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张岱小品文

张岱小品文张岱,字一斋,明代文学家,善于写小品文,他的小品文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一篇关于张岱的小品文,供您参考。
题目:张岱——文字中的画家张岱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品文作家。
他的小品文就像一幅幅写实的画作,以细腻的文字刻画出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小品文中,我最喜欢的是他描写大自然的文章。
他总是能够通过文字,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细腻。
就像他的《东山小品》中写到:“山色深邃,峰峦叠翠,千姿百态。
细观之处,满目皆山石,高低逶迤,远近不可胜数,如悬崖峭壁,如幽谷溪涧,如烟雾细云,如仙境人间。
”他通过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山的怀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同时,在他的小品文中,他也写出了生活中的小细节,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挑柴小品》中,他写到:“天色微亮时,便看见有人挑柴上山,成双结队。
个个衣物褴褛,鞋索垮缀,身带挨子,用木担两头搭。
多的一早来,少的一阵后。
有的密密层层上的烟柴捆很显有体的,有的一堆担上也就悠然自得。
只听得背送者画一声有力提一声也都不五十斤了。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用平实又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农民的勤劳和节俭的生活,使人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珍惜。
张岱的小品文还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文字把它们呈现给读者。
比如他的《破屋小品》中写到:“墙上的杰然的方丈奇拼,人仰马翻的门把,褴褛陈腐的夏社位,错落不堪而细小而无端的木块,是它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描写,他将一个破旧不堪的屋子描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乐趣。
张岱的小品文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他以真挚的感情、细致入微的描述,将生活点滴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用文字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和情感上的共鸣。
张岱,一个文字中的画家。
他的小品文仿佛一幅幅描绘生活的画作,让人们在读书中体味到生活的美妙与包容。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景色、生活的点滴,也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他的小品文,就像一张张画作,让我们瞬间穿越时空,感受到了明代的生活和文化。
繁华落尽的雅致平淡_论张岱小品文的融合雅俗

张岱真正实现了雅俗的自然转化。他对于雅俗的自然转 化归因于他对文章功用的崭新认识。传统文章为立言载道的 工具,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自周敦颐提出“文以 载道”之说,文章更是被明确了所承载的职责,散文在发展的 历史中就形成了它“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的娱乐性、审美 性、抒情性更多的是在诗、词等文学形式中得发扬。
文学评析
繁华落尽的雅致平淡
—— —论张岱小品文的融合雅俗
■ 李启迪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生于世宦之家。少为纨绔 子弟,爱好豪奢。一生未入仕途。清兵南下,入山不出。著有《陶 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石匮书》等。他是晚明小 品文的代表作家。
他的散文集各家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伍崇曜 说:“张岱的散文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彩,议论风生,笔 墨横资,几令读者心目俱眩”。张岱的好友王雨谦称赞他的散 文“文中之乌获,而后来之斗杓”。现代美文大师周作人在《再 谈徘文》中对张岱的作品予以极高的评价,黄裳更是把他誉为 “绝代的散文家”。陈平原曾经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数”。
生。她技艺精湛,“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其十分之一者”。 热爱戏剧“,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曲白有误,稍微订正之,虽 后数月,其误处必改削如所语”。对感情执着追求,“劳心忡忡, 终以情死”。这是一个有自己独特追求的女子,所以“色不甚 美,虽绝代佳人无其风韵”。
感动我们的往往是这些人物的性情和品格,张岱虽然也 是出身世家,但对俗文化有着情感上的积极认可,这使对他与 其所描写的人物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出自内心的理解和 尊重。
以《西湖七月半》观张岱山水小品文之特色

以《西湖七月半》观张岱山水小品文之特色作者:喻双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4期人之乐山好水,自古皆然。
孔子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山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备受崇尚,历代中国文人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汉代枚乘赋《七发》中的《观潮》开始,山水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1]。
继魏晋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之后,晚明时代山水小品文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社会政治的黑暗与封建王朝的日益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反理学、抒个性的王学思潮的风靡,为山水小品文的极盛一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面对动荡社会,文人多寄情于山水,借山水以观自我,借山水以悦己。
公安派“三袁”、竟陵派钟惺和谭元春以及张岱、祈彪佳、王思任、刘侗等人都创作了大量的山水作品,风格各异、蔚为壮观,而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袁宏道和张岱。
张岱被称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现存《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集子,其中包括不少的山水名篇佳作,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白洋潮》、《明圣二湖》等。
张岱的山水小品文一方面承袭了晚明山水小品文抒写性灵、娱世悦己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又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审美领悟展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和情趣内涵,达到了一个通常山水游记难以企及的境界。
以下就以《西湖七月半》为例,从内容、审美取向、艺术风格三方面对张岱山水小品文之特色剖析一二。
一、山水内容的拓展与个性化《西湖七月半》这篇山水游记主要记述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了西湖昔日的繁华与风情。
但文章描写的重点不在西湖湖光山色的美丽,而在赏景之人——游人,正如作者开篇所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文章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显贵、“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和“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五类人不同的看月情态,并展现了杭人游湖“人声鼓吹”、热闹而俗与“吾辈(文人雅士)”游湖清净而雅的不同情景和场面。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语文-论文中心_14394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语文-论文中心[标签:来源]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暗香疏影2006-9-7 《品茗》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作者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这五类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扬州瘦马 明代张岱小品文

扬州瘦马明代张岱小品文
扬州瘦马,一匹神兽也。
此马身长四尺,胸宽不过一尺三寸,但奔跑如飞,更兼泥沙不滞,行驶在石子路上竟如履平地。
如此神圣之马,自然被格外宠爱。
据闻,明太祖朱元璋殿下,就搜罗天下名马,千挑万选,最后选上的马便是此扬州瘦马。
此后,朝廷十年一次的礼仪活动——蓝田大典,每次都要派人来扬州取这匹马,供宿卫京城。
在太平盛世的明朝,扬州瘦马也成为了国家的象征之一。
扬州瘦马的形象太形象了,在世俗的眼里,他的体型其实并不协调,很难想象一个如此瘦小的马儿竟然可以如此神奇。
但是扬州瘦马正是以这种神奇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
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他内在的平衡,他那身躯虽小,但可能更舒适,让它跑起来轻松自如,就好像瘦人往往轻松运动一样。
扬州瘦马的故事与其说是马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人心向善的故事。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被爱上,什么样的站着的,趴着的,抓着的,都有可能成为文化中的巨头。
而我们,恰恰是这个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弱者中的小小一员,我们没有城墙,没有甘露,也没有华丽,但是我们总有光明和希望。
我们的文化是瘦弱的,但我们的文化在历史与人心中根深蒂固,永不磨灭。
张岱是明晚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他的小品文集有

张岱是明晚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他的小品文
集有
张岱是明晚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之一,他的小品文集已经成为文
学界的经典之作。
其中《莲花》、《茶香》、《秋月》、《荷塘月色》等篇目备受读者喜爱,充满了文学性与艺术性。
张岱的语言简洁、优美,笔触细腻、准确,能够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将传统文化和现代
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曾多次被国外文艺大赛选为获
奖作品,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张岱的小品文作品生活化、精练化、富有诗意,一直以来都是文学领域的瑰宝之一,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
而言,是不可多得的阅读好材料。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

论张岱的名士之雅、痴人之真与遗民之痛作者:钱学薇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第03期摘要:《湖心亭看雪》出自张岱随笔小品文集《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入清后追忆晚明的旧事旧物之作。
展卷而览,尺幅之中牢笼了百态世相,方物风情、奇人异技、娱乐游戏......宛若一幅幅晚明的社会市井风俗画。
虽事碎、人杂、篇散,却兼得名士之风流与市井之真趣,藏之有故国之思、蜀黎麦秀之悲矣。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一、名士之雅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张岱作为名士的高雅。
张岱的名士之雅,首先体现在对事件与时间的选择上。
世人眼中,西湖之美,在它的百丈湖光山色,在它的三千繁华春光。
而张岱眼中,西湖之美,在大雪三日之后,人鸟俱绝之时,无踪迹、无声息,尘世的喧嚣都被覆于清冽的白雪之下,湖被山围、山被雪盖,自构成一个独立于外的清静世界。
张岱选择去湖心亭“看雪”,而不是“赏雪”,可见他并非附庸风雅之辈,而是真心喜爱西湖雪景。
非但如此,他还要在夜色的笼罩下,更定之时方才去。
“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四书遇》)大抵夜气之下,万物得以脱去白昼的喧嚣与诸累,还原生命纯任自然的本真状态。
张岱的名士之雅,还体现在对于出行行具的选择上。
“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
”(晋棘《据船赋》),舟,既自由,又孤独,名士悠游岁月、任情山水,万千心绪都可以放诸在一叶偏舟之上。
张岱置身小舟之上,本就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文人山水情结,眼前所见又是天地、山水茫茫一色,尽头处似乎是未尽的虚无,天地的俱寂又让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掌控,一切都处于虚空的境界之中。
在这样一种境界中,张岱超脱于外,同天地共观自身:惟“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立于小舟之上的张岱在想些什么呢?是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还是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但不论何种,张岱的内在心境必定与此种外在之境产生了交流与共鸣。
张岱小品文的特点

张岱小品文的特点
1. 张岱小品文那语言可真是绝了啊!就像《湖心亭看雪》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哇,这简洁又富有韵味的描写,把那景致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有没有!他的文字就是能这样精准又生动地描绘出各种场景和情境。
2. 张岱小品文情感超丰富的好不好!你想想《陶庵梦忆》里那些对过往生活的回忆,那是多么浓烈的情感啊!就如同一个老朋友在和你倾诉他的喜怒哀乐,能让你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呀!
3. 张岱小品文多有生活情趣呀!你看他写日常的那些事儿,比如《扬州瘦马》,哎呀呀,把生活中的那些小细节都展现得活灵活现!这不就像我们平常记录生活中的趣事一样有意思嘛!
4. 张岱小品文的风格独特得很呐!像《自为墓志铭》,那独特的自我剖析,多深刻呀,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呀!这就好比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谁能不被吸引呢?
5. 张岱小品文的节奏感也很棒啊!有的地方轻快活泼,有的地方又沉稳舒缓。
就好像音乐一样,有快节奏的旋律,也有慢节奏的乐章,《西湖七月半》不就是这样嘛,读起来超带感的!
6. 张岱小品文的故事性也很强啊!每个篇章都像一个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去探索。
《金山夜戏》里那奇妙的经历,不就像一部精彩的小电影,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呀!
总之,张岱的小品文那真的是太有魅力啦,趣味十足,风格独特,情感丰富,令人沉醉其中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张岱的小品文梦醒寻梦——张岱及其小品文摘要: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张岱的出身遭际和社交氛围,造就了他博雅风流、愤世谐谑的名士风度;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风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郁积其中的黍离情结;审美品味求真求廉、求空灵自然;风格洒脱谐谑、恣肆;境界既世俗又博雅,既真切又空灵。
关键词:张岱;名士风度;黍离情结;小品品位小品一词,原指节略本佛经。
《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
”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
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
”而后世称小品多指一种特定的文体。
其体裁十分多样,可以是游记,可以是书信,可以是序跋,可以是铭赞,可以是传记,也可以是杂感等等,不拘一格。
其体制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饶有艺术个性和品味。
其内容或发议论、兴感叹,或泄郁愤、抒雅情,或谈掌故、稽史实,或评诗文、鉴文物,或赞颂,或谐谑,或悼亡,或刺世,总之,直抒性灵,袒露胸臆。
行文也舒卷自如,洒脱自然,意到笔随,生动活泼,不问秦汉,无论唐宋。
小品文之兴衰,一如潮汐之有时。
其勃兴繁荣,往往在王朝衰败、王纲解纽的时代。
其滥觞于儒学渐寝、礼教败坏的魏晋。
唐末,时局动荡,“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宋代小品的巨擘当数风流倜傥,才高命蹇,几遭贬谪的苏轼。
而小品文的再度辉煌,则是万历迄明亡的晚明时期。
先后出现了李贽、徐渭、汤显祖、三袁兄弟、钟惺、谭元春、屠隆、王思任、陈继儒、李流芳、姚希孟等一大批小品文大家。
作品之多,流派之众,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前绝后,而作为这一小品文创作****的集大成者的,则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一、张岱的名士风度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
”(《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
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
”(《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
”(《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
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
”(《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
”(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
”(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
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
”(《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
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
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
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情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
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
”(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末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
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
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王郎文集》的主要内容。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自为墓志铭》)可谓兼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颓放作风兼而有之。
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
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
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
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
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
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见。
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疾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
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
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
(《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
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
****之不幸,一至于此。
(《峨眉山》)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
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
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
”(《峨眉山》)他比宗元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诙谐。
二、张岱的黍离情结与前辈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老地荒的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复,民生涂炭,家道破败。
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
”(《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
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
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
”(《舂米》)“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困。
”“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
”“扛扶力不加,进咫还退寸。
”(《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
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始觉”(《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自为墓志铭》)他也曾“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同上)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后历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著。
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
诚如清毛奇龄在《寄张岱乞藏史书》中所称:“将先生慷慨亮节,必不欲入仕,而宁穷年厄厄,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日。
此固有明之祖宗臣庶,灵爽在天,所几经保而护之式而凭之者也。
”关于《陶庵梦忆》的写作,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作者梦醒,而忆梦记梦,真邪,梦邪?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悔邪,喜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作者的心情。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百感交集的心态,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深刻。
其中有自夸自诩者,如列数平生著述,追忆6岁时巧对陈继儒所试屏联之事;有自夸兼自悔者,如所列种种少时所好;有迷茫不解者,如所列“七不可解”;有梦醒彻悟者:“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作者的《梦忆》,以朱明发迹之钟山为卷首,悲叹“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以营造自己的生圹,于梦醒之后,寻得的王郎福地煞尾(《陶庵梦忆·王郎福地》),是有不胜铜驼荆棘之悲的。
所以伍崇曜比之于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
兹编实与之同。
”(《陶庵梦忆跋》)所不同者,张岱用的是小品文这种文体,且“间涉游戏三昧”而已。
《梦忆》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记风土民俗,地域遍及会稽、杭州、苏州、镇江、南京、扬州、兖州、泰安等地;时节则有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风俗则涉及张灯烟火,庙会香市,观荷扫墓,演戏赏月,观潮赛舟,校猎演武等;旁及美食方物,花卉茶道,古玩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奇情奇文,引人入胜,如山****上,应接不暇。
”(金忠淳《陶庵梦忆跋》)《梦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有追忆怀恋,如《张氏声伎》、《方物》和《不二斋》;有调侃嘲讽,如《嘘社》、《张东谷好酒》、《西湖七月半》;有赞誉,如《濮仲谦雕刻》、《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也有揭露,如《陶庵梦忆包涵所》,描写副使包涵所“穷奢极欲,老于西湖二十年。