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考核试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考核试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考核试题1、工具性与_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_三个维度设计。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9、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0、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第一学段: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_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组织者和引导者。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中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摘要】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成为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的教与学的乐园。

基于教学实践经验,选取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表现为切入点,结合教育实例,从尊重、信任、公平、真诚、沟通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新型教师;欣赏;真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师生平等的新模式。

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交往的朋友,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平等的一员相互启发、相互作用。

上课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心灵交流、思想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

一、转变观念,做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命令式教学,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萌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认为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应该看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给予他们一个平等而广阔的空间。

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以充分尊重。

新课程下的教师要学会从生活阅历中积累成熟,从社会经验中学得练达,从文化知识中汲取修养,从人生追求中获得情感。

在教学中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当好向导,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和驰骋的空间。

努力创设师生平等氛围,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构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努力形成民主和谐的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1、带着童心,在平等交融中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篇一: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一、填空。

(20分,每空1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8、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9、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5每小题2分,6-10每小题3分,共25分)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 以综合课程为主B. 以分科课程为主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6、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正确恰当的表述是:( D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下的对话教学解读

语文新课标下的对话教学解读

语文新课标下的对话教学解读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表明我们已经将对话教育的理念引入了语文教学领域。

这对传统的独自式语文教学是一种冲击、突破与超越。

对话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与对文本进行的前理解所进行的平等民主的交流过程,通过对话探讨达到师生双方知识重组与意义建构。

这一点不难理解,在此不多述。

这里重点谈一下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过程中的对话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但这不是唯一的,更多情况下,它是读者与文本自身的对话。

因为“‘对话’是‘问与答’的交换,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存在这种交换,作者并不向读者做出反应”。

这是由作者的“不在场”造成的。

任何作品或文本当它被创作完成时,它已经超越原材料和创作者而产生了自身的意义。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经验与它进行对话。

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文本,文本即行动。

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中。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常读常新”正因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一致而简单地说读者的解读是错误的,而作者就是权威,就是唯一正确的。

有人认为:当作者去世或与读者远离的时候,阅读过程中的对话就变成以文本为中介的跨时空的无声对话。

事实上,作者很难不远离读者,即使作者确实在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有声的对话”也不能代替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因为作者与读者进行面对面对话其实已是另一种时空上的对话。

当作者脱离创作状态,重读文本时,由于境况的改变,作者自己的当下解读也会与原来的创作意图发生偏离,这种解读本身与文本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对话理论”观点直击传统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改“传话”为“对话”,并提倡“平等”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理念。

“对话论”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采用“谈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的“对话论”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出了现代“接受美学”的先进观念。

“对话理论”的引入,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一、“对话理论”教学的特征:“对话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交互式学习模式。

参加“对话”的人,必须愿意“对话”,且要有一定的“对话”能力。

其具体表现是:(1)对话的主体,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对话之中。

课堂学习是互动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不允许有旁观者、置身事外者。

因而,在学的过程中没有缺席的权力。

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积极心态,课堂对话将无法进行下去。

(2)“对话”应从话题(问题)入手。

教学应抓住:激活话题、筛选话题、组织对话、暗示导向等环节进行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选”、“组”、“导”这四个字上。

(3)“对话”必须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转换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要求个性的自我完善,即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4)对话应体现随机性、开放性。

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但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这是对话的特殊的认知功效,这即是“对话”智慧碰撞的火花。

因为“对话”可以使人们找到更多的兴奋点,“对话”不仅有助于参与对话的主体理清思路,而且有利于打开思路,“对话式”教学就是要培养这么一种思维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三篇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三篇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三篇对语文的建议篇一: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

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法考试填空题(三套)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法考试填空题(三套)

填空题: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_1~2__年级、_3~4__年级、5~6___年级、7~9_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5、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7、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8、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9、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10、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2、第一学段:(一)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13、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19、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0、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解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马丁·布贝尔)“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克林伯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

民主、平等是“对话”的第一法则。

如果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无法对话。

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由于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暗”的局面,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植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冲突”得以认可与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

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下文案例可窥一斑。

【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

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

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

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

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

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

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

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

”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解读7: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解读】“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

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

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

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

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3.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4.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5.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解读撰稿:夏家发)解读8: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解读】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

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

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

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案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

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

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

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

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已的领悟诵读等。

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工夫。

如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在品读语感点上做文章。

(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

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

(3)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妈妈。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丽。

有的说:由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尽情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风中翩翩起舞。

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3.积累运用,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和运用。

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荷花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的说: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说:我看到有的荷花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说: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头欣赏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王崧舟)解读9: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解说】“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在“前言”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总目标”中,则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