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戴震的实事求是思想

时 曾随父 行商 , 以教 书为生 。四十岁 中举 , 后 后六
次 会试 皆落第 , 曾师 从 江 永 。与 纪 昀 、 大 昕 、 钱 王
鸣盛 、 栋 等 人 交 游 。乾 隆 间 修 《 惠 四库 全 书 》, 特 召任纂修 官 , 被乾 隆赐 为 同进士 出身 , 后 授翰林 院
庶 吉士 。
戴震 , 东原 , 徽休 宁隆追 阜 ( 字 安 现属 屯 溪
市 ) , 于雍正元年 ( 人 生 公元 12 73年 ) 卒 于 乾 隆 , 四十二 年 ( 元 17 公 7 7年 ) 是 清 代 著 名 的思 想 家 ,
和学者 , 对哲 学 、 文 、 学 、 史 、 理 、 韵 、 他 天 数 历 地 音 文字、 考据 均有 研究 , 称一 代考据 大师 。他 年轻 堪
必 反复参 证 而 后 即 安 。 他 对 考 据 的要 求 准 确 ”
师答道 : 这 是 朱 熹 的 注解 上说 的 。 戴 震 问 : 朱 “ ” “
熹是 什么 时 代 的人 ? 塾 师 答 以 “ 宋 人 ” ” 南 。戴 震 又 问 : 孑 子 、 子 是 什 么 时 代 的 人? 塾 师 答 以 “L 曾 ”
方 法 , 由此 , 实 事 求 是 ” 当 时 得 到 了最 好 的 “ 在
诠 释 , 那个时代 的精华 。可贵 的是 , 是 实事 求是 也 自觉地 运 用 到 他 的 学 术 实 践 之 中 。他 具 体 做 法 是: 其一 , 结论 以考 据 为基 础 。 在 治 学 方 法 上 , 戴 震 坚持从 字 义 考 释人 手 去解 读 古 书 , 到 “ 一 做 有 字 不准六 经 , 一字 解 不 贯群 经 , 无稽 不信 , 信 即 不
“ 周人 ” 东 周 和 南 宋 相 隔有 多 久 ? 将 近 两 东 。“ …‘
简述戴震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戴震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
戴震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曾在《学庸论》中明确提出“强
恕去私”的观点,呼吁人们在道德教育中强调宽容与原谅。
在戴震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道德的标准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教育来理性地把握道德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
宽容和原谅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首先,宽容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
免的,有时候我们容易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有偏见或歧视。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宽容的
心态,就能够更好地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从而实现相互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原谅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犯错误或过失,有时候彼
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某些事情出现裂痕。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原谅他人,就能够避
免因为小事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仇恨。
与此同时,原谅他人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坦诚和真
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最后,戴震认为宽容和原谅不仅是人类理性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核心
价值。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善待他人、尊重差异和原谅过错,这
样才能真正实现“强恕去私”的目标。
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宽容和原谅并不是一味地对他人纵容和
默认。
相反,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记忆和情感、以理性和公正为前提的生活态度和价值
取向。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关于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在《原善》中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
如血资饮食,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得之也亦然。
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或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日:虽愚必明。
人之血气心智,其天定者往往不齐,得养不得养,遂至于大异。
苟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
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我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
” 这就是说,只要“慎习”、“贵学”“贵其化”,人的认识就能由“暗昧”到“明察”,即由不知到知;由“狭小”到“广大”即由知得不多到知得更多。
如果我们消化和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就能牢固地掌握它,各界多了就能运用自如。
这样,认识就可能达到同圣人一样的境界。
因此他又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食以养其身,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贤人圣人。
……才虽美,譬之良玉,成器而宝之,气泽日亲,久能发其光,可宝加乎其前矣;剥之蚀之,弃之不异,久且坏伤无色,可宝减乎其前矣。
” 他说得很清楚,人“不学则愚”学以养其良,人需要教育,如同良玉需要加工琢磨一样,而“充之至于贤人圣人”,便能达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目的。
(二)关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戴震为了实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的发展,以“理在事中”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他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为义理、制数和文章三个科目。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戴震(1737年-1805年)是中国清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是中国古代归于纯粹的“理学家”之一,以其对于“性”的研究和女性教育的关注而闻名。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围绕着“性”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他强调性别平等、女性素质的提升,并主张男女双向的道德约束和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戴震的性别平等观、女性教育观和道德约束观三个方面来阐述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戴震主张性别平等。
他认为男女并不是天生的优劣之分,性别不应影响个体的权利、责任及社会地位。
他提出“天地之间,性能无别,各自要好”。
在他的眼中,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机能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良知”,都有追求德行和完善自身的能力。
他强调男女平等地追求德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男性封建观念。
这种性别平等观在当时是极为前卫的,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长期以来受到的种种压制和歧视提供了有力的反击。
戴震关注女性教育。
在他的观点中,女性教育不应仅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女性德行和道德修养。
戴震主张女性接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以便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意识。
他主张女子教育要使女性具备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使女性能够秉持道德原则来判断和处理事物。
他主张女性应以德性来取得地位和尊重,而非依赖于男性的身份和地位。
他对女性的教育要求远远超越了当时传统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限制,提出了女子教育独特的理论。
戴震强调男女双向的道德约束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男性和女性在道德修养上都应相互约束、相互尊重。
“男子应与女子有礼,女子也应与男子尽礼。
”他的观点并非一味地强调男性对女性的尊重,而是主张男女双方都要相互尊重,相互追求高尚的品德。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宽容,共同追求道德修养和德行的提升。
这种双向的道德约束对于改变当时中国传统男权社会中,男女角色明确划分、男性优位地位的局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具有鲜明的性别平等观、女性教育观和双向的道德约束观。
立志闻道戴震德育思想

为此,戴氏还批判了当时的考据学者。认为,考据家所 从事的“六书九数”等名物制度的训诂与考订仅是“轿夫”之 学,而主 于 精 审 与 综 合 的 闻 道 活 动,才 是“轿 中 人”之 学。
本文系 2012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戴震道德哲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 12XZX010; 2012 年重庆师范大学校 级教学改革项目“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 CSJG123102。
他指出,人的 心 知 将 其 天 然 的 认 识 能 力 运 用 于 社 会 生 活,确证“恻 隐、羞 恶、恭 敬 辞 让、是 非 ”之“四 心 ”的 存 在,继 而使人性体验这四种道德情感。“然人之心知,于人伦日用, 随在而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辞让,知是非,端绪可举,此之 谓性善。”四种道 德 情 感,反 回 来 又 依 靠 心 知 进 一 步 化 育 扩 充,形成“仁义 礼 智 ”四 德,最 终 体 现 人 性 本 善。 “于 其 知 恻 隐,则扩而充之,仁无不尽; 于其知羞恶,则扩而充之,义无不 尽; 于其知恭敬辞让,则扩而充之,礼无不尽; 于其知是非,则 扩而充之,智无不尽。”知恻隐之情( 心) ,扩而充之,就充分 地具备了仁; 知羞恶之情( 心) ,扩而充之,就充分地具备了 义; 知恭敬辞让之情( 心) ,扩而充之,就充分地具备了礼; 知 是非之情( 心) ,扩而充之,就充分地具备了智。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戴震(1724-1777年),字鼎孙,号学伯,江苏镇江丹徒(今属扬州市)人,清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思想家。
他提倡大众教育,倡导道德伦理,被誉为“论戴(美品)迈西伯”。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可以从他的散文作品中得知。
他倡导的女性伦理观分为三个方面:妇女的角色、妇女的教育与修养以及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
戴震认为妇女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责任。
他认为:“妇女者,天之所覃养者也。
”他主张妇女应当以贤良之德为基础,才能真正履行好她们的角色。
他认为妇女应当具备勤劳、持家、俭朴、忍让等美德,以此来维护家庭的和谐。
他说:“贤良者足以悦人,抚子者足以诱人,又足以规戒儿女,治房内,辅治天下也。
”从戴震所倡导的妇女角色来看,他没有将妇女局限在家庭生活的方面,而是认为妇女有着更深层次的责任和使命。
戴震强调妇女的教育与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说:“母者,使子者也。
教母者,理子者也,外坚内直。
”他主张妇女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以此来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子女。
他认为,妇女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影响和塑造子女的品性。
他主张妇女应当具备文学、音乐、绘画等多方面的素养,以便能够用优秀的文化修养来感染和教育子女。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将妇女定位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强调妇女的教育和修养对于整个家庭的健康和和谐至关重要。
戴震在夫妻相处之道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包容。
他说:“夫妇相宜,唯和而已。
能行和而不相侵犯者,其家道则回复。
”他主张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和需求,不要干涉对方的自由与独立。
他同时也强调妇女要善于沟通和化解矛盾,以保持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他说:“然夫妇之处亦有伏藏巧妙之法,自知即能无事无障,即知偶或有所忍,尚宽大过日。
”从戴震的观点来看,夫妻之间应当相互迁就、互相理解,并通过善于沟通的方式来排解矛盾和解决问题。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强调妇女的角色和责任、妇女的教育与修养以及夫妻相处之道。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着作及其影响一主要思想教育思想: 1,但却,“人虽有智有愚”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大致相近”,。
“虽愚必明”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以适于化理。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
“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
他说:”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
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哲学思想2“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并且说:道。
.真实内容。
、“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变,“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必然”、。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即“理”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天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于是,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就事求理”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的自然观。
“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理欲统一”的伦理观。
的认识论。
“自然人性论”,训诂学思想3“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戴震(1780-1826),清朝末年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深刻地反思了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缺陷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
他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戴震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平等的精神灵魂,这一观点激发了人们关注自由和平等的思考。
他主张自由,反对专制的家长式统治;主张平等,反对士权和贵族的优越。
戴震认为,“学者自谓风骨,则又是陋习,自欺者也。
”(《戴氏家训》)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学者必须首先恪守道德原则,坚持正确的伦理和道德。
因此,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今天仍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在戴震的思想中,尊重个人权利、公正平等、合理法律等重点凸显。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戴震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尊重个人权利在戴震的思想中,尊重个人权利是其核心。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而自由是天赋的神圣权利。
在戴震看来,自由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自由的尊重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
1. 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戴震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关键思路: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信息和隐私,并采取适当的对策保护。
信息泄漏和侵犯隐私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害,是戴震所反对的家长式专制的非常现代的表现。
2. 个人创造价值的权利戴震的思想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创造自己的价值,如果行动受到限制或受到歧视,就是剥夺了这个人进行完全自由发展的权利。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己想尝试的不同职业和领域的平等机会,在不影响社会其他人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公正平等公正和平等是戴震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应该公正、平等,而不是支持某些强势的团体。
这样的确保命运公正平等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例子。
1. 公正的劳动法在现代社会,有许多关于劳工权利的法律和规定,用于保护工人权益,例如:标准化的工作时间,合理的工资支付,安全的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公正平等的基本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著作及其影响
一主要思想
1教育思想: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
”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
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
他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
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2哲学思想
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
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并且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真实内容。
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必然”、“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的自然观。
“就事求理”的认识论。
“自然人性论”。
“理欲统一”的伦理观。
3,训诂学思想
提出“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二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东方文集》《戴东原集》等。
三主要影响
戴震义理思想在江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为清末民初再次掀起研究戴学的高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的思想对各自的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他将考据学的朴学提升为哲学的朴学,这种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朴学成为乾嘉时期的学术思潮,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有人称戴震是古代孔孟、朱熹之后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是十八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