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情知识点

敦煌市情知识点
敦煌市情知识点

敦煌市情知识点

敦煌市情简介

【概况】敦煌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平均海拔1138米,年平均气温9.3℃,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降水量39.9毫米,年蒸发量2480毫米。

【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3.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46亿元,旅游接待人数2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完成17.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3元。

【文物景点】境内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4A级景点3处(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撤县立市】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

【敦煌机场】初建于1982年,飞行区等级为4C,有5个停机位,可起降波音737、空客320及其以下机型的飞机。

【敦煌火车站】2008年7月4日开通并投入运营。

【宾馆饭店】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35家,其中星级宾馆32家(四星级6家、三星级13家),总床位13000多张。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达到50家,导游1014人,涵盖英、法、德、意、日、韩、俄等8个语种。

【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28亿立方米。

【敦煌光伏产业园区】2009年2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2011年新开工建设95兆瓦光伏并网发电。

【水资源合理利用】投资47.22亿元,总体思路: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

【矿产资源】敦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钒、铁、磷、硫、石棉、芒硝等4大类(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26个品种。位于方山口的钒资源,探明储量125.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07%,位居全国第四。

【特色林果】敦煌盛产葡萄、李光杏、紫胭桃、鸣山大枣、敦煌蜜瓜等40余种名优林果,2011年全市葡萄累积达10.3万亩,总收入达3.5亿元。

【表彰命名】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市历史文化知识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现存洞窟492个,保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历代彩塑3390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藏经洞于1900年被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发现,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内有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月牙泉目前的平均水深是0.9米,最深处仅为1.3米。

【雅丹】原是我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

【敦煌“老八景”】两关遗迹、干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

【党河风情线】长3.4公里,2011年11月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王之焕。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王维。

省市党代会报告主要精神

【一项重大使命】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八个发展取向】坚持好中求快取向、坚持“三化”并进取向、坚持基础优先取向、坚持开放带动取向、坚持创新驱动取向、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坚持人才支撑取向、坚持产业富民取向。

【十大重点行动】联村联户行动、多极突破行动、项目带动行动、扶贫攻坚行动、全民创业行动、生态屏障行动、文化提升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和谐构建行动、先锋引领行动。

【五大主攻重点】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美城市、做实民生。

【“五个年”活动】“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年”、“政策落实年”、“作风建设年”、“党风廉政年”。

【发展主题】科学跨越、富民强市。

【一抓四融合】坚持发展抓项目,大力推进资源与新型工业融合,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主城与两翼城镇融合,生态与现代农业融合。

【四翻番、两同步、一优化、一提升】到2016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突破40亿元,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突破120亿元、10亿元和35亿元,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到2016年分别达到26000元和13000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一二三产比重由2011年的19.6:26.8:53.6优化调整为12.3:44.7:43,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生态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市文明开放、和谐幸福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默认分类2008-04-21 14:22:20 阅读8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 阅 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简称晋。基本地形是中间为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00万人,辖11 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都曾是在此建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我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

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 黄河壶口瀑布等驰名中外。 山西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占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第一位,分别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四,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 之一。 山西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区约占80%,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省城太原有对外航线42条,可直通全国30个城市和香港。山西工业经济属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山西矿产资源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六五”期间,国家将山西确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全省煤炭年产量3亿多吨,占

山西概况

山西概况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有119处之多。 二、地形地貌 山西省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国土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392万,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2/3以上。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三、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山西矿产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20余种,探明储量的62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34种。煤炭、煤层气、铝矾土、耐火粘土、珍珠岩、镓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山西素有“煤乡”的美称,已探明煤炭储量2600亿吨,占全国的1/3。煤炭品种全、品质好,广泛分布于大同、宁武、西山、霍西、河东和沁水六大煤田。 2.水资源 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约98.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约85.98亿立方米,可采水资源约35.82亿立方米。汾河为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全长695公里。省内已建成700多座水库,总库容量45亿立方米。 3.土地资源 山西尚有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262.9万公顷,其中宜农面积30万公顷,宜林面积97.2万公顷,宜牧面积135.7万公顷。 4.野生动物资源 山西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已发现的陆栖动物439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1种。省鸟褐马鸡为世界闻名的珍惜鸟类。 5.植物资源 山西共有高等植物182科、2700多种,有红豆杉、山白树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3种。 四、经济发展 山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938.7亿元,增速达8.3%;财政总收入1518亿元,同比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6.5亿元,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9.1元,比上年增长 13.4%;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2元,比上年增长11.8%。 五、对外开放 全面开放投资领域,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商务部口径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新批准设立外资企业77个。 六、交通通讯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965.2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3071公里,以重载、双向电气化在全国领先,石太高速客运专线现已建成通车,从太原坐火车3小时可达北京。太原机场共运营航线40余条,通航城市40个,为一类口岸。长治、运城、大同机场全部通航。 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通邮,国际直拨电话可达260个国家和地区,固定、移动通讯网络遍布城

山西省情2

山西省情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 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 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 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 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一、省名由来 山西以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

山西省情知识

省情知识: 1、山西发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2、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是能源重、化工轻;二是采冶重、制造轻;三是生产重、服务轻;四是材料重、加工轻。 3、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4、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5、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这是统筹兼顾、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 6、所谓工业新型化,从趋势上讲,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粗放能耗型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从驱动上讲,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工业化;从产业上讲,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从形态上讲,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从经济学角度讲,是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的工业化;从目标上讲,是落后生产力得到淘汰,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业化。 7、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所以我们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8、工业新型化的七条路径:路径之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之二是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路径之三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路径之四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路径之五是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一个优势变成两个乃至多个优势。路径之六是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路径之七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9、做大做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做到: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 10、农业现代化:山西不是粮食大省,农业之长在特色。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要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要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基础。要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 11、市域城镇化: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一核一圈三群”的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大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大都市圈;“三群”,一是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二是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三是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

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浅析山西省地理环境对山西人性格特征的影响 高洁安徽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根据李学智先生的观点,自然环境决定某一地域的物质生产活动,而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某一特定的民族性格,当然,社会政治精神生活也在其中起作用。 本文将以山西省的自然环境为基点探讨其对山西人的性格的影响。 一、地形、气候 山西雄踞于黄河中游左岸的黄土高原之上,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丘陵、盆地布满其间,山地、高原回互相连。 1、地形特点 山西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表里山河”,且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且中间从北到南贯穿六大盆地,即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长治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山区和丘陵密布其间。山西境内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由此我们发现,山西境内沟壑纵横,高山和盆地相间并存,地势高高低低,总体而言就是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在水系方面则是北干南湿。 2、气候特点 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还是有益的。 具体而言,因为晋北地区北无山脉,与内蒙古高原相连,所以晋北地区的气候特性带有蒙古地区的特征,尤其是冬季,受蒙古高压冷气团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气温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略低。春季时,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面积1164平方公里,辖7镇14乡,人口33.97万,县政府驻桐城镇。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 全县现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铜、长石、石英、大理石、水泥、石灰岩、蛭石、型砂等均有分布。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钾肥、水泥等行业。其中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活板手、糖醛、地毯、巾单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及欧洲等许多国,深受用户欢迎。-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属河东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粤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北魏属正平郡。隋初郡废县属绛州,宋属解州。历代县名未改。-南同蒲铁路自北而南纵贯闻喜县境,礼元至古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马两条干线公路穿越县境,此外有县城通往永济县的支线公路与通住县内各社队的简易公路多条,交通方便。- 闻喜交通发达。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路、大运二级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新闻、桐石二级公路全线贯通。通讯、电力设施先进。 【地理气候】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中条山横亘东南,一般海拔1100米,最高唐王山海拔1571米;西有稷王山,海拔1279米;东有紫金山,海拔达千米左右。中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650米以下,丘陵垣地遍布县境。峨嵋岭位于县境北部,一般海拔为650至800米。境内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在县境内流程83公里,由东向西南流入黄河。沙渠河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喜县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年均气温12.5℃,一月零下3.2℃,七月26.5℃,年降雨量506毫米,无霜期190天。 闻喜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很多。现存有唐玄宗所书的御碑和韩愈撰文,祁隽藻书写的裴度平淮西叛乱的“平淮西碑”,二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闻喜县的文庙,创建于北宋咸平元年,现存大成殿和五龙影壁又修葺一新。闻喜历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闻喜历史悠久,地杰人灵,自汉武帝巡视经此闻破南越喜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这里有新时代、仰韶、龙山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春秋战国、汉、唐、宋、清等时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穑、董父奉帝使豢龙之传说;有一门世代出将相名扬中外的裴氏家族;有为维新变法而喋血刑场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有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全国植棉劳模吴吉昌;有创办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李海仓……纵览古今,这块沃土,英才迭出,代有伟人。- 人文历史闻喜自古地灵人杰,英才迭出。尧有教民嫁穑之田师后稷,虞有奉帝使而拳龙之董父;春秋有不畏权贵、秉笔直书之史官董狐,魏晋有首创制图法,堪与欧洲学者托勒密齐名的地图学家裴秀;晋有忠直耿介、博学占卜、中国堪舆学之鼻祖郭璞;南北朝有为《三国志》、《史记》作注和撰修宋史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划时代的法典--“开皇律”,出自裴政之手;首开西域四十四国通道的详图-《西域图记》,源于裴矩之功;隋朝文林郎裴世清,首次出访日本,开中日邦交之先河;唐代名相裴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山西省孝义市概况

孝义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1′ -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境域东西直线最长处46千米,南北直线最宽处26.55千米。总面积948平方千米。总人口44万人(2004年)。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呈缓倾单斜态势。西部为石灰岩干石山区,中部为黄土丘陵区和台塬区,东部为平原区,海拔高度在731-1716米之间。 中文名称:孝义市 外文名称: Xiaoyi 所属地区:中国山西 下辖地区: 兑镇镇、阳泉曲 镇、下堡镇等 电话区号: 0358 邮政区码: 032300 地理位臵: 吕梁山脉中段东 麓,晋中盆地西南面积: 948平方千米 人口: 429784人(2004年) 著名景 点: 临黄塔、琉璃塔、慈胜寺、 永福寺、三皇庙、关帝庙GDP:15.5亿元(1996年) 特产: 石头饼、包馅石子饼、和 糖石子饼 孝义市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辖6个街道、7个镇、5个乡:新义街道、中阳楼街道、振兴街道、崇文街道、胜溪街道、东许街道、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梧桐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市人民政府驻地距省会太原约120千米。邮编:032300。区号:0358。

孝衍春秋义贯乾坤 孝义广场 孝

义 2008年1月17日,首届中国和谐城市论坛在全国政协会议中心举行,孝义市从全国173座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此次由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国市长协会共同指导,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和谐城市”的活动,共吸引173座城市参加评选,经过10多万网民的热烈推选,以及实地走访、公众调查、综合审议等一系列程序,最终,孝义市与银川、扬州、烟台、中山等20座城市获得“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 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度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孝义市由上季排名第88位前移至第71位,前移17位,超过河津市,成为我省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排名最前的县市。 2010年全市GDP达到258.9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0.01亿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半;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3.4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6.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81亿元,均比“十

山西省区域分析

山西省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一: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象资料: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山西省,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季风气侯区,即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水文状况: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山西省玉米生产概况 1.山西玉米分布 2.面积、总产、单产 3.山西省玉米种植区划 3.1 春播特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新荣区、左云县,朔州市右玉县、山阴县、平鲁区,忻州市的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静乐县、偏关县的高海拔地区。是全省玉米分布最少、单产最低的地区。海拔高度1100~1300m,年平均气温3.5~5.5℃,≥10℃积温2095~2397℃,无霜冻期80~124d,安全生育期107~124d,只能种植80~90d的特早熟玉米,采用地膜覆盖可种植100d 左右的中早熟玉米。 3.2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市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南郊区全部,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左云县的平川及周围丘陵,朔州市怀仁县、应县、山阴县的平川地区,忻州市繁峙县、五台县、代县等的高海拔丘陵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2万hm2 左右。海拔高度930~1100m,年平均气温5.6~7.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25~130d,玉米全生育期降水345.0~424.4mm,春旱严重,但多数玉米分布于水浇地上。 3.3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晋中市、吕梁市、太原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全部及临汾市的东西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45万hm2 ,又分为六个亚区。 3.3.1忻定盆地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等县(市)的盆地及沿盆地周围的半丘陵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万hm2 。海拔高度790~860m,年平均气温8.0~9.0,≥10℃积温2600~2867℃,无霜冻期145~155d,全生育期降水量337.2~400mm ,玉米多分布于水浇地。种植制度为不稳定两年三熟制。 3.3.2晋西黄土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忻州市的河曲县、保德县,吕梁市的兴县、临县、岚县、方山县、柳林县、离石区、石楼县、交口县全部,交城县、文水县的高海拔地区,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乡宁县、大宁县、吉县等。玉米播种面积约6.7万hm2。海拔高度1000~1210m,年平均气温8.0~10.0℃,无霜冻期145~165d ,≥10℃积温3100~3400℃。该亚区耕作制度基本为一年一熟制。 3.3.3晋东太行丘陵中熟玉米亚区包括阳泉市郊区、平定县、盂县,晋中市的寿阳县、昔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的全部,榆次区、太谷县的部分丘陵山区。玉米播种面积约5万hm2。海拔750~1200m地区,年平均气温8.8~10.4℃,无霜冻期125~147d ,≥10℃积温2742.1~3245.5℃。

山西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是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以输出能源、原材料、矿山机械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808小时。太原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为丰富,享有“煤铁之乡”美称。在诸多矿产中以煤、铁、石膏储藏量为最,并以质地优良享有盛誉。太原旅游资源丰富悠久文明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较为著名的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它东倚太行,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与临汾地区接壤的;北交晋中;南连晋城。市辖城区、郊区、长治县、潞城市、长子、黎城、襄垣、沁县、屯留、武乡、平顺、壶关和沁源共13个县市区,面积l.5万平方公里,人口292.82万,是山西著名的米粮产地。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2′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四季分四个月”,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长治自然风光神奇壮美。太行“迤丽东北,延袤千里”,峰峦叠嶂,英雄隘险;太岳群耸峙,巍峨峻秀,标密谷幽;漳河三源相汇,滋润上党沃土,蜿蜒潺潺东流。长治有以山地为主体的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东望巍峨的太行山,千峰竞秀,万壑争奇。那壁立千仞的黄崖洞,云蒸雾罩的紫团山,空谷幽深的广志垴、层峦叠翠的老顶山,桔屈难行的羊肠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虹梯关等,充分展现了太行山的雄奇和险峻。西眺逶迤的太岳山,松涛震云海,飞瀑击流泉。那峰奇松挺的灵空山,藤缠泉泻的盘秀山、山叠环绕的提神岭、峰矗泉涌的发鸠山、花奇草异的花坡、水回鱼转帆影动的沁河等,充分显示了太岳山的秀美和多姿。中部著名的上党盆地内,漳河、绛水奔流其间,平畴绿野一望无际,这些都是绝妙的天然胜景。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总面积9490平方千米,人口220万,辖四县一市一区。境内自然风光奇特,文物古迹众多,蕴藏着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0-750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4-10月。这里气候温和,冬季与夏季比山西西北部温度稍有上升,与河南新乡接近,早午晚温差变化稍有缩小。晋城市地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的交界处,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水岭,由此形成了极为罕见的自然地理景观。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岩溶洞穴,清澈的河湖飞瀑令人神往。这里有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白云洞、华北最大的生态注入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举世闻名的锡崖沟挂壁公路和高平长平古战场等。悠久的文明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保护单位35处、市级保护单位27处、县级保护单位252处,既有古人类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战场、古民居、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更让人引以为荣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全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 运城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是舜、禹建都的地方,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名人才子辈出。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战国纵横家张仪、晋代文学家郭璞、唐代名相裴度、名将薛仁贵等。在历史悠久的古文化熏陶下,运城各地古迹遍布,关帝庙、普救寺、永乐宫……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中外宾客。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均气温11-13度。夏季炎热,冬季比山西省其他地方气温高,早晚温差适中。运城地区,古称河东,战国时属魏,秦汉至两晋为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夏县北)。北魏时属东雍州、鲜州和陕州的范围。隋代属河东郡,治所在蒲坂。唐代属河中府和绛州。北宋时属河中府绛州、解州和陕州。明属平阳府的一部分。民国初属河东道的一部分,1949年改为晋南行政公署,辖新绛分区一部分和运城地区。1950年设运城专区。1954年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1970年又恢复运城分区。运城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舜建都蒲坂(今永济),禹

山西省地理知识

山西省 山西省简称“晋”,省会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太行山以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兼属韩、魏,汉属并州,唐属河东道,宋属河东路及西京道,元属中书省,明设山西布政使司,淸始称山西省,新中国成立后称山西省至今。现辖1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及23个市辖区。全省面积15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268万,有汉、回、满、蒙古、苗、朝鲜等民族。 自然环境 地形: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表多覆盖身后黄土。东侧是太行山,恒山、五台山等山地,西侧则是以吕梁山为主的山地和黄土覆盖的高原,中间为晋中盆地,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属于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清漳河等,其中汾河是该省最大河流。湖泊较少,解池为该省最大湖泊,是一个古老的内陆盐湖,又称盐池。 气候: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温差大而风沙多,秋季短暂而温和。全省年平均气温为4---14度,其中1月为-16--- -2度,7月为19—28度。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夏季会有暴雨,冰雹发生,春季易旱。 自然环境 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全省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120多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煤炭、铝土、耐火粘土、铁钒土、沸石等。该省是我国煤炭的主要产地,煤炭储量、产量、外调量均占全国之冠,素有“煤海”之称。其他重要矿产有铁、锰、铜、铅、池盐、芒硝等。 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多为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总体短缺,空间分布不均,60%分布在东、西部山区。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陆栖动物400多种,其中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等近30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各种植物2700余种,其中有红豆衫、山白树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0多种,还有党参、黄芪(其)、甘草等要用植物30多种,优质牧草100多种。林区集中在吕梁山和中条山一带,树种主要有油松、落叶松、云杉、桦树、杨树、槐树等。 农业 农作物以两年三熟为主,南部盆地为传统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谷子、玉米、高粱、马铃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烟草、胡麻、甜菜等。雁门关以南是麦棉产区,雁门关以北生产谷子、莜麦、胡麻等。畜牧业集中在晋西北高原山区,主要养殖牛、羊、驴、骡、马等,良种有兴县四红牛。 工业 该省素称“煤炭之乡”,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有大同、宁武、太原西山、霍西、河东、沁水等煤田,煤炭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五分之三。现已基本形成以能源重化

山西省情(1)

山西省情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一、基本情况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依吕梁山、南依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一)行政区划 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二)人口 2014年,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647.96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居住人口占53.79%;乡村居住人口占46.21%。 (三)民族 山西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2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5%。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仅缺塔塔尔族);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全省11市118个县(市、区)有少数民族;有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50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和100多个相对聚居的居民社区。 二、历史沿革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

山西省阳泉市概况 一、市情概况 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平定、盂县两县及城、矿、郊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面积4559平方公里,人口138.6万人。 二、区位优势 阳泉是三晋门户,晋冀要衡,地处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的中间位置,相距均为100公里,一重一轻两大城市对阳泉经济互辅性极强。阳泉又处于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的结合地带,具有承东接西、双向支撑的战略地位。阳泉还位于环渤海与长江三角洲的两大经济区的合理运输扇区内,经天津、青岛、黄骅港可东出渤海,在半径500公里内,分布着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及省会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是京津塘及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辐射的重要通道。 阳泉铁路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石太铁路、朔黄铁路(山西朔州神池至河北黄骅港)横贯东西,阳涉(阳泉至河北涉县)、阳盂铁路纵衔南北,石太高速客运专线的顺利运行,大大缩短了阳泉与周边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西

至太原、东至石家庄仅需不足30分钟,至首都北京仅需2小时,阳泉现已成为连接京、津、唐、豫、冀、晋的重要铁路枢纽;公路网络四通八达,307、207国道及太旧、阳五高速公路在市区交叉,西至太原、东至石家庄各只需1小时,与首都北京也仅4小时车程,并以此为骨架,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所辖县区、乡镇及邻近省、市的纵横交错的交通格局。未来几年,阳泉将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网络,两纵为阳五高速和正在建设的新中高速;两横为太旧高速和太阳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网络的建成,将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商旅更加快捷。阳泉空中交通也十分便利,距太原和石家庄机场均为100公里,市内设有若干民航售票处,购票、发货都很方便。 三、资源优势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 阳泉市地处沁水煤田东北部,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埋藏浅、储量大、易开采、质量高等优点。阳泉矿区含煤面积183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73亿吨,其中阳泉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含煤面积105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2亿吨。阳泉矿区煤种70%以上为低硫低灰优质无烟煤,灰分10-20%,含硫0.5-0.7%,发热量8000大卡/千克以上。全市有煤矿53座,原煤产量6833万吨。主要产品有:洗中块、

陕西省情省貌概念

陕西省情省貌 1.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我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陕西境内山原起伏,地形复杂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陕西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席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陕西省境内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陕西省矿产资源中陕北及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铝土矿、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其中陕北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热量的优质环保动力煤田。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 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结构的不同,陕西省分三大农业区。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农业区。现以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旱作为主,是小麦、玉米、棉花、油料、豆类和温带林特产品及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的主要产区。陕北因自然条件制约,为一年一熟粗耕粗放早作畜牧区以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土豆和苹果、红枣、硬皮毛生产为主。陕南汉中盆地是陕西的‘鱼米之乡”,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主产稻米油菜籽柑桔、油荣籽油橄榄等:秦岭山区是林业基地:大巴山区则一年两熟,主产玉米、稻米,小麦土豆,是茶叶、生漆、蚕茧,桐油、麻和药材的重要产区。 陕西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164个街道办事处。 2.陕西历史与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大约在80万年前)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 陕西是汉字创制演变的重要地区,早期的石鼓文被誉为大篆书法的典范。 陕西民间文化艺术有陕北民歌、秧歌、安塞腰鼓、华县皮影、剪纸、风翔泥塑、大荔面花、户县农民画、台阳提线木偶等,其中秦腔长安古乐等51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户县、安塞、洛川、向邑、宜君、延川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同民间绘画之乡”;定边、靖边、富县、洛川、句邑、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安塞、洛川、宜川、凤翔、千阳县南塞乡,合阳县甘井乡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陕西是戏剧大省,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眉户现代戏《梁秋燕》秦腔《火焰驹》等就风靡全国。1978年的话剧《西安事变》,首次将领袖人物搬上戏曲舞台.开了戏曲表现领袖人物的先河。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市安塞县、榆林市横山、米脂、榆阳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山西概况导游词大全

山西概况导游词大全 山西大家应该都知道吧?那里有很多好吃好玩的地方。下面 帮助! 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城东20公里处,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最高处月坪梁海拔2100米,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区内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险洞,并有奇花异木,珍禽异兽和清幽泽润的山 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这里是层层峰峦,森 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库存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游人往县城西南远眺,见有东锦屏峰、西锦屏峰、太乙坪峰、棋盘山峰四山峰仙态神姿,隐现于云烟苍茫之中,将高1809.3米的玉柱峰环抱其中,“有偃蹇伛楼之伏”,犹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贵宾之势,故名五老峰。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担地,北高南低,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官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四峰帮立不敢前,俨然商皓翌帝子”。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爷视,或如椽笔耸天,或或者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邃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 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 据史籍记载,早在晋代张僧鉴的《浔阳记》中就有“五老峰横隐苍空,其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奇峰霞举,孤标峰出,罩络群泉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项”的描写。历代文人墨客都有*诗赋予以赞美和记述,如碑文记述“条山秀甲三晋,五老峰嶙峋萃律秀丽更甲条山”,誉为三晋之第一胜迹了。据考察,在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