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CT诊断.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

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其中,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不能行肝组织活检的患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抽吸术或手术标本来获取组织学诊断。

最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AF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癌的风险。

此外,AFP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AFP-L3、PIVKA-II等的检测,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时,应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支持。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肝脏的血供和CT增强特点
肝脏血供 双重性
肝动脉1/4,门静脉3/4
增强扫描 肝动脉期:注药后20~30s 肝门脉期:注药后50~60s 肝平衡期:注药后120~180s
正常肝脏平扫及三期增强
肝癌的血供和CT增强特点
➢ 肝癌主要接受肝动脉供 血,故在动脉期CT值迅 速上升达峰值,超过肝 实质;病灶峰值停留时 间短,然后迅速下降, 至门脉期(60s)时病 灶CT值往往低于正常肝 实质
Hot!
鉴别诊断
➢肝囊肿 ➢肝血管瘤 ➢此外,原发性肝癌还应与肝腺瘤、FNH 相鉴别,这两种疾病临床较少见但鉴别诊 断困难
肝囊肿
肝血管瘤
小结
平扫:肝实质内低(等)密度灶 增强:“快进快出” 门静脉癌栓 肝硬化表现 AFP阳性
--------快进快出
肝癌的血供
块状型肝癌
结节型肝癌
弥漫型肝癌
小肝癌
门静脉癌栓
门静脉癌栓
近期研究热点及技术进展

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DWI PWI MRS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Spectrum analysis 31P-MRS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CT检查
扫描方法
➢增强扫描 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的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的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 剖
对比剂 碘对比剂 方法 静脉团注对比剂增强扫描动脉期(20~25s), 门脉期(60s)延迟期(2~3min)
正常肝脏CT表现
➢ 平扫
1、肝实质密度均匀,轮廓光整,CT值约40-60Hu 2、肝血管: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均表现为肝内条状、 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3、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论文

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论文

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46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平扫均发现病灶肝癌患者的典型ct表现是肝区出现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肝硬化者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4例肝癌患者病灶其中可见到高密度钙化灶,8例肝癌患者卫星灶平扫不明显,增强时发现。

另有6例肝癌患者经过强化呈高密度。

结论 ct扫描速度快,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且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将在选择治疗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ct扫描;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4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74-01原发性肝癌(prmi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极高。

ct扫描可显示病灶密度的改变以及病灶的数量、大小、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等等,对病情发展的判断以及预后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46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从而来探讨ct扫描在肝癌的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1 材料和方法1.1 本组46例肝癌患者中,其中40例为男性肝癌患者,6例为女性肝癌患者,年龄为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

手术或活检证实32例肝癌患者,按照1990年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防治规范》中肝癌的诊断标准做出临床诊断[1]以对待其余情况。

1.2 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癌患者有34例(73.9%)伴有右上腹胀痛不适;腹部包块的肝癌患者各10例(20.3%),同时伴有乏力、纳差、消瘦;其中肝癌患者伴有黄疸为8例(17.4%),下肢浮肿的肝癌患者为4例(10.1%),其他10例(23.2%)。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螺旋CT双期增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总结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分析了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诊断意义。

结果表明,螺旋CT双期增强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患者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指出,螺旋CT双期增强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至关重要,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加强对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和研究,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诊断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诊断意义、鉴别诊断、患者临床应用、实际效果、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肝脏组织中。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十万人被确诊患有原发性肝癌,而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加。

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发现肿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螺旋CT(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扫描和重建肝脏内部结构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发现肝脏肿瘤。

螺旋CT 双期增强成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造影扫描,可以观察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

尽管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有必要深入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诊断依据和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以及其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相CT表现与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范围等之间的关系,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螺旋CT双期增强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原发性肝癌23例的CT诊断

原发性肝癌23例的CT诊断
1 材 料 和 方 法
易读 性强,平扫可显示病灶 的大小 、数 目以及 在肝 内的 分布情况 ,增描扫描后 图像更清楚 ,可观察到病灶及肝 脏周 围的转移情况 ,有助于对较小病灶 的诊 断和鉴别诊
本组 2 3例肝癌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3例 ,年龄 ’ 2  ̄7 1 3岁,平均 5. 岁 。 25 手术或活检证实 l 例,其余按 6 照 19 90年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 “ 原发性肝癌防治规范” 中肝癌的诊断标准做 出临床 诊断【。右上腹胀痛不适 l ” 7 例 (3 %) 乏力 、 7. ; 9 纳差、 消瘦及腹部包块各 5 ( 0 %) 例 2. , 3 黄疸 4例 (7 %) 1 . ,下肢浮肿 2例 (01 ,其他 5例 4 1. %) (3 %) 3例中有肝炎病史 5例 ( 1 %) 2 . 。2 2 2 . ,有明确转 7 移灶 9例 ( 7 %) 3 . ,其中 2例 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血 3 性腹水 5例,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2例,5例手术切除后 1 例复发; 例介入治疗后半年复查未见进展。 3 5 2 例病人全 部作 C T平扫,l 9例作常规静脉增强扫描。C T机型为。 检查前半小时患者 口服 2 %泛影葡胺充盈 胃肠道 。
( 文校 对 :张 文娟 本 收稿 日期 j 0 9 1-4 2 0 -2 0 )
31 C . T诊断肝癌 的意义 C T和静脉 团注造影剂 已广泛 用 于肝脏疾患的诊断【。C 2 T检查 图像清晰 ,定位准确, 】
83 :1 12 9 . () 9 ・1 2 2
3 颈部 淋 巴结超 声检查 的临床 评价 淋 巴结肿 大是 . 2 许多疾病的共有表现 , 临床触诊 的敏感性仅 4 % ̄7 %。 5 8 从本组误诊病例来看,仍 存在一 定数量 的交叉 ,故结合 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有助于减少误诊率 。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价值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价值

先作定位图。
( )所得 的 c 1 T片为参考 ,确定 扫描范 围。
边缘光猎 ,蠕动存 在。因此结合临床资料及食管镜 检查鉴别 多无 困 难。值 得注意 的 是 :食 钎 异物 ;如食 团,猪 肉,鸡
骨 ,柿石等所 导致 的 [管梗 阻 ;若病史 不详 单凭 x线表现 { 有时可误诊为平精肌俏 。此类 情况在很 多文献 七 有过 报道 , 若在鉴别上有 困难除食管镜检外 .钡餐检查随访复查 ,x线 追踪观察是一重要手段 、千万不可忽视 。
者通过螺旋 C T平扫及普通增 强扫描 ,发 现胰头钩状突 区一
建议抗炎治疗 复杳 。清疗 1个月 再次拍片复查病灶阴影 与前
片相仿。C T检 查:右肺下 叶背段 见一 4 2×4 3m 大小 的 . c 2 厚壁 空洞,内壁 尚规 整 ,外缘 较模糊 ,周 围示小斑 片状影 。
个约 ,增强后边 缘稍 强化 、中央呈不均匀强化 影 ,难 以与小
维普资讯
医用放 射技 术杂志
20 0 2年
第 1期
总 1 7期 9
司诊 断治疗 .8 3
者除低血精外 ,其它检验结 果束见异 常 , 床考虑为胰岛 } 临 1
细胞瘤 ?对胰腺进行 B超检 查及昔通 c T扫描 ,却未发现 异
常。
视 .注意观察病变区域 管壁 的柔软度 .张缩功能变化 ,在 鉴
物 ;女性患 者也切 出一 个 0 8×08 .5 . .5X0 吕 ∞ 大小 、包 膜
王 赞 强
山东利 津县 中0 医院放射科 (5 4 0 27 0 )
男3 0岁。咳嗽 .咳粘 液脓性 痰 ,痰有臭 味 ,胸 疼 1月余 。查 体 :右肺 中 下野 呼暇 音 减弱 ,心 听诊 ( ) 一 。 化验 :WB 1 . ×1 L C 4 0 0. ,瘕 涂 片束找到结 核杆 菌。x线检 e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瘤体纤维成分较多,对比剂廓清较慢
胆管细胞癌
肿块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凝固性坏死组织或 黏蛋白构成,在不同的组织类型和肿瘤的不同区域各种成 分所占的比例和分布特点不同
男,59岁 查体发现肝占 位, HbsAg 阴性 AFP 正常 肿瘤标志物不 高
手术病理: 高分化肝细胞 肝癌
平扫等密度或高密度原因分析
肿瘤本身原因
✓ 肿瘤过小,部分容积效应所致 ✓ 肿瘤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肝组织密度接近
瘤周肝组织原因
✓ 周围肝组织发生脂肪变、肝硬化时,周围肝组织密度降低与肿瘤接近 或低于肿瘤密度,致使肿瘤呈相对等或高密度
Ⅰ级:高度分化,癌细胞与肝细胞基本相似 Ⅱ级: Ⅲ级: 中度分化,该类型患者AFP多为阳性 Ⅳ级:低度分化
HCC分化程度与肿瘤大小相关,随着肿瘤增大,分化程度渐差
WHO组织结构图分型
梁索型(trabecular type) 假腺管型(pseudoglandular type) 实体型(compact type) 纤维硬化型(scirrhous type)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定义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 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肝脏的干细胞及 门脉区具有多潜能分化的肝闰管(hering管) 的上皮细胞,因此不同分化形成肝细胞癌、胆 管细胞癌和混合性肝癌
病理
组织学分型
肝细胞型 约90%
胆管细胞型 约10%
混合型
肝细胞性肝癌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约80%发生于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结节成瘤过程:再生结节→低度异型性增生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巨块型肝癌 假包膜不完整
女,70岁 1775003
假包膜平扫常为低 密度环,增强可仍 为低密度,也可强 化;包膜可完整, 也可不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肝脏增大、肝叶比例失调, 病灶密度不均,内见更低密 度(坏死区),边缘不整。
肝右叶轮廓不整, 示团块状、边缘不 清的稍高密度影
病灶呈浸润性生 长,边缘不清
肝右叶病灶呈膨胀性生 长,边缘清楚,隐约可 见“晕圈征”。肝左叶示 结节状卫星灶
巨块型肝癌(假包膜)
肝右叶密集结节融合而成 的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 的低密度区,周围示多枚 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灶
增强后静脉期病灶显 示更清晰,更多。
巨块型肝癌 瘤体内大量坏死,肿瘤血管显影良好
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 肝癌动静脉瘘
弥 漫 性 肝 癌
平扫期
动脉期
门静脉期
延迟期
平扫期
动脉期
门静脉期
延迟期
诊断很重要的! 诊断学也是精准肝切除的一部分!
牢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谢 谢!
精准肝切除系列 之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
常州市中医医院 肝胆外科
罗天平
肝脏八段分段法(Couinaud)
• 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叶; • 以肝左静脉为界分为左肝内、外段,肝右静脉
为界分为右肝前、后段; • 以门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
第一段:肝尾叶;第二段:左上外段; 第三段:左下外段;第四段:左内段; 第五段:右前下段;第六段:左后下段, 第七段:右后上段;第八段:右前上段。
CT表现
平扫
• 观察肝脏大小、轮廓、肝叶比例的变化。 • 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缘、
密度。
增强扫描
• 观察病灶的增强特性,提供重要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依据。典型的肝癌表现为造影剂 的“快进快出”。
• 发现小病灶和平扫未能显示的病灶。 • 观察肝内外血管情况,明确有无血管内癌
栓和周围淋巴结转移等。
时肝实质增强并不明显,而随着时间逐步升高。
肝癌的血供和增强特点
• 肝癌则主要接受 肝动脉供血,在
肝癌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
CT (
红线代表肝癌,呈速升速降型; 绿线代表正常肝组织,较平坦
峰值停留时间短, )
然后迅速下降,
至静脉期(60~
90s)时病灶CT
肝脏的正常CT表现
1、肝大小、形态、轮廓
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 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 现为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 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4、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
值往往较肝实质
为低。
时间(min)
肝右叶小肝癌动脉期强化 明显,静脉期密度迅速下 降,呈稍低密度影
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 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肝右叶膈顶部肝癌 动脉期
呈边缘不清稍低密度影,门静脉期 病灶稍强化,周边低密度晕圈征显 示清晰,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
肝右叶肝癌
延迟扫描肿块边缘显示更清晰
肝右叶后段轮廓不 整,示大片状低密 度影,门静脉扩张
肝右叶后段团块状低 密度影,内示条片状 高密度影(出血)
肝左叶肝癌,病灶内 示斑片状钙化影和更 低密度的坏死囊变区
肝脏的血供和增强特点
动脉期(20~25s)
静脉期(60~90s)
• 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其中肝动脉占20%~25%, 而门静脉占75%~80%。因此在动脉期(20~25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