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3循环结构学案解析版

2 2.3循环结构学案解析版
2 2.3循环结构学案解析版

2.3循环结构

1.循环结构的概念

(1)定义:

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步骤的算法结构称为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部分称为循环体.

(2)循环变量:

控制着循环的开始和结束的变量,称为循环变量.

(3)循环的终止条件:

决定是否继续执行循环体的判断条件,称为循环的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基本模式

在画出循环结构的算法框图之前,需要确定三件事:

(1)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

(2)确定算法中反复执行的部分,即循环体;

(3)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这样,循环结构的算法框图的基本模式如图所示:

思考:(1)循环结构的算法框图中一定含有判断框吗?

(2)任何一个算法的算法框图中都必须含有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吗?

[提示](1)循环结构的算法框图中一定含有判断框.

(2)不一定.但必须会有顺序结构.

1.下列关于循环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循环结构中,判断框内的条件是唯一的

B.判断框中的条件成立时,要结束循环向下执行

C.循环体中要对判断框中的条件变量有所改变才会使循环结构不会出现“死循环”

D.循环结构就是无限循环的结构,执行程序时会永无止境地运行下去

C[判断框内的条件不唯一,故A错;判断框内的条件成立时可能结束循环,也可能不结束循环,故B错.由于循环结构不是无限循环的,故C正确,D错.] 2.如图所示,该框图运行后输出的结果为()

A.2B.4C.8D.16

C[第一次循环:b=21=2,a=1+1=2;

第二次循环:b=22=4,a=2+1=3;

第三次循环:b=23=8,a=3+1=4,退出循环,输出b=8.]

3.阅读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输出的S的值等于()

A.18 B.20

C.21 D.40

B[由题意,得S=0,n=1;S=0+2+1=3<15,n=2;S=3+22+2=9<15,n=3;S=9+23+3=20,n=4,因为20≥15,因此输出S的值为20.故选B.]

4.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当输入x的值为5时,则其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

2[∵x=5>0,∴x=5-3=2,

∵x=2>0,∴x=2-3=-1.

∴y=0.5-1=2.]

循环结构算法框图

【例1】(1)根据如图所示框图,当输入x为6时,输出y的

值为()

A.1B.2C.5D.10 (2)执行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则输出s的值为()

A.3

4 B.

5

6 C.

11

12 D.

25

24

(1)D(2)D[(1)当x=6时,x=6-3=3,此时x=3≥0;当x=3时,x=3-3=0,此时x=0≥0;

当x=0时,x=0-3=-3,

此时x=-3<0,则y=(-3)2+1=10.故选D.

(2)由s=0,k=0满足条件,则k=2,s=1

2,满足条件;

k=4,s=1

2+

1

4=

3

4,满足条件;

k=6,s=3

4+

1

6=

11

12,满足条件;

k=8,s=11

12+1

8=

25

24,不满足条件,此时输出s=

25

24,

故选D.]

高考中对算法框图的考查类型之一就是读图,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算法框图理解算法的功能.考查的重点是算法框图的输出功能、算法框图的补充,以及算法思想和基本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试题难度不大,大多可以按照算法框图的流程逐步运算而得到结果.

1.执行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输出的k值为()

A.3 B.4 C.5 D.6

B[算法框图运行如下:k=0,a=3×1

2=

3

2,k=1,此时

3

2>

1

4;a=

3

1

2=

3

4,

k=2,此时3

4>

1

4;a=

3

1

2=

3

8,k=3,此时

3

8>

1

4;a=

3

1

2=

3

16,k=4,此时

3

16<

1

4,

输出k=4,程序终止.]

【例2】如图,给出计算1

2+

1

4+

1

6+…+

1

20的值的一个算法框图,其中判

断框内应填入的条件是()

A.i≥10 B.i>10 C.i≤9 D.i<9

B[第一次循环:S=0+1

2,n=4,i=2;

第二次循环:S=0+1

2+

1

4,n=6,i=3;

第三次循环:S=0+1

2+

1

4+

1

6,n=8,i=4;

第十次循环:S=0+1

2+

1

4+

1

6+…+

1

20,n=22,i=11.

此时已得到所求,故应结束循环,所以应填i>10.故选B.]

对于循环结构的算法框图的条件填充,首先要弄清循环结构是当型循环还是直到型循环,二是确定循环次数.若混淆两种循环结构,则得到相反的循环条件.

2.根据条件把如图中的算法框图补充完整,求区间[1,1 000]内所有奇数的和,(1)处填________;(2)处填________.

S=S+i i=i+2[求[1,1 000]内所有奇数和,初始值i=1,S=0,且i<1 000,所以(1)处应填“S=S+i”,(2)处应填“i=i+2”.]

1.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选择结构吗?

提示:在循环结构中需要判断是否继续循环,故循环结构中一定含有选择结构.

2.循环结构中判断框中条件是唯一的吗?

提示:不是,在具体的算法框图设计时,判断框中的条件可以不同,但不同的表示应该有共同的确定的结果.

3.在循环结构中,循环体是否可以被无限次地执行?

提示:不可以,循环体执行的次数是有限的,符合一定条件时就会终止循环.

【例3】设计算法求

1

1×3

1

3×5

1

5×7

+…+

1

51×53

的值,要求画出算法

框图.

[思路探究]这是一个累加求和问题,共26项相加,因此不宜运用顺序结构采用逐一相加的策略,可设计一个计数变量i,一个累加变量S,用循环结构来实现这一算法.

[解]算法如下:

1.S=0;

2.i=1;

3.S=S+

1

i(i+2)

4.i=i+2;

5.如果i>51,执行第6步;否则,返回重新执行第3步和第4步;

6.输出S.

算法框图如图所示:

1.确定循环变量及初始值,循环变量用于控制循环的次数,也就是控制参与累加、累乘的项的个数.通常情况下,累加问题循环变量的初值设为0,累乘问题循环变量的初值设为1.

2.确定循环体.循环体是循环结构的核心,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进行累加、累乘,二是设置控制变量的增加值.

3.确定循环终止的条件,实质是一个条件分支结构,根据累加、累乘的项数确定终止循环的条件.

3.利用循环结构写出1

2+

2

3+…+

100

101的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算法框图.

[解]算法如下:1.S=0;

2.i=1;

3.S=S+

i

i+1

4.i=i+1;

5.如果i不大于100,转第3步,否则输出S.相应框图如图所示:

1.需要重复执行同一操作的结构称为循环结构,即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称为循环体.(1)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2)在循环结构中,通常都有一个起循环计数作用的变量,这个变量的取值一般都含在执行或终止循环体的条件中.

2.程序框图中的任何结构内的每一部分都有机会被执行到,也就是说对每一个框来说都应当有一条从入口到出口的路径,在程序框图中是不允许有死循环出现的.

1.思考辨析

(1)循环结构中不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2)循环结构的三要素是指循环变量、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

()

(3)循环结构是重复完成一部分工作的算法设计,其作用是简化算法.

() [答案](1)×(2)√(3)√

2.执行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输出的i值等于()

A.2B.3C.4D.5

C[①s=0,i=1;②a=1×21,s=0+1×21,i=2;

③a=2×22=8,s=2+8=10,i=3;④a=3×23=24,s=34,i=4.

此时结束循环,输出i=4.]

3.执行如图所示的算法框图,输出的S值为________.

8[k=0,S=1;S=1,k=1;S=2,k=2;S=8,k=3,k<3不成立,输出S=8.]

4.设计求1×2×3×4×…×2 019的算法,并画出相应的算法框图.[解]算法如下:

1.设m的值为1;

2.设i的值为2;

3.如果i≤2 019则执行第四步,否则转回执行第六步;

4.计算m乘i并将结果赋给m;

5.计算i加1并将结果赋给i,转回执行第三步;

6.输出m的值并结束算法.

算法框图如下图所示: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新)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 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和核素 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 1·1·2 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特点: 碱金属元素包括:__Li 、Na 、K__、Pb 、Cs(写元素符号)。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____、____ 、____、 原子结构特点如下: (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__1__。 (2)递变性:Li →Cs ,核电荷数__增大__,电子层数__增多__,原子半径__增大__。 点拨:最外层电子数是1的原子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还可能是氢原子。 2点拨:少量的钠、钾保存在煤油中,锂的密度比较小,所以少量的锂保存在石蜡中。 3.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点拨:锂与氧气反应产物只有Li 2O 一种,其他碱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产物至少有两种。 卤族元素 1.原子结2.卤素单点拨:溴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 3.单质的化学性质: (1)与H 2的反应 ①相似性:与H 2在一定条件下均反应生成HX 。

②递变性:由F 2―→I 2 与氢气化合越来越__难__。 反应程度越来越弱,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__不稳定__。 点拨:在卤族单质的置换反应实验中,加入CCl 4 的目的是萃取和分层。 三、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问题探究:

1.Li、Na、K在空气中燃烧分别生成Li 2O、Na 2 O 2 、KO 2 (超氧化钾)说明什么问题?如何保 存单质钾? 2.请结合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探究其单质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探究提示:1.说明Li、Na、K活动性依次增强;保存钾时保存在煤油中,以避免与空气中 的O 2、H 2 O反应。 2.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相等,但从Li到Cs,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知识归纳总结: 1.相似性 2.递变性 具体情况如下(按从Li→Cs的顺序): (1)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强。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想象,模型展示。 1、(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设计意图: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3、(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生阅读思考。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输功能

专题学案9分子与细胞结构归纳与拓展 命题规律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来看,细胞的分子组成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侧重于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糖类、蛋白质、核酸的功能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检测等方面,且考查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命题的角度不再是单纯对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进一步侧重于以新情景、新材料、图表等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命题的形式不再只拘泥于选择题一种题型,简答题也开始出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侧重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细胞内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考查时往往将本专题知识与细胞代谢的知识相结合,综合性较强。命题角度的最大变化是以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新的情景信息或表格信息设置题目,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命题的形式除选择题外,简答题也时有出现。 命题趋势随着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方面,高考命题会在对章节内知识综合考查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实验分析与获取信息的双重考查趋势,选择题与简答题并存,赋分比重持续增高,试题难度系数维持在0.55左右。对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方面,高考命题会在对章节内容知识综合考查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识图辨析与归类比较方面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与简答题并存,赋分比重稳中有升,试题难度系数维持在0.65左右。 一、细胞中的化学元素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2.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__________或________形式存在,生物体获得各种元素的方式以______和________为主。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图解 探究示例1(2011·南京4月) 一种植物和一种哺乳动物体内细胞的某些化学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 A. B.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N、S含量说明动物组织含蛋白质较多,若该动物血钙过高则会发生肌肉抽搐D.经测定该植物中某有机物含C、H、O、N、S,此化合物可能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下列关于碱金属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 ..的是( )。 A.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 B.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能力最强 C.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D.溴单质与水反应比氯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 2.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A.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B.碱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强还原剂 C.若碱金属M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M2O,则M可能为Na D.碱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3.下列关于F、Cl、Br、I性质的比较中不正确 ...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多而增强 C.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D.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4.下列有关非金属元素的叙述以及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F>Cl,故将F2通入NaCl溶液中能置换出氯 B.非金属性:BrP,故稳定性:NH3>PH3 D.非金属性:S

北师大版生物七上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word学案二

第三章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导学案 年级:科目:主备老师:课型:审批: 学习目的 1、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2、认识动物体和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区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重点 1、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难点 不同类型植物细胞的认识及区别。 学习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收集资料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结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 3、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 自主学习 活动1: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目的要求: 1.练习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3.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讨论 1、植物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结构? 2、与观察过的动物细胞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活动2: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1、动物细胞的结构及作用: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 质:。 2、植物细胞结构及作用: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细胞质:。 液泡:。叶绿体: 小结: 课堂自测 1.下图表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某植物细胞。

请回答:(1)图中[6]_________对细胞起_________作用。 (2)若B取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辛辣物质存在于 [ ]_________中,其内液体叫_________。 (3)若B取自植物的绿色部分,则细胞中有绿色的[ ]_________。 (4)在普通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的结构是图中[ ]_________。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都具有:[5]___________、[2]_________、[4]_________三个结构,而且功能基本相同。 (6)A与B相比较,主要区别是无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 课外阅读: 1、细胞的发现: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为了检查布的质量,亲自磨制透镜,装配了高倍显 微镜并观察到了血细胞、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活细胞。列文·虎克把他的观察结果写信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充分肯定,并很快成为世界知名人士。列文·虎克的一生致力于在微观世界中探索,发表论文402篇,其中《列文·虎克发现的自然界的秘密》是人类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最早专著。 2、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胡克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有许多小孔,状如蜂窝, 他便称之为细胞(细胞的英文名cell,原意是小房间)。细胞里还有什么?罗伯特·胡克没有进一步说明,只是十分简单地说其中还有空气或液汁。现在知道,胡克在软木组织中看到的仅仅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以后,许多学者在不同的生物体中都重复看到细胞。植物有细胞,动物也有细胞。但这些学者同样没有注意到细胞内含物是些什么东西。1831年,罗伯特·布朗从兰科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1835年,有人在低等动物根足虫和多孔虫的细胞中发现细胞的内含物-细胞质。这样,细胞基本结构和形态逐渐为人所知。 学习反思: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4-1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表 1 【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2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案讲述

细胞的基本结构 【基础知识回顾】 一、细胞膜的成分、结构与功能 1:细胞膜的制备 离心 (1)实验原理:将人的红细胞放入—-→获得细胞膜。 (2)理想材料:。 原因: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无,细胞易吸水涨破。 2:细胞膜的成分 (1)主要成分是和,另外还有少量的,细胞膜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质,该成分含量最丰富的是。 (2)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3: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1)基本骨架:由构成,且排在膜的内外两侧,排在中间,是脂质、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膜。 (2)蛋白质:不同程度的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3)外表面: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 (4)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 4:细胞膜的功能及特性 (1)功能: ①:将细胞与分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 ③:进行细胞间的。 A.间接传递:。 B.直接接触传递:。 C.通道传递:。 (2)功能特性:。 二:细胞壁 1:化学成分: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2:功能:对植物细胞有作用。 3:特性: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相比,植物细胞壁具有性的特点。 特别提醒 1.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这充分体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被)。细胞膜上有少量的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

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而细胞内的膜由于不需要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因此含有糖类很少或不含有糖类。 3.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医院里经常利用这一点检测体内是否产生了癌细胞。 4.细胞膜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某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病菌也能侵入细胞。 【习题巩固】 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 .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2:下列关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 B .细胞合成的物质如抗体、激素等可以分泌到细胞外 C .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D .环境中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3: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的是() A .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与肝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B .吞噬细胞对抗原处理后,以直接接触方式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C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 D .细胞内通过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 4:家常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这是因为( ) 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5:最能代表细胞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6:下列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A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将胰岛B细胞形成的胰岛素分泌到胰岛B细胞外 C .能够合成神经递质 D .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变式训练】 1.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A .磷脂和蛋白质 B .多糖和蛋白质 C .胆固醇和多糖 D .胆固醇和蛋白质 2.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所示的过程不能体现的是()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3.2 细胞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3.2 细胞器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3、2 细胞器1模块单元第3章第2节课题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主备人课题导入屏幕显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设计如下问题:(1)细胞内有哪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2)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什么?(3)核糖体有哪几种存在形式?教师引导:这两种类型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有何不同呢?教师: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发现了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有一定联系。下面介绍证明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有一定联系的实验。 1、目标引领1能说出余下6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准确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分泌过程 3、能出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联系、功能和应用 2、独立自学l 阅读教材P44-47,思考:l 1、细胞内主要有哪些细胞器,观察图3-7,回答动植物细胞有哪些特有的细胞器? 四、引导探究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教师:通过资料一事实你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丝心蛋白是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它是一种分泌蛋白。教师: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

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物形成过程的研究就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屏幕显示资料二:简介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屏幕显示: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物形成过程首先给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注射氚(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脉冲标记,然后制作电镜的显微放射自显影标本,如课本P48的三组图。课件显示观察结果是:3 min 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教师: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说明了什么?学生:在附着有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到内质网中。课件继续显示:脉冲标记后17 min和117 min后的情况。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教师:17 min和117 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相继出现在哪些部位?学生:分别在高尔基体和细胞外出现。教师:与此分泌物的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有哪些?学生: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教师:这些分泌物的合成和运输方向是怎样的?学生: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教师:这些分泌物通过哪种方式被运输到细胞外?学生:外排作用。课件连续显示豚鼠胰脏腺泡细胞分泌物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教师: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分泌蛋白,为什么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而不是直接

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 济南三中邱晨 一、教材分析、课标解读 《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节是中图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有机体中的细胞》第二章《细胞的构成》的第二节。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认识系统内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生命活动的。学好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为区分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奠定了基础,也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最根本基础。所以本节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应着重掌握。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内容:实验教学——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课时);说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液泡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协作关系(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2)说明并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举例说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液泡、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协作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 (2)通过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图的观察及分析,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学习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学生感悟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功能 (2)难点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方法、策略 虽然在第一章中曾经让学生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过细胞,但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特别是高倍显微镜的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生物: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整理学案(必修)Word版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3、细胞膜功能: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高中化学必修二原子结构及其元素周期表C

一、填空题 1、I.请指出下列过程需要破坏的作用力 ①离子键②极性共价键③非极性共价键④氢键⑤分子间作用力 (1)干冰熔化; (2)氢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 (3)过氧化钠溶于水; (4)氯化氢气体溶于水____; (5)冰熔化______________; II.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1) N2(2)Na2O2(3) NH4Cl (4) MgF2(5) CO 2 2、对于周期表中下列位置的①~⑩十种元素,请回答有关问题(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 (1) ②③④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关系 为:。 (2)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最强的物质的化学式,该物质与 ⑤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 。 (3)常温下为液态的单质,写出该单质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4)1g ⑦的单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9.25KJ,写出⑦的单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已知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

(1)请写出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 (2)由X、Y、Z、W四种元素可组成酸式盐,该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用E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观察到大量白烟,同时有单质Z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Z的氢化物与NaClO反应可得到肼(N2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5)肼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N2O4应生成N2和水蒸气。 已知:① N2(g)+2O2(g)= N2O4 (1) △H1= -195kJ·mol-1 ② N2H4(1) + O2(g)= N2(g) + 2 H2O(g) △H2= -534.2kJ·mol-1 写出肼和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 式 。 二、选择题 4、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5、下列关于碱金属某些性质的排列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Li<Na<K<Rb<Cs B.密度:Li<Na<K<Rb<Cs C.熔点、沸点:Li<Na<K<Rb<Cs D.还原性:Li>Na>K>Rb>Cs 6、下列各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A.OH-、H2O、F- B.NH3、NH、NH C.HCl、F2、H2S D. H3O+、NH、NH

1.2.2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二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一

122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二课时 学案 中图版必修一 年级: 高一 班级: 姓名: 小组名称: 1. 2. 举例说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液泡等 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细胞器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4. 形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举例说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 指导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预习案)】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细胞的结构组成 (1) 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 ; (5) ___________ ;⑹ _____________ ⑺ ____________ ; (8) ___________ ; (9) 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 ; (11) ___________ 。 2.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设计人 生物 课题 1.2. 2 细胞的基本邸Q 课时) 课型 新课 授课人 审查人 审核人 师评 组评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笔记 (教学设

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的“动力车间”指的是,“酶仓库”指 的是 ________ ,“能量转化车间”指的是___________ ,与细胞 分泌物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能够增大细胞内膜 面积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 细胞膜系统是指细胞的各种膜结构如、 ________ 及____________ 组成的在_____________ 上有一定联系的统一整体。 3.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你能否分析一下哺乳动物红细胞 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合作学习(探究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 各个小组分析讨论,各代表发言 老师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当堂检测】 1.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正确的结论是() A. 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固定不动的 B. 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 C. 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D. 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含线粒体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内质网的细胞不一定是真核细胞 B. 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1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 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ells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seventh grade biolog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 功能 七年级生物上第三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和识别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2)模仿、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2、能力目标 (1)学习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检索、收集和整理有关显微镜技术发展的资料,撰写小综述报告,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绝大多数生物(除病毒外)都是有细胞构成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物 质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唯物辨证观教育。 (3)通过阅读小资料,是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3)临时装片的制作。 2、难点 (1)有关细胞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线粒体,叶绿体、染色体等。 (2)使用显微镜。 (3)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2、简介: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要求学生观察教材p33图3-1形形色色的细胞。

习题资源—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选择题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电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3.据报道,上海某医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疗肿瘤。这种碘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25。下列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中子数为72 B.质子数为72 C.电子数为53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25 4.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 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5.用其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的碳原子相对原子的质量是( )。 A.12g B.12 C.1/12g

D.1/12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相对原子质量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没有单位的比值 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 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 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④ C.③和⑤ D.③和⑥ 8.有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另一种原子有7 个中子和6个质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的质量 D.相对原子质量 9.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10.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