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大学心理学经典实验分析

大学心理学经典实验分析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和理解人类心理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分析几个大学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实验,探讨它们对心理学的贡献以及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启示。
1. Pavlov的条件反射实验伊万·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经典心理学实验的代表之一。
他通过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出现的条件反射现象,证明了外部刺激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这个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和实证。
2. Milgram的权威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通过让被试者向另一名被试者施加电击,米尔格拉姆发现在权威的压力下,很多人会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
这个实验引发了对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的深入思考,对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Loftus的眼见为虚实验Elizabeth Loftus的眼见为虚实验研究了人类对记忆的可塑性。
她通过操纵被试者对事件的描述,发现人们的回忆可以被外部因素影响和改变。
这个实验对法律领域特别有重要意义,揭示了目击证人证词的不可靠性。
4. Zimbardo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菲利普·辛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对人类行为的伦理性和道德性的一次巨大考验。
这个实验模拟了监狱环境,揭示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可能表现出暴力和压迫行为。
该实验引发了对个体责任和权力滥用的深度思考。
结论大学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实验,它们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启示仍然深远。
这些实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对人类行为的深入洞察。
我们应当重视这些经典实验的影响,并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Pavlov, I. (1927). Conditioned Reflex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371-378.- Loftus, E. F., & Palmer, J. C. (1974).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5), 585-589.- Zimbardo, P. G. (1973). On transforming experimental data into social reality. In E. E. Jones, D. E. Kanouse, H. H. Kelley, R. E. Nisbett, S. Valins, & B. Weiner (Eds.),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pp. 82-99). General Learning Press.。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

行为主义心理学经典实验1. 巴甫洛夫的狗。
- 实验过程: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发现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
他将狗固定在实验台上,给狗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时,狗会自然地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应)。
然后,他在给狗呈现食物之前,先亮起红灯或者敲响铃铛(中性刺激),经过多次将中性刺激与食物同时呈现之后,单独亮起红灯或者敲响铃铛时,狗也会分泌唾液(条件反应)。
-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揭示了学习可以通过条件作用而发生,即原本中性的刺激可以通过与有意义的刺激建立联系而获得引发特定反应的能力,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表明行为是可以被环境中的刺激所塑造的。
2. 桑代克的饿猫开迷笼实验。
- 实验过程: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特制的迷笼里,笼外放着食物。
迷笼内设有各种机关,猫只有触动正确的机关(例如拉绳子、按踏板等)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
猫最初在迷笼里会乱抓、乱咬、乱撞,偶然间碰到机关打开了笼门吃到食物。
经过多次重复实验,猫打开笼门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
- 实验意义:桑代克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试误说,即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同时,他还提出了学习的三条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箱实验)- 实验过程:斯金纳箱中有一个杠杆(或按键)和一个食物盘。
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或鸽子等动物)放入箱内。
小白鼠在箱内自由活动,当它偶然按下杠杆时,就会有一粒食物落入食物盘中。
开始时,小白鼠的按压杠杆行为是偶然的,但随着食物的强化,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逐渐增多。
斯金纳还研究了不同的强化程序(如固定比率强化、可变比率强化、固定间隔强化、可变间隔强化等)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表明操作性行为(个体自发做出的行为)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则可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行为矫正、动物训练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心理学经典实验解析

心理学经典实验解析引言心理学经典实验是指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引用和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实验。
这些实验通常以其独特的方法、创新的设计以及对人类心理过程的深入洞察力而闻名。
本文将针对几个心理学领域内的经典实验进行解析,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等。
一、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背景:介绍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
探讨实验目标和假设。
•实验过程:详细描述条件反射实验的设计和步骤,例如使用哺乳动物作为被试对象,给予有意义或无意义刺激等。
•结果与意义: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条件反射现象的存在和作用,并对此进行解释。
探讨该实验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背景:介绍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和背景,探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验过程:详细描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例如随机分配角色、监狱环境搭建等。
•结果与意义: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个体在特定权力结构下的行为变化。
讨论该实验对于道德、伦理和权力的理解所带来的启示。
三、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实验背景:介绍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的目标和背景,探讨顺从与权威的关系。
•实验过程:详细描述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的设计和执行,例如被试者接受指令给予虚拟电击等。
•结果与意义:分析实验结果,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可能表现出丧失道德判断和顺从他人需求等行为。
探讨该实验对社会心理学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重要影响。
结论心理学经典实验通过其深入并系统性地研究人类心理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和知识。
通过对经典条件反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等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心理机制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这些实验的结果表明,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受到环境、权威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对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深入了解这些经典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情境,并且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四十大经典案例

⼼理学四⼗⼤经典案例⼼理学四⼗⼤经典案例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物学和⼈类⾏为1、⼀个脑还是两个脑?——脑割裂实验理论由来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脑半球⽪层的某⼀部分后,不能同时⼜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对侧⽪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独⽴地进⾏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从1952年⾄1961年的10年⾥,斯佩⾥先⽤猫、猴⼦、猩猩做了⼤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些成绩,为以后做“裂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1961年开始,斯佩⾥把“裂脑⼈”作为研究⼤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对“裂脑⼈”长时间进⾏了⼀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结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体协调、视知觉、美术、⾳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式具有⽆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斯佩⾥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创造⼒、想像⼒;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直觉⼒、灵感、梦境等;超⾼速⾃动演算机能,如⼼算、数学;超⾼速⼤量记忆,如速读、记忆⼒。
右脑像万能博⼠,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把右脑潜⼒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类⽆穷的创造才能。
所以右脑⼜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乐脑”、“艺术脑”。
右脑的神奇功能征服了全世界,斯佩⾥为全⼈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全世界⼈民的爱戴,被誉为“右脑先⽣”、“世界右脑开发第⼀⼈”,斯佩⾥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对⼈类⼤脑科学研究的重⼤⾥程碑。
⼈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是创造⼒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

心理学:探索人类行为的十大经典实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得与平常不同?为什么我们会被广告词所影响?为什么我们会对同样的痛苦或喜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也推动着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实验来探索人类行为,揭示我们心理活动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十大经典实验,带你一起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
H1: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听从实验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系列声名远扬的听从实验。
实验中,被试被告知需要给予电击作为教育手段,其实这些电击并不存在,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们在被权威人士命令下的听从程度。
这一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个体道德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的重思。
H2: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级理论实验亚伯拉罕·马斯洛通过了解人们的需求层级,提出了人类需求层级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依次升级。
马斯洛通过实际观察和访谈研究,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这些需求,并用金字塔形象地展示了其层次结构。
H3: 菲利普·津巴多的誓言实验在追求愉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种冲突,即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
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讨了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时差折扣。
他发现,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而经过延迟的满足反而被忽视,这给我们在决策中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H3: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群体压力实验为什么人们在群体行为中常常做出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决策?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群体压力实验给出了答案。
在实验中,被试者要根据他人的反应来回答问题,而这些他人的反应其实是实验者安排的虚假情境。
实验发现,大部分被试者在群体压力下会选择做出与自己判断相悖的决策,这揭示了群体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H4: 伊万·巴凯的条件反射实验伊万·巴凯的条件反射实验是俄国心理学家巴凯在研究儿童学习行为时偶然发现的。
二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但模拟看守8小时换一次班,而模拟罪犯除了出来吃饭、锻炼、去厕所、办些必要的其他事情之外,要日日夜夜地呆在他们的牢房里。
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举例

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举例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是一种重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通过改变环境刺激,人类行为可以被预测和控制,这一理论对于心理学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我们将以条件反射为例子来详细解释行为主义理论。
条件反射是一种行为学习的方式,在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特定的反应。
1. 约翰·华生和对兔子的实验1913年,约翰·华生(John Watson)和他的同事罗萨蒙德·雷纳尔(Rosamund Reynold)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兔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将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然后用一个铃铛作为条件刺激(CS),当铃铛响起时,喂兔子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US)。
兔子学会了当铃铛响起时,就会期待到食物的到来。
最终,当只有铃铛响起而没有食物时,兔子也会表现出吃东西的行为,这表明兔子通过学习产生了条件反射,即当条件刺激出现时,就会表现出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行为。
这一实验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标志性研究之一,因为它强调了环境对于行为的影响,而非内在的因素。
2. 巴甫洛夫和狗的实验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在狗的实验中也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他用铃铛作为条件刺激,并给狗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
在实验中,当狗看到食物时,它会开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发现,当他在狗吃饭时敲响铃铛,几次之后,当他敲响铃铛时,狗开始分泌唾液,即便没有食物出现。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铃铛和食物之间的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是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个基本理论,它不仅应用于动物行为研究,也逐渐应用于人类行为研究。
总结来说,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是环境与刺激的结果。
只要我们改变环境的条件,就能预测和控制行为。
而条件反射研究法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尝试真正地去验证这一理论。
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局限性,且并非所有的行为都能用此方法解释。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讲述

二十个著名心理学实验2012-11-08 09:07:2901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
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拿来与米尔格拉姆实验进行比较,米尔格拉姆实验是于1961年在耶鲁大学,由津巴多中学时代的好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的。
津巴多作为监狱长。
死亡实验是一套故事基于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电影。
津巴多模拟监狱实验斯坦福大学(Stanford)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他的同事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办公大楼地下室里建立了一个“监狱”,他们以每天15美元的价格雇用了24名学生来参加实验。
这些学生情感稳定,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普通人格测验中,得分属正常水平。
实验者对这些学生随意地进行了角色分配,一部分人为“看守”,另一部分人为“罪犯”,并制定了一些基本规则。
然后,实验者就躲在幕后,看事情会怎样发展。
两个礼拜的模拟实验刚刚开始时,被分配做“看守”的学生与被分配做“罪犯”的学生之间,没有多大差别。
而且,做“看守”的人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如何做监狱看守员。
实验者只告诉他们“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当回事。
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监狱生活,“罪犯”可以像真正的监狱中的罪犯一样,接受亲戚和朋友的探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一、把狗教成神经症: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
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
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
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
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
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
继续随意运动。
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
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
面对亲人的死亡,突然死亡和患病慢慢去世对人的造成的伤害更大。
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三、内心矛盾的猫:
1943 年马瑟曼训练猫去按开关,以便获得食物。
次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后,当猫去按开关,有时就突然给予电击,使猫感到痛苦,但有时却没有,猫按到开关获得食物。
结果,猫处在又想按开关获得食物而又害怕触电的矛盾的情况中。
这只猫出现了许多躯体性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僵硬,如同注射了肾上腺素。
提示:内心面对极端矛盾,难于处理应付时,可以促成焦虑神经症的病状。
四、负担沉重的猴子:
1958 年布雷迪对猴子进行了一套实验。
他把猴子固定坐在特制的椅子架里,让猴子四肢能自由活动,能随意伸手取食,但整体躯体却被捆住不能离开特制的椅子架。
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猴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猴子,每隔 20 秒就在其脚上加以电击。
然后训练这组猴子在每隔 20 秒的期间里,去按一个开关就能免受电击。
也就是说,假如这组猴子能提高警觉,每隔一段时间记得去执行该做的任务按开关就能免遭电击。
这样的实验进行了 6 小时,休息 6 小时后又恢复实验持续进行 20 天,结果发现有些猴子发生胃溃疡
而死。
对照组的猴子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实验,只是不能按开关来控制电击,结果没有猴子发生胃溃疡死亡的例子。
提示:这个实验是模仿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制定的,即:必须时时提高警觉而按时去执行该完成的课题,间接的提示长期的紧张生活会促成胃溃疡等心身疾患的发生。
五、恐惧形成实验
被试:阿尔伯特, 7 个月-11个月
第一次实验:华生给阿尔伯特一只白鼠时,阿尔伯特不怕并伸手摸,当阿尔伯特正摸白鼠时加进一根钢棒尖锐的声音,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脸躲进被子里。
第二次实验: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摸白鼠时再给一声音刺激,阿尔伯特由于害怕而哭泣。
一周后:白鼠出现,阿尔伯特无接进倾向;白鼠靠过,他缩回手;白鼠再接近,阿尔伯特就哭并看爬开。
兔子和白都产生了与白鼠一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