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讲-社会行为(完整)分析

合集下载

第四讲 社会行为

第四讲    社会行为

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 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 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多名学生的调查统计显示, 约有40%的学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 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 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70%以上。

侵犯本能是一种死的本能,标志着人类有一种 无意识的死亡愿望。人在精力旺盛、欲望得到满足 时,他的倾向是自爱;但是,当人在生存竞争中精 疲力竭时,就渴望返回到他原来的无生命状态—— 死。此时人的倾向就会由自爱转向自毁。按照弗洛 依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 倾向。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人只要活 着,死的本能的表现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 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 出来。有研究表明,一个地区如果自杀率高,则他 杀案件的发案率就低,说明死的本能的破坏性就减 少。
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 例关系; 第二,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 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 第三,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 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 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挫折——侵犯理论一经提出,人们进行了相关 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挫折与侵犯行为的高度相关。 例如,巴克等人(R.Barker, T.Dembo, &K.Lewin, 1941)做了儿童挫折与侵犯的实验。 实验中给一组孩子看一个放满诱人玩具的房间,但 不允许进去,只能站在外面看。经过长时间痛苦的 等待之后,才让他们进去玩。但对另外一组孩子, 一开始就允许他们玩这些玩具。前一组受到挫折的 孩子进屋后便把玩具摔在地上或向墙上扔,表现出 很强的破坏性,而后一组没有受到挫折的孩子却玩 得很好。可见,挫折确实会带来侵犯行为。

社会行为课件

社会行为课件

社会行为的观察方法
长期观察法
通过长期、系统的观察, 可以了解社会行为的模式 、规律和影响因素。
参与观察法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 生活环境中,通过参与他 们的活动进行观察,以获 得第一手资料。
间接观察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二手资料 ,如文献、影像等,来了 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
社会行为的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
实验室实验法
在开展研究前,应向研究对象 充分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和 可能的风险,并获得他们的知
情同意。
遵守伦理规范
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 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研
究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05
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
01
02
03
观察学习
社会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 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进行 学习。
强化学习
社会行为受到正负强化刺 激的影响,从而影响该行 为的习得和保持。
特点
社会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涉及多个 个体和群体。
社会行为的特征
社会互动性
社会行为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中,表现为各种形式
的交流、竞争和合作等。
文化适应性
社会行为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影 响,需要适应和遵守相应的社会 规范和价值观。
动态性
社会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 多个个体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社会行为与人类关系
社会行为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工作、学习等密切相关。
社会行为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通过社会互动和相互支持来建
立和维护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石,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

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

社会行为知识点总结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它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它是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行为知识点包括社会行为的类型、影响社会行为的因素、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的规范等多个方面。

社会行为的类型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合作行为、竞争行为和冲突行为。

合作行为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助、合作的行为。

竞争行为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或竞争机会下,个体之间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进行的行为。

冲突行为是指个体之间因为利益、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分歧而发生矛盾,并且通过冲突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性格、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群体情境等。

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表现。

在群体情境下,个体的社会行为也受到群体的情绪、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是指社会对于某种行为的认可程度和价值取向。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同一种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

比如,在某些社会环境中,竞争行为是被认为是积极向上的,而在另一些环境中,合作行为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规范社会行为规范是指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规定和要求。

社会行为规范是通过社会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方式来制定和执行的。

在社会行为规范中,有一些是被明文规定的,比如法律规定的不得偷盗、不得谋杀等。

还有一些是隐性规范,比如对于道德行为的认同等。

总的来说,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

社会行为的类型包括合作行为、竞争行为和冲突行为。

社会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性格、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群体情境等。

社会行为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是同时对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行为说课》课件

《社会行为说课》课件
多的资源和地位。
冲突行为
冲突行为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由于目标、利益或资源的对立而产生的 相互对抗和争斗的行为。
冲突行为的产生
冲突行为通常在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或目标冲突时产生,通过 冲突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争夺更多的资源。
冲突行为的特征
冲突行为具有对立性、激烈性和不可调和性的特点,个体之间需要 展开激烈的争斗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争夺更多的资源。
03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
01
02
03
文化传承
文化通过传统、习俗、教 育等方式传递,影响人们 对社会行为的认知和规范 。
价值观
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影响 人们对行为的是非判断和 道德标准,从而影响其社 会行为。
文化多样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行 为的表达和解读可能存在 差异,需尊重和包容。
社会环境因素
竞争行为
竞争行为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争 夺有限的资源或地位而展开的相
互对抗和争夺的行为。
竞争行为的产生
竞争行为通常在个体之间存在资 源稀缺或目标冲突时产生,通过 竞争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地位

竞争行为的特征
竞争行为具有对立性、排他性和 争胜性的特点,个体之间需要展 开激烈的对抗和争夺才能获得更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可以发表观点和立场,通过 集体行动来影响社会行为和公共政策 。
个人言论
个人言论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也 会产生一定影响,形成一定舆论氛围 。
05
社会行为的未来发展
社会行为的趋势
全球化趋势
01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社会行为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将进一步增多。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章:行为和态度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个想法。”(爱默生,1841) 态度(attitude)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 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Olson & Zanna, 1993)。


态度ABC理论:
感觉( affect ) 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 认知(cognition,想法)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最初,社会心理学家 认为:研究人们的态 度就是为了预测他们 的行为。 19 名 劫 机 犯 对 美 国 的仇恨令他们制造了 9.11自杀性恐怖事件, 这说明了极端的态度 可能会导致极端的行 为。
对于废品回收的态度(但并非对环境问题的总体态度)能预 测个体在废品回收中的参与行为(Oskamp, 1991)。 要通过说服来使个体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最好改变个 体对于具体习惯的态度。(吸烟有害健康!)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经常是潜 在地起作用。 我们将熟悉的原型付诸实施,并不深入思考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 当我们在大厅里遇到熟人时,会下意识地打招呼(Hi)。 当餐厅服务员询问“吃得如何”时,我们下意识会回答 说“很好”,即使我们觉得饭菜并不怎么好吃。这种无 意识的反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它可以使我们腾出精力 去做别的事情。 就像哲学家怀特海所说:“随着不假思索下意识即可操 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就提高了很大一步。” 像习惯性行为——系安全带、喝咖啡、上课——意识很 难被激活(Ouellette & Wood,1998)。

社会行为课件

社会行为课件
人际交往技能
学习和发展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 馈、解决冲突等。
情绪管理技能
了解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和 表达方法。
社会行为的正向引导
树立榜样
01
通过优秀人物、典型事迹等树立正面榜样,引导社会成员形成
积极的社会行为。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02
倡导友爱、互助、诚信等良好社会风尚,减少消极的社会行为
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社会行为研究,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购买行为,从而制定更加 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广告方案。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行为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保、公益和社会可持续展,提升 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社区发展领域
01
社区参与
社会行为可以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03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1 2
定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 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
适用范围
观察法适用于研究人类和非人类社会行为,如 人的言语、行为、表情、态度等。
3
分类
观察法可分为非结构观察和结构观察两种类型 。
实验法
定义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控制一 定条件,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行为的类型与表现
社会行为的类型多样,包括合作、竞争、冲突、 妥协、适应等。
合作是指个体与他人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标或任 务,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工作效率和幸 福感。
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展开的斗争 ,它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也可能导 致不公平和社会矛盾。
冲突是指个体之间由于目标、价值观、利益等 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立和抵触,它可以导致 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害行动
伴有侵犯性情绪(如愤怒)
5
足球场上的犯规算不算侵犯?
/a/20081023/000075.htm
工具性侵犯 vs. 敌对性侵犯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vs. hostile aggression
6
2. 侵犯的原因
1) 本能与进化论 2) 挫折-侵犯理论
如果没有感到移情,那么社会交换就开始起作用
30
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境因素:环境;时间压力 2) 助人者特点:人格;心情;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 情关怀;宗教信仰 3) 求助者特点:是否受喜爱;是否值得帮助;性别
31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
• 环境条件:乡村or城市;居民流动性;旁观者数目 • 时间压力:人们常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Darley & Batson, 1973) 研究简介:赶到目的地参加讨论,告知被试时间紧 迫度不同(提前于时间表/刚好符合时间表/落后于 时间表);观察途中是否会帮助病人 被试:神学院学生 结果:
10
• 对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米勒(1941):挫折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 武器效应(伯克威茨, 1978):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 身,而是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 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会 增强侵犯行为
11
支持研究: 武器效应—侵犯线索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28
•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亲社会行为是尽可能获得最大奖励同时尽可能减少 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当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真正的利他行为是不存在的
29
• 移情—利他主义假说(巴特森, 1991):
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移情时,我们会试图出于纯 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 什么
遭受侮辱激起愤怒。电击他人后高水平的攻击状 态(生理唤起)消失;没有电击他人的被试攻击 状态依然存在(霍坎逊, 1961)
20
想象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 让被激怒的被试进行主题统觉测验,引导其想象 攻击行为;被试的侵犯性明显降低(费西巴赫, 1955)
观察别人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
让被激怒的被试目睹别人实施攻击也有代偿性宣 泄作用(杜博, 1972)
12
加重侵犯行为的因素
• 你和目标或者说渴望东西的接近程度
• 当挫折出乎意料时,侵犯也会增加 • 对你造成挫折的这个人的反应能力以及他的报 复能力
13
侵犯的原因:社会学习论的解释
• 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 • 班杜拉的攻击行为学习研究: 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暴力
14
ALBERT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1961)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张书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 social behavior
二、社会行为
Social Behavior
内容概述
•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的原因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不愉快心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视情况不同(忽略/ 帮助他人寻找愉快感) • 内疚感:增加助人行为(弥补过错)
34
• 个人困扰与同情关怀 个人困扰增加助人行为:通过助人行为降低不舒适 感(有时也可能选择逃避,助人行为不增加)—让 座行为 同情关怀:必然增加助人行为 • 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表现更多助人行为(志愿 者、慈善捐款)
22
• 去个体化增加侵犯行为
匿名情境(去个体化)下被试参加有关色情问题的 集体讨论时,使用更多猥亵的语言 匿名情境(去个体化)下被试参加电击实验时,对 别人进行的电击更多,也更严重(津巴多, 1969)
• 避免去个体化:瓦解群体、唤起个体责任——破除 去个体化
23
侵犯行为的控制: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40
5.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1) 增加责任明确性 2) 增加人际相互作用
3) 提供亲社会榜样
4) 运用印象管理策略
41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增加责任明确性
• 如果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明确需要承担的责任, 可以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 支持研究:责任明确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研究简介:让被试目击别人在商店行窃;一组被试 看到指示牌(提醒注意偷窃行为,并告诉他们怎样 报案),另一组被试听到假装找孩子的旁观者的评 论(她正在偷东西,我们看见了事情的发生,应该 报告,这是我们的责任) 研究结果:听到旁观者评论组报告偷窃行为的比例 大大高于看到指示牌组—旁观者的提醒,使事情的 解释和责任变得更为明确了,因此亲社会行为也明 显增加
26
(二) 亲社会行为
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 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 为
• 典型
助人行为: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助人行为
27
2.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 生物学解释:
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哪些帮助亲 属的行为 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 —人们期望帮助他人 后,能够增加他人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直接互惠 间接互惠
18
惩罚起威慑作用的两个条件
• 惩罚必须是迅速且确切的;换言之,在暴行一 发生,就马上惩罚 • 惩罚必须是难以避免的
19
侵犯行为的控制:宣泄
• 宣泄: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 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使被激起的愤怒情 绪得到宣泄,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 支持研究
实际侵犯行动的宣泄作用
15
媒体中的暴力
• 系列研究表明,暴力节目与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 显著正相关
16
3. 侵犯行为的控制
1) 惩罚 2) 宣泄
3) 避免去个体化
4) 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5) 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17
侵犯行为的控制:惩罚
• 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预期的代价),可以实 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减少侵犯行为 • 支持研究:增加惩罚对减少侵犯行为的作用 疼痛-攻击实验(Azrin, 1967):獾捕食老鼠,必须通 过电网,越接近老鼠电压越高,电击痛苦越大;当 电压高到一定数值,造成的痛苦过大时,獾就会宁 愿挨饿而停止攻击 严打效果:2年内刑事犯罪率下降将近50%
Kids saw adults punching an inflated doll while narrating their aggressive behaviors such as “kick him.” These kids were then put in a toy-deprived situation… and acted out the same behaviors they had seen.
35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求助者特点
• 是否受喜爱: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帮助 • 是否值得帮助:个人可控原因导致的困境不易获得帮 助(帮急不帮穷) • 性别影响:女性求助者更容易获得男性的帮助(搬箱 子实验)
研究简介:男性/女性实验助手分别搬很大的箱子上楼梯; 若过去2名男性还没有人提供帮助则主动向第3名男性路人求 助;记录提供帮助者的比例 研究结果:女性求助者无需主动寻求帮助;男性求助者有约 68%的比例需要主动寻求帮助,且仍会有少数人拒绝帮助
• 道德发展水平:六个阶段(柯尔伯格)
• 惩罚与服从定向 • 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
前习俗水平
• 人际协调定向
• 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 • 社会契约定向
习俗水平
• 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后习俗水平
24
• 支持研究:道德发展水平与服从性攻击行为的影响 研究简介:测量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参加服从性 电击实验;记录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被试服从权威 进行电击的比例 研究结果:处在前4个较低道德水平的被试拒绝对别 人实施电击的比例只有13%;处在后2个较高道德水 平的被试拒绝对别人实施电击的比例高达73%
研究简介:请求帮助(问时间、问路、换钱、问对 方的名字、向对方借钱)
研究结果:85%-84%-73%-39%-34%
39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社会行为理论
• 人们是否进行亲社会行为取决于移情-利他动机、社会 规范的激活 移情-利他动机:为困难者设身处地的着想,帮助他 人,强调自身感情的卷入 社会规范:遵循社会规则和要求,目的在于坚持良 好的行为规则
3) 社会学习理论
7
侵犯的原因:本能与进化论的解释
• 弗洛伊德: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侵犯冲动的能量 必须释放;侵犯行为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侵 犯的本能冲动;侵犯行为也可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 现——争论、竞技体育、冒险) • 洛伦兹: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侵犯的目的是 自我保护和生存;侵犯本能需要定期发泄,因此引 发了战争;避免侵犯和战争应该开展冒险性体育活 动)
8
•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侵犯性是由基因决定的 • 男性更具侵犯性雄性激素 • 侵犯与性别
男性:身体侵犯
女性:关系侵犯
9
侵犯的原因: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 挫折:Leabharlann 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 最初的挫折-侵犯理论(多拉德, 1939)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 作出侵犯反应的可能性会提高 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呈正比(受到的挫折越强, 侵犯的强度越大) 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
•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