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

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
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

中國文化史第一章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1-1~1-2)

一、單選題()

( ). 孟子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墨子也說:「古之民就陵阜而居」此「丘民」、「陵阜」是指(A)早期文化呈現一元發展(B)聚落集中在交通的要道(C)早期先民選擇近水的高地定居(D)早期文化具有地域性

的侷限。

( ). 民國65年(1976年),中國發現了一個不曾了解的文化,他們存在的時間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同樣古老,文化風貌則截然不同。他們主要的農作物不是習見的栗,而是人工栽培的秈稻;同時也出土了未曾

發掘到的骨耜數百件。此外這個文明的建築技術也有高度的成就,它那使用數千根木構件橫豎咬合而成

的干欄式結構,也表現出獨特而高度的建築技巧。符合上段敘述的遺址應該是(A)河南安陽小屯村(B)

浙江餘姚河姆渡(C)山西歷城龍山縣(D)西安半坡村。

( ). 西漢司馬遷曾指出:「江南卑溼,丈夫早夭」,《漢書.地理志》、《周禮.職方志》的記載,南方也是女多於男。對於這樣的記載,我們應有何正確的理解?(A)可信的,西漢時期南方還屬於母系社會,在重女輕男的情況下,女子多於男生是正常的(B)可信的,直到現在男子的死亡率還是高於女生,男子的抵抗力亦較低,在過去疾病繁多又溼熱的江南地區,應當是男少於女(C)不可信的,早期長江流域的生活環境應該比黃河流域更適合人居,男子也不須作危險的狩獵即可生活,上述資料是有問題的(D)不可信的,過去沒有人口普查,司馬遷並沒有資料證明,僅是其推測,而漢書又是根據史記而來,所以這些記載是沒有

價值的。

( ). 英國史家湯恩比認為「優越的環境對文化的發展是有害的,文化的產生是由於人類對環境挑戰的回應」。

對於以上敘述的理解,下列何者較為正確?(A)此為文化發展的「地理環境決定論」,這種思想開始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B)從新石器時代中國較高文明都產生於黃河流域地區可作為此觀點正確的例證(C)這

就如同「海島民族比大陸民族更重視自由」的觀點一樣,太過於主觀而不值得採信(D)文化的發展固然有地理環境的影響,但如何「回應」還是需要人為的努力。

( ). 1986年夏,在四川盆地成都附近的三星堆村發現埋藏大量玉器、銅器的土坑,還發現古代的城廓遺址,根據層位學和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表示,青銅器的年代距今約3,000年前,而青銅器的造型是以前從未見過的,被中外學者視為「重大發現」。請問三星堆文化的出土,最能反映什麼意義?(A)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B)為「長江文明說」提供新的證據(C)長江流域文明深受中原地區的影響,是中原文明的枝椏

(D)長江上游應該是中國遠古文明的起源地。

( ). 近代有關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和討論,經常要借助外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甚至有時候受限於外人的觀點。例如西方考古學家以器用遺物來劃分時代,但有一種東西在西方沒有比中國重要而被忽略,因

此在古代中國文明的分期缺了一個什麼時代?(A)石器時代(B)玉器時代(C)銅器時代(D)鐵器時

代。

( ). 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均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兩者文化有何重大差異?(A)存在年代不同,前者為新石器時代前期,後者為晚期(B)生活方式不同,前者為農耕文化,後者則以採集為大宗(C)

房屋不同,前者為地上建築,後者為半地穴(D)主要作物差異,前者為栗稷,後者為水稻。

( ). 陝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居住區中心的大方屋有何作用?(A)作為貯藏糧食之用,已知夏耕冬藏(B)作婚喪喜慶之用,說明宗教信仰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C)作為辦公處所,已有國家政府的組織(D)作為聚落會所的公共場所,似乎有某種程度的政治組織。

( ). 小南參觀一處考古遺蹟,該處發現相當於仰韶文化早期及中期的遺蹟,如穀粒和桿、葉等,又有打入泥

土的樁木和散置的樑、柱、長木及厚木板,請問:這處遺蹟應該是: (A)三星堆文化 (B)紅山文化 (C)

半坡文化 (D)河姆渡文化。

( ). 中國文化的起源,下列何種說法最為合適? (A)中國文化起源以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為核心向四方擴散

而成 (B)中國文化是自西方傳入的外來文化 (C)中國文化為東方的龍山文化與西方的仰韶文化,東西二元

對立發展出來的 (D)中國文化是多中心發展的,隨著時間與地理環境的演變,使黃河流域的文化漸趨於領

先,終致中國文化由多中心變成單一中心的發展模式。

( ).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有了畜牧與農業的經濟生活,對於如此的歷史發展,下列各推論何項不宜? (A)

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B)人類自此不必面對自然資源爭取生存 (C)群居生活日趨複雜 (D)有餘裕從事

其他的文化活動。

( ). 考古學者發現了某一文化的存在時間和仰韶文化同樣古老,但文化風貌卻截然不同,它的主要農作物不

是習見的粟,而是秈稻。這個文明建築技術很高,是使用數千根木構件橫豎咬合而成的干欄式結構。請

問這一文化遺址應該是下列哪一地區? (A)河南安陽小屯村 (B)西安半坡村 (C)山東歷城龍山鎮 (D)浙

江餘姚河姆渡。

( ). 甲骨文與金文之分別為 (A)甲骨文是夏代所使用之文字,金文是漢代所使用之文字 (B)甲骨文是刻在龜

甲或獸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鑄在鐘鼎彝器上的文字 (C)甲骨文筆劃繁複,金文筆劃簡約 (D)甲骨文與金文

兩者的形體無異。

( ). 中國文字由甲骨文發展到漢隸定型,其「繁簡演變」的趨勢,下列那一張圖最符合史實? 繁簡(A)繁簡(B)繁簡(C)繁簡(D)

( ). 課堂上討論有關漢字簡化的問題時,甲生說:漢字的發展其實就是不斷的演變簡化,只要不揚棄漢字的

本質,簡化是有其必要的。乙生說:漢字是傳統文化的特色,簡化漢字就是違背傳統文化,這會使得下

一代斷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丙生說:世界各國都使用拼音文字,為了趕上世界潮流,迎接全球化的趨

勢,最好是將難學的漢字改成拼音文字,對於學習英語、吸收西方文明都有助益。丁生說:資訊電腦時

代的來臨,將來我們只需要認識字而較不用寫字,所以漢字簡化並不是那麼急迫的事。上述諸生各有見

解,不過何者論點較為不妥? (A)甲生、丁生 (B)甲生、丙生 (C)乙生、丁生 (D)乙生、丙生。

( ). 東漢末年,蔡邕奉命刻的「熹平石經」和曹魏時代的「正始石經」,都是政府頒定儒家經典供天下隸正的

方式,當時使用的標準字體為何? (A)小篆 (B)隸書 (C)楷書 (D)行書。

( ). 今日史家考釋出土的居延海漢簡,容易看懂內容,而且比應用甲骨文研究歷史簡單多了,其原因何在?

(A)甲骨文是尚未成形的文字 (B)漢隸保留象形文字的特質 (C)漢隸筆畫較大篆簡省刪改 (D)中國文字

發展到漢隸已達定型階段。

( ). 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線條由象形圖轉寫法,改為平直方折,筆畫還加以合併或省略,並簡化偏旁。這

一重大進步,應是指: (A)由甲骨文到金文 (B)由金文到篆書 (C)由篆書至隸書 (D)由隸書到楷書。

( ). 1976年在河南省出土某王侯之妻的墓葬,其中出土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銅器、雕琢精美的玉器,僅銅器

就多達468件,且多數是大、中型的禮器,其中190件銅器上刻有銘文,他最可能的朝代背景應該是? (A)

龍山文化 (B)夏朝 (C)商朝 (D)漢朝。

( ). 據史書記載,當時國家的禮樂機關──太常,所演奏的樂曲,以胡曲為尚,而一般貴族仕女,都喜歡胡服胡食,請問這時代應是下列哪一位帝王在位時期?(A)晉惠帝(B)唐玄宗(C)元世祖(D)清高宗。

二、多重選擇題()

( ). 以下有關中國文化起源的說法,哪些已經被現代一般學者所放棄?(A)西來說:中國文化源於西南亞(B)東西二元對立說(C)由中原文化核心區向四周擴散說(D)分區發展說:除中原地區、長江下游以外,各地都具備富於地方特色的文化發展(E)南來說:中國文化源於印度、緬甸。

( ). 下列何者屬於中國傳統重農觀念的表現?(A)人民認同土地,視離鄉背井為人生的悲哀(B)以「不違農時」的觀念作為批評為政者的依據(C)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方式,使傳統的思想家較講求人類活動與自然秩序的配合(D)歷代政府常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以改善農民的處境(E)重視和諧的人際關係,講求敦親睦鄰的美德。

( ). 下列有關「文化」一詞的敘述,何者正確?(A)廣義的用法,即人類生活的總體表現(B)狹義的用法,主要指精神層面的活動(C)文化系統雖然可以再細分為各要素,但彼此之間互有關聯,交互影響(D)文化系統具有時空性,不同時空都會產生完全獨立的文化(E)文化系統古今雖有不同,但卻有古今貫通而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 ). 一群考古學家正在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進行挖掘,掘出一個墓葬大坑(設為甲)當中有屍首,死者身旁置有許多陶器,約160件,另雜有一些玉、石製飾品。在甲座坑另有一墓,則是長形小坑,死者身

旁只有兩件簡陋的陶器。而在墓區的周邊則有發現一些四肢不齊全或無頭的骨骸,大人小孩堆放一

起……。針對以上這些情況,請你試著判斷考古學者可能會作出怎樣的歷史解釋?(A)已有戰爭的情形發生(B)當時的社會已有貧富分化的現象(C)大概他們已有信仰未來的觀念(D)當時社會已有家庭組

織(E)當時人們已有占卜測神意的習俗。

( ). 有一本著作有這樣的描寫:裴李崗文化遺址坐落在雙洎河支流綏水和洧水匯合的三角地帶,處於群山環抱之中,周圍有大片土地可農耕。仰韶村遺址在土丘山。最早發現龍山文化的城子崖濱臨武原河,是河

邊地之一,高出平地三至五公尺,遠望宛如城垣,鄉人稱之為「城子崖」。從以上敘述來看,下列哪些敘述是正確的?(A)可知中國早期農業文明是依靠黃河流域的氾濫平原發展起來的(B)此時已有農耕和畜

產來維生,漁獵是屬於游樂性質(C)村落的建築結構以半地穴或地面建築為主(D)這些農村聚落大多在支流的臺地、崗丘上(E)中國古文明與其他印度、西亞、埃及等三大古文明的起源地理環境是相同的。( ). 有關先秦時代文字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商代後期所使用的文字中,甲骨文用於正式祭祖場合,是當時的正體字,而青銅銘文則屬於俗體字(B)商代的甲骨文雖已經「六書」具備,不過字形尚未固定下來(C)西周是金文的全盛時代,字形也出現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D)春秋時代各國文字逐漸出現地方特色,亦有美術化的傾向(E)漢代古文經中的「古文」是指漢以前的文字,包含小篆和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文字。

( ). 下列有關漢字發展的敘述,何者正確?(A)在形體上主要經歷由繁到簡的變化(B)圖畫象形的程度不斷降低,改變成平直線條構成的符號,象形文字的特質終致完全消失(C)在結構上來看,形聲字的比重逐漸增加,終成為分量最多的字(D)根據文字構造的發展來看,在表意字大量出現以後,表音字才開始使用(E)新字的數量隨著文明的發展是愈來愈多,時代愈晚,新字的增加愈快。

( ). 漢字形體從篆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中,出現哪些轉變?(A)筆勢易曲為直,改圓為方(B)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明顯不同(C)結構趨向字裡集中,字形方向固定下來(D)將繁複的筆劃予以合併或省略(E)

把某些生僻的或筆劃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劃較少,又較常見的偏旁。

( ). 有關中國文字的特色,何者正確?(A)中國文字和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只有「音」、「義」,前者則「形」、「音」、「義」兼具(B)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可以發展出特有的書法與篆刻藝術(C)單音成義的特色,使得漢字即使不增加新的字,也能適應新的需要(D)中國各地方言即使不

同,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E)雖然經過長時間演變,現今學者也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距今超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

( ). 下列哪些作品的第一手原著,可能係用「大篆」寫成?(A)秦始皇下「禁書令」(B)李斯骨氣豐勻、方圓絕妙的《瑯邪台刻石》、《泰山刻石》(C)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D)《莊子》(E)商鞅「徙木示

信」的榜文。

三、綜合題(

)

. 右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各文化分布區域,請回答(1)~(2)題。

(1)根據右圖,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分布地點在何處?(A)

甲(B)乙(C)丙(D)丁。

(2)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特色,正確者有(A)春秋時期吳越

文化的源頭(B)戰國時代楚國的文化根源(C)此二文化證明

中國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然後向四方傳播(D)河姆渡有世界

最早的稻米遺跡,良渚文化產玉。

. 下圖為半坡遺址中陶器所見符號,有學者認為這些符號不太可能屬於原始文字,為什麼?有哪兩點理由?

(1)這張買地券使用的文字是哪一種?

(2)它反映了漢民族的哪一重要觀念?此重要觀念的具體

表現有哪二者?

一、單選題

. C . B . B . D . B . B . D . D . D. D . B . D . B . D . D . B . D. C . C . B

二、多重選擇題

. ABCE . ABCDE . ABCE . ABCD . CD . BC D . AC . ABDE . ABCDE . CE 三、綜合題

. (1)C (2)D

. (1)因為我們沒有證據可以說明這些符號是用來記錄語言(2)這些符號與漢字的形式找不到什麼直接的關係。

. (1)隸書(2)

一、單選題

.我們的祖先在近水的高地或台地、丘陵過日子,故稱為丘民,直至春秋時代依然有許多地方,名為某丘或某阜的。.(B)有水稻與干欄式住屋。

.(A)母系社會不見得會有這種情形(C)早期長江流域多疾病,又溼熱,不比北方適合人居住(D)官方的戶口資料雖然不見得準確,司馬遷不可能沒有考證即下結論。

.(A)十八世紀時歐洲即有人主張,如孟德斯鳩(B)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是多元發展(C)此觀點太偏頗。

.中國文化是多元發展。

.玉器在中國可當禮器之用。

.(A)均為新石器時代前期(B)均為農耕生活(C)前者為半地穴,後者為干欄式。

.河姆渡文化有干欄式建築及稻穀的遺存。

.(C)甲骨文筆劃簡約,金文筆劃繁複。

.由甲骨文發展至金文,籀文是由簡至繁;由大篆至小篆至漢隸定型則再由繁至簡。

.簡化漢字與傳統文化無必然關係漢字漢語有其獨特性,不能因要趕上潮流而改成拼音文字。

.漢代儒家經典是以「今文」一隸書寫成的。

二、多重選擇題

.中國文化是呈分區發展,因此具有多元特色。

.(C)如「天人合一」的觀念。

.(D)雖有自己的特色,卻不可能完全獨立。

.(A)有四肢不齊全或無頭的骨骸,說明已有戰爭(B)大坑玉器、小坑陶器,說明已有貧富分化。

.(A)古文明是在近水高地發展(B)打獵至商才具游樂性質(E)不同。

.(B)仍保留象形文字的特性(D)應同時發展(E)增加的是新詞。

.(C)結構橫向,方向固定從小篆即是。

.(A)(B)小篆(D)古文。

三、綜合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