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专题14.6求索真理的历程跟踪训练(含解析)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专题14.6求索真理的历程跟踪训练(含解析)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专题14.6求索真理的历程跟踪训练(含解析)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热点聚焦练]

热点一《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

2014年8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市场调节价的制定和调整,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服务价格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新规加大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减免力度,让利银行客户,包括小额账户管理费、转账汇款手续费在内的13项服务费用出现大幅减免或优惠。回答1~3题。1.国家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属于( )

A.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中的生产实践活动

C.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中的变革社会的实践

解析:选D。国家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属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属于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2.国家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活动,保护银行客户合法权益,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这表明 (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C.实践具有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选C。注意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关键词。材料主要在阐述“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目的,关键词“旨在”,体现了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实践具有能动性。3.以往,人们认为,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和细则来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是提高银行服务意识和水平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一些专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准入门槛高,中小银行发展不足,导致中国银行业缺乏有效竞争,是银行业服务意识欠缺、水平较低的根源。这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选B。注意把握材料中“以往”“近些年来”这两个时间段。由注重国家制定规定和细则到认识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性,体现了认识的深化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题意。

热点二我国对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据此回答4~5题。

4.新时期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部分先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多个阶段的尝试,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

(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

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认识发展的趋势。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表明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错误。

5.“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这体现了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

C.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答案:C

[限时规范练]

一、选择题

1.(2015·河南南阳期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如何施政和推进改革时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下列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②③B.①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B。材料中李克强总理的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①“要躬行”,要亲自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④“实干”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②论述的是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性;③强调勤奋、思考的重要性。

该题选B。

2.(2015·山东临沂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 ) A.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C.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D.不怕慢,就怕站

解析:选B。回答该题需要准确解读选项中的俗语意思,抓住关键字眼进行理解,“干、甩开膀子、站”

这些都是实践,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件事的意思,A、C、D三项体现的是重视实践的观点;B强调了“志气”的重要性。该题是反向选择题,故选B。

3.(2015·山东临沂重点中学联考)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选C。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

4.美国科学家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了一颗宜居类地行星,据观测该行星每290天绕其恒星旋转一周,表面有很多岩石并可能有水,温度在“宜人”的22 ℃。可见

(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③人的认识活动有反复性④实践

手段对实践的主体具有替代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C。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新发现宜居类地行星,说明实践手段对人类认识器官有延伸性,也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实践手段对实践的主体来说仅仅是一种工具,

④观点错误。

5.(2015·山东省日照市二模)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下列名句反映的哲理与其—致的是( )

①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③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

生时是熟时④天时人事同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A。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①②与孟子名言蕴含的哲理一致;③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与题意不符;

④蕴含的哲理是:规律是客观的,与题意不符。该题选A。

6.(2015·福建省南平市5月质检)由于WindowsXP操作系统已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办公和娱乐的需求,更无法抵挡花样翻新的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微软于2014年4月8日停止了对XP的技术支持,改用新的操作系统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认识的发展是真理不断代替谬误的过程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选A。根据材料“由于WindowsXP操作系统已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办公和娱乐的需求,更无法抵挡花样翻新的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微软改用新的操作系统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说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需要推动认识的向前发展,故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选项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A。

7.(2015·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期中)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他的观点错误在于

( )

A.否认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不懂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

D.不懂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解析:选B。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故B正确;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而不是循环往复,故C错误;A、D两项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B。

8.(2015·北京朝阳区期末)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

的发展而发展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从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来讲,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讲,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们的认识会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③④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9.(2015·临沂市联考)有人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解析:选A。“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说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A符合题意;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少数人意见未必是真理,B的观点错误;超过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成谬误,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故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的观点错误,不选择C;真理的基础是实践,D的观点错误。本题选A。

10.(2015·河南省南阳市期末考试)科学家使用雷达测距新技术来测量地球和行星之间的距离。在分析了大量的观测数据之后,天文学家发现二者之间的距离正在以每世纪7米的速度增长。换句话说地球正在以这个速度离开太阳。在考虑了所有已知的相互作用之后,目前天文学家依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这体现的哲理有(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③真理会超越社会历史条件④真理与谬误往往

相伴而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A。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家使用雷达测距新技术发现了新现象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说法正确;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说法正确;真理也是认识的一种,而真理只适合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落后和超前它适合的时代都不能成为真理,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11.(2015·湖北省孝感市二模)人们一直在寻找暗物质,并对其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中国科学家正在四川锦屏山地下2 400米的暗物质探测地下实验室进行一项粒子和天体物理学氙气试验项目(简称PandaX):寻找暗物质的存在证据。暗物质是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物质之一,科学家试图找到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存在的证据,但科学家对其粒子知之甚少。PandaX已于2014年年初开始收集数据,项目的第一批结果将在2014年年底公布。对暗物质的认识说明

( )

①科学实验是人类思维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创造性的表现,是推进人类对暗物质认识的动力②人们对

暗物质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制约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使盲目的实践也是存在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人们一直在寻找暗物质,并对其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的限制,②正确;“科学家对其粒子知之甚少”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使盲目的实践也是存在的,④正确,选C。①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12.(2015·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转基因之争,更是现在的重中之重!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这说明

(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③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永无定论的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①②错误。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体现了D。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4月15日,河北省组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着力解决制约全省及区域科技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科技工作实现新提升、新跨越,形成一批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为全省科技事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扎实开展此次调研活动,切实取得一批参考价值高、操作可行性强,对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全省科技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河北省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这一原理的运用。解答本题,需要构建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的微观知识体系,并根据这一知识体系在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进行对应分析。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河北省通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能够获得相关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河北省通过开展全省科技大调研活动,能够发现新问题,推动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开展调研活动,取得一批参考价值高、操作可行性强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全省科技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

14.材料一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纸折叠的方式来检验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不管我们以前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实践中获得了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真理性的认识。

(1)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如何理解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

材料二我们知道了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19世纪初,德国数学家指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我们在地球仪上随意选择三点构成三角形直观感悟内角之和的情况,可以看到赤道、经线90度和0度经线构成270度的角。

(2)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一认识是否表明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度,就不再是真理了呢?为什么?

材料三随着农林畜牧业的发展、土地丈量和利用的增多,使人们逐渐确立了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认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认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

(3)综合三则材料,关于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4)这个过程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制约?

解析:(1)该题需要回答真理的含义及对真理客观性的理解。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真理的含义,需要准确、全面表述。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结合材料内容对真理的客观性加以理解。

(2)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真理适用于平面图形,对于球面图形来讲则是谬误,该题以这个为材

料,考查学生对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原理的识记和理解。注意材料与原理的结合。(3)该题考查学生对认识的过程的理解。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这个学生要准确掌握和概括,这个过程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4)该题要紧扣上一题的内容回答,人类的认识之所以要经历漫长反复的过程形成,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学生需要具体从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是如何制约认识的进行回答。

答案:(1)①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同一侧面、同一属性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②客观性是真理最根本的属性。

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理。因为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

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在平面上的条件下是真理。真理具有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这个认识经过了“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完成。说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

帆风顺的。

(4)这个过程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其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整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首先是由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规律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有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 的存在变为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___。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_____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word版本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 理的历程教学设计 复习课《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黄丽如班级:高二班时间:2012年5月31日地点:新一中教学楼B205 一、教材分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本课的内容继续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即看待认识和实践。它围绕着“求索真理”这一主题,讲述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过程这三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近三年的高考题来看,每年都有涉及对本课知识点的考查,频率高,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二、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审视教材,并依据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让学生从题中揣摩所考查的知识点,并总结出

答题方法。三、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历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知识框架的习惯。牢固树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 四、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的概念;真理是客观的。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班

学生,前面已学完《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内容,教学对象有一定的基础。作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亟需学会自我复习。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授课类型自主探究法、训练法复习课教学手段多媒体平台六、教学流程:知识构图考点提示难点突破重点讲解原理归纳城方法指津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知识构图 1.让学生用三个词概括本课的内容。 2.围绕着这三个词,课本讲了哪些知识点。 3.要求学生试着用两个字来概括“求索真理的历程”这一课的内容。4.围绕这两个字,构建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图。设计内容师生活动设计分析宏观上把握整课的核心知学生自主整理,老师指导。识;培养学生 2 的发散思维。高考考点展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2009~2011年认识论高考考点分布考点试题分布2010安徽文综,38 实践2010全国文综,39 2009海南单科,22 实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准备: 1、真理是客观的、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歪打正着 一天,张飞从曹操处赴宴归来,对刘备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孔明问其故,飞答:“都道曹操为人慷慨大方,非也,他是天下第一大小气鬼。”孔明道:“请将军细说一二。”飞道:“我 刚到曹营,他二话没说,就对我伸出双手比了个圆圈,我认为他午饭想让我吃烙饼。我摆了摆手,双臂一伸,要吃拉面。他又竖起右手拇指,我跟着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说,一碗不 行要吃三碗。曹操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我一抹身回来了。”孔明听罢大笑:“将军误会了曹操,他刚才是与你打了个哑谜。”张飞瞪大眼睛看着孔明。孔明说:“曹操双手画了个圆圈, 意思是我要统一中原。将军双臂一展,意思是说,请问我的丈八长矛答应不?曹操竖起右手拇指,意思是我乃汉朝大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军竖起右手三指,意思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不怕你!曹操摇了摇头,意思是说,都说张飞绣花粗中有 细,果然名不虚传。此时,他也误会了将军,这场哑谜以将军的胜利而告终。”飞听罢,释然,大笑。 点评:(看我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论认为,这个故事,与“做贼心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等民颜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说明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观点和方 法不同,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准确的理解,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模拟练习: 猪的回答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 声号叫,并且猛烈地反抗起来。绵羊和奶牛非常讨厌小猪的惨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也没有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仅仅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点评: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知识准备中的内容,讲一个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实践 (2)真理 ◇理解; (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6)认识具有反复性 (7)认识具有无限性 (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 (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难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

浙江2020版高中政治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精练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F ) 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F ) 3.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F ) 4.(2019·温州中学检测)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F ) 5.(2019·金华十校联考)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D.社会历史性 答案:A 7.(2019·金华调研)科学家利用“单倍体干细胞”技术,通过神奇的细胞“变性手术”,仅利用卵子就实现了哺乳动物的繁衍,打破了人们对自然界固有“必然性”的认知。这表明( ) ①通过实践能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通过实践能超越规律的限制 ③真理会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材料强调科学家通过实践,改变、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①④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超越其限制,②不选。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而不是被推翻,③错误。 8.神舟十一号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这说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神舟十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将为我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④正确。②错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③错误,指导实践是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一、明确考点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考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09年海南卷23题、江苏卷35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广东文基16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的知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人们的活动。 ①实践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 (2)特点:、和

(3)形式:、和 【对应练习】Ⅰ、(20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Ⅱ、(20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政治必修4人教版教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设计】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教材分析 人教实验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 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二)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3、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 4、与课联系: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word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 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0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这表明 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 5.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A.生活的积累就是艺术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经过实践即可获

【人教版】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性活动。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 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基础知识+巩固练习(附答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 1.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 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即认识?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巩固练习: 1. [2011·安徽卷]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3.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

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4.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主要强调了(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动力来自实践 B.认识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发展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6.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 )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扫描】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知识梳理】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重要提示:①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一、本课考点: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二、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三、考点填空:(填、读背)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活动。 2、实践的特征:性;性;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的。①实践是认识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④实践是认识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事物的发展。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3)真理的:任何真理都是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1)认识具有: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制约,认识的客体是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认识具有: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②人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或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框题: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易错易混知识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改: 3、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存在盲目的实践。 改: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改: 5、.实践等同于实际 改: 6、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改:

2016哲学生活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测试卷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 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 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 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8.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④真理是永恒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主要强调了()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求索真理的历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实践的要素、含义、特点。 2. 理解真理的含义、属性。 3. 认识到实践和真理的辩证关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形成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认识论指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2. 树立实践的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精神,自觉用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 4 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情分析]: 高中生求知欲旺盛,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这一课分析了真理的特点,点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是实践,会给高中生带来巨大的启示。故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枯燥地讲解知识,而是要带入现实,列举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知识性错误,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育思想]: 高中教学思想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作用,教师应当充当引导者,而非主导者,鼓

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本的知识,获得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收获。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并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最后辅以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 [教学重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属性。 3. 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设计]: 前面的课讲述了人能够通过意识认识世界,意识具有能动性,接着上一课的逻辑关系,本课重点探究真理是怎么推导出的,人类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依据课本内容,本课可以被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本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是实践,可以先从实践的含义开始讲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它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也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然后补充说明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和特点,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在实践的特点中,有一个易错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第二部分需要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部分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两者的

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误区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点评:①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有用的。(肯定题目中的可取观点并分析) ②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的事物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指出题目中的不足之处) ③“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非常有害的。(小结题中观点的实质) 误区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点评: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③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误区3: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 点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变成谬误。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习单 【自主研读学习单】 【体系构建】 【重难突破】 一.实践 2. 实践的特点 (1)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

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2)方法论: 二.真理 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真理是客观的: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真理是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具体的: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误区:(1)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2)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F (3)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2.真理和谬误 (1)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2)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3.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4.厘清几点认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二 政治组 主编人: 审核人 班 姓名 月 日 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探究】: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实践的历史性在 于它是有目的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6.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7.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都是认识 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知识落实】: 1.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 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 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 ③④ 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 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遂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 .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 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4.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是说 A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B .理论对实践有决定作用 C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D .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5.大禹治水,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 “此数所由生也”,“此数”即指勾股定理。这个传说表明 A .实践是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7.“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8.2016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由中国国家天文台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这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光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 ①人类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逐步解开世界之谜 ②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可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③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人们不小心打破花瓶,除了沮丧别无他为,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却在打破花瓶时细心收集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重量级间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这一理论在恢复破损文物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认识的差异源于认识主体的不同 ③获得真理是人的认识的根本目的 ④服务实践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多种多样,18.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 .蜘蛛结网 B .“一国两制”构想 C .工程施工方案 D .“十三五”规划方案实施 1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日趋完善以及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制等观念日益增强,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12.“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一一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3.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 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也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