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数学好玩“校园中的测量”课堂检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数学好玩“校园中的测量”课堂检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校园中的测量”课堂检测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学科:小学数学

册数:第(5)册单元数:七单元

知识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专题:测量

A.熟练测量的方法。

A1.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铅笔长厘米钥匙长厘米

我们知道,用厘米作单位的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看另一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

A2.多种测量方法:

测量操场一圈有多长,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来测量比较合理。

A用直尺量 B歩测 C目测

A3.我们测量操场一圈有多长,使用歩测方法的顺序是()

A.记录走了多少步

B.测量一步长多少厘米

C.将一步的长度乘步数得出操场一圈的长度

A4.我们用歩测的方法测量操场一圈的长度时要注意些什么?

A5.歩测方法的应用。

生活中我们测量什么的长度还可以用到歩测的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优秀教案.pdf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教材76-77页《搭配中的学问》【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排列组合问题,排列与组合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以及实验,学生 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组合的方法,但以往我们常常过分注重最终的结果,而 忽视了让学生经历对搭配方法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学本节课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提 供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逐步学会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在探索、展示 和交流的过程中,关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学会用学具、图示、字母等表示搭配的结 果,通过交流逐步建立符号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前测,我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搭配问题已经有了简单的感性经 验,能够将事物按要求进行简单的搭配。可他们的经验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有 序”思考的意识。因此我的课堂设计由简单到复杂,指引学生学会“有序”思考,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等活动,初步学会用“连 线”“字母表示”等方法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 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主动发现探索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 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搭配活动,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 用多种手段记录搭配方法,体会符号化思想。

【活动设计】 活动一、搭配服饰活动二、营养配餐 活动三、去动物园的路线 【教法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板书贴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先设计配字游戏,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搭配,初步感知搭配 方法。然后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 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有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的关系。同时 使学生感受到搭配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二、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活动一:搭配服装(教学时间:1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搭配。(引出研究的搭配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的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的 图片) 师: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他不 知道怎样穿戴才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可以怎样 搭配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捕捉信息、解读情境的能力。贴近学 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做中思考,探索搭配。(探索搭配的方法) 1.摆一摆,说一说。 ⑴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先想清楚你想怎么搭配,再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过程与同桌说清楚。 ⑵谈论交流。与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配菜的?用了什么方法记录你的想法的? 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搭配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练习题.doc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32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重10( ) 高8( )重50(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吨=( )千克60毫米=( )厘米400厘米=( )米 4000米=( )千米5000千克=( )吨7分米=( )厘米 3、在○填上“>”、“<”或“=”。 5厘米50毫米8厘米1分米15千米1500米 2千克980克700毫米7米4吨400千克 4、一袋大米重10千克。( )袋这样的大米重是1吨。 二、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①毫米②厘米③分米】 2、一枝钢笔长大约14( )。【①分米②厘米③毫米】 3、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①文具盒②电视机③数学书】 4、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①分米②米③千米】 5、4千克( )4千米。【①>②=③不能比较】 三、实践操作,大显身手。(8分) 下图中,从小明家到什么地方刚好是1千米?请你把经过的路线画出来。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50分) 1、光明小学的学生进行军训,在晚上的行军中,“一连”步行了2200米,“二连”比“一连” 要少行150米,那么“一连”和“二连”共行军多少米? 2、农场有45吨粮食,请你算一算,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几次可以将这些粮食运完? 3、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9只重200千克的箱子,超载了吗? 4、小动物们要过桥那边去参加“动物运动会”。怎样过桥比较合适? 请你列出算式,并计算。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马拉松长跑比赛一块橡皮长 全长约42()约4()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数图形的学问》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生长,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找到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激活储备 师:天气越来越冷,笑笑妈妈给笑笑新买了这些新衣服,你知道笑笑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 生:6种。 师:请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搭配中的学问,知道有序地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研究研究数图形的学问。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有趣的小鼹鼠》,请看。 课件播放动画。 师:从这个小动画,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小鼹鼠在钻洞。 出示课件小鼹鼠的话,师要指出向前走。 师:结合刚才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生:鼹鼠一共有几种走法? 师:猜一猜小鼹鼠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师:现在我们借助线段图来解决这道问题。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上台展示,讲清楚自己的方法,并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认识到有序的重要性。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梳理一共有多少种方法,并强调: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才不会数重复或者遗漏。 三、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汽车站站牌。 师:小鼹鼠其实真实的身份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它负责的是从红薯站开往到土豆站单程的售票,你知道它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才能满足乘客的要求吗? 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该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时,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生长,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找到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激活储备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服装的搭配,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如果我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搭房子,共有几种搭法?注意要有序搭配。 生:6种。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搭配中的学问。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搭配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图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 师:这是小鼹鼠的洞穴,洞口之间是相连的,小鼹鼠说,“我想从一个洞口进去,向前走,从另一个洞口出来,”(把四个洞口看成A、B、C、D四个点) (用激光笔举例子)说:如果从A进入有几种方法出来,那B呢?C呢? 如果每两个洞口相距5米,那5米走法有几种?10米呢?15米呢?20米呢?生:回答走法 师:把AD看成一条线段,把B、C看成线段上的2个端点,就变成了“线段图”)师:现在我们借助线段图来数一数,它到底有几种走法? 自己独立画数,再组内交流一下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上台展示,(让学生到黑板上边画边说)讲清楚自己的方法,并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梳理一共有多少种方法,)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正确数线段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种,按线段的长短;第二种,按出发点的位置。(课件展示) 也就是说我们在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才不会数重复或者遗漏。三、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汽车站站牌。 师:小鼹鼠其实真实的身份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它负责的是从红薯站开往到土豆站单程的售票,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 生: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师:现在由你们来画出示意图,帮小鼹鼠解决这道难题。但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在学习卡上,再上台进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北师大版

第2课时搭配中的学问 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尝试、展示、交流的学习过程,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符号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 会用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 师:元旦快要到了,小丽将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县里举办的舞蹈比赛。可是,小丽遇到了麻烦事,为穿哪套衣服而烦恼,她左选右选,还是拿不定主意。要想帮助小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掌握“搭配中的学问”!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有关搭配的知识。 (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二、新知探究 1.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穿衣搭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情。马戏团的小丑要表演,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小丑、帽子和裤子的图片。 师:可以怎么样搭配呢?请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画一画,摆一摆,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 师: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今日午餐”菜单。 今日午餐 主食:米饭 馒头 炒菜:鸡蛋西红柿 土豆片 青椒炒肉 烧茄子 出示问题:一份盒饭含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一共有多少种配餐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的配餐方法? 生:一共有8种配餐方法。第一种:米饭配鸡蛋西红柿;第二种:米饭配土豆片;第三种;米饭配青椒炒肉;第四种:米饭配烧茄子;第五种:馒头配鸡蛋西红柿;第六种:馒头配土豆片;第七种:馒头配青椒炒肉;第八种:馒头配烧茄子。 米饭?????鸡蛋西红柿土豆片青椒炒肉烧茄子 馒头?????鸡蛋西红柿土豆片青椒炒肉烧茄子 师:用三角形表示主食,正方形表示炒菜,画出搭配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

测量 教学目的: 1、理解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的在生活中具体的大小,能灵活运用单位给生活中物体长度、重量填空; 2、了解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各个单位之间换算的方式方法; 3、学生学习数学中,获取学习数学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生活已有经验单位填空;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一部分测量单位的认识 (一)测量单位的认识 核心思想:根据毫米、厘米、分米、克···大概长度、重量对生活中物体估算 1.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2.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例: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一头大象重4()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小玲家离学校175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二)画图 例: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 画一条长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总结:画图时,把整十、百的数换算单位再作图。 第二部分单位换算 (一)单位换算 一、一级换算 例题分析: 2.4吨=()千克 5千米=()米 10千米=()米 6米=()分米 100毫米=()厘米()米=4千米 9000千克=( )吨 10厘米=()分米 总结:①大单位化小单位,添“0” ②小单位化大单位,去“0” 二、二级换算 例题分析: 3厘米5毫米=()毫米 6千米300米=()米 43毫米=()厘米()毫米 2分米5厘米=()厘米 7800千克=()吨()千克 52毫米=()厘米()毫米总结:①两个单位化成一个单位,把不同的单位先化成相同的单位,然后两部分相加; ②一个单位化成两个单位,把整十、百、千的数化成大单位。 (二)计算 例题分析: 1米—3分米=()分米 6吨—2000千克=()千克 7千米—5000米=()米 8毫米+ 2毫米=()厘米 82厘米—52厘米=()分米 3厘米+ 2毫米=()毫米 注意:单位与填空后面的单位统一,在进行计算。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 数图形的学问》精品教案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数学P93-94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了”鼹鼠钻洞”与“本地旅行”两个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与数一数等教学活动,逐步、有序地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数图形的学问 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汇报:(1)什么是学问?(2)数什么图形?(3)数的方法是什么? 2、鼹鼠钻洞情境(1)介绍鼹鼠(2)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设计意念:让学生通过课题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用鼹鼠这一卡通图片则能引起学生的视觉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学习 1、情境演示: (1)要求: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进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路线不可重复,看看有几种走法? (2)想一想,用如果画图表示,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 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课件演示) (3)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

2、探索数线段的方法和规律。 (1)组织学生自学书本,尝试独立、自主数线段,完成学案的探究学习。(画出示意图,计算线段的总条数) (2)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数法。 (3)展示探究学习,学生汇报方法。 (4)课件演示 3、小结: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念:这一环节采用了自主学习和探究交流,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特别是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的演示,直观地呈现了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归纳总结数线段的方法,使学生的抽象能力得到提高。也做到了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自学检测 情境:星期天,文老师准备去清新区的一些地方玩,早上坐公共汽车从清新站出发,经过珠坑站、禾云站、浸潭站,来到了石潭站。如果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画出示意图,有顺序地数一数,想想:你是按什么方法来数 的。 3、完成学案的自学检测。 4、汇报交流。这里要我们求有几种车票,也就是求这里有几条线段。(1)你是怎样数的?(先说出图中线段和点所表示的意思,边说边画出数的过程)。(2)共有几种车票?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4+3+2+1=10(种) 4、如果有6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7个汽车站呢?8个汽车站呢? 5、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当线段上的点数增加1个时,我们可以再画一次图,重新再数一数,也可以和增

2017秋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教案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 学习目标 1、结合“搭配服装”等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符号意识。 学习准备帽子、裤子图片,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出所要研究的搭配问题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的图片)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不知道怎样穿戴才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可以怎样搭配呢?试一试 活动二:自主探索,初步发现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 1、摆一摆,说一说。 (1)学生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 (2)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学习成果预设:1、没有顺序任意搭配。2、先确定帽子,然后每顶帽子搭配3条裤子。3、先确定裤子,然后每条裤子搭配2顶帽子。】 (3)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先让没有顺序、任意搭配的学生展示,发现有遗漏和重复现象。再展示其他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搭配方案呢?为什么这么肯定?搭配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才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学习成果预设:不管是先确定帽子或确定裤子,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够不遗漏、不重复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都找出来。】 (4)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2、画一画,说一说。刚才我们用图片摆一摆,找出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怎样把你想的过程记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方法表示出来? (1)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2)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学习成果预设:1、用汉字代替。2、用图形代替。3、用字母代替。】 (3)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理解A1、A2、B1、B2、B3各自表示的具体含义,并体会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 (4)选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再次体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活动三:多次体验,逐步加深对规律和方法的理解 1、搭配午餐。我们为小丑选择了表演的服装,他非常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吃午餐。(出示午餐信息。)一种主食搭配一种炒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你能把这些方法都表示出来吗? (1)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2)组织集体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和表示方法。【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分别展示各自不同的表示方法,进一步掌握借助符号表示搭配结果的方法。】 2、去动物园的路线。吃完午餐小丑要带我们去动物园,这里面也有数学问题。(1)出示路线图,明确学校到少年宫有2条路,少年宫到动物园有3条路。学校到动物园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2)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所有路线。(3)反馈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单元检测试卷二(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 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检测卷 (满分:100分时间:40分钟)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24分)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单位;()、()、()都是质量单位。 2. ()厘米()毫米()厘米()毫米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宽25()长8()长江全长约6300()厚9() 重200()重7()载质量40()高14() 4.一袋大米重2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5.一枚1角硬币大约厚2(),10枚这样的硬币约厚2()。 6.一辆货车的载质量为3(),能装30袋100()的水泥。 7.6吨比()千克多1吨,1千米比999米长()米。 8.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燃烧一段时间后还剩5厘米,燃去了()厘米。 二、判一判。(每小题1分,共5分) 1.1000克泡沫塑料比1千克石头轻。() 2.王平每分钟走2千米。() 3.一辆货车可运煤2000吨。()

4.测量从北京到南京的路程,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5.教室讲台的高度大约是9分米。() 三、选一选。(每小题1分,共5分) 1.一个排球重()。 ①1吨 ②15千克 ③500克 2.下面的长度中最短的是()。 ①40分米 ②500毫米 ③1米 3.我1小时可步行()。 ①400米 ②4千米 ③20千米 4.操场1圈长250米,小明跑了2圈,再跑()米,就是1千米。 ①250 ②500 ③750 5.小丽身高是1米35厘米,小明身高是1米4分米,那么()。 ①小丽高 ②小明高 ③无法比较谁高 四、量一量,画一画。(共8分)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5分) 2.画一条比5厘米短6毫米的线段。(3分)

小学三年级数学测量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测量练 习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毫米,分米的认识 一、选择题 1.一课桌高约()。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2.水杯的高约1()。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3.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 A、米 B、厘米 C、毫米 4.回形针的长度是28()。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5.一张床长()米。 A、2 B、3 C、4 6.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A、1厘米 B、2厘米 C、4厘米 7.教室里黑板长大约是4()。 A、厘米 B、分米 C、米8.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A 、毫米 B、厘米 C、分米 9.一枝钢笔长大约14( )。 A 、分米 B、厘米 C、毫米 10.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 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数学书 11.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 A 、分米 B 、米 C、千米 12.一根2米长的木棍,把它平均截成4段后做成凳子的脚,这张凳子大约有()高。 A 、5分米 B 、 5厘米 C、4分米 二.填空题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树高约10()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一块橡皮长约4() 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 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 2. 填空 3厘米=()毫米()厘米=5分米 3厘米5毫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100毫米=()分米 60毫米=()厘米 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 6米=()厘米 =( )毫米 40厘米=()分米 7米=()厘米=( )分米 80分米=()米800厘米=()米 6米=()厘米 7分米=()毫米 50毫米=( )厘米 2米=( )分米=( )厘米 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 1400米—400米=()米 4分米×5=()米30米÷6=()分米 三.判断题 1.一枝铅笔长18米。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 4.黑板长4米。 () 5.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 6.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 7.丽丽的身高是136分米。 ()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2.一根长19米的绳子,先剪下8米,剩下的每两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还剩多少米? 3.校园的马路一边种了6棵树,每两棵树之间相隔18分米,从第一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相隔多少米? 4.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千米的认识 1、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 人 25千米 飞机 800千米 摩托车 4千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测量专题复习题

2015年三上第三单元测量专题复习 1. 常见的长度单位有、、、、。 常见的重量单位有、、。 2. 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一头大象重4()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课桌面的宽是35()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一条跳绳长300()文具盒厚度约为19() 粉笔长75()课桌高约65() 一栋楼高约20()黑板宽约25() 爸爸的身高约是17()小红每分钟跑200() 3.直接写出得数。 12千米-5千米=()千米40吨+29吨=()吨 1米-1厘米=()厘米8千克-2000克=()千克 450米+550米=()千米4千米-1000米=()千米 6000米+7000米=()千米1400千克-1吨=()千克 1吨-600千克=()千克2800米-800米=()千米 4.单位换算 5厘米=()毫米 30分米=()米 400厘米=()米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7分米=()厘米 4千克=()克9吨=()千克 3000千克=()吨 70米=()分米 600毫米=()分 1米=()厘米2米=()分米5吨=()千克 10000千克=()吨 5020米=()千米()米 1吨300千克=()千克 6千米-500米-()米 300米+700米=()千米 7吨+100千克=()千克 3吨+4吨=()千克 9吨-3000千克=()吨 15米-10分米=()分米 71分米+29分米=()米 25米-15米=()米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 一、单选题 1.小兰有3件不同的衬衣和2条不同的裙子,一件衬衣搭配一条裙子,一共有()种不同的穿法。 A. 4 B. 5 C. 6 2.一片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现有8片钥匙和8把锁,最多要试验()次能使全部的锁匹配. A. 36 B. 18 C. 28 D. 7 3.从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中选出一对乒乓球混合双打选手,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 A. 9种 B. 8种 C. 7种 D. 6种 二、判断题 4.在一条线段上共有9个点,则这9个点可以构成38条线段。 5.如果A是奇数,那么1093+89+A+25的结果还是奇数. 三、填空题 6.老师要从班内4名男生和5名女生中选派二人参加男女生二重唱比赛,有________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7.六一到了,老师要从12名女生、15名男生中各选出1人做节目主持人,共有________种不同的选择方案. 8.王老师要从丽丽、红红、青青3人中选两个人参加跳舞比赛,有________种选法。 9.一位船工在河面上运送游客过河,每小时运送5次.如果船工早上7时在北岸开始运送第一批游客到南岸,中午12时船工在________ 岸吃午饭.(填“南、北”) 10.4个小朋友比赛打羽毛球,每2个人要打一场比赛,4个人一共要打________场比赛。 四、解答题 11.用数字7、8、6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你一一列举出来,并从中选出两个数组成减法算式。

12.接下来画什么?请你圈一圈。 13.用2、5、6、8和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小数?并分别写出来。(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至少写出14个) 五、应用题 14.A、B、C、D、E五名运动员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名运动员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数学教案主要是数学课时计划和教学计划的书面呈现。至于要如何做好数学教案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数学好玩 第1课时 校园中的测量

数学好玩 第1课时校园中的测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景图,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1米=100厘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估测校园周边物体的长、宽、厚的长度。 (1)师:今天你能估计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吗?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沙坑的长 小树的的高 篮球场的宽 (2)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长、宽、高,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教师直接演示。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指示呢? 四、课堂练习 完成做一做。 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实践活动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教学事例从实际生活中选取,通过将生活具体情境数学化,进而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拓展教学的内容,活化教学的内容,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些学生学习的方式。分工十分明确,每个小组都有负责测量的同学,也有专人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商量测量的方法,体现了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课上测量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测量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测量知识点 学习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因此,我们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这篇测量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1、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2、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3、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 1、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3、1米=100厘米或1m=100cm 4、1米=10分米或1m=10dm 5、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1、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根据详尽情境选择适合的长度单位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知识点: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1米=10分米或1m=10dm; 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知道1分米或1毫米的实际长度。 3.能利用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进行单位换算 1千米有多长(千米的认识) 知识点: 1.体验1千米有多长。 2.了解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3、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1、毫米、分米的认识: (1)会用厘米估计多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 (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详尽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千米的认识: (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 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好玩 数图形的学问》精品教案

数图形的学问 教材分析: “数图形的学问”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它不仅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科书创设了“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问题情境,除了意在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外,重要的是让学生把一些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领域,再以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先编排“鼹鼠钻洞”,意在让学生从中学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数线段(4个点)的方法,感受到有序思考的价值,再让学生在“菜地旅行”中让学生迁移有序思考的方法,探索5个点、6个点的线段条数,逐步发现线段条数的变化规律。当再要解决7个点、8个点的时候,就能运用自己归纳的规律去解决。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感受问题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也利于学生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体会几何图形可以把数学问题变得简明与形象,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搭配中的学问》,掌握了简单的搭配方法,并会用适当的方式(汉字或符号或字母)表示各种搭配方法和结果,积累了按一定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图形的学问》这节课生长的“土壤”。此内容自主学习的难度不是很大,而且好玩有趣的动画情境,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教学难点: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3分钟)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学习的小伙伴,出示图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测量专项练习题

“测量”专项练习 一、填一填。 1、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棵树高约100()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一块橡皮长约4()一桶花生油重5() 一只曲别针重约2()一辆货车能载重约10 ()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一头大象重4()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50千米○400厘米 800克○1千克 2米○19分米 3吨○3000千克 6吨○7千克 400千克+600千克吨 8000米-2千米千米 5厘米50毫米8厘米1分米15千米1500米 2千克980克700毫米7米4吨400千克6吨○7千克 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剪成同样长的8段,每段长()分米。 4、1袋面粉重50千克,()袋面粉重1吨 5.计算物体的长度,常用米、()、厘米或()做单位。 6.计算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做单位。 二、判断题。 1、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 那么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 2、丽丽的身高是136分米。() 3、1200千克-200千克=1000吨() 4、3000米+8000米=11千米() 5、1千克棉花比1千克盐重。() 6.一枚别针长34厘米。() 7.一只鸡重3000克。() 8.4个250米的长度是1千米。() 9.6分米+ 5毫米=605毫米()三、换算。 58厘米+42厘米=()厘米=()米 35毫米+65毫米=()毫米=()厘米 8400千克-400千克=()千克=()吨

()吨=7000千克2千米300米=()米 6吨30千克=()千克 400毫米=()分米2分米l厘米=()毫米 800厘米=()米 5吨400千克+600千克=()吨 1吨-350千克=()千克 6千米-1000米=()千米 6吨200千克=()千克1米—3分米=()分米7千米—5000米=()米 8毫米+ 2毫米=()厘米82厘米—52厘米=()分米 3厘米+ 2毫米=()毫米 1吨—700千克=()千克 6吨—2000千克=()千克 5200千克—3200千克=()吨 200千克+1800千克=()吨 37吨-6000千克=()吨4千米+7000米=()千米 600克+2千克=()克8分米-43厘米=()厘米 43毫米=()厘米()毫米2分米5厘米=()厘米 1米-4分米=()分米15厘米+25厘米=()分米 5200千克-200千克=()吨8千米-2000米=()米 四、选择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 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 2、一课桌高约()。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3、走1千米大约需要()。 A、50秒 B、12分 C、1时 4、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A 、毫米 B、厘米 C、分米 5、一枝钢笔长大约14( )。 A 、分米 B、厘米 C、毫米 6、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数学书 7、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 A 、分米 B 、米 C、千米 8、4千克( )4千米。 A、大于 B、等于 C、不能比较 9.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A.1000 B.100 C.10 10.两头肥猪重300()。A.克 B.千克C.吨 五、画一画。 1.画一条长30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2厘米5毫米的线段。 六、解决问题。 1、长江全长是6300千米,比黄河长900千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9只重200千克的箱子,超载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