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1)
美的形态

人
如:王熙凤 “身显苗条、体格风骚”、
“明
的
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美 (2)心美人不美:
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
(3)人不美心不美:
如:日本鬼子
(4)人美心亦美:
环 (1)环境美:
境
广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个自然环
美
境和社会环境的美。如:风土人情
和
狭义:个人、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
人
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
优
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的和谐统一的美.
优美的特点:
审美对象在形式上有共性:精致、典雅、轻
美
盈、柔和等;
审美对象在内容上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
基本特点是内外关系的和谐统一;
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易于被人接受
崇高的概念:
与优美相对,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两者并有的特别 伟大、出众的现象.包括四层含义:
华民族;
自 然 美 的 最 高 形 态 : 人 体 美
自 然
自然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美
形式性:形式胜于内容
的
特
象征性:直接象征和间接象征
征
多样性:有三种体现方式
自 在不同条件下,同一自然物会有
然 美
不同的美感;
的 以不同的心境看待同一自然物,
多 样
会有不同的感受;
性 同一自然物有多种属性;
自然美的根源仍旧在于人类社会实践,在
自
于自然物同人及其生活的客观联系。
然
例如:
美
↗ 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水
↘ 钱塘观潮、青山碧水
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概述

3.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 展起来的, 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 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 的快乐。在此基础上, 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 对表现 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 注重幼儿自身的感受和想象, 让幼儿充分 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表现
• 激发情趣、激活兴趣、体验审美愉悦、体 会满足感和成功感
• 为实现幼儿的艺术表现而学习必要的技能 • 艺术教育要走向幼儿生活
四、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
音乐活动 音乐表现
歌曲 乐曲 戏剧
音乐欣赏
歌唱活动
•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人的审美教 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但是艺术
是对个人目的明确施加审美影响的基
本手段。
•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 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 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 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 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 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 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 认识真理。“观古今于须臾,览四海于一瞬。”
• 艺术教育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人在面对 危急时引起的恐惧感, 看到丑恶事物时引起 的憎恶感, 欣赏完美的艺术时所产生的愉悦 感, 对美好事物产生的爱慕感等都是人对客 观事物的态度, 即是情感。情感, 不仅反映 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
美学

心灵的沉醉与神往 美感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
美学的目的是 感性认识自身 的完善,人们 的完善 人们 称之为美. 称之为美 ―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生命之树常青
—社会美
艺术家“畅神”的审美观显示了美感走向了更深入的、 艺术家“畅神”的审美观显示了美感走向了更深入的、更纯粹的世 界
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
一、重点名词: 重点名词: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 .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 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 系、由 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 的各种制度、各种生活方式等之中的美。 的各种制度、各种生活方式等之中的美。 2.内在美 . 3.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 .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 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 存在形态。 存在形态。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 .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 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 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 5.科学美 . 6.崇高 . 7.悲剧性 . 8.喜剧性 . 9.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 .讽刺: 嘲笑和非难。 嘲笑和非难。
二、重点问题 1.黑格尔的美学观 .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从以“劳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 去考察美。 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 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 身就是美; 身就是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 生活的本质联系; 生活的本质联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 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美的表现形态PPT精选文档

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 个方面: 庄严伟大的思想、 慷慨激昂的感情、 辞格的藻饰、 高雅的措辞 尊严的结构
10
(2)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 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 从外在形式和心理情绪两个方面,对比了优 美与崇高的不同。 他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 或危险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 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 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 来源。
39
(2)幽默。 幽默不同于讽刺。
它不仅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而且也反映 生活中的肯定现象;
讽刺较严厉,幽默较轻松; 讽刺较辛辣,幽默较温和; 幽默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
戏弄的讥笑,讽刺则是笑中带怒,或笑中带 刺。
40
41
42
官 员 娱 乐 , 别 拿 工 作 当 幌 子
本质和无价值形式, 以激起人们最后 埋葬它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喜剧的最基 本特征。 第二,笑是喜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第三,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
夸张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38
3、喜剧的类型。
(1)讽刺。反映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否定现象。 一种是对敌人的揭露和批判,一种是人民内部某 些比较严重的错误提出批评。
[根据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有三种类型悲剧:命运
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 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 2、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一种是旧制度与新生世界的冲突; 一种是旧事物之间的冲突 3、小人物的悲剧。
35
思考题:用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来分析 悲剧作品. 例如《俄狄浦斯》 中国有没有悲剧作品?
32
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悲剧的矛盾冲突 。
美学概论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 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 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 的美; 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 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 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A 达芬奇: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放在自然界 的镜子。 “黄金分割率”被当时的艺术家们当做模仿 自然的法则。那个时期的美学带着浓厚的自 然科学色彩,与造型有关的一些学科如解剖、 透视、色彩学都发展起来。同时美学中从严 格科学角度对美形式规律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艺术美
C、生活推动艺术家创作技巧的发展。技巧的提高是永无止 境的,社会生活在不断发展,艺术家的思想状态在不断变化, 必然要求艺术技巧发生相应的变化。 画家傅抱石的画作《镜泊湖》与前期作品比较,可以清楚地 看到生活在艺术技巧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艺术美
《镜泊湖》 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 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
艺术美
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是什么? 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是事物 本身的美; 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是美 的表现形式。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科学美
科学美: 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等特性在理论 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通常以理 论美为主。
黑格尔:思维是本质和 现象的统一,所以整个 世界都是理念的体现。 理念的发展是概念、实 在和二者的统一。 世界的历史就是逻辑的、 自然的、精神的。 精神的阶段包括艺术、 宗教和哲学。 艺术用感性形象来表现 理念,供人观照。
美学第讲义三章审美形态论

2.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A.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 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 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 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
B.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 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 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适概念, 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和演绎。
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 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由于每个时期审 美理想和审美人士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 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3.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 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
1.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 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实践活动方 式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 同特点,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 不同。
4.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 范畴说。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关 系的逻辑概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 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 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看成历 史地、动态的,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 种形态的“梯级”。
5.人生境界说:人生境界要作为审美形态表现 出来,首先离不开特定的审美样式,一旦 脱离了特定的审美样式,人生境界将只是 一个美妙的设定,而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 义。其次,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 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 层面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 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
4.二重性: 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 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下形成,是一定社会时期审美实践的历史积 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导 论
一、填空题
1、美学是_______理论体系。
2、____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
3、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
4、 年,德国哲学家______的《_____》正式出版,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有__、__、__三个部分。
5、在中国,学科意义上的美学研究,是以_____引进西方美学为开端的。
6、以____或____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传统美学的两大流向。
7、在关注____的同时,强调____和_____本身的意义,成为现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要特色。
8、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简述内在美形成的基本条件。
3、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4、简述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关系。
5、科学美的特性是什么?
6、技术美的要求有哪些?
7、崇高有哪些审美特征?
8、简述崇高与优美的异同点。
9、简述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如何审丑?
10、悲剧性美感来源于哪些方面?其实质是什么?
7、审美心理的特征有 、 、 、 。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感受(狭义的美感)
2、美感的时代性
3、知觉
4、相似联想
5、对比联想
6、再造想象
7、创造想象
8、审美理解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的产物?
2、简述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3、智力和意志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名词解释
1、 审美
2、 接受美学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导论重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伟大命题,为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康德“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和黑格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被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历史。
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美学研究要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重点:讨论美的三种模式。
美的三种模式是:美在于自然属性,美在于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模式对于发现“美的本质”都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劳动创造了美”和“自然人化”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学地解答了“美是什么”和“美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重点:1.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美内涵
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经常表现
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根源于人
类生产劳动,与善有密切关联,但其功利
的直接性已经消融在感性形式之中;是对
人智慧、才能、潜质的积极肯定。社会美
主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
境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
Hale Waihona Puke 二、社会美特征 1、以内容取胜 社会美既要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真), 又要体现人对社会生活的需要(善),因而与真、 善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 社会美 ★社会美的理论阐述:
西方美学中没有社会美这个概念,同样很重视美与生 活的关系。 • 德国黑格尔: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达到这个目的,在 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不 仅对外在事物人是这样办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 的自然形态,他也不是听其自然,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 一些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 外在客观世界和自己本身都有一种美的追求和渴望, 美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任 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应当如此 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 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 德国哲学家韦尔施提出“重构美学”,把美学扩大到 生活的广阔领域,关注现实生活的审美化问题。
善言之美:“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真言之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忠言之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誓言之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哀莫过于心不死。 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 胆怯的人在危险前被吓住了;懦弱的人在危险中被吓住了;勇敢的人在 危险过后被吓住了。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状态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 才华其实就是把与人相同的聪明用到与众不同的地方。 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失败并不意味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孔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子帮你解决。 煮饭时,一只螃蟹顶出锅盖,对你说:“我 热!”,答曰: 想红就忍着 ...... 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 打算理发了,甩刘海甩的我脖子都崴了。 非诚勿扰女嘉宾再牛也就灭一个男人的灯,宿舍楼下阿姨能灭一整楼的! 吃,我所欲也,瘦,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了个去。 圣诞节一个人过,元旦也一个人过,期末也让我一个人过吧!
4、社会美就是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事物中 的美,它是美的直接的存在形式,也是美的 构成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5、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 活的美。 6、社会美是以社会的人和物的具体形象呈现 着的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胜利状态的感性 显现。 7、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的美,与实践有着直 接联系,具有较直接,较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
维纳斯
欧米哀尔
思想者
2、人的心灵美
①人的心灵美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品质、人格、情感、 趣味和理想等人性因素方面。
莎士比亚在剧本《一报还一报》:“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 逝的;可是因为在您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您 的美貌是永存的。”
海涅: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
8、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 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 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社会美与善有密 切联系,但不同于善,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 中表现为人的利益与需要。社会美虽以善为前提。 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它成为 人在社会实践中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积 极肯定。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 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 90年代后,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审美文化理论逐 渐对当代美学产生影响,审美文化尤其关注生活 中的美学问题,应当说这种倾向与社会美的生活 取向是一致的,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纳入社会 美的理论范畴之中进行分析研究。
②心灵美表现为人对生命自由、幸福生活、人的尊严、 善良、正义、母爱、友谊、情爱等的憧憬与追求。 ③智慧、学识与修养也是人的美之内在心灵表现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四、劳动产品美、劳动环境美、生活环境的美 凡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现了人的生命特征,体现 出人的本质力量的事物、现象与活动,都可以是人 的审美对象,并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与体验。
•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人生艺术化”:认为 人生应该像艺术一样是完整、自然、真诚、 严肃和豁达的;有了这样的艺术化人生, 人就成了自己的主宰,能够脱出有限的功 利目的,享有生命的快乐。 • “人生本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 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 是艺术作品”。
• 社会美范畴在中国美学的发展中经历了60年,社会 美理论在80年代曾经引起中国美学家的广泛关注: 1、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社 会美因而主要是人本身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貌的美, 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美人与人是发生关系的,因而社会 美包括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美。 2、社会美是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审美存在系统, 社会美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产品与结果的 审美价值形式,它包括生产美,生活美,人性美等了 系统。 3、社会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是现实美最 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 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它指的是那些包含着社 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精 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现象,社会美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没有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有就没有社 会美的存在。
• 李泽厚从主体实践的角度理解美与人的关 系,他同样很重视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的探究中来深刻 地论证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他认为是人 类的实践创造了美,美是在人的主体实践 对客观现实的能动作用中产生的:美就诞 生在人的实践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美的 根源,美的本质就是真与善的统一,合规 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现实对实践的 肯定,美是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存 在。
第三章
美的存在形态
一、本章目标及要求:要求学生把握美的基本 存在形态;深刻理解社会美、自然美、形式 美、艺术美四种美的存在形态及其内涵和特 征;领会各种形态的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本章重点:社会美及其核心人的美;艺术 美及艺术审美。 三、本章难点:不同形态的美与真、善的复杂 关系。
四、本章授课时间:第4-7周
• 将现实美分为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并以社 会美概括前者,这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创造, 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中国美学家根据中国现实的社会情况提出的 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美学对社会 现实生活之美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强调美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特点。 • 社会美作为美学范畴在1947年由蔡仪首先 提出。蔡仪《新美学》:社会美的主要决定 条件就是善。1985年,《新美学》改写本 第一卷出版:自然事物的美即在于它的自然 性,那么社会事物的美也就是在于它的社会 性,我们认为社会美主要就是人的美以及和 人密切相关的事物的美。
①人体美:人体美的本质在于生命,生命的感性 显现是人体美的本质。
②姿态美:姿态是人体在空间的活动变化的 样式,显示出人的个性光辉与神韵。
③服饰美:服饰具有实用、象征和审美的功 能。服装应体现个性、与环境相协调、扬 美遮丑。
④语言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反映出 人心灵的美丑。语言应讲文明、含智慧、 具有音乐性。
三、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是社 会的人,因此,社会美直接体现在人性美层面上,且人性 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人的美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心灵美与外在 形象美两方面 。
1、人的外在形象美:主要包括人体美、服饰美、 语言美、风度美
推荐阅读书目: 1、《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1978年版。 2、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3、邹华:《流变之美》,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马克思: “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 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 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 中丧失自身”。
2、直接现实性 社会美产生于社会生活,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 3、具有明显功利性 主要体现为精神的“实用”功利性和物质的实用 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