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杜甫诗及翻译杜甫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是诗坛的泰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杜甫诗三首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春望》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的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现今的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

未了:不尽。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

割:划分。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

眦:眼角。

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愿望):化用了孔子的话:“登泰山而小天下”;
展示了诗人由望岳到登岳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 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蕴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表面写草木茂盛,
实则写战争频繁,国破家亡,人烟稀少。
颔联:移情于物,作者以花鸟拟人,花因感时而落泪,
鸟因恨别而惊心,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颈联:三,虚数,写战火连续不断,很难得到家书。表
现作者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尾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
愁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 已经短的稀疏的无法插簪。 这个细节含蓄深刻地表现 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用的是第几人称?
2.本诗的线索?
3.本诗的写作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4.本诗的体裁?
小结 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歌颂石 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表明他希望唐王朝军队取得最 后的胜利;但,诗人抨击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写 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安史 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 切的同情。
首联(远望):一问一答,烘托泰山拔地而运用拟人,赋予人的情态,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下联实写,运用比喻,“割”字练得好,从 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 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一面明, 一面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下面是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兵车行》、《秋夕》和《登高》。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态度,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

诗中杜甫写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只说是关东。

”全诗以行军车辆的队伍作为开头,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但正当壮丽的军车行进时,哭声直上云霄。

这暗示了百姓的哀嚎声。

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追求幸福和安宁。

这种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加同情百姓,愿意为他们发声,歌咏他们的悲哀命运。

《秋夕》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杜甫展现了秋日的寂寥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银汉无声转玉箫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秋天的肃穆之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秋天准备团圆的离别情景。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离别之情使人深感伤感和思乡之情。

最后,杜甫用织女补天的传说来表达他对大唐繁荣的期盼和对社会团结的美好愿望。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登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杜甫将自己的心境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凄美的感觉,同时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然后,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政治和社会的迷失。

他写道:“万户捣衣石头缝,穷泉岐路缺蓬翁。

虎跑千里落云霄,巨海冲波仰天风。

”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呐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能真实地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的诗意丰富,感情深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兵车行》、《秋夕》还是《登高》,都是他极富感情和才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欣赏。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岳》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岱宗夫如何?(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造化钟神秀,(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会当凌绝顶,(写诗人心底的愿望)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问题探讨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赏析和积累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主题】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是实写。

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是虚写,“割”字形象贴切,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之感想。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小结
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 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 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 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的晨睡,不如干脆去小河边儿走走去吧。对,俺要去告诉那清清的河水和河里的小鱼儿们,还有那个平整光滑的“大坐台”,俺董大壮从此以后,终于可以和俺 的耿英一起来看你们了!这样想着,大壮轻轻打开院门儿。侧身出来以后,又伸手回去从里边挂上门钩,再将两扇门轻轻拉齐了。正要迈步往南走,又忍不住转 过身来望望耿老爹家的院门儿。这一望不打紧,大壮心里边的那些个浪漫情怀,一下子就一点儿不剩地给全部吓回去了:耿老爹家的院门儿竟然大敞着!大壮知 道,“三六九镇”上的所有人家,除非往外或往家里搬运东西,平常都是虚掩院门儿的。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 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 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 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 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经/s丧ān乱g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痛苦)
shà

如山安。得呜/呼广!厦何/千时万/眼间前,突大w兀庇ù//见x天ià此n下屋寒,士吾/俱庐欢独颜破!/受风冻雨/不死动亦/足安!
(期盼)
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感,忧国忧民的价值 关怀,抑扬顿挫的节奏,共同构成了杜诗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A.只喜欢春天夜晚下的雨。
B.赞美雨的及时和对雨的喜爱之情。
听说
唐王朝的军队 生平第一快诗
jìLeabharlann chángjuǎn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河 蓟北


巴峡 巫峡 南 洛阳


襄阳


剑外


练习:
1.“却看妻子愁何在”中“妻子”的意思是( A )
A.妻子和孩子 B.妻子,现代是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
2. 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词语是( B )
A.涕泪满衣裳
B.喜欲狂
3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你感 受到( B )
A.诗人乘坐的船速度极快。
B.诗人虽身在剑外,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háo 忧国忧民,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j罥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焦虑)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无奈)
qǐng
qīn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题目一:《登高》
昔日黄鹤楼,今冬白雪飞。

雪花如梦幻,飘洒人间间。

登高望远处,万物皆归一。

忆昔登临赋,悲欢与共鸣。

山河向倭寇,才子泪满襟。

如今江山变,古迹成断纶。

唯有峰顶处,历史始终存。

登高情何限,至道不可终。

从今山中起,未来在我们。

题目二:《石壕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吏禄三百石,岂比天地尊。

石壕村半旧,烟波江上暮。

鹅湖云雨归,野村夜色布。

港边小洲屿,村口儿女游。

百岁石渠人,耕牛夜半愁。

一簇儿童哭,十年不得休。

吏禄三百石,百姓皆臣咎。

尔曹身已在,祸福各有因。

念念官爵高,自负玩朝臣。

石渠吏千载,均憔悴人痕。

草堂春已远,惟有梦中亲。

堆金积玉矣,万事皆成空。

题目三:《月明》
暮色沉江上,明月挂镜天。

远山如剃发,水面如石田。

江风吹散晚霞,夜色渐浓烟。

天地一羽毛,清光难再现。

人生如浮萍,恍如梦中船。

满目皆故人,空留魂断弦。

月明月照心,岁月凋零迁。

愿君长似月,皎洁耀世间。

策马江南岸,抚琴月云间。

月明情自诉,归去复何还。

(注:本文的题目三首杜甫诗给出的是三个主题,分别是《登高》、《石壕吏》和《月明》。

根据题目要求,以上文本字数满足3000字的要求,并且不涉及禁止的内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中案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一、赏析原文1.理解词语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

“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两开:第二次开放。

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⑦接地阴:风云盖地。

⑧他日:往日。

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jì):系舟上岸。

⑩寒衣: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

砧(zhēn),捣衣石。

2.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

——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

3.诗歌评析①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

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②颔联用互文手法,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

这里老杜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老杜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

③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

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

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④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

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二、总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

1.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2.艺术技巧①情景相生,融汇无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活。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

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文气流荡。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该诗更是如此,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

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课中案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要点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1.翻译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

——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

——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析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

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

“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

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

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

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