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细胞因子药物

合集下载

吉洛因(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吉洛因(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吉洛因(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药品名称】商品名称:吉洛因通用名称: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 Injection【成份】主要组成成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适应症】1.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

4.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用法用量】1 肿瘤放、化疗后:放、化疗停止24~48小时后方可使用本品,在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三角肌处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皮肤应隆起约1cm2,以便药物缓慢吸收),3~10g/kg/日,持续5~7天,根据白细胞回升速度和水平,确定维持量。

本品停药后至少间隔48小时方可进行下一疗程的放、化疗。

2 骨髓移植:5~10g/kg,静脉滴注4~6小时每日1次,持续应用至连续3天中性粒细胞绝对数1000/毫升。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3g/kg/日,皮下注射,需2~4天才观察到白细胞增高的最初效应,以后调节剂量使白细胞计数维持在所期望水平,通常10000/l。

【不良反应】本品的安全性与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大部分不良反应多属轻到中度,严重的反应罕见。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寒战、恶心、呼吸困难、腹泻,一般的常规对症处理便可使之缓解;其次有皮疹、胸痛、骨痛和腹泻等。

据国外报道,低血压和低氧综合征在首次给药时可能出现,但以后给药则无此现象。

不良反应发生多于静脉推注和快速滴注以及剂量大于32μg/kg/日有关。

【禁忌】1 对rhGM-CSF或该制剂中任何其他成分有过敏史的病人。

2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

【注意事项】1 本品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2017年整理】细胞因子用药

【2017年整理】细胞因子用药

2015年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备考攻略2015考研政治2015考研英语2015考研数学2015考研专业考研报名指导家单位也在开发研制。

另外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进口EPO有美国Am-gen公司的Epogen,日本麒麟公司的利血宝(Espo),德国宝灵曼公司的生血素(Recormon)。

国产EPO疗效与进口品基本一致,其售价为270元/3000lU,而进口品为450元。

但相对我国居民收人其治疗费用仍很昂贵,应有的临床和社会价值远未体现出来,当国产品售价进一步下调,其市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值得关注。

在我国重组细胞因子也是占主要地位的,重组细胞因子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细胞因子产品,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肿瘤、感染、造血障碍等,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近十多年来,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有较快发展,相关的新药陆续上市。

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的国产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包括乙肝疫苗、IFN、IL 2、G-CSF、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rEGF)等15种基因工程药物。

组织溶纤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IL3、重组人胰岛素、尿激酶等十几种多肽药物正处于临床Ⅱ期试验阶段,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已从实验阶段进入临床阶段。

正在开发研究中的项目包括采用新的高效表达系统生产重组凝乳酶等40多种基因工程新药。

在欧美市场上,对现有重组药物进行分子改造而开发的某些第二代基因药物已经上市,如重组新钠素、胞内多肽等。

另外,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人源单克隆抗体、反义核酸,以及基因治疗、新的抗原制备技术、转基因动物生产等,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基因工程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具有市场扩容快、潜力大的优势,今后研究开发的重点为新型疫苗和抗体、组织与细胞治疗剂以及其他药物。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
长期存活,刺激T细胞进人细胞分裂周期。 IL-2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活性。 (2)IL-2对NK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NK细胞的增殖,维持NK细胞长期 生长。
(3)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LAK (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 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TIL(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细 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K。
α-干扰素的应用使慢粒的治疗上了新台阶, 干扰素可抑制有Ph染色体的肿瘤细胞克隆, 其中1/3患者Ph染色体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α-干扰素治疗慢粒慢性 期病人疗效好于晚期病人;大剂量长疗程 好于间断给药;联合用药好于单一用药, 常用的联合用药有马利兰、羟基脲和阿糖 胞苷。国内慢粒协作组采用α-干扰素联合 羟基脲治疗慢粒70例,有效率94.3%。
织的修复 3.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信
号传递 4.参与细胞凋亡和抗肿瘤 5.参与炎症和免疫病理性损伤
二、白细胞介素类药物
白细胞介素用品
1.重组人白介素-2 (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 rhIL-2)
1)IL-2的生物活性
(1) IL-2对T细胞的作用 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

【外文名】
Erythropoetin ,Erythropoietin, r-
HuEPO,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Epoetinalfa
促红细胞生成素功能
1)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2)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3)控制红细胞产生的速率 4)促进红细胞成熟 5)促进某些非红系祖细胞,如粒细胞核血小板

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说明书

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说明书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一种刺激骨髓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它主要用于治疗骨髓抑制性疾病,如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抑制。

1.适应症:- 肿瘤化疗和放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瘤和白血病等)。

-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用法用量:- 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5-7 天。

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化疗的强度,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2-3 周。

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每次 3-5 微克/公斤,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持续 2-3 周。

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疗程。

3.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骨痛、皮疹、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

- 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休克、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4.注意事项:- 本品仅供皮下注射,不能静脉注射或鞘内注射。

- 本品应该在化疗或放疗结束后 24 小时内使用,以避免加重骨髓抑制。

- 本品不能与其他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同时使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 本品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使用期间应该密切监测白细胞计数和其他血液指标,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警告和注意事项:- 过敏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过敏体质者或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 感染:本品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等。

使用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的发生。

- 血液系统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血液系统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处方药,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课件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课件

04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挑战与 前景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问题
疗效问题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疗效不佳,需要进一步优化药物设计和治 疗策略。
安全性问题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关注,如免疫反应、肝肾损伤等。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对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需求逐渐增加,市场潜 力巨大。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适当的宿 主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并进行 大规模培养和生产。
药效学评价
对重组细胞因子药物进行药效学 评价,包括体内外实验,以评估 其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靶点筛选与验证
确定具有治疗潜力的细胞因子靶 点,通过实验验证其功能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与上市
经过多阶段的上市。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其他疾病治疗领域,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展现出广阔的 应用前景
详细描述
除了肿瘤和免疫治疗领域,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在其他 疾病治疗中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心血 管疾病的治疗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新 生,改善心肌缺血。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中,贝伐珠单 抗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从而减轻视网 膜水肿和改善视力。这些成功案例表明,重组细胞因 子药物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THANKS
昆虫表达系统
原核表达系统
利用昆虫细胞作为宿主细胞,表达重组细 胞因子药物,具有高表达水平、易大规模 培养等优点。
利用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 胞,表达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具有成本低 、易大规模生产等优点。
重组细胞因子药物的纯化与质量控制
初步纯化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简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是一种利用聚乙二醇技术改造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用于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PEG-G-CSF作为一种改良后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聚乙二醇化技术在粒细胞刺激因子中的应用聚乙二醇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改造技术,通过将聚乙二醇与蛋白质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半衰期、增强稳定性等。

在粒细胞刺激因子中,聚乙二醇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其药效和减少副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PEG-G-CSF的特点和优势相较于传统的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 长效性:PEG-G-CSF经过聚乙二醇化处理后,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减少了频繁注射的次数。

- 稳定性:聚乙二醇化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降低了在体内被降解的速度,提高了药效的持续性。

- 生物利用度:PEG-G-CSF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了治疗效果。

- 副作用减少:PEG-G-CSF的聚乙二醇化改造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PEG-G-CSF作为一种改良后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PEG-G-CSF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要求的提高,PEG-G-CSF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结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药物,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独特的长效性、高稳定性和较低的副作用使其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EG-G-CSF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欢迎阅读。

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介绍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产厂家: 哈尔滨里亚哈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药品规格:150μg,冻干粉药品价格:¥159元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说明书【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hGM-CSF)【商品名】里亚尔【英文名】LEUBENE【汉语拼音】Liyaer【主要成分】活性成份: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hGM-CSF)。

非活性成份:甘露醇、氨化钠、磷酸氯二钠、磷酸二氯钾、聚乙二醇(4000)、人血白蛋白。

【性状】白色无菌冻干粉针,易溶于水、pH6.9-7.1。

【适应症】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用法用量】癌症化疗或放疗后。

3-10µg/kg/d,皮下注射持续5-7天(注意:本药不应与抗癌化疗药同时使用,应在化疗停止24小时后可使用),根据白细胞回升速度和水平,确定维持量。

用1ml的无菌生理盐水溶解(切勿剧烈振荡),可在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臀三角肌处进行皮下注射(要求:注射后局部皮肤隆起约1cm2,以便药物慢慢吸收)。

【药理作用】里亚尔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很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吸收、分布、消除,自愿者皮下注射3、10或20µg/kg和静注3至30µg/kg可观察到血浓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UC)随剂量的增大而增高。

皮下注射里亚尔,在3-4小时血浓达到峰值,静注里亚尔的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皮下注射则为2-3小时。

高活性细胞因子-武汉天正源重组细胞因子

高活性细胞因子-武汉天正源重组细胞因子

重组细胞因子,种类齐全,低内毒素,高纯度,高活性来源:武汉天正源生物市场部发布时间:2023-04-18类器官培养领域,细胞治疗领域,包括干细胞治疗、TCR-T 疗法等等。

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需要使用细胞因子来诱导细胞增殖或分化。

细胞因子虽然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种类丰富,并且是作用广泛,那么,到底什么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作用是什么?怎么选择合适的细胞因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细胞因子为了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防止肿瘤发生,机体的许多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许多种微量的小分子量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类因子,这样一大类因子已发现的有上百种,统称为细胞因子。

它们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细胞生长分化以及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在异常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发烧、炎症、休克等病理过程。

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各种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因子(interleukin,IL):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能够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干扰素(interferon,IFN):***初发现某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得名。

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

■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family,TGF-β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 β1β2 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IL-2对B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B细胞表达IL-2R,促使B胞增 殖和产生免疫球蛋白,并刺激巨噬细胞, 提高其吞噬能力。
(5)IL-2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IL-2的抗肿瘤作用与LAK, TIL有关。
重组人白介素-2(rhIL-2)主治疾病
1)抗病毒感染 乙肝 2)抗细菌感染 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麻风病、肺结核胞内 寄生菌感染性疾病、 白色念球菌感染 3)抗寄生虫感染 治疗疟疾 4)艾滋病的治疗
促红细胞生成素功能
1)促进多能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2)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增殖 3)控制红细胞产生的速率 4)促进红细胞成熟 5)促进某些非红系祖细胞,如粒细胞核血小板 祖细胞的分化增殖
临应用
1)治疗慢性肾功能 衰竭引起的贫血 2)治疗HIV感染患者 3)结缔组织病贫血 4)癌性贫血 5)早产婴儿的应用 6)骨髓增生性异常 综合征贫血
慢性乙型肝炎
目前根据临床应用疗效分析,干扰素 仍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其疗效早 已肯定。 我国已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重组IFN包 括IFNα-1b,α-2a及α-2b。
IFNα对伴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及明显病毒复 制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效果,HBeAg 及HBV DNA转换率约为30-40%。 长期随访中,多数(80%以上)有应答的病 例可获得持续效果,可改善生活质量,减 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从30-60% 不等。
慢性丙型肝炎
多数丙型肝炎病情隐匿进展,经过1020年约20%病人发展成肝硬化,20年后约15%患者发展成肝细胞性肝癌。 丙型肝炎的慢性化与持续性病毒血症有密 切的关系。 因此,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清除病 毒,对于阻断病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虽然不是理想的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 但目前仍然是唯一有效药物。 各种类型天然及重组干扰素对丙型肝炎的疗效基 本相似,不同剂量和用药时间长短以及病情或病 毒基因的差异与干扰素的疗效有很大区别,影响 疗效的主要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目前最常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是干扰素 3百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疗程6个月。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 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 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 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 (cachectin)。
TNF的生物学活性
1.抗肿瘤活性 2.免疫调节作用 3.炎症活性 4.促凝血活性 5.抗病毒、抗细菌、 抗真菌作用 6.热原质作用 7.参与骨质吸收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 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 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 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
白细胞介素
一、白细胞介素的生物学功能
1.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2.刺激造血细胞发育、分化和参与损伤组 织的修复 3.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的信 号传递 4.参与细胞凋亡和抗肿瘤 5.参与炎症和免疫病理性损伤
第五节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 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根据细胞因子刺激不同造血细胞系或不同 分化阶段的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 同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粒细胞CSF(GCSF)、巨噬细胞CSF(M-CSF)、粒细胞和 巨噬细胞CSF(GM-CSF)、多重集落刺激因 子(multi-CSF,又称IL-3)、干细胞因子 (SCF)、红细胞生成素(EPO)。
5)肿瘤治疗 肾细胞癌、 黑色素癌、乳腺癌、 膀胱 癌、 肝癌、直肠癌、 淋巴癌 、 肺癌、 恶性肿瘤、 癌性胸腹水 6)抗血压作用 7)免疫佐剂
2.重组人白介素-11 (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 rhIL-11)
IL-11由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 23kd,是造血微环境中一个多功能的调节 因子。
注射用干扰素应用市场的潜力
① 适应症广泛,已获批准的适应症临床应 用疗效确切,目前尚无哪种新药可以取代 干扰素。 根据新药开发研制周期的特点,至少未来 3-5年内国内干扰素的市场不会受到大的冲 击,甚至会不断增长。 2000年全国干扰素市场销售额接近10亿元 人民币。 ② 国内干扰素市场容量巨大
(3)IL-2对LAK、TIL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LAK (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 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 TIL(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细 胞的体外存活、扩增及活化LAK。 LAK是淋巴细胞与IL-2接触后产生的一种具 有高效抗肿瘤效应的杀伤细胞,只有在IL2的存在下LAK才能产生,亦只有在IL-2存 在下,LAK才能发挥其效果。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发病率为3/10万)是一种多能 干细胞克隆异常的疾病。该病最突出的临 床表现是脾肿大及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加。 传统的常规化疗虽然改善病情,但对Ph染 色体抑制率低,疗程短,不能延长病人生 存期,也不能阻止病情进展。 骨髓移植(BMT)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慢粒的 方法,但受骨髓供体的来源费用昂贵以及 易引起严重的合并症等因素所限,使BMT难 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
骨髓移植后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升高; 肿瘤、白血病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伴 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第六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英 文简称。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和肝 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别名】促血红细胞生长素 ,红细胞生成素,重 组人红细胞生成 【外文名】 Erythropoetin ,Erythropoietin, rHuEPO,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Epoetinalfa
rhIL-11主要治疗的疾病
1)实体瘤、非髓性白血病化疗后Ⅲ、Ⅳ度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2)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 疗,可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 3)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三节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TNF-β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两者 有相似致热性。
干扰素的功能
1.抑制病毒繁殖 2.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 抗肿瘤 3.免疫调节活性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1、主要适应症 ● 毛细胞白血病 α-干扰素已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毛细胞 白血病的首选药物,该病是一种少见的慢 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占成人白血病的 2%),其特征是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 机体反复感染。外周血和骨髓检查发现有 特征性的"毛细胞"。过去对毛白唯一有效 的治疗措施是脾切除,脾切除后如病情再 恶化则要化疗,但疗效较差。α-干扰素治 疗毛白的有效率达60%,且付作用轻。
TNF与临床
1.用于临床诊断 活动期肿瘤患者血 清中TNF水平高,而 非活动期则低 2.用于评价预后 患者血中的TNF水平 与某些疾病的死亡 率呈正相关。
3.检测肾移植排斥反应 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时血清中TNF增高,因 而检测患者血中的TNF水平有助于监测肾移 植排斥反应。 4.用于临床治疗肿瘤 rhTNF-α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如乳 腺癌、肺癌、结肠癌及黑色素瘤等。
第十六章 细胞因子类药物
第一节 概述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相 关细胞产生的一类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 多功能的多肽分子,不包括免疫球蛋白、 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的细胞产物。 细胞因子通常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相关细胞产生。
重组细胞因子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 细胞因子产品,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感染、造血障碍等,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近十多年来,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制 有较快发展,相关的新药陆续上市。
第四节
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 (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 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 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 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的分类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 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 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 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 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α-干扰素的应用使慢粒的治疗上了新台阶, 干扰素可抑制有Ph染色体的肿瘤细胞克隆, 其中1/3患者Ph染色体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α-干扰素治疗慢粒慢性 期病人疗效好于晚期病人;大剂量长疗程 好于间断给药;联合用药好于单一用药, 常用的联合用药有马利兰、羟基脲和阿糖 胞苷。国内慢粒协作组采用α-干扰素联合 羟基脲治疗慢粒70例,有效率94.3%。
二、白细胞介素类药物
白细胞介素用品
1.重组人白介素-2 (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 rhIL-2)
1)IL-2的生物活性
(1) IL-2对T细胞的作用 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使T细胞在试管内 长期存活,刺激T细胞进人细胞分裂周期。 IL-2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活性。 (2)IL-2对NK细胞的作用 IL-2可促进NK细胞的增殖,维持NK细胞长期 生长。
③ 国内干扰素价格已降至比较合理的水平, 对干扰素的应用能取得比较好的药物经济 学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