好像很重视“神”,实际上使神与形分离,是个根本性的错误。

所以,火分君相造成六藏六腑,与五行悖离,这是导致中医“困难”丛丛的其中一个根源,应该到了澄清的时候。

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五行——藏腑配对的问题。

中医的“常识”是足少阴肾藏配癸水,足太阳膀胱之腑配壬水,手少阴心藏配君火(丁火),手太阳小肠之腑配丙火,手厥阴心包配相火,手少阳三焦之腑亦配相火,手太阴肺藏配辛金,手阳明大肠之腑配庚金,足厥阴肝藏配乙木,足少阳胆腑配甲木,足太阴脾藏配己土,足阳明胃腑配戊土。

看到这样的配对,没有不晕的,所以大多数行医的人,宁愿死记“汤头”歌诀,也不愿钻研《内经》《伤寒》之至理。

如果不穷究五行原理,又有谁会去质疑上述藏腑配对有问题呢?就算质疑了,也提不出正确的解答。

因此,解决中医的问题,一定要从《内经》《伤寒》出发,返本溯源,彻底把五行吃透。

《内经》讲人体藏腑秉天地之气生,即藏秉地气生,腑秉天气生,这就与五行分天地两表对上了。

前面我们讲过,“在地五行”为水火木金土,“在天五行”为寒热风燥湿,因此,人体的藏腑应该分别秉水火木金土和寒热风燥湿而生,换句话说,人体的藏腑应该分别对应水火木金土和寒热风燥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表现为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①肺失清肃,传导受阻:肺热壅盛,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大便秘结,称为实热便秘。

肺气虚弱,肃降无权,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名为气虚便秘。

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肠道失润,传导不利而大便不通,又为津枯便秘。

在治疗上可辅以宣肺、补肺、润肺之品,常有助于便秘的解除。

②传导失常,肺失宣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导致肺气失于宣降。

如大肠实热,腑气壅滞不通,可以导致肺失宣肃,而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

在治疗上,只要通其腑气,使大便通畅,则不治肺而喘自平。

1.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而易复发,治疗上多考虑气虚、血虚、阴虚等。

实质便秘病因标在大肠,本在肺脏。

因大肠与肺相表里。

2.肺主肃降,在大肠主传导糟粕。

如肺的肃降不足,则大肠传导不足,而形成便秘。

肺主津液、通调水道,在大肠主津液吸收。

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则大肠津液吸收失常,而形成便秘。

3.肺在五行属金,主燥。

先天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因金燥为上,主宣发。

宣发主阳气,肃降主阴津,也就是说,肺与大肠先天阴津就不足,阴津不足而生虚热,从而便秘。

这是根源所在。

4.因而,在治疗便秘上,特别是年久便秘,治法当以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为主。

【方名】半空雪自拟《肃肺养阴通便汤》【主治】:便秘【理法】:肃肺生津、滋阴清热、宽肠通便【方药】:瓜蒌仁30g 杏仁15 g 苏子15g 莱菔子15g槟榔12g 枳实10 g 二丑5g 麦冬15g知母(盐炒)13 g 胡桃肉12g 麻黄3--5g【方解】:瓜蒌仁、杏仁、苏子为君药,归肺、大肠经。

主肃肺降气,润肺清热,宽肠通便。

莱菔子、槟榔、枳实、二丑、麦冬为臣药。

莱菔子归肺而降气、消食化积通便,槟榔归大肠而行气消食化积通便,相须为用。

枳实破气消食化积,又能升清,抑制降气太过。

二丑、麦冬微寒抑制诸药辛温太过。

知母主滋阴清热、滑肠(见日华子本草)盐炒味咸,咸味厚降,引药下行,又可入肾,加强胡桃肉的功效。

胡桃肉,主肾不纳气,加强诸药肃降之功,上有来源,下有接引,又可通便。

麻黄,归肺经,是引经药,不可少。

2.最近看了不少荨麻疹的案例,发一个典型案例上来,大家讨论!患者袁某男 40岁全身瘙痒三年患者三年来皮肤日夜瘙痒,吃虾、葱、蒜等发物后加重。

瘙痒时用手挠,皮肤立即出现白色及淡红色条状隆起。

三年前曾在三甲医院做过敏原测定,有二十多种物质过敏,在医院行脱敏疗法治疗两月,病情稍稍缓解,此后每天服用一粒抗过敏药控制,三年来未曾停药,若一天不,则瘙痒难忍,入睡困难。

2010.05经朋友介绍过来就诊,就诊时病史同上,因就诊当天服用过抗过敏药物,就诊时未见抓痕,舌质淡,两侧见齿痕,舌根部苔白,六脉浮弦紧滑,沉取有力。

患者身高165cm左右,体重150斤,血压130/75mmHg.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本例患者经过中药内服,治疗十五天后,病情完全缓解,自述近期吃龙虾一盆,亦无碍!战友们可以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我的治疗过程于2010.06.24日公布!虽然用药可能不一定相同,但思路应该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希望借此案例,大家互动交流,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上彼此相互提高!积分奖励自然有啦,等着大家来领取积分吧!一位是电话来索方,因为是熟人朋友的父亲,肺气肿、老慢支最近因感冒诱发憋闷、气喘加重,输液好几天了不见好转,精神萎靡不振,就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考虑心肺阳虚兼痰,处方:熟附子9g(先煎半小时)麻黄6细辛3鱼腥草25,先用3剂看看,3天之后来电,精神好多了,能吃大半个馒头了,大便也通畅了,要求再进3剂巩固疗效。

另一位是82岁的门诊患者,我给他女儿、女婿看过病,效果不错,所以这次老人肺气肿感冒后打针十来天,手已青紫实在扎不进针了,来找我看看中医,患者自言脘腹觉热,活动气喘,有时汗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

”用麻黄6杏仁10石膏24甘草4鱼腥草15,5剂,复诊时爬2层楼已不见喘促了,自言以前大便如羊屎球,服药后大便痛快且不干燥,基本无咳嗽,按健脾益肺化痰法善后,大抵是玉屏风二陈四君子之类。

思考这两例肺气肿患者用药,未用推挡通便之药,一是考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得宣,津走大肠;二是麻黄与鱼腥草的配伍,宣肺化痰的同时利水走肠间,起到了通便润肠的效果。

可谓引水行舟了。

韩某男 67岁患者自诉便秘1年多,大便质干,排出不畅,小便量多,尚有口苦、口干。

余未诉不适。

方:熟地15g 生地15g 麦冬15g 玄参15g 桔梗6g杏仁10g 枳壳10g 厚朴10g 当归15g 山药15g乌药10g 益智仁10g 桑螵蛸10g方解:方用增液汤加熟地以润滑肠道,其增水行舟之效,桔梗开宣肺气,杏仁以肃降肺气,此处之用在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得宣降,大肠之气自然得通。

枳壳、厚扑其推动波助澜之效,唯恐厚朴太燥,加当归、火麻仁以制约厚朴之燥,同时当归有活血之效起到增进胃肠蠕动之效。

山药大补肺脾肾之气,用于增强肺气宣发肃降。

最后加入缩泉丸桑螵蛸以缩小便利大便。

本人看病,脉诊为先;先切其脉,次望面舌,五脏虚实,邪气盛衰,经此二诊,可明七分,随后问之所苦,闻之所言,与切诊之结果相参,则病机可了,立法可明,遣方用药,紧随其后。

常人脉象,一般五脏各有盛衰,六部脉象必然各有虚实,找其郁结之处,即可明了邪克何脏。

此患者六脉浮弦紧滑,沉取有力,观其体型偏胖,舌质齿痕,舌根苔白……六脉皆浮,乃卫气充于表,与风邪相争!脉见滑利,为痰湿作祟!脉见弦紧,为寒邪束缚经脉所致!大凡脉沉,其病必深!患者脉象沉取有力,为病邪由表入里,已有伏藏!观其舌象,可知脾肾阳虚;正虚于此,邪方可入……于是告知病人,风寒湿邪郁于体表,病程长久,部分已入内伏藏。

患者于是描述三年来的治疗经过……因皮肤瘙痒三年,手抓后皮肤隆起,经激素、抗过敏药物、脱敏疗法、中药治疗未能治愈,特来就诊。

三年来病人定然服用过祛风解表之剂,之所以未能彻底治愈,因其伏藏之邪未除,此乃瘙痒之根源。

祛风解表犹如扬汤止沸,可以缓解一时;激素加抗过敏,犹如掩耳盗铃,将邪气向内层层逼入;如此治疗,何有尽时!此病人历时三年未愈,治疗当分三步。

第一步,解表散寒除湿,调和营卫,祛风止痒——治其标第二步,解表清里——治其本第三步,温补脾肾,益气固表——扶其正分析完病情,然后开方下药。

桂枝15克赤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切开)苦杏仁20克白蔻仁12克薏米仁25克蝉蜕15克石菖蒲15克生甘草12克浮萍30克荆芥穗12克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桂枝、赤芍、生姜、大枣取桂枝汤之意,调和营卫,用赤芍代替白芍,取其流通血脉之意。

苦杏仁、白蔻仁、薏米仁、蝉蜕取三仁汤之意,苦杏仁从上焦敛肺气,白蔻仁疏中焦,薏米仁从下焦利湿邪,一敛、一疏、一利,将人体湿邪从上向下逐,蝉蜕以皮治皮,引药入皮,配合三仁,利皮下之湿邪。

菖蒲,《本经》谓,“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窃以为,此物入心经,开心窍,散心经之风。

临床中可见,“凡痒胜者,必心烦闷”;经云,俱痛痒疮皆属于心。

此乃风邪入心经,非此物不能除。

浮萍者,浮于水面而生,善祛水湿所夹之风邪,凡风湿郁于肌表,皆可佐以用之。

荆芥穗,散寒祛风,解表而已。

甘草调和药性。

二诊:上方服用三剂,患者反应每日小便量多,服完三剂,自觉周身轻松,皮肤瘙痒大减,痒时抓痕很浅,可以耐受,切脉时六脉浮滑,沉取有力。

守方三剂。

三诊:服用三剂后,周身偶尔作痒,程度很轻,自述服中药之日始,抗过敏西药未在服用,目前自觉良好,切脉时六脉稍浮,沉取滑而有力。

当采用解表清理法。

生首乌30克大黄20克苦参12克胡麻仁20克威灵仙15克石菖蒲15克荆芥穗10克蝉蜕15克浮萍20克防风20克黄芪20克生甘草12克三剂水煎内服日一剂《奇效良方》中有一首诗:“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无。

”本人运用此方治疗对于顽固性皮肤瘙痒证几年,收效甚佳。

方中重用生何首乌,即能祛风止痒,又能排毒通便,使伏藏之风、痰、湿自大便而出。

四诊:病人服用上方三剂后,每日腹泻两至三次,大便粘腻,便尾有泡沫状粘液,三天后自觉身体安泰,神清气爽,瘙痒痒未再发作。

切脉时六脉不浮不沉,唯右尺细软,齿痕舌,舌根白依旧,脾肾阳虚存在。

附子20克(先煎1小时)白术2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防风20克菖蒲15克苦参12克生甘草12克上方连用六剂后停药,一月后电话随访,未再复发;患者有意进食曾经过敏的食物,也为发作。

按:中医有句老话:治啥不治皮。

这是说皮肤病不易治,而且容易复发。

这几年来反复琢磨皮肤病容易复发的原因,其实就三点:第一:卫气不足,易感外邪。

患者大多脾肺气虚,疾病治愈后,外邪再次入体,疾病再次发作。

第二:脏腑功能失调。

多见于肺的宣发肃降失调,湿邪自内而生,皮下湿邪来源不绝。

第三:伏藏于脏腑之邪未清。

只治其表,未治其本。

再次发作,自然而然。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不用下法,反而失正了。

此案之后,又治疗几例类似病例,均以上法为参考,收效颇捷3.4.(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