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影像诊断
踝关节影像诊断

T1WI
STIR
跗骨管综合征
基本解剖 跗骨管和跗骨窦:位于距下关节后方和跟距舟关
节前方之间的锥形结构,起外侧开口较大 跗骨管内容:脂肪、神经和韧带(内侧韧带、距
跟骨间韧带和距骨颈韧带以及跗骨管韧带)
跗骨管解剖结构
跗骨管及跗骨窦结构 (虚线),其与跟骨 轴(白线)夹角约
45°
跗骨管综合征
跗骨管综合征是胫后神经通过跗骨管时因遭受卡 压所致的神经病变。
MRI:T1WI和T2WI上可见一个低到中等信号的肿 块从病变的跖骨头突起。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是最 敏感的方法。
腱鞘巨细胞瘤
是一种起源于腱鞘和关节滑膜层的良性病变,以 女性居多。根据其部位及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局限性多见于手足小关节。
传统X线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肿块,部分伴邻近骨 质的压迫侵蚀改变
病因:肌腱囊肿、水肿、滑膜增生、跗骨融合、 先天或获得性骨和肌肉软组织异常
临床表现:疼痛感觉异常和胫后神经所支配的肌 肉运动功能下降
静脉扩张是神经受压最常见的病因和手术指征。
跗骨管综合征
跗骨管综合征伴 发的多个高信号 的曲张静脉(箭
头)
跗骨窦综合征
病因病理机制: ➢ 跗骨窦位于跟距关节间,呈圆锥形,其内有神经、
韧带显示技术要点
➢ T1WI及PDW能清晰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 SPAIR对显示病变有更大的帮助。
➢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够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 先考虑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 当的补充
➢ 不同可疑韧带损伤的韧带 选择最佳扫描层面:
①距腓前韧带:以20°斜断 面效果最佳
②跟腓韧带:以-15°斜断面 效果最佳
足在中立位且轻度跖屈时的矢状面和横断 面T2WI是显示滑囊炎和跟腱病变的理想检 查方位。
影像学踝关节和足MRI课件

术后,医生可以通过MRI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通过观察术后MRI图像的变化, 医生可以判断手术是否成功,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
THANKS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形态和信号变化,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同时,MRI还可以发现足底筋膜内部的钙化和撕裂等并发症。
骨髓炎
01
骨髓炎是骨组织的感染,MRI表 现为骨皮质增厚、骨髓水肿和软 组织肿胀。
02
MRI可以早期发现骨髓炎的征象, 如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胀等。同 时,MRI还可以评估感染的范围 和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MRI可以检测出踝关节和足部的骨折、 脱位、韧带损伤、肌腱损伤、关节炎 等疾病。
MRI踝关节和足部成像的优缺点
优点
MRI成像清晰度高,能够多角度、多 层面地显示踝关节和足部的结构,有 助于发现微小病变;同时,MRI检查 无辐射、无创,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缺点
MRI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另外, 由于磁场的存在,MRI检查不适用于 体内植入金属或磁性物质的患者。
跟腱炎
跟腱炎是由于跟腱的慢性劳损或创伤 引起的炎症反应,MRI表现为跟腱增 厚和信号异常。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跟腱的形态和信 号变化,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 围。同时,MRI还可以发现跟腱内部 的钙化和撕裂等并发症。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的慢性劳损引起的疼痛,MRI表现为足底筋膜增厚和 信号异常。
影像学踝关节和足MRI课件
$number {01}
目
• 踝关节和足部MRI基本原理 • 踝关节MRI解剖结构 • 足部MRI解剖结构
01
踝关节和足部MRI基本原理
MRI技术简介
踝关节脱位临床X线分析

根据脱位的方向和程度,踝关节 脱位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内 侧脱位和外侧脱位。
病因与病理
病因
踝关节脱位的常见原因为外伤,如车 祸、跌倒等,导致踝关节周围韧带和 关节囊的撕裂或断裂。
病理
踝关节脱位后,关节的正常结构受到 破坏,可能出现关节软骨损伤、关节 囊增厚和韧带挛缩等情况。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X线检查方法与步骤
拍摄位置
根据需要检查的部位,选 择合适的拍摄位置,如正 位、侧位、斜位等。
拍摄方法
根据需要检查的疾病类型 ,选择合适的拍摄方法, 如常规拍摄、造影增强等 。
图像解读
医生会根据X线影像的结果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进行诊断和分析。
03
踝关节正常X线解剖
踝关节骨结构
胫骨远端
胫骨远端关节面呈凹形,与距骨相匹 配。
X线分析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1 2 3
判断复位质量
术后X线分析可以评估踝关节复位的质量,判断 距骨是否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和倾斜角度。
监测骨折愈合
通过定期的X线检查,可以监测踝关节周围骨折 的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骨折延迟愈合或不 愈合的情况。
评估关节功能恢复
X线分析可以评估术后踝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 如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等,为患者康复效果提供 客观依据。
06
踝关节脱位临床X线分析案例
案例一:内翻型踝关节脱位X线分析
总结词
内翻型踝关节脱位X线表现为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距骨向内侧移位。
详细描述
在X线片上,可以观察到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距骨向内侧明显移位,与胫骨下端关节面接触不 紧密,同时可能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
案例二:外翻型踝关节脱位X线分析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检查)
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 T1WI及PDW能清楚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TIR对 显示病变有更大帮助
➢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 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补充
MR上较好显示韧带/肌腱位置
三角骨
三角骨综合征
踝关节损伤—其他损伤
➢ 足底腱膜炎(跖腱膜炎) ✓ 足底腱膜是一个多层纤维腱膜,由内层、中间层、外层构成 ✓ 足底腱膜通常指较大的中间层,起自跟骨内侧结节然后向前延伸,附着
于趾短屈肌腱下方 ✓ 足底腱膜于中足底分为五束,分别附着于第五趾骨的远节趾骨 ✓ 足底腱膜在MR上表现为2-4mm带状结构,在所有的序列上为低信号 ✓ 足底腱膜炎是导致足底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多晨起疼痛)
踝关节解剖及损伤
Part 01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解剖—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踝穴容纳距骨体 冠状面: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 矢状面:外踝较内踝偏向后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延伸,限制距骨后移
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 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 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 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 ➢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急性损伤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腱围炎
跟腱下囊 跟腱后囊
跟后滑囊炎(注:跟腱后囊正常无积液,若积液提示异常)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完全撕裂
踝关节损伤—胫骨前后肌腱损伤
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精简版范文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200字,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踝关节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引言踝关节查体病史采集在对踝关节进行查体之前,应进行病史采集。
包括了解患者的主诉、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活动受限情况等。
视觉检查踝关节的视觉检查是指对踝关节的外观进行观察。
包括观察踝关节的肿胀、红斑、瘀伤、畸形等情况。
视觉检查可以帮助初步判断踝关节是否存在明显的外伤或异常。
触诊触诊是一种通过手部触摸来评估踝关节的查体方法。
通过触诊可以感知踝关节区域的肿胀、压痛、温度等变化。
触诊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以判断踝关节的疼痛程度和受损情况。
动态检查动态检查是通过观察患者在活动过程中踝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性来评估踝关节的功能。
常用的动态检查方法包括踝关节活动度、跖屈活动度和足背伸展动作等。
通过动态检查可以判断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关节稳定性,对踝关节损伤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X线检查是对踝关节进行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它可以用于判断踝关节骨折、关节脱位和关节退行性变等病变。
X线检查时需要采集正位、斜位和侧位等不同角度的影像,以获取全面的踝关节信息。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评估踝关节软组织的病变。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积液、肌腱损伤等情况,对踝关节的软组织损伤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踝关节进行横断面的三维重建。
CT扫描对于复杂骨折、关节畸形和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的评估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能够提供详细软组织图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踝关节内骨、软骨、韧带和肌肉等组织的病变情况。
MRI对于踝关节软组织损伤和退行性病变的评估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论踝关节的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评估踝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应用不同的查体方法和影像学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踝关节的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读片

报告日期: 报告出具的 日期和时间
报告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年龄、性
别等
影像描述:关节 结构、软组织、
韧带、骨骼等
检查部位:踝关 节
检查方法:磁共 振成像(MRI)
诊断结果:根据 影像分析,给出
诊断结论
建议:治疗方案、 康复建议等
报告注意事项
仔细阅读影像 报告,确保报 告内容准确无 误
01
结合临床症状 和病史,综合 分析影像报告
踝关节磁共振影 像分析
正常影像特征
关节面:清晰可见,表面光滑 关节间隙:正常宽度,无狭窄或增宽 软骨:正常厚度,无磨损或退行性改变 韧带:正常形态,无撕裂或松弛 肌肉:正常信号,无水肿或萎缩 骨髓:正常信号,无水肿或坏死
常见病变影像特征
关节病变:关节 炎、关节脱位、 关节软骨损伤等
血管病变:血管 狭窄、血管瘤等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读片
演讲人
目录
01. 踝关节解剖结构 02. 磁共振成像原理 03.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分析 04. 踝关节磁共振影像报告
踝关节解剖结构
骨骼结构
01
胫骨:位于小腿前侧, 是踝关节的主要承重骨
02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 与胫骨共同构成踝关节
03
距骨:位于踝关节前方, 与胫骨和腓骨形成关节
04
跟骨:位于踝关节后方, 与距骨形成关节
05
舟骨:位于距骨下方, 与距骨形成关节
06
骰骨:位于跟骨上方, 与跟骨形成关节
关节结构
踝关节:由胫骨、 腓骨:位于小
腓骨和距骨组成, 腿外侧,与胫
是下肢关节中最 骨共同构成踝
大的关节
关节
01
03
关节囊:包裹 踝关节,起到 保护作用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 滑车) 上关节 面的前后 长度远 大 于胫 骨下关 节 面。踝关 节 前方皮下组织深层 可见胫骨前肌腱 、 拇长 伸肌腱 和趾长伸 肌 腱及其腱鞘 构成 的带状 密 影 , 后 方为 一 三角 形 密度 减 低 其 区, 为关节囊外脂肪垫 ( 脂肪层 ) 前 。踝关 节后 方皮肤及皮 下 组织深层可见较 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 腱 , 跟腱 前 方 及 跟 骨 上
行 , 节 间 隙 宽 度 约 3~ m。 内踝 下 方 的 皮 肤 及 皮 下 组 织 关 4m 深 方 可 见 两 条 高 密 度 的带 状 阴影 , 向前 下 方 延 至 跗 横 关 节 附 近 , 内侧 者 为 胫 骨 后 肌 及 其 肌 腱 , 侧 为 趾 长 屈 肌 及 肌 腱 。 前 外
距 、 跟韧带部 分或完全断裂 , 腓 或外 踝 发 生 骨 折 , 外 力 继 续 如
1 X光摄影 I ( 1 。( ) . 4 图 ) 1 正位片 : 关节 间隙显示 踝 清晰 , 呈八字 或鞍形 , 部横 行 , 顶 中部微 凹 , 由胫 骨下关 节 面 与距骨 ( 滑车 ) 上关节 面构成 。两侧斜 行部 , 分别 为 内、 外踝 关 节 间 隙 。 整 个 关 节 间 隙 连 续 不 中 断 , 应 关 节 面 相 互 平 对
条较深且靠后 的是距 跟骨间韧带 ( 5 ;2 中间冠 状层面 : 图 )( ) 可见 内侧三角韧带 的胫距 束 , 扇形 向下 , 呈 附着 于距 骨 的内 侧, 外侧 副韧带 的距腓 前韧 带附 着于距 骨 的外侧 缘 ; 屈肌支 持 带的 内侧从上至 下依 次有胫 骨后 肌腱 、 长屈 肌腱 、 趾 拇长 屈 肌腱 、 胫后动 、 静脉等 ( 6 ;3 后冠状层 面 : 骨下方从 图 )() 腓 上 至下 依次为下胫腓复合体 中的下 胫腓后韧 带 , 侧副韧带 外 中的距腓 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 下胫腓后韧 带位 于胫 骨后结节 与腓 骨之间 , 距腓后 韧 带 向前 附着 于外 踝 的指状 窝 , 内后 经 水平走 行 , 向后 附着 于距 骨后 部 的外侧 结节 , 跟腓 韧带 向上 附着 于外踝 尖端 , 向下附着于跟骨的外侧 ( 7 。 图 ) 矢状位 : 1 内侧 矢 状层 面 : () 内踝 下 方 为三 角韧 带 胫距 束, 呈扇形 , 前内侧为大隐静脉 , 后方依次 为胫 后肌腱及 趾长 屈 肌 腱 , 神 经 及 胫 后 动 、 脉 ( 8 ;2 正 中 矢 状 层 面 : 胫 静 图 ) () 可 见拇长屈肌 位于胫骨 的后 方 , 长 伸肌 、 长伸肌 位于胫 骨 拇 趾 的前方 , 跟腱呈纵行长带状 , 向下附着 于跟骨结 节 , 其前 方可 见三角形 的脂肪 垫( 9 ; 3 外侧矢状层面 : 图 )( ) 外踝 的后 方为 腓长短肌腱 , 腓短肌腱位 于腓 长肌 腱 的前 方。胫骨前结 节可 见下胫腓复合体 中的下胫 腓前韧带 , 腓骨下端 可见外侧 副韧 带 中的距腓后韧 带及 跟腓韧带 ( 1 ) 图 0 。 二 、常见病变 的影像学表现 1 .创伤 。踝关 节损 伤是 常见 的 骨关 节损 伤之 一 , 下 在 肢关节损伤 中仅次 于髋关 节 , 多见 于青壮年 , 括骨折 、 最 包 脱 位、 骨骺分 离和韧 带损 伤。根据 受伤 机制分 为 内翻损 伤 、 外 翻损伤 、 外旋损 伤和垂直压迫损伤 。( ) 1 内翻损伤 : 由足在 内 翻位扭转 、 伤 、 跃 砸伤 引 起 。足 过度 内翻 , 先 引起 外 侧腓 首
踝关节受伤的检查报告

踝关节受伤的检查报告
检查日期:2022年6月15日
患者信息:
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25岁
主诉:
踝关节受伤、疼痛、肿胀。
现病史:
患者于2022年6月14日在行走时不慎扭伤了右踝关节,导致剧烈疼痛和明显肿胀。
患者未接受任何急救处理和治疗。
体格检查:
查体显示右踝关节明显肿胀,皮肤未见明显异常,局部触痛明显。
主动活动时出现疼痛,步态异常,步行困难。
踝关节轻度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
1. X射线摄影:右踝关节正位和侧位摄影,未见明显骨折或骨裂迹象。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模糊,提示软组织肿胀。
2. 超声检查:右踝关节超声检查显示关节积液,无明显韧带断裂。
初步诊断:
右踝关节扭伤,关节积液。
治疗建议:
1. 给予冷敷:建议患者在休息时使用冰袋冷敷患处,每次持续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2. 保持休息:建议患者避免重负荷运动和长时间站立,通过休息和提升患肢,减轻关节负担。
3. 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量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4. 康复锻炼:待疼痛和肿胀缓解后,建议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包括渐进性的关节活动恢复、肌力锻炼和平衡训练,以增强关节稳定性和促进康复。
5. 复诊观察:患者应定期复诊,如出现疼痛加重、功能障碍或其他症状变化,应及时就医。
备注: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医生的临床判断予以确定,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距腓前韧带
距腓前韧带(红箭)连续性和张力尚可,但是韧带显著 增粗,关节镜下发现主要为瘢痕组织
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残端(蓝箭)增 粗,前外间隙见大量积液
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合并骨性关节炎
距腓后韧带
正常
三角韧带
正常
损伤、部分撕裂
跟腓韧带
正常
部分撕裂
肌腱损伤的MRI表现
损伤类型
MRI特征
MR表现: 三角籽骨或距骨后三角结构模糊和变形,T1WI信
号降低, T2WI信号升高 周围脂肪水肿 屈踇趾长肌腱信号升高,见鞘膜积液 胫骨后下跟骨上缘骨结构形态变化和信号异常。 三角籽骨和距骨退行性囊变
三角籽骨综合征并跟腱滑囊积液
三角籽骨综合征
距骨缺血坏死
距骨体的缺血性坏死多见于距骨的颈部骨折伴距下 关节的撕裂。距骨主要的血供来自跗骨管动脉及胫 后动脉的分支,在跗骨窦底部形成一个丰富血管网, 供应距骨体。
辅助征象 韧带周围结构改变:脂肪间隙及关节腔异常变化 其他邻近组织或结构的异常改变,包括:骨、软
骨损伤、肌腱损伤、关节腔积液等
距腓前韧带撕裂
病因病理机制: ➢最脆弱的外侧韧带,也最先断裂 ➢内翻内旋伴跖屈 ➢距腓前韧带撕裂致内旋受限 ➢并发症:前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前外踝疼痛,活动受限
急性完全撕裂
肌腱断端完全分离,T2WI上 信号强度升高,腱鞘积液
急性不完全撕裂(1~2级) 肌腱增粗,T2WI上信号强度
升高但小于肌腱的1/2
慢性部分撕裂
肌腱增粗,质子密度加权像上 呈中等信号,T2WI上信号升 高不明显
腱鞘滑膜炎
肌腱正常或轻度增粗,肌腱周 围腱鞘积液,T2WI上信号增 高
肌腱损伤
T2WI
跟腱断裂
病因病理机制: ➢ 有体育运动史,对抗收缩力的足被动背屈
(小腿三头肌群) ➢ 常位于跟骨上方2~6cm处发生断裂 ➢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
病和痛风 ➢ 急性断裂:易患因素包括慢性跟腱炎和部
分撕裂
跟腱断裂
MR表现:(信号+形态)
➢ 正常跟腱呈均匀低信号 ➢ 脂肪抑制T2WI图像上,跟腱内部或跟腱周围软组
距骨骨软骨损伤
T1WI
STIR
距骨骨软骨损伤
跟腱滑囊炎
足在中立位且轻度跖屈时的矢状面和横断 面T2WI是显示滑囊炎和跟腱病变的理想检 查方位。
MR I易于显示滑囊、跟腱和邻近骨改变 当有跟腱前滑囊炎存在时,T2WI上正常跟
腱前脂肪消失。 合并骨质侵蚀和跟骨后上方骨刺
跟腱滑囊炎
T2WI
MR关节造 影
三角籽骨综合征
病因病理机制: 多见于经常跖屈的患者,如芭蕾舞演员、登山运
动员、足球运动员 三角籽骨位于距骨后缘 足强制性跖屈导致胫骨后下缘或跟骨上缘撞击 三角籽骨、距骨后三角、周围软组织、肌腱损伤
(后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后踝疼痛,活动受限
三角籽骨综合征
临床上均有关节外伤史,急性期可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 间隙增宽。慢性期可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骨端骨质增生。
骨折涉及关节面或骨骺分离者则因骨痂增生、错位愈合和骨 端生长发育异常而畸形,关节内可出现钙化和骨化游离体。
距骨骨软骨损伤
病因病理机制: ➢ 距骨骨软骨损伤(OLT)是经软骨的骨折、
肌腱完整伴滑膜炎
I级撕裂
腓长肌腱撕裂
Ⅱ级撕裂
Ⅲ级撕裂
腓骨长肌腱撕裂
部分撕裂
完全撕裂
胫前、胫后肌腱撕裂
病因病理机制: ➢好发于中年人,胫骨前肌腱多见于登上运
动员。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副舟骨患者好发。 ➢足踝运动障碍、疼痛。胫骨前肌腱病变可
出现块样征。 ➢胫骨后肌腱是维持足弓的重要力量,撕裂
肌腱 ➢ 前方:胫骨前肌腱、趾长伸肌腱、胟长伸
肌腱和第三腓骨肌腱 ➢ 后方:跟腱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的支持结构包括关节囊、内侧和外侧韧带 以及骨间韧带。
内侧三角韧带顶端附着于内踝。分为表层和深层 纤维,并呈扇形向远端延伸,向前止于足舟骨粗 隆,其余的纤维止于载距突和距骨。
外侧韧带复合体包括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最薄 弱,容易损伤。距腓后韧带比距腓前韧带强壮, 自外踝后方横行或水平走行。跟腓韧带自外踝几 乎垂直走行延伸至跟骨外侧面。
MRI:T1WI和T2WI上可见一个低到中等信号的肿 块从病变的跖骨头突起。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是最 敏感的方法。
腱鞘巨细胞瘤
是一种起源于腱鞘和关节滑膜层的良性病变,以 女性居多。根据其部位及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局限性多见于手足小关节。
Ⅳ度:距骨和胫骨关节骨 性关节炎改变。
前踝撞击综合征
前踝撞击
T1WI FS C+
前外踝撞击
病 理 解 剖 基 础
①踝关节外侧沟内异常软组织
②前胫腓韧带(AITFL)异常肥厚
前外踝撞击
T1WI FS C+
前外踝撞击
前外踝撞击
T1WI
异常增厚的 AITFL
前内踝撞击
病
理 半月板样损伤或
解 (和)胫距前韧带
MR表现: ➢ 跗骨窦韧带撕裂,窦内结构模糊 ➢ 跗骨窦韧带纤维化(在T1WI和T2WI图像上呈低信
号) ➢ 滑膜炎、液体和韧带扭伤(T1WI低信号;T2WI高
信号)
➢ 在距下关节后面前、后微隐窝处的液性信号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常见到踝外侧韧带撕裂,外踝肿胀
跗骨窦综合征
T1WI
正常踝关节韧带MR表现
内、外侧韧带在所有 序列中均表现为条或 带状低信号改变
由于韧带间脂肪信号
的镶嵌,韧带在MRI
上常表现为纤维条索
样改变
SPAIR
T2WI
踝关节韧带损伤MR表现
直接征象 韧带形态学上改变:韧带走行、宽厚度异常;韧
带边缘不光整;韧带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 韧带信号异常改变
相对应的距骨颈部距骨
剖
关节面(kissing lesion)
基 ➢ 随着反复强力背屈时相
础
互接近并撞击, 骨嵴
越来越大, 撞击越加炎性反应,骨刺大 小为3mm; Ⅱ度:骨软骨反应性骨赘 >3mm; Ⅲ度:严重的外生骨赘, 可伴有或不伴有碎裂, 在 距骨背侧可见继发性骨赘, 常伴有骨赘的碎裂;
韧带显示技术要点
➢T1WI及PDW能清晰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
SPAIR对显示病变有更大的帮助。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够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
先考虑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 当的补充
➢不同可疑韧带损伤的韧带
选择最佳扫描层面:
①距腓前韧带:以20°斜断 面效果最佳
②跟腓韧带:以-15°斜断面 效果最佳
骨软骨骨折、剥离性骨软骨炎和距骨穹窿 骨折的通称。 ➢ 直接创伤或反复微创 ➢ 骨坏死过程导致软骨下骨折和塌陷 ➢ 累及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内侧(60%)和 外侧(40%)
距骨骨软骨损伤
MR表现: MRI矢状面显示病变位于距骨圆顶最上缘,冠状面位
于内侧角和外侧角。 四期: ➢ Ⅰ期:软骨下骨小梁压缩 ➢ Ⅱ期:软骨下囊肿 ➢ Ⅱ期:不完全性碎片分离 ➢ Ⅲ期:无移位的碎片周围可见液体 ➢ Ⅳ期:碎片移位
足底腱膜炎
T1WI
STIR
足底腱膜炎
T1WI
STIR
跗骨管综合征
基本解剖 跗骨管和跗骨窦:位于距下关节后方和跟距舟关
节前方之间的锥形结构,起外侧开口较大 跗骨管内容:脂肪、神经和韧带(内侧韧带、距
跟骨间韧带和距骨颈韧带以及跗骨管韧带)
跗骨管解剖结构
跗骨管及跗骨窦结构 (虚线),其与跟骨 轴(白线)夹角约
织出血或水肿表现为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表 现为跟腱连续性中断或不伴波浪状回缩 ➢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 撕裂处增粗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可见疏松的连接
跟腱变性
冠状位STIR
横断位STIR
跟腱断裂
TIWI
STIR
跟腱完全断裂
T1WI
STIR
踝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扭伤或涉及关节面之骨折。关节内的粘连、滑膜增厚、 软骨损坏以及异物存留等,均能影响关节功能而继发退行性 骨关节病。
头)
跗骨窦综合征
病因病理机制: ➢ 跗骨窦位于跟距关节间,呈圆锥形,其内有神经、
血管、韧带、脂肪 ➢ 外伤、变形、占位、炎症、感染、关节不稳定等
各种原因压迫或刺激神经则为跗骨窦综合征 ➢ 70%的病例有外伤史,30%有足踝慢性关节炎病史 ➢ 60%患者的MRI上,可以显示异常跗骨窦和跗管
跗骨窦综合征
前踝撞击
发生机制
牵引学说:反复过度跖屈,前关节囊附着处张力 增加,引起局部牵引性骨赘形成
损伤修复学说:踝关节跖屈时产生的压力反复作 用于踝关节引起局部软骨损伤、骨小梁骨折和骨 膜出血,最终都以骨性增生形式愈合
前踝撞击
➢ 特征:鸟嘴样骨刺
病 ➢ 骨刺位置:踝关节囊内
理
胫骨关节面前缘及与之
解
X线上主要表现为类圆形密度较低的骨质破坏区, 边界清楚,边缘整齐,可见硬化带。
MRI: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脓肿 壁在T1WI为中高信号,增强后有明显强化。病灶 周围的强化带呈T1W及T2W低信号带。
撞击综合征
一种由复杂创伤所造成的疼痛状态,以慢性、进 行性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为特征的综合性病变
剖 基
异常增厚
础
前内踝撞击
T1WI FS C+
前内踝撞击
前内踝疤痕组织及增生滑膜
后踝撞击综合征
后踝撞击综合征
Mortons神经瘤
跖骨头挤压趾神经所引起的跖部疼痛症,又可称 为跖骨痛,多发生在第二、三或三、四趾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