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战国、西汉简牍遣策中所见之 “亡童 ”与“明童 ”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_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件】

1.通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医学数学农学的成 就、司马迁写作《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 入等基本史实,知道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 概况。 2.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探究这一时 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3.认识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 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四.道教和佛教
:
第
三
单封
元建
秦 汉 时 期
国 家
的 建 立
统和
一巩
多固
民
族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中医学发展背景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
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 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 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 论。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望闻问切 四诊法。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 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二 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1.中医学的发展
(2)秦汉时期医学的发展
悬泉置遗址出土的 西汉简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帛书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版课程标准: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了解佛教 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新课标新教材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CONTENTS
教学目标
一.造纸术的发明 二.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三.司马迁与《史记》
二 医学、数学和农学的成就 1.中医学的发展
简牍常谈徐苹芳

简牍常谈徐苹芳简牍常谈徐苹芳简牍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
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
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尊贵的书法墨迹。
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简牍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简牍发现:一次是西汉时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古文经书,另一次是西晋太康二年(281)汲冢竹书的发现,它们对中国经学和古代史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1901年起,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甘肃、内蒙古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相继发现汉晋简牍,尤其以1930年发现1万枚居延汉简最为重要。
1972~1981年间,又先后在居延、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2万余枚汉代简牍,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各地战国秦汉墓葬中也出土了很多简牍。
有些是随葬的“遣册”,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楚墓中,,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中,都曾出土过。
曾侯乙墓出土的记丧仪车马兵甲的简,也应属于“遣册”一类。
秦代简牍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编年记》、《语书》和多种秦律的竹简(见云梦秦简),以及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田律”木牍。
在甘肃武威和甘谷的东汉墓中曾出土过赐王杖和优复宗室的诏令简,赐王杖简是较完整的册书。
在有些汉墓中还出土了各种书籍,如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论语》、《儒家者言》,安徽阜阳汉墓出土的《诗经》、《苍颉篇》,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见银雀山汉简),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仪礼》和医药书,青海大通上孙家寨汉墓出土的兵书,都有很高的价值。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远的文化底蕴,而坚定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文化自信深厚的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从纵向时间脉络来看,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的奇迹;从横向文化内涵来看,我国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民族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善于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文化领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打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与之同步的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在增强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充分肯定。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的大势,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问题。
过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新闻、报纸、广播等宣传手段,传播效率慢,并且考虑到个人文化素质修养高低等问题,这些单一的宣传方式无法满足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期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纷繁复杂,但互联网和其他诸如短视频或直播等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消费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有些甚至脱离人民群众。
新媒体和互联网等传播方式不当使之达不到预期效果,新型媒体行业在宣传过程中动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产生偏颇和误解,动摇了实现文化自信的根基。
战国至西汉时期遣策的解读

战国至西汉时期遣策的解读作者:胡晓烨来源:《寻根》2022年第01期喪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
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遣策源流考(一)概念溯源:所谓遣策,“书遣于策”遣策,或曰“遣册”,是为墓葬中随葬物品之清单。
这一概念由叶恭绰先生于1955年为史树青先生《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作序时提出。
序中谈道:“策中所书各物,大抵皆金属、丝属,其为赠遣送之物,无可疑者,因断此项竹简,当即仪礼中之遣策国。
”即认为遣策是“赠遣送之物”,是墓葬的随葬品清单。
遣策,溯其来源,可见《仪礼·既夕礼》中“书于方,若九,若七,若五。
书遣于策”的记载。
遣策与方一样,都是出现于古人丧葬活动中的概念和实物。
古人将赠予丧家的助葬送葬之物以九行、七行或五行的形式记录在方上,将随墓主入葬的物品记录在策上。
郑玄注云:“方,板也。
书奠赙赠之人名与其物于板。
每板若九行,若七行,若五行。
策,简也。
遣,犹送也。
谓所当藏物茵以下。
”又有注“遣者,入圹之物”。
“遣”字,意为遣送,具有送亡人离开人间之意。
记录随葬物品的遣策,其物质载体一般为竹简或木简,往往放置于墓室中铺垫的随葬品之下。
有疏云:“《聘礼记》云:‘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以宾客赠物名字少,故书于方。
遣送死者明器之等,并赠死者玩好之物名字多,故书之于策。
”策可以记录更多的内容,故将内容更为丰富的遣送死者所用明器和陪葬死者之物记于策上;方能记载的内容相对较少,故将内容体量较少的宾客助葬之物记于方上。
目前学界尚有关于“遣策”与“方”概念之别的讨论,但将“遣策”定义为随葬品之清单的观点基本得到学界认同。
笔者以为,虽然传世古籍中对遣策和方进行分别记载,但从目前考古成果来看,又或因时人亦将助葬之物用于陪葬的行为,遣策与方的区别并不明晰。
一方面,从其外在表征看,遣策与方形制相仿、用途相似;另一方面,从其内容看,出土遣策的记录内容除墓主的随葬物品,还包括亲朋好友助葬赠送之物。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翻译

《童心说》阅读答案及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9分〕童心说〔明〕李贽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那么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若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假设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那么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那么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那么文辞不能达。
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那么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那么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那么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那么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那么假人喜。
无所不假,那么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
然那么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那么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那么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那么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
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那么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能语于童心之明矣。
《仓颉篇》成书演变及出土汉简原文

《仓颉篇》成书演变及出土汉简原文一、《仓颉篇》成书、演变与多种简本的发现《汉书·艺文志》记载曰:“《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
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
”至“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
依此,知西汉时这一被“闾里书师”改编过的文本所收字数是3300字。
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在所著录的“苍颉一篇”下有班固自注曰:“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
《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
《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毋敬作。
”从班固所著录的这个汉代皇家图书馆所藏文本分章情况看,是已将秦代《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合一且统名之曰《苍颉篇》,应该已非秦代三篇各自独立的原本,但分章仍依三篇其旧,合则有二十章,与以上所云被“闾里书师”所合并的六十字一章、五十五章形式的本子不同,不是一种文本。
《汉书·艺文志》还记述,由于《苍颉篇》“多古字,俗师失其读”,于是“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
可知到了西汉晚期,《苍颉篇》连民间的书师亦已“失其读”,即不能通其音义了,还需要征调像张敞这样的古文字学家来解读。
至西汉末与东汉时,遂有学者为《苍颉篇》作训解并作续编。
秦代时李斯等用秦篆所写《苍颉篇》等三部字书可能在西汉后即不流行了,即使是汉代时合三篇为一的五十五章之《苍颉篇》,以及西汉末、东汉年间在《苍颉篇》基础上续编的各种字书,虽在北宋时所修《新唐书·艺文志》中仍有,但到元至正年间编撰的《宋史·艺文志》中已不再见于记录。
可见这些书在北宋时如还有存,有可能亦多只存于内府,不在民间流传,此后或即毁于宋室南迁时。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肃敦煌一带汉代鄣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中首次发现有《苍颉篇》,其中一部分于1914年为罗振玉、王国维在《流沙坠简》一书中刊布,另外还有一部分是从书写《苍颉篇》的木觚上削刮下来的所谓“削杮”(亦称“削衣”)上保留的文字,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亦已刊布。
六国古文

简帛晚于甲骨文、金文吗? 为什么?
(三)分类
1.战国楚简帛
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简帛基本上都是楚地简帛。 (1)子弹库楚帛书 (2)信阳楚简
(3)望山楚简
(4)曾侯乙墓竹简 (5)九店楚简
(6)包山楚简
(7)郭店楚简 (8)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2.秦
简
指秦国和秦朝的简牍,包括秦统一中国以前和统一 中国以后的简牍。 (1)睡虎地秦简 (2)青川木牍 (3)龙岗秦墓竹简 (4)周家台秦简
③纳室类,58件。与盟者保证自己决不“纳室”,即兼 并和占有别人的家室和财产,同时也反对和制止自己的 兄弟宗人有类似的行为,如果违背誓言,将受到晋国先 公在天之灵最严厉的惩罚。 ④诅咒类,13件。墨书。字迹已模糊,内容与盟誓无关, 是对某些罪行的诅咒。 ⑤卜筮类, 3件,墨书。亦非正式盟书,而是盟誓时有 关卜筮的记录。
(1)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古文者七十文,约占总 数百分之十六。
(2)石经之古文同于《说文》篆文者一百五十五文, 约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五。 (3)石经之古文同于甲骨文及金文者八十七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二十。
(4)石经之古文同于六国文字者五十六文,约占总数 百分之十三。
(5)石经之古文形体讹别不知所从者六十五文,约占 总数百分之十五 。 ——这说明《说文》中古文远非古文的全部, 石经中古文与之是同一系统的文字,都源于商 周而通行于战国时代。
四、简帛文
(一)概念 又称简牍帛书,是对简文和帛文的合称。简, 竹简;木牍,木牍。 木牍主要有两种: 1.类似于竹简的较窄的薄片,一般只写 一行字。 2.较宽的木片,可以书写两行及数行, 故又称木牍。
(二)使用时间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说:“书契志勇,自刻 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 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
高中一轮复习语文课件板块二专题十二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

(4)楼下有辆自行车没锁。 答案:“没锁”有“没配备锁”和“没锁上”两种理解,可 用语境消除法改为:楼下有辆自行车没锁,小心别丢了。
技法4 删繁就简法——防止重复,删除多余 要注意辨析语段中的词语是否存在词义包含、交叉或 重复的情况,若有,要考虑删除,还要尽量删除语段中可 有可无的文字,以确保表达的简明。
专题十二
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
一、语言表达简明4法 二、语言表达得体6法
课时跟踪检测
一、语言表达简明4法
语言“简明”的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达出 最丰富的信息,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实现表达效 果的最佳化。“简”即“简洁而无冗余”,是对语言文字数 量上的要求,一般采用“文段修改”的方式考查,在“压缩 语段”题型中往往规定了字数上限,这其实也是对语言表达 “简”的考查;“明”即“明确而无歧义”,是对语言文字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 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 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 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密,她俩经常一起 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针对训练]
5.(2016·山东高考,改编)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
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
养,校学生会定于 10 月 18 日下午 4 点,在报告厅举办“走
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
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战国、西汉简牍遣策中所见之“亡童”与“明童”
李明晓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
现已发表的遣策中有“僮”、“亡童”、“明童”三种,其中前二则材料中“僮”、“亡童”指随葬木俑似无异议。
(1)八,四戈。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简》2-028)
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先生(1995:126)认为“”即“明”的分化字。
何琳仪先生(1998:724)读作“盲僮”。
信阳一号墓出土木俑11件,简上所记“八僮”当在其中。
(2)九亡童:亓(其)四亡童皆缇衣,亓(其)三亡童皆丹䋺之衣,亓(其)二亡童皆紫衣,皆赤颈索(素)豙之毛□。
(《望山》2-49)
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先生(1995:126)指出:“此墓出土木俑十六件,头上有假发,身着绢衣。
简文所记九亡童当在其中。
”
(3)右方男子明童,凡六百七十六人,其十五人吏,九人宦者,二人偶人,四人击鼓、铙、铎,百九十六人从,三百人卒,百五十人奴。
”“右方女子明童,凡百八五人,其八十人美人,廿人才人,八十人婢。
(《马王堆·遣策》)
郑曙斌先生(2005:40)指出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简中的“明童”为“送死之童”,具有葬俑特征,并理解为“作为侯府家童,可能是模拟葬俑而出现在葬仪中‘人俑’”。
其主要依据是“遣策所记‘明童’与同墓木俑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并无多少共同之处”。
笔者通过实物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实物资料相比定,认为“明童”实际上还指随葬木俑。
战国楚简中“”多借做“盟”(9次),《包山》123有:“雇女返、场贮、竞不割皆旣。
”除上举例(1)外,《上博一·孔子诗论》7亦有一例“”用作“明”:“褱(怀)尔(明)惪(德)。
”因此,
“僮”即“明僮”。
而包山楚简3有“少僮”,简180有“少童”,二者即一事,故“明僮”亦即“明童”。
现在我们着重来分析“明僮(童)”、“亡童”与“盲僮”三者间的关系。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前园横生梧桐者,梧桐心空,不为用器,但为盲僮,与死人俱葬也。
”可见“盲僮”确为随葬木俑。
“明器”,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
《礼记·檀弓上》:“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郑玄注:“言神明,死者也。
神明者,非人所知,故其器如此。
”孔颖达疏:“故制明器,以神明求之不死不生不可测也,成善也,故为器用并不精善也。
”《仪礼·既夕礼第十三》:“陈明器于乘车之西。
”郑玄注:“明器,藏器也。
”《释名·释丧制》:“送死曰明器,神明之器,异于人也。
”也就是说“明器”是遣送死者的随葬用品。
因此,我们也可推断“明僮(童)”亦即随葬木俑。
我们先来看一看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04件木俑实物与遣策对照情况。
出土木俑分着衣俑(25件)、雕衣俑(4件)、彩绘俑(73件)、桃枝小俑(2件)四类。
其中着衣俑中有舞俑、乐俑17件,应在“四人击鼓、铙、铎”与“廿人才人”这二十四人中。
着衣俑中另有侍俑8件,小俑疑为守门吏,可能在“谒者四人”中。
雕衣俑、彩绘俑共77件,男性较多,为一般家内奴婢,应在“百五十人奴”与“八十人婢”中。
从上可见,出土木俑遣策所记大致相同,只是数量上远远少于所记“明童”856人。
另外,还有遣策所记驾驭车马109人、祭奠之鼎、送葬之车亦不见有出土实物。
在墓中随葬大量物品是秦汉时期丧葬的重要风俗,陕西咸阳杨家湾4号、5号墓出土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580多件。
参考文献:
[1]傅举有.湖南出土的“俑”[A].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暨马王堆汉墓发掘十五周年纪
念文集[C].长沙:湖南省博物馆,1986.109-115.
[2]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59-60.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5.
[5]展力等.试谈杨家湾汉墓骑兵俑[J].文物,1977(10).
[6]郑曙斌.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之“明童”问题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5(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