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ppt - 能量代谢和体温

非蛋白呼吸商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0.81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 1.00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能量代谢
㈠ 定义 ㈡ 衡量指标——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 ㈢ 测量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总能量(E总)=产热量(Q热)+外功(W外) ㈣ 测量方法 ㈤ 影响因素 ㈥ 基础代谢
二、体温及其调节
㈠ 体温
㈡ 体热平衡
㈢ 体温调节 思考复习题
㈠ 能量代谢:
生物体物质代谢,伴有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3.BMR%的计算 4.生理变动 5.病理变动:
1)BMR% > ±20%; 2)临床上主要对甲状腺疾病的辅助诊断; 3)BMR%方面:突眼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正常人>粘液水肿; 4)BMR↑情况:发热、甲亢、肾上腺皮亢、糖尿病、白血病、RBC增多症 5)BMR↓情况:甲低(阿狄森病)、肾上腺皮低、肾病综合症、垂体性肥
蛋白质>混合食物>糖或脂肪 3)机制:肝脏脱氨基作用。 4.环境温度: 能量代谢率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20~30℃。
表7-3 运动或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
肌肉 活动形式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洗衣 扫地 打排球 打篮球 踢足球
平均产热量 (kJ/m2·min)
2.73 3.40 8.30 9.98 11.37 17.05 24.22 24.98
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量
测定法 分析仪器
吸入气
闭合式 肺量计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第二节 体温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 姿势的改变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如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 或改变姿态如:蜷缩身体而保暖,伸展肢体而散热,以及人类在寒冷时拱肩缩背、踏步跺 脚、增减衣着、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来祛暑或御寒。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 为基础的,也是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对人类来 讲,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自主性调节的补充。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的去路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三)能量的平衡
人体能量的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人体每 天所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身体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能量消耗。 如果一段时间内体重不变,则这段时间内机体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 相等,能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摄人能量少于消耗能量,机体会动用储 存的能源物质,使体重减轻,称为能量的负平衡;如果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 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导致体重增加,称为能量的正平衡。
(4)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的 一种方式。
(1) (4)
(2) (3)
第二节 体温
3.散热活动的调节
•
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和发汗来调控散热。
•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散热量大小
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
第二节 体温
3.体温调定点学说
对于正常人的体温为什么能够 保持在37℃左右,有人提出了调定 点(set point)学说。该学说认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控制体 温恒定的平衡点,即调定点,其功 能类似于恒温调节器,调定点的高 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认为感受的 阑值为37℃,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7.能量代谢与体温

如:以体重为指标,身材瘦小者的产热量 /kg 显著高于身材高大者; 以体表面积为指标,则身材高大或瘦小者的产热量/m2都比较接近。 人体表面积推算: ①公式计算:=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②体表面积测算图测出。 我国人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m2.h)
甲亢:+25%~+80%;甲减:-20%~-40%。发烧:体温每升高1℃,BMR升高13%.
机体能量代谢率与体重相关性不明显,而与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 人体产热量和体表面积的关系
测定人数 6 41 164 24 8 平均 平均体重(kg) 48.7 53.4 64.5 74.7 83.7 体重范围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kJ/m2·24h 3860 3827 3881 3868 3868 3860
(二)能量利用(utilization of energy)
能源物质释放的能量有50%转化为热能,其余以自由能形式贮存于ATP (是机体直接利用的能量载体)中。除骨骼肌运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外功, 其余的自由能最终也转变为热能。机体利用ATP提供的能量完成各种功能活 动并维持体温。
能量平衡异常是导致肥胖或消瘦的原因之一
问题3:何谓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
率的正常范围?
四、基础代谢 (一) 概念 1.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基础状态指:• ①清晨空腹,即禁食12~14h,前一天应清淡、不要太饱的饮食,以排除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影响。 ②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力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 ③清醒且情绪安闲,以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④室温18-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2.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二)BMR的测定和正常值 1.BMR的测定:(通常采用简易法) ①把基础状态下的呼吸商定为0.82、氧热价为20.20KJ。 ②测出1h内(测6min的耗氧量×10)的耗氧量。 ③测出体表面积。 ④按公式计算出BMR实测值:BMR实测值=20.195×耗氧量/体表面积 ⑤对照表7-3的BMR平均值,按下面公式计算出BMR相对值: BMR实测值 - BMR平均值 BMR相对值 = × 100% BMR平均值 2.BMR正常值:=±10%~±15%。 >±20%→ 可能是病态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能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活动后 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的温度值。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测 定
产热量=20.2kJ/L×耗氧量/体表面积 BMR=(实测值-平均正常值)/平均正常值
年龄 (岁) 男 11~15 195.5 16~17 193.4 18~19 166.2 20~30 157.8 31~40 158.6 41~50 154.0 >51 149.0
生理第07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
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 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 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 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
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 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 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 代谢率增高。
• 3.对流(convection)散热 机体借空气或液体
流动带走人体周围已加温的热空气,称为对流散 热,是传导散热的特殊方式。
• 4.蒸发(evaporation) 在任何条件下液体变为气 体蒸发时都带走一定的热量,此种散热方式称为 蒸发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采用酒精擦浴降温 即此道理。蒸发散热可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 • (1)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感蒸 发是指液体中的水分直接渗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 等表面而被蒸发,并不被人们觉察,是持续进行 的一种散热方式,故称不感蒸发。
•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 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
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 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 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 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 排卵后体温上升,原因是体内孕激素水平周期性 变化产生。 • 女性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曲线图
• 2.体温调节中枢 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各级部位,其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 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它局部组织温度变化的刺激,又 能对其他途径传入的温度变化信息整合处理,因此, PO/AH现被认为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 •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学说体温 恒定的调节是通过机体内体温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体 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PO/AH中有个调定点,即 事先将调定点定在一个规定的数值(如37℃)。如果体温 偏离此数值则由反馈系统将偏差信息送到控制系统,然后 经过对受控系统的调整来维持体温恒定。关于调定点的机 制尚未清楚。某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就在于阻 断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将降低()。
A.发热B.糖尿病C.甲状腺功能减退D.甲状腺功能亢进E.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式来增加产热量()。
A.战栗产热B.非战栗生热C.温度刺激性肌紧张D.肝脏代谢亢进E.全部内脏代谢增强3. 在常温下,皮肤的物理散热速度主要决定于()。
A.皮肤温度B.环境温度C.环境湿度D.皮肤和环境温度差E.风速4.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
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5. 摄取混合食物,呼吸商通常为()。
A.0.71B.0.75C.0.80D.0.85E.1.006.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下丘脑前部-视前区B.中脑C.下丘脑视上核D.脑干网状结构E.延髓7. 增加产热作用最强的激素为()。
A.甲状腺激素B.去甲肾上腺素C.肾上腺素D.孕激素E.乙酰胆碱8. 下列哪种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最低()。
A.安静时B.基础条件下C.清晨醒后未进食之前D.平卧时E.慢波睡眠时9. 当人体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
A.13%B.18%C.20%D.23%E.30%10. 下列哪种情况下呼吸商较大()。
A.机体将脂肪转化为糖时B.肺通气不足时C.代谢性碱中毒时D.肌肉剧烈活动时E.吸入O2过多11. 机体在安静时产热量高于基础代谢率的原因是()。
A.大脑思考问题多B.消化腺分泌旺盛C.机体发生寒战D.肌肉收缩以维持姿势E.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12.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属于()。
A.蒸发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辐射散热E.不感蒸发散热13. 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改变,这可能与下列激素有关的是()。
A.雌激素B.孕激素C.甲状腺素D.肾上腺素E.胰岛素14. 呼吸商等于1的物质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合食物E.维生素15. 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B.下午3~4时C.清晨2~6时D.上午10~12时E.夜间10~12时16. 人体感受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刺激的主要感受器是()。
A.中枢冷敏神经元B.皮肤热感受器C.中枢热敏神经元D.皮肤冷感受器E.中枢冷、热敏神经元17. 某疟疾患者突发畏寒、寒战,体温达39℃,这主要是由于()。
A.体温调定点上调B.皮肤血管扩张C.散热中枢兴奋D.产热中枢抑制E.体温调节功能障碍18. 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可释放的能量为()。
A.28molATPB.30molATPC.35molATPD.38molATPE.32molATP19. 安静时主要的产热组织或器官是()。
A.皮肤B.脑C.肝脏D.骨骼肌E.肾脏20. 发热开始前,先出现寒战的原因是()。
A.身体特别虚弱B.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C.机体过度散热D.机体产热量不足E.体温调定点上移21. 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测定的数据是()。
A.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B.一定时间内的CO2产生量C.食物的热价D.食物的氧热价E.非蛋白呼吸商22. 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肝糖原B.脂肪C.磷酸肌酸D.葡萄糖E.三磷酸腺苷23. 由于存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时应注意的是()。
A.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B.调整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比例C.适当增加能量摄入总量D.适当减少能量摄入总量E.细嚼慢咽,以减少这种特殊动力效应24. 使基础代谢率增高的主要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B.肾上腺素C.雌激素D.甲状腺激素E.甲状旁腺激素25. 在一般情况下糖是供应能量最主要的物质,约占人体所需能量的()。
A.50%B.70%C.80%D.85%E.60%26. 细胞内除ATP外,能够储存能量的另一种物质是()。
A.乙酰辅酶AB.磷酸肌酸C.ADPD.丙酮酸E.AMP27. 糖原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
A.脂肪B.肾脏C.肝脏D.肌肉E.脑28.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甲状腺激素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乙酰胆碱E.孕激素29. 机体各种功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中,最终不能转化为体热的是()。
A.心脏泵血并推动血液流动B.细胞合成各种功能蛋白质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D.肌肉收缩对外界物体做功E.内、外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30. 影响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是()。
A.寒冷B.高温C.肌肉活动D.精神活动E.进食31. 食物的氧热价是()。
A.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B.1g食物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C.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D.氧化1g食物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E.食物的物理卡价的同义语32. 下列物质中,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的是()。
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E.无机盐33. 在环境温度低于30℃,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不感蒸发E.可感蒸发34.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1g脂肪释放的热量是1g糖的()。
A.1倍B.2倍C.3倍D.4倍E.5倍35. 体温昼夜变化的特点是()。
A.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B.清晨及午后体温均较高C.傍晚体温最低D.波动幅度在2℃以上E.体温波动与生物钟无关36. 运动时的主要散热部位是()。
A.脑B.内脏C.皮肤D.肌肉E.神经系统37. 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呼吸商接近于()。
A.0.71B.0.80C.0.85D.0.90E.1.0038. 精神性发汗中枢可能位于()。
A.大脑皮层运动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C.下丘脑D.脑干网状结构E.中脑39.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运动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C.下丘脑D.脑干网状结构E.中脑40. 体温的行为调节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运动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C.下丘脑D.脑干网状结构E.中脑41. 安静时的主要散热部位是()。
A.脑B.内脏C.皮肤D.肌肉E.神经系统42. 寒冷时,血管明显收缩,使机体散热减少的部位是()。
A.脑B.内脏C.皮肤D.肌肉E.神经系统43. 运动时的主要产热部位是()。
A.脑B.内脏C.皮肤D.肌肉E.神经系统44. 正常情况下混合食物的呼吸商是()。
A.0.71B.0.80C.0.85D.0.90E.1.0045. 在安静状态下,气温22℃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B.对流C.传导D.蒸发E.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46. 热敏和冷敏神经元较多的部位是()。
A.大脑皮层运动B.视前区-下丘脑前部C.下丘脑D.脑干网状结构E.中脑47. 气温高于皮肤温度时散热方式是()。
A.辐射B.对流C.传导D.蒸发E.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48. 糖的呼吸商是()。
A.0.71B.0.80C.0.85D.0.90E.1.0049. 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
A.食物的氧热价B.呼吸商C.非蛋白呼吸商D.食物的物理热价E.食物的生物热价50. 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脂肪和糖所产生的CO2与耗O2之比为()。
A.食物的氧热价B.呼吸商C.非蛋白呼吸商D.食物的物理热价E.食物的生物热价51. 1g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
A.食物的氧热价B.呼吸商C.非蛋白呼吸商D.食物的物理热价E.食物的生物热价52. 受风速影响最大的散热方式是()。
A.辐射B.对流C.传导D.蒸发E.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53. 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散热方式是()。
A.辐射B.对流C.传导D.蒸发E.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54. 蛋白质的呼吸商是()。
A.0.71B.0.80C.0.85D.0.90E.1.0055. 1g食物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
A.食物的氧热价B.呼吸商C.非蛋白呼吸商D.食物的物理热价E.食物的生物热价56. 通过游泳使机体散热的方式属于()。
A.辐射散热B.对流散热C.传导散热D.蒸发散热E.传导和蒸发散热57. 用酒精给高热患者擦浴的散热方式属于()。
A.辐射散热B.对流散热C.传导散热D.蒸发散热E.传导和蒸发散热58. 给高热患者使用冰帽的散热方式属于()。
A.辐射散热B.对流散热C.传导散热D.蒸发散热E.传导和蒸发散热59. 主要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是()。
A.肌糖原B.肝糖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60. 糖原的储存形式为()。
A.肌糖原B.肝糖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61. 正常生理情况下,脑组织()。
A.靠糖酵解供能B.靠糖有氧氧化供能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62. 环境湿度可影响()。
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63. 骨骼肌运动时()。
A.靠糖酵解供能B.靠糖有氧氧化供能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64. 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为()。
A.基础代谢率增高B.基础代谢率降低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65. 机体病理性饥饿表现为()。
A.基础代谢率增高B.基础代谢率降低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66. 红细胞增多症表现为()。
A.基础代谢率增高B.基础代谢率降低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67.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表现为()。
A.基础代谢率增高B.基础代谢率降低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68. 风速可影响()。
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69. 正常生理情况下,成熟红细胞()。
A.靠糖酵解供能B.靠糖有氧氧化供能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0. 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元的是()。
A.热敏神经元B.冷敏神经元C.两者都是D.两者都非71. 脑组织温度下降时,放电频率增加的是()。
A.热敏神经元B.冷敏神经元C.两者都是D.两者都非72. 环境温度可影响()。
A.对流散热B.辐射散热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