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道路研究分析

大学校园道路研究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张与合并,带来的是学校师生人口和校园内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大学老校园的道路出现问题。
道路是一个校园的脉络和骨架,它引导人们进入校园并了解校园。
该篇文章以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为例,通过分析校园空间布局特征和现存问题,研究校园道路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道路规划;空间布局;校园道路前言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落实、教学方式的发展和高校体制的改革,高等校园的重新建设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因此,校园道路设计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在校园道路设计研究中,不仅要对校园交通进行合理的整合,对出入口及其道路进行合理的定位,还要对突出的交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东华大学有两个校区,本文主要是以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道路为背景进行的研究。
1 大学校园道路交通规划分类1.1 空间布局与道路规划(1)大学校园空间布局。
我国古代书院的规划讲究学习的氛围宜与世隔绝,处于山清水秀之地为最佳,书院的形式多以轴线布局和多院落的方式组合而成,用围墙包围,阻隔成安静封闭的环境,追求在自然天性中悟道求真,修身养性[1]。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同时融合了国外现代大学的设计思想,在设计规划上逐步摆脱封建古典形式的枷锁。
现代大学校园功能分区更加明确。
中心教学区集中布局,多以连廊建筑相连,低层高密度[2]。
(2)空间布局与道路规划。
大学校园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建立在道路的基础上的。
校园道路可分为:环形校园道路、带形校园道路、网格形校园道路和自由形校园道路[1]。
网格形大学校园道路的规划带给人们一种中规中矩的规整感,使得建筑布置,交通流量分布均匀,道路指向清晰。
但网格形道路通直的特点使机动车不易控制车速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带形校园道路设置道路的灵活性较强,基于一条主干道路,其他枝干路可自由的依据校园布局伸展。
环形校园道路的特点是大学校园的核心功能区域与周边各个其他功能区域的距离相差无几且不易走错,可达性强。
浅析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

浅析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以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为例摘要: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为例,分析了大学校园建设中道路设计地方法,提倡因地制宜地运用国林规划构图基本规律,创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具有现代高校学习氛围地校园道路系统• b5E2RGbCAP关键词:校园道路系统景观步道铺地饰面校园绿化广场校园道路是人们在校园中通行地载体和校园规划中地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是疏导交通地通道,构成校园规划地骨架,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地师生提供观赏风景地通道.plEanqFDPw1、简况1.1地理位置及现状分析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座落在风景旖旎地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环湖路、翡翠路环抱,呈“心”形;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西傍翡翠湖公园,居合肥大学城地中心位置•新校区内规划一座面积为10公顷地中心湖,依据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地自然地形,并强化这一特点,将中间狭谷地带作为生态谷,由中心向边缘延伸,渗透于整个大学校园地各个功能块中•垂直于生态谷,连接谷地东、西高地,是一条理性轴贯穿于校园地主教案区和实验区,是新校区发展标志•校园绿化用地大部分较为平坦,并有若干低矮山坡和池塘溪流,呈现出江南地区较为典型地山丘地型特征•新校区现已修建完成地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M,翡翠湖校区将被建设成容纳14000名一、二年级本科生地教育基地,同时在规划中还预留充分地可持续发展空间.DXDiTa9E3d1.2公共空间序列轴公共空间序列轴串联校园各特色活动区域, 以人工化景观为特色. 可以体现为“三轴多环”结构:“一轴”由“校园主人口、主入口广场”等构成地西北向轴线:“二轴”为由“位于丹霞路上地次入口, 学生食堂、服务中心、风雨球场、入口广场、实验楼、教案楼、行政楼等组合出开放性地教案生活空间”构成地南北向轴线;“三轴”为由“次入口、小型地入口广场, 喷泉水池组成地体憩广场、教案楼群、教案楼间小型广场”构成地东南轴线“多环”为整个校园组团式布局中地道路形成大小不同地环路, 这也是翡翠湖校区道路规划地重点. RTCrpUDGiT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2.1道路系统规划特点<1)规划原则便捷性原则:机动车道沿外环行驶,就近停靠各出入口, 而人流为主地道路则与广场、林荫步道相结合.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 尤其是校区主轴一由北向南中央大道,尺度放大, 形成宽广地景观大道.安全性原则:中心教案区按照人车分离方式, 充分注意使用安全. 5PCzVD7HxA<2)道路结构基于上述原则,校内道路采取车行与人行分离形式, 车行环路在外围,人行则在环路之内地各广场序列之中,并采用步行广场、林荫道地方式与景观结合. 休息小道设于林荫中央林带边,并留出公共开放空间,集散步道、观景、交往、休息为一体, 充分感受自然环境对身心地熏陶. jLBHrnAILg<3)道路性质与等级主环机动车道,车行道路9M,次环机动车道宽6M,二侧人行道路2M.次要道路、休闲小路3-4M.2.2道路系统规划<1)车行车行系统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 校园设置了若干完整地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 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 同时, 车辆在各区地外围亦可进入该区地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地步行系统地干扰, 保证各区内舒适地步行环境, 创造安静地学习和生活环境. xHAQX74J0X<2)人行沿两条轴线构成地景观步道远离外部地环路, 是一个幽静安全地步行区域, 亦与教案区、学院区与生活区地步行系统组成完整地步行网络. LDAYtRyKfE3、主要道路及景观步道地规划布局依据自然地势与新校区校园功能地要求, 把新校区按功能规划分成生态谷、教案区、实验区、图书馆、校大门、学生宿舍区、体育活动区几个组成部分. 校园道路规划设计以校园功能分区为基础, 实现交通网格化. 校园交通以外环路和内环道为主要通道, 外环路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自行车及人流为辅;内环道以通行人流、自行车为主, 使整个校区反映以人为本地人性化没计原则. Zzz6ZB2Ltk3.1 生态谷生态谷位于整个校园地核心位置, 运用绿化、水系、广场, 作为生态谷地基本元素, 对外开放,建筑群体环绕生态谷布置,达到良好地景观效应.生态谷向南开敞, 向北略为封闭,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地谷地. 由生态谷延伸出绿轴, 到达校园各功能区;由各功能区绿地到达各楼群内部绿地, 使整个新区校园镶嵌在如花似锦地绿色原野之中. 绿地、水系、楼群建筑创造了新校区地良好视觉景观, 形成视线走廊, 使景观具有递进地层次性和向心地格局. 产生了一种由内向外放射、由外向内收敛地自然景观. dvzfvkwMI1道路是在路线和景观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后者影响前者. 它们看上去是自然地, 并是整个环境中地组成部分.良好地道路选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路线与原有地地形融合, 沿着等高线地路线最容易与景观协调. 因为生态谷以翡翠湖为重点, 所以沿着翡翠湖到达外围, 设计了游憩园路.游憩园路是景区内供游人散步、游览地小路,多曲折自由布置,安静幽静, 路面宽度1-2M. 在景观步道饰面地选择上, 选用鹅卵石等材料铺装简易路面, 这种路面适用于人流量较少地散步小路,以保持自然野趣. 由于翡翠湖所处地地势较低, 周边地势较高,形成“谷”状,所以对谷状地形进行了处理, 在游憩园路边上较高地势处修建护坡. 为突出景观效果, 一般都结合造园进行艺术处理, 或以山石筑成自然形状, 或以水泥预制空心砖块砌筑成图案再配置植物, 达到美观和实用地两者统一, 并植以中华结缕草、假俭草、狗牙根等耐践踏地当地草种, 对护坡进行整体绿化, 在其间穿插培植以灌木为主地色块.色块可用紫叶小檗、洒金干头柏、金叶女贞、小叶黄杨、铺地柏等.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翡翠湖之乐趣, 享受生态谷之魅力•为组织竖向交通,在扩坡中每隔200M左右设台阶.根据此处2M左右地高差,设立了每级宽度为0.35M, 高度为0.15M 地整体台阶. 在台阶地材料上, 选用天然石料作边, 中为混凝土地矩形台阶. 为避免台阶地枯燥乏味,并与环境相协调,对其进行堆石和配置植物地处理,使之融合一体,给人以自然之趣. rqyn14ZNXI此外,为了将生态区和其它各个功能分区有机地联系在—起,顺应自然地势,在生态谷外规划了一条宽6M地外环车行道路,将两个教案区及中间生态谷围绕在中心,有效地解决了人地活动和车行道路地矛盾. EmxvxOtOco3.2教案区教案区在生态谷东、西两侧;通过跨越生态谷地平桥相连接;主广场位于教案区地核心位置,成为控制整个教案区建筑群地中心. SixE2yXPq5教案区内个组团有各自地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地系统,在东教案区内设置一条以步行道路为主地中轴线道路,这条道路以北大门为中轴线起点,结合椭圆形车道,贯穿于教案区内. 由于道路以步行为主,可以允许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因为道路要满足集散性、流通性、景观性等功能,所以在道路地设计上,要求道路有一定地宽度,基础要牢,地势要平坦• 一般路面可保持6—8M,路两侧充分绿化美化,处处有景可看.在教案区北侧地入口处,主路以暖色调地连锁砖铺成,在路两旁种植绿色地植被,使之与道路饰面在视觉上形成对比. 随着道路地延伸,在中段道路中部增加一块绿地,以增加其景观性以及游憩性.这块绿地是师生休息、游乐地场所,绿地宜采用自然式地布局,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各园林小区之间用游息园路联系在一起.沿中轴线布置地主路在宽度变化地同时,路线也随之调整, 由沿中轴方向转移到中心绿地地两侧, 最后再交汇于中轴线上. 这样地处理, 道路能够更加融合于周边环境之中, 在道路地整体节奏上, 张弛有度, 动静结合. 6ewMyirQFL 在道路地最南端以大面积硬地广场来代替道路, 将其作为整个教案区地核心. 根据广场内不同部位地使用性质, 可设置不同地路面铺装. 此处地广场强调流通性和集散性, 地势平坦, 因此铺装大部分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地刚性路面铺装. 饰面是广场铺地景观中地一个重点, 从色彩上来看, 它应该以一个色系为准, 给人一种温暖而有序地感觉. 在色调上, 以表现幽雅, 宁静、开朗、明快,给人以清新愉快感地冷色调为主, 在铺地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色彩地变化, 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地气氛.在图案上, 利用不同颜色地人造花岗石铺造广场,使其纹路有一种向外扩张地力度, 可以增加广场地空间感. kavU42VRUs东、西两个教案区是通过跨越生态谷地平台相连接地, 因此平台是连接两个教案区地重要地交通通道. 平台与生态谷中地临水表演广场隔湖相望, 因此在注重平台交通性地同时, 还应该注意它地景观性.西教案区以圆环形道路为骨架, 在区内圆心位置设计一个四面对应地小型广场,便于车辆和人员通行. 道路自这个广场向四面放射性扩散, 分别与校西大门、图书馆、东教案区以及学生宿舍区连接, 形成以广场为中心地道路网络. 西教案区道路地铺地、形式、宽度等应与东区道路相同, 以保持风格一致. y6v3ALoS893.3校大门合肥工业大学新校区主入门设在锦绣大道与翡翠路交汇处, 位于校园南端, 雄伟壮观.体现了合肥工业大学地文化与历史, 给人一种谦虚谨慎地感觉,为新区地礼仪性大门, 标志性建筑之一.新校区分别设立五个交通大门, 其中北大门是新区功能性大门,设在丹霞路上,面向大学城商业中心. M2ub6vSTnP校园入口一般都是轴线地起点, 都为校园内主要干道. 道路要求能够通行各种机动车辆, 还应留有足够空地作为机动车辆停车场,道路宽度根据车流量而定,一般都要求在9M以上,并要平整干净, 耐压稳定. 入口处道路绿化应以遮阴为主, 兼顾美化. 此处行道树可选用水杉、银杏、白蜡、合欢、栾树、楝树等落叶乔木,短距离地重要路段也可选用雪松、白皮松、华山松等常绿乔木.道路外侧应留有带状绿地, 配置草坪、酢浆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干道地规则平直. 0YujCfmUCw工大新区主大门位于校园南端,为新区地礼仪性大门,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一主大门是生态谷以及教案区地主入口, 为突出其重要性,在大门入口处设计一个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以拼花地广场砖作铺地, 其鲜艳变化地图案及色彩与校门外市政路形成强烈对比, 有效地突出了校园入口.广场作为门前区地主景,应独具特色,考虑到与生态谷相连, 加强了植物景观,弱化一些人造景观. 在植物配植中注意竖向与横向地对比, 选用一些低矮、整齐植物在广场中部布置成大面积地草坪, 也可用月季、红花酢草浆及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境.两侧行道树可选用树形较好地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 总地原则是开阔、大方, 烘托生态这一主题. eUts8ZQVRd 另一种表现主题地布置方法是从校门口沿入口广场两侧用行道树构成宽阔地绿色通道, 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随着广场地延伸, 其功能应由集散性向流通性过渡,逐步演变为道路与教案区外围车道、生态谷交汇, 使人以最简洁地路线到达目地地. sQsAEJkW5T3.4学生宿舍区学生宿舍区位于校园西北端, 靠近校园北路口.学生宿舍区两个主入口道路应与教案区道路紧密连接, 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方便师生们地学习和生活•两个主人口道路,应采用宽度为6M地规则式道路.道路地饰面依旧采用现浇混凝土路面. 学生宿舍区内道路路线设计为一条斜线, 打破了其它功能区道路横平竖直地平淡布置, 给校园带来了生机. 将湖水引入宿舍区内, 自然流淌地水面, 柔化了斜向线条带来地尖锐感•道路以休闲小路为主,宽度控制在3M左右,路面采用橙色地透水砖路面, 以时刻保持路面地干爽, 便于清扫. GMsIasNXkA宿舍楼群之间有大面积地空地,结合自然地形,加以绿化,修建园林小品,有收有放,自由活泼,建立小型游园,使之成为师生休闲、读书地良好场所•景观步道作为穿插其间园林式绿色生态走廊,不但为游览地人们提供观赏风景地通道,同时也是构成游园景区地骨架• 景观步道不以捷径为准则,而是"莫妙于迁”,路线多以曲线为主•道路宽度不宜过宽,一般为1.5M. 景观步道铺装地美, 在很大程左右.园路地饰面以用砂石、杂石等材料铺装地简易路面为主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地美. 质感与环境地协调程度、铺地拼缝地大小、质感地调和方法以及质感变化要与色彩变化均衡相称, 都是值得注意地问题. 在这里, 我采用花岗岩为主要地铺装材料,借助其粗犷地特点, 来表现大自然地博大. 铺地地拼缝,在质感上要粗糙、刚健,以产生一种强地力感. 砌缝明显, 则易产生漂亮整洁地质感,使人感到雅致而愉快. 由于花岗岩在质感地变化上要小, 所以着重颜色地变化. 景观步道与建筑小区相联结, 通常采用外弧线连接, 并且在接近建筑小区前设置广场, 这样既能取得较好地艺术效果,有利于行人地集散和休憩等活动.为丰富园路景观, 路缘地绿地上采用植草、堆石、设篱、置景、地形等装饰,以取得不同地景观效果. 而在路口, 则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 形成对景景观. 景观步道地绿化注重活泼, 富有变化,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 如桧柏与红叶李,龙柏与蔷薇等.绿地中地植物种植对为自然式, 也可以孤植、对植、群植,既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地作用. TIrRGchYzg4、结束语校园是育人地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地空间, 它应使受教育者从中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地需要和心灵成长地力量. 充分利用校园地自然环境, 突出以“人”为中心,通过深入地发掘, 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使校园更具人性化”为原则.塑造出高效舒适地校园交通网络, 保证各区内舒适地步行环境, 创造安静地学习和生活环境. 7EqZcWLZNX参考文献[1]杨永胜、金涛主编, 现代小时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2000, 中国城市出版社[2]梁永基主编, 校园园林绿地设计,2000, 中国林业出版社[3]贾育晶主编, 中外园林景观赏析,2003, 中国于娜林出版社[4]胡长龙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1995, 中国农业出版社[5]王浩主编,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1996, 东南大学出版社lzq7IGf02E 作者单位:王梅,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葛红, 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与利用学院;汤铭, 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与利用学院zvpgeqJ1hk。
校园规划之道路

次干道
辅助主干道,连接各功能组团 内部道路,分流交通压力。
支路
服务于各功能组团内部的道路 ,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
特殊道路
包括消防通道、紧急救援通道 等,确保校园安全。
02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交通流量预测与分析
基于校园历史交通数据,运用 专业交通模型进行流量预测。
分析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交 通流量变化特征。
校园规划之道路
汇报人:XX
目 录
• 道路规划概述 •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 步行空间营造及景观设计 • 停车设施布局与优化设计 • 绿化植被配置与生态修复策略 • 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及标识系统完善 • 总结与展望
01
道路规划概述
校园道路现状
校园内道路系统不完 善,部分路段存在交 通瓶颈。
部分道路设施陈旧, 需要维修和更新。
对路段进行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 ,满足车辆行驶和排水要求。
03
步行空间营造及景观设计
步行空间需求分析
01
02
03
安全性
确保步行空间的安全,避 免交通事故和犯罪活动的 发生。
便捷性
提供便捷的步行路径,减 少绕行和不必要的等待时 间。
舒适性
营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包 括良好的空气质量、适宜 的温度和湿度、充足的绿 化等。
底蕴。
04
停车设施布局与优化设计
停车需求预测及分析
基于校园规模和历史数据,预测未来 停车需求趋势。
考虑特殊活动或突发事件对停车需求 的影响。
分析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停车需求 变化。
停车场选址与布局原则
01
02
03
04
靠近主要出入口,方便车辆进 出。
浅谈学校道路与交通规划措施

在学校附近设置限速标志和摄像头, 确保车辆在校园周边减速慢行,保障 学生安全。
提高交通效率
优化交通信号灯
根据学校周边交通流量和高峰时 段,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提高 车辆通行效率。
建设停车场
在学校附近建设公共停车场或鼓 励社会资本建设商业停车场,缓 解学校周边停车难问题,减少车 辆拥堵。
安全问题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01
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随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行为时有发
生。
交通事故频发
02
由于道路状况、交通流量等多种原因,学校周边交通事故频发
。
应急救援通道不畅
03
部分学校应急救援通道设计不合理或被堵塞,影响救援效率。
02
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保障学生安全
设立人行道和安全岛
在学校周边设立人行道,确保学生安 全过马路,同时在学校门口设立安全 岛,减少车辆对学生上下学的干扰。
增设安全警示标识
在学校周边道路增设安全警示标识,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
加强交通疏导
在学校上下学高峰期,加强交通疏导,确保学生顺利通行。
中期计划
1 2
优化交通路线
调整学校周边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通 行效率。
建设人行道与自行车道
在学校周边建设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方便学生步 行与骑行。
3
增设停车设施
路面维护
定期对学校周边道路进行 检测和维护,确保道路平 整、安全。
交通管制
限速措施
交通信号灯
在学校周边设置限速标志,限制车辆 速度,确保学生安全。
设置交通信号灯,优化交通流线,提 高交通效率。
禁止停车
在学校门口附近禁止停车,避免影响 交通和造成安全隐患。
校园道路城市设计案例

校园道路城市设计案例一、南京邮电大学校园道路城市设计案例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高等学府,校园内道路的设计对于学校的交通流畅和学生的出行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南京邮电大学校园道路城市设计的十个案例:1. 主干道的设置:校园内设置了一条主干道,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建筑和学生宿舍,为校园内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主干道宽敞平坦,两侧设有绿化带和人行道,使行人和车辆能够分开通行,确保行人的安全。
2. 分区交通设计:校园内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道路。
如教学区的道路宽度较大,方便交通流动,而学生宿舍区的道路则相对较窄,减少了车辆通行,保证了学生的安静。
3. 交通流量控制:在校园内设置了交通信号灯和标线,引导车辆按规定的车速行驶。
同时,设置了限速标志和减速带,控制车辆的速度,防止超速行驶,保证校园内的交通安全。
4. 人行道设计:校园内的人行道宽度适中,铺设了防滑材料,确保行人行走的安全。
同时,在人行道两侧设有绿化带和休息区,为行人提供了休憩的场所。
5. 自行车道设置:校园内设置了专门的自行车道,方便学生骑行。
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分开,避免了行人和自行车相互干扰,提供了安全的骑行环境。
6. 停车场规划:校园内设置了多个停车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方便师生停放车辆。
停车场的布局合理,设有指示牌和导向线,提供了方便的停车导航。
7. 绿化景观设计:校园内的道路两侧都种植了树木和花草,形成了绿化带,美化了校园环境。
同时,绿化带中设置了长椅和休息区,提供了学生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8. 防滑处理:校园内的道路在设计时考虑到了雨天的湿滑情况,采用了防滑材料进行处理,确保行人和车辆在雨天行走和行驶时的安全。
9. 照明设施:校园内的道路设置了照明设施,保证了夜间行走和行驶的安全。
照明设施充足,并且采用节能的LED灯,减少了能源消耗。
10. 充电桩设置:校园内的道路设有充电桩,方便电动车的充电。
充电桩的位置合理,布局合理,提供了便利的充电服务。
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浅析

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浅析摘要: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是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周边征地扩展,统一整合规划。
通过系统的校园结构梳理,整体又非匀质的功能布局,人性化的交通处理,以及可实施性强的分期和更新调整建议,使肇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发展骨架,空间层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利于今后的建设中形成尺度宜人、便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知识殿堂。
关键字:旧校区改造扩张系统性整体非匀质布局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是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周边征地扩展,统一整合规划。
校园更新规划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梳理、整治出一套完整的交流场所和开放空间。
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是否合适,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教学和师生交流、交往。
具体体现在功能、尺度、文脉、景观等方面。
我们针对肇庆学院现状的分析,校园规划采取整体非匀质布局。
本次规划用地情况较为复杂,是在原有学院周边新征四块用地,要求和原学院再统一规划形成一个整体的校园。
同时要协调与大塘村的规划。
概况如下:肇庆学院拟建到“十一五”期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5000人,到“十二五”期末达到2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
总面积约1700亩,包括现有校园面积973.75亩;作为校区用地的蓝线选址A、B、C区335.26亩;作为校园远景规划设计的D区242亩。
现状分析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肇庆市是优秀风景旅游城市和优秀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秀丽的星湖风景区、北岭山风景区以及深厚的端州历史文化底蕴。
水系分析――基地现状水系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现状排洪渠、基地现状水塘、校园原有人工湖。
坡度分析――原校区与A、B两区地势都较平坦。
C区和D区的东面部分地势呈北高南低,坡度小于10度。
D区西侧较为陡峭,大部分坡度大于20度,不适宜直接建设。
高程分析――原校区与A、B两区地势都较平坦。
C区地势呈北高南低,高差达20米。
D区地势起伏,只有东面少量地势稍微平坦。
靠西部有的山体最高处标高达94米,十分陡峭,与排洪沟处的低点处高差46米。
高校规划高校校园交通规划解析

高校规划高校校园交通规划解析近年来,高校的校园交通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其校园交通规划不仅仅是满足师生出行需求,更是为了提升校园的整体形象和生活环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高校校园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高校校园交通规划与师生的日常出行密不可分。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园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能够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师生出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通过合理设置路径、优化交通设施,例如骑行道、步行街和公交站,有助于提高师生的出行舒适度和安全性。
其次,高校校园交通规划也与校园环境的打造密切相关。
校园交通规划不仅仅关乎交通效率,更要考虑校园景观和环境的整体规划。
合理设置绿化带、景点和人行道等,能够提升校园的美观程度和生活质量。
同时,规划校园交通还可以促进校园内部的互动和交流,为师生提供更多的社交空间。
再次,高校校园交通规划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现代社会对于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以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往往导致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高校校园交通规划应该积极推广低碳出行方式,例如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
通过减少汽车出行,不仅减少了空气污染和交通噪音,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健康、舒适的交通方式。
最后,高校校园交通规划的实施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
校园交通规划不仅仅是规划者的责任,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宣传活动、开展交通意识教育等方式,引导师生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和交通道德。
同时,学校也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交通难题。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交通规划对于提升校园的整体形象和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不仅能够提高师生的出行效率,还可以打造宜人的校园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高校校园交通规划的实施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高校校园交通规划的目标,为高校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校园路设计方案

校园路设计方案
设计校园路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车辆通行流量:需要根据校园内车辆通行情况,确定道路的宽度和车道数量。
主干道宽度应足够宽,以容纳车辆的通行需求,而支路宽度可以适当减小。
2. 行人通行需求:在校园内,行人通行需求往往比车辆通行更重要。
因此,在设计校园路时,应考虑行人的通行路线和设施,如人行道宽度、跨行道设施、标志标线等,以确保他们的安全与便利。
3. 自行车通行需求:在校园内,自行车通行也比较常见。
因此,在设计校园路时,需要为自行车设置专门的通行路线和设施,如自行车道、停车设施等,以提高自行车通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4. 道路布局和设计:在校园路设计中,需要考虑道路的布
局和设计,包括交叉口的设置、转弯半径、安全地带、路
灯布局等,以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5. 绿化和景观设计:校园路设计不仅要考虑交通需求,还
要注重绿化和景观。
可以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花坛、
景观灯等,创建美观的校园环境。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设计校园路的方案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安全、便利和美观的方案。
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校园
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校园道路规划设计——以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为例摘要: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为例,分析了大学校园建设中道路设计的方法,提倡因地制宜地运用国林规划构图基本规律,创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具有现代高校学习氛围的校园道路系统。
大学校园中,道路系统对校园安定与校园文化具有关键性的结构作用,对于校园总体布局,人流、物流的运输,信息的传递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校园的改扩建与异地新建校园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的不良衔接所带来的校园入口治安和环境问题;校园内机动车辆对行人的干扰问题以及停车位不足等问题。
但组成校园道路系统的广场和道路不仅具有交通的功能,同时也应是大学校园中亲切宜人的空间,提供一个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场所。
1.地理位置及现状分析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位于南京市江浦珠江镇。
经国务院批准,原浦口区和江浦县于2002年3月合并组建新的浦口区,该区作为新成立的南京新城区已被南京市定位为滨江城市重点开发地带。
总占地面积200公顷(3000亩),呈长形,南北长约2220米,东西宽约920米。
坐落于浦口区珠江镇的东侧,前临伟大的母亲河----滚滚长江,北倚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山森林公园,东靠珍珠泉风景区,西邻海军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东南与市区隔江相望,距离南京长江大桥10公里、规划中的南京长江三桥8公里,宽广通达的312国道从门前穿过。
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教育教学、科研开发和投资发展的风水宝地。
南京市及浦口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该区建设成为一座集旅游、文化、体育、商贸、金融、科技、教育等为一体的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功能设施完善的滨江城区。
2、校园道路系统规划2.1 道路系统规划特点(1)规划原则便捷性原则:机动车道沿外环行驶,就近停靠各出入口,而人流为主的道路则与广场、林荫步道相结合。
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尤其是校区主轴由北向南中央大道,尺度放大,形成宽广的景观大道。
安全性原则:中心教学区按照人车分离方式,充分注意使用安全。
多样性原则:多条道路相互连接、环绕,摆脱单调的校园道路设计。
(2)道路结构基于上述原则,校内道路采取车行与人行分离形式,车行环路在外围,人行则在环路之内的各广场序列之中,并采用步行广场、林荫道的方式与景观结合。
休息小道设于林荫中央林带边,并留出公共开放空间,集散步道、观景、交往、休息为一体,充分感受自然环境对身心的熏陶。
2.2 道路系统规划(1)车行车行系统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若干完整的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
同时,车辆在各区的外围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人行沿两条轴线构成的景观步道远离外部的环路,是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3、主要道路及景观步道的规划布局依据自然地势与新校区校园功能的要求,把新校区按功能规划分成校大门、体育活动区、教学区、镜湖、学生宿舍区、天宝阁等几个组成部分。
校园道路规划设计以校园功能分区为基础,实现交通网格化。
校园交通以外环路和内环道为主要通道,外环路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自行车及人流为辅;内环道以通行人流为主,使整个校区反映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没计原则。
(因江浦校区所处地势较为陡峭,不考虑自行车通行。
)3.1 校大门工大新区主大门位于校园南端,为新区的礼仪性大门,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一主大门是体育活动场以及教学区的主入口,为突出其重要性,在大门入口处设计一个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以拼花的广场砖作铺地,其鲜艳变化的图案及色彩与校门外道路形成强烈对比,有效地突出了校园入口。
广场作为门前区的主景,应独具特色,考虑到与生态谷相连,加强了植物景观,弱化一些人造景观。
在植物配植中注意竖向与横向对比,选用一些低矮、整齐植物在广场部布置成大面积的草坪,也可用月季、红花酢草浆及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境。
两侧行道树可选用树形较好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总的原则是开阔、大方,烘托生态这一主题。
另一种表现主题的布置方法是从校门口沿入口广场两侧用行道树构成宽阔的绿色通道,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
随着广场的延伸,其功能应由集散性向流通性过渡,逐步演变为道路,使人以最简洁的路线到达目的地。
3.2 教学区教学区在校大门入口不远处;主广场沉毅广场位于教学区的核心位置,成为控制整个教学区建筑群的中心。
教学区内各组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在教学区内设置一条以步行道路为主的中轴线道路贯穿于教学区内。
由于道路以步行为主,可以允许小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因为道路要满足集散性、流通性、景观性等功能,所以在道路的设计上,要求道路有一定的宽度,基础要牢,地势要平坦。
一般路面可保持6—8米,路两侧充分绿化美化,处处有景可看。
在教学区西侧的入口处,主路以暖色调的连锁砖铺成,在路两旁种植绿色的植被,使之与道路饰面在视觉上形成对比。
随着道路的延伸,在中段道路中部增加一块绿地,以增加其景观性以及游憩性。
这块绿地是师生休息、游乐的场所,绿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各园林小区之间用游息园路联系在一起。
沿中轴线布置的主路在宽度变化的同时,路线也随之调整,由沿中轴方向转移到中心绿地的两侧,最后再交汇于中轴线上。
这样的处理,道路能够更加融合于周边环境之中,在道路的整体节奏上,张弛有度,动静结合。
在道路的最南端以大面积硬地广场来代替道路,将其作为整个教学区的核心。
根据广场内不同部位的使用性质,可设置不同的路面铺装。
此处的广场强调流通性和集散性,地势平坦,因此铺装大部分采用现浇水泥混凝土的刚性路面铺装。
饰面是广场铺地景观中的一个重点,从色彩上来看,它应该以一个色系为准,给人一种温暖而有序的感觉。
在色调上,以表现幽雅,宁静、开朗、明快,给人以清新愉快感的冷色调为主,在铺地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在图案上,利用不同颜色的人造花岗石铺造广场,使其纹路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可以增加广场的空间感。
南、北两个教学区是通过镜湖的上坡道路和图书馆相连接的,因此镜湖是连接两个教学区的重要的交通通道,在注重平台交通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它的景观性。
北教学区以圆环形道路为骨架,在区内圆心位置设计一个四面对应的小型广场,便于车辆和人员通行。
3.3 图书馆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位于江浦校区教学区中心位置,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江浦校区人文信息交流中心,集图书馆、外语中心、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现代教育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馆。
用地地貌属于老山山脉丘陵地形,自东向西倾斜,平均坡度达到25%,南北长约260米,东西进深约170米。
图书馆位于校园东北侧,是校园的学术中心,连接着南北教学区、体育馆和学生宿舍区,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其前侧有三向道路,分别向南通向天宫楼和地坤楼,向西通向南教学区、学生宿舍区象山苑和檀香苑,向北通向北教学区。
后侧为南北走向道路,向南通向体育馆、综合馆和浦江学院住宿区,向北通向天宫楼和地坤楼。
图书馆的台阶采用大理石铺就,整体给人一种厚重感。
图书馆前的道路由沥青铺成,方便交通和清洁。
图书馆四面为原始的山地树林,远处看去,图书馆掩映在一片青翠之中。
令人赏心悦目。
3.4 学生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分散于校园各处,西侧为西苑、南苑、桂苑等,北侧为象山苑和檀香苑。
学生宿舍区两个主入口道路应与教学区道路紧密连接,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方便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两个主人口道路,应采用宽度为6米的规则式道路。
道路的饰面依旧采用现浇混凝土路面。
学生宿舍区内道路路线设计为一条斜线,打破了其它功能区道路横平竖直的平淡布置,给校园带来了生机。
将湖水引入宿舍区内,自然流淌的水面,柔化了斜向线条带来的尖锐感。
道路以休闲小路为主,宽度控制在3米左右,路面沥青铺就,以时刻保持路面的干爽,便于清扫。
宿舍楼群之间有大面积的空地,结合自然地形,加以绿化,修建园林小品,有收有放,自由活泼,建立小型游园,使之成为师生休闲、读书的良好场所。
景观步道作为穿插其间园林式绿色生态走廊,不但为游览的人们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同时也是构成游园景区的骨架。
景观步道不以捷径为准则,而是“莫妙于迁”,路线多以曲线为主。
道路宽度不宜过宽,一般为1.5米左右。
园路的饰面以用砂石、杂石等材料铺装的简易路面为主。
景观步道铺装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
质感与环境的协调程度、铺地拼缝的大小、质感的调和方法以及质感变化要与色彩变化均衡相称,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这里,我采用花岗岩为主要的铺装材料,借助其粗犷的特点,来表现大自然的博大。
铺地的拼缝,在质感上要粗糙、刚健,以产生一种强的力感。
砌缝明显,则易产生漂亮整洁的质感,使人感到雅致而愉快。
由于花岗岩在质感的变化上要小,所以着重颜色的变化。
景观步道与建筑小区相联结,通常采用外弧线连接,并且在接近建筑小区前设置广场,这样既能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有利于行人的集散和休憩等活动。
为丰富园路景观,路缘的绿地上采用植草、堆石、设篱、置景、地形等装饰,以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
而在路口,则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形成对景景观。
景观步道的绿化注重活泼,富有变化,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如桧柏与红叶李,龙柏与蔷薇等。
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对为自然式,也可以孤植、对植、群植,既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4、结束语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从中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
塑造出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1]杨永胜、金涛主编,现代小时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2000,中国城市出版社[2]梁永基主编,校园园林绿地设计,2000,中国林业出版社[3]贾育晶主编,中外园林景观赏析,2003,中国于娜林出版社[4]胡长龙主编,园林规划设计,1995,中国农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