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导学案答案版-A4版1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使他们受到鼓舞与启迪。
2、通过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以及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事物开展(相识、相知、相爱)的能力。
1、理解邓颖超通过几次对海棠花的描述,来表达对周的深切思念。
2、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情操以及革命情怀的沉淀作用。
1、如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开展的过程(相识、相知、相爱)。
2、如何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一些标点符号的恰到好处的使用技巧。
如引号、分号、问号、顿号。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导学案

1、仿写句子:
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
欣赏(),自然会在()
欣赏(),自然会在()
2、记叙顺序包括:
备
注
大地的儿子—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197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2、阅读全文,了解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课堂活动设计
导
入
疑问随笔
自学交流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甬道()丰硕()束缚()
展示质疑
1、请你说说文题《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含义
2.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请简单概述一下这个过程,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3、文章第二段开始,第三人称“他”改为“你”,用意何在
4、文章结尾句,作者为何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点拨拓展
拓展运用:
运用睹物思人的写法写一段话。
患难()澎湃()()浮想联翩()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海棠(tánɡ)仿佛(fú)鸿雁(yàn)盛开(shènɡ)
B.澎湃(bài)芬芳(fān)丰硕(shuò)患难(nàn)
C.险阻(zǔ)厌恶(wù)束缚(hù)结婚(hūn)
D.不挠(náo)头颅(lú)甬道(yǒnɡ)戏谑(xǜe)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点缀挺拨寂寞含笑九泉B.婀娜飘渺收拢浮想连翩
C.走廊绚烂朦胧俯仰之间D.盈耳眉稍姿势若隐若现
4、理清课文线索和层次结构
本文以为线索,84岁高龄的邓颖超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
共同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表现作者与周恩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导学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识: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
2 、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现代文的能力。
3 、情感: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以及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查找资料了解邓颖超与周恩来。
2、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甬.道澎湃..浮想联翩.二、问题探究:(1)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2)本文题目中“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中“又”字有何深意?三、交流提升:(3)本文主体部分用第人称,试分析使用这一人称有何好处。
4、再读课文,浅析本文运用了哪几种抒情方式。
四、当堂检测:现代化阅读(共28分)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共16分)漓江情韵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
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
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
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
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
2020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学习重点]。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学习难点]。
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学习方法]快速浏览抓关键词法、圈点批注法预习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写规范认真。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独立完成。
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
河南光山人。
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
(二)、关于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
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
《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19岁东渡日本所写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
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时年84岁的邓颖超观赏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
作者通过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她与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也表达了她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思念。
(四)、关于海棠花海棠花又名解语花。
温和、美丽、快乐,是海棠花的花语。
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引起人们许多美好的遐想。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素有“国艳”之誉。
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
(五).文体知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内容上,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写景,可以状物,但所写必须是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六)整体感知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追忆的?2、你对文中“看花的主人”了解多少?二、预习自测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知识就是楼基,下面挑战一下自己。
2019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阅读答案-推荐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阅读答案初中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题及答案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根据拼音写汉字。
(1)yǒnɡ()道(2)hónɡ()雁(3)zài()所不惜(4)huàn()难与共(5)不屈不náo()(6)浮想联piān()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的准确认读与书写。
答案:(1)甬(2)鸿(3)在(4)患(5)挠(6)翩2.填空。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1904—1992),是我国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我国妇女运动领导人。
河南光山人。
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_________,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本题旨在考查对文章作者情况的把握。
答案:邓颖超革命家政治家提示:(2)本题旨在考查对文章中出现的诗句的理解。
答案:《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3.同义词辨析。
(1)偶然偶而(2)泰然安然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同义词的准确辨析。
(1)两个词都有“不经常、有时候”的意思。
有时可以换用。
如:有时候,闹市里偶然(偶而)也能听到一两声鸟鸣。
(2)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有“安定、没有顾虑”的意思。
有时可以换用。
如:安然(泰然)自若。
参考答案:(1)主要区别:“偶然”跟“必然”相对,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
如:偶然事故。
“偶而”多和“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
如:偶而迟到一次,就感到心不安。
(2)主要区别:“安然”比较强调平安的含义,安安稳稳地,没有顾虑。
“泰然”则有镇定、安定的含义。
本课例句: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共一)导学案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共一课时)一、基础驿站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海棠.花(táng)仿佛.(fú)鸿雁.(yàn)盛.开(shèng)B 心潮澎湃.(bài)芬芳.(fān g)丰硕.(shuò)患.难(nàn)C 艰难险阻.(zǔ)厌恶.(wù)束缚.(hù)结婚.(hūn)D 不屈不挠.(ráo)头颅.(lú)甬.道(yǒng)流血.(xùe)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
B.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外忧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忍不拔、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C.一提到环城河近几年的变化,管委会的老马就夸夸其谈....,充满了建设者的自豪。
D.《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语言流畅,文笔质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鸿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所不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屈不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浮想联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通过回忆与海棠花相关的、、、、五个生活片段,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抒发了对亲密爱人的。
二、综合园地5.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
②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
它的果实又酸又甜,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
沪教版九上《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word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预习一、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甬道()鸿雁():在所不惜():患难与共():不屈不挠():澎湃():二、试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鸿雁:在所不惜:患难与共:不屈不挠:浮想联翩:澎湃:三、下列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B、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
C、你忧党、忧国、忧民,把满愎忧恨埋在心里跟你一起。
D、每当遥想过去,我就会浮想联翩。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四、理解文章思路五、作者简介。
展示课一、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花盛开之际。
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理解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四、探究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五、小结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六、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七、交流反馈1、品味本文的语言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
2、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202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深情与思念。
2.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情感力量,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作者、发表时间、历史背景等。
2. 文章主旨:通过描述西花厅的海棠花开放,表达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思念。
3. 文章结构分析:导入、发展、高潮、结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语言特点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力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背景、主旨、结构等进行讲解。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情感体验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情感体验:教师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主旨,强调文章的情感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美好事物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文的质量,包括内容、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
七、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2. 参考资料:有关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增强情感体验。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堂活动安排:第一课时用于文章阅读、分析和讨论;第二课时用于情感体验、总结和作业布置。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海棠花,亲身感受海棠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03 备课组吴向东李伟华杨婷班级姓名
课题《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审阅
★学前抽测★
★学习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接抒情物的写法。
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新知探究★
1、题目解说
西花厅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与邓颖超共同在这里居住了26年。
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是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进行深情回忆的触发点。
一个“又”字,饱含着无限深情。
2、作者简介
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家、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
(填省名)光山人。
周恩来,中国无产阶级家、家、家和家,字,曾用名等,生于(填地名)。
3、作品信息
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
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观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
4、根据拼音写汉字。
(1)yǒnɡ()道(2)hónɡ()雁(3)péng pài()(4)huàn()难与共(5)不屈不náo()(6)浮想联piān()
★演练提升★
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邓颖超与周恩来两心相照的眷眷深情,也使我们看到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作者回忆了与周恩来之间的哪些事,选取你认为最感人的事情说说。
明确:一是在西花厅共同生活赏花,二是鸿雁传花,三是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3、读读下面句子,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接抒情物的写法。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
(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又”字,包含着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
(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
明确: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这是周恩来生前最喜爱的花。
1954年春,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而这时,周恩来正在瑞士开日内瓦会议,不能亲临赏花。
于是,邓颖超便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标本,压在书中托人带给周恩来。
它蕴涵着祖国亲人的深情厚谊。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
明确: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
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使人们引起许多美好遐想。
触物生情,追忆“看花的主人”。
真是“羁客有家归一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啊!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梳理巩固★
主题归纳
★达标检测★
1.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明确: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2、说说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称谓上由“他”转换到“你”,既有利于直拉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
这样就会产生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